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纸锋(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随笔作品集《纸锋》所写,皆为好书,要么是被隐藏的书,被人所忽略;要么是不易被人看到的独特角度。比如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张爱玲的《秧歌》、郑念的《上海生死劫》、巫宁坤的《一滴泪》、何伟的《甲骨文》等等,这些内容犹如水下冰山,作者西门媚把热闹表面之下更庞大的东西挖出来给读者看。《纸锋》的文字轻盈明澈,但却暗藏锋刃,谈文学艺术时也在谈时事谈政治。一如作者西门媚,看起来温柔秀丽,在公共事务上却毫不退缩。

内容推荐

《纸锋》,中国文坛十大最活跃青年女性作家西门媚的最新作品。读《纸锋》,体会柔软之下的硬骨,文学的锋刃。循《纸锋》,寻找我们这个时代最应该读的那些好书。

目录

第一章 水下冰山

 马尔克斯也会遗忘

 《电影导演历险记》:禁区拍摄

 我的多丽丝

 那些附在猫身上的灵魂

 一个神人的朝圣之旅

 迷雾中的远行

 永世之作,不能毁弃

 怯懦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

 每个人都是有选择的

 寻找陈梦家

 《寻找家园》和20年前的那一天

 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

 文学与人生,A面和B面

 《异乡记》:那些遥远陌生的痛苦

 一个家族就是一个民族,一个乡村就是一个中国

 《金翼》,从乡村到海洋

 从小说读懂现实中国

 “好人”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坏

 玩主之父,热烈文字寂寞生涯

 一个胖子练轻功

 以不盲之心看见世界

 写给自然的情书

 天真的回报

第二章 小说男女

 《寻欢作乐》:文艺圈中的帅哥美女

 标准“屌丝”或者完美花花公子

 春天责备没有爱的人

 向通俗小说致敬

 《爱之子》:未来从此开始

 野草丛生,自非洲到欧洲

 恋爱中的恐怖分子

 王子来自异域

 精明输家

 理性和感性的相会

 脆弱时分的爱情

 小说家写不出的爱情

 历史之后的讲述

 怀才不遇的世界

 素歌,也许锐利,也许深沉

 万物有灵,我需有你

 在无限遥远的未来,我和你

第三章 何以家为

 从一座城市的媒体看入世10年

 10年出版:希望离现实依旧遥远

 阅读的革命

 5本书的世界

 从一个特别的角度看当代城市文化

 情色背后是什么

 引领我们前行的女性

 另一种人生的起点

 上帝和魔鬼,同在细节中

 何以家为

 视角改变建筑

 空间的魔术

 奢华生活的背影

 信息爆炸了,人性还没准备好

 IQ、EQ和阿

 在荷塘边谈论幸福

 通行世界的标准

第四章 一纪读书

 读书12年

 2002:我的读书生活

 2003:那些风景奇异的窗子

 2004:与遗忘斗争

 2005:不务正业的一年

 2006:写小说时读到和想到的

 2007:信仰之惑

 2008:动荡正是阅读时

 2009:耽于游戏、影碟和书的一年

 2010:世界和内心的融合

 2011:为了自由越界读书

 2012:追寻水下冰山

 2013:行走的书橱

试读章节

《寻找家园》和20年前的那一天

1991年10月15日晚,我的一个哥哥朱云叫我跟他去见他的老师。我拿着一大卷画作,骑车跟着他,他先回家抱了一盆黄灿灿的菊花。他在核研究所工作,他们所里用辐射的方式,制造出很多花形奇特的菊花,这盆菊花估计也是被处理过的,花朵硕大,开至极盛。

这一天我等了很久了,朱云早就说过,我应该去让他的老师指点一下。

20年后,我读到了高尔泰的《寻找家园》,那一天的情形就浮现了出来,就如昨日一样清晰。

我们那一天要去见的就是高尔泰。

当时我跟着老师学国画才一年有余,自觉画得还十分幼稚,对要去见大名鼎鼎的高尔泰先生,感到十分紧张忐忑。我当时猜想朱云也有所担心,要不,怎么会专门回家去抱一盆菊花。

朱云不是高尔泰在校园内的门生,他那时已经从学校毕业,但一直对哲学、文学感兴趣,更敬慕高尔泰先生的学识和风骨,所以经常去高先生那里讨教,高先生对他的敏而好学也是很欣赏。

骑车骑到四川师范大学后面,狮子山侧,进入很旧的一栋教师宿舍楼。敲开门,高先生和师母浦小雨非常热情地把我们迎了进去,我的心这才稍稍安定下来。

高先生身量高大,须发灰白张扬,笑声洪亮。他的耳朵已不大好,但整个人生气勃勃,有如青年。他跟我们说话,非常亲切,朱云和他聊天,也轻松自如,这才打消了我的疑虑。

现在才明白,高先生一生历尽坎坷,在人与人的争斗中活了几十年,从夹边沟死里逃生、至敦煌牛棚改造、第一位妻子死在大漠、1990年身陷囹圄等,这些经历都让他对复杂人间感到厌倦。但从他的文章中,读到他追忆少女时代的兰姐、神奇的抗日英雄俞同榜等,又明白,高先生一直对人性之美抱着期望,这也让他喜欢跟单纯热情的青年交往。

高先生的画室拥挤狭小,两张大的画桌分错摆开,是他们两位各自的地盘。靠墙有一排木架,摆满各类画具。房屋中间的少许空地也被画架之类的东西占满了。

一只长毛白猫在画架顶上攀缘。猫很漂亮,眼睛一蓝一绿。高先生喝令猫儿下来,但白猫完全无视。高先生和朱云在聊这只猫,他拿出一大沓上好的宣纸给我们看,说,一不留神,这宣纸就被猫儿毁了。原来,白猫在上面溺了一泡尿,这宣纸便层层叠叠地每张都吸了一大块黄色。

我听高先生的口气,觉得他对猫儿完全没办法,朱云和浦小雨老师都在笑,说是高先生惯坏了它。

读到《寻找家园》,才知道那一小段时光,是高先生在国内难得的安宁日子。其时算是没有工作了,出狱不久,暂居狮子山,可以画一些画。在书中,他记述那段时间他的作品不少。高先生在书中写道:“所有这批作品,且不说制作过程,仅仅它们的存在,就是我们快乐的源泉。”

我们来之前,他俩都正在画画,便招呼我们看他们的画。

他的桌上有一张刚刚画好的国画,画的是怒目的钟馗。这张钟馗跟我平常所见的钟馗大不一样。人物占满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只见钟馗怒目暴出,发上指冠,手按佩剑。观者在画的面前,须仰视钟馗。那气势力道,动人心魄。

当时我就觉得,高先生所画的钟馗,形容酷肖他自己。

画架上还有一幅未完的油画,画的是女娲补天,这也是我所见过的独一无二的女娲。别人的女娲之图,都是一个秀气漂亮的女子,在衣裙掩映下,蛇身只隐隐露出一尾。但高先生画的女娲,真是一条大蛇,只有一个女子的面容和双手,让你能分辨出这是女娲。这大蛇一样的女娲,在灰黑的高墙一样的背景前,飞旋而上,伸直了双臂,奋力举着一块大石板。那姿态是那么朴倔,绝无别人画的女娲的优美,但却让你真正感到女娲的愤怒和力量。

我还清楚地记得,高先生见我被这幅画吸引住了,笑着拿起画笔,把红色的颜料点到女娲身上,笑呵呵地说:“给她穿件花衣服,女娃娃嘛,爱美。”这一点点的红花转眼就覆满蛇身,但这红花并没使女娲变得温柔起来,却让整个画面更显古怪和张力。

现在读到《寻找家园》,才知道高先生自己也极爱那一批画。《中国古代神话》系列油画共有八幅。他的书中还提到另一幅国画《钟馗夜饮图》,应与我见到的那幅是一个系列。高先生后来历经很多波折,这一批画全部散失,真是极大的损失。

浦小雨老师当时画的是佛像,有敦煌风格,是一种暗质地的辉煌。她已经画了很多,有一叠,放在旁边的画架上。高先生称这些画是“纸上壁画”。

在书中读到,浦小雨出国后作了一幅黑色背景的千手观音,每手各擎一支蜡烛,“烛光明灭,如同熹微的晨星,如同那些呼唤黎明的英灵”,令人神往,盼能有机会得以一观。

高先生打开我带去的那一大卷画作。那时我什么都画,随便抓住一个画册便学一个,潘天寿、徐悲鸿、吴昌硕、郑板桥等等等等。两位老师不觉得庞杂,一一展开,他们一边讨论,每一张都给我详细讲解点评。记得有一张画的是小鸡,高先生拿了支铅笔,在旁边的纸上示范,小鸡的眼睛安排,距离大小怎样才合适,脚和翅膀如何体现动态。

看完所有的习作,高先生对我大加表扬,说我画得大气率真,热情自由,应该坚持下去,成为一个画家。

现在,从书中知道,高先生因为自己的艺术经历,对天真格外看重。之前的几十年,高先生靠画宣传品生存,加上早年深厚的功力,他自觉提笔就入俗套,过于圆熟。因此,他真正的创作是与自己搏斗,力图“稚拙木讷,元气淋漓”。与他同代,甚至小一辈的画家中,有画功但落入俗套、无创新的不少,能像他这样意识到应该突破自己的却微乎其微。

我红着脸,收下他的表扬,并把我的疑惑讲了出来。我说我不知往后怎么画,这其实是我来这一趟,最想问高先生的。我学画花鸟起,没过多久便觉得要画得像不难,于是渐生厌倦,想画不一样的东西,但又不知从哪儿开始。

高先生问我现在在跟谁学,我便把我的启蒙老师的名字告诉他,他听着摇头。

他建议我:“画山水,看古画,学古人。”

他的这番话对我而言非常重要,指明了艺术的方向。后来,我便按先生教诲,找了许多古画来看,深为唐宋时期画作折服,迷上了李唐、范宽等人,就像自己对唐宋诗词的迷恋。认识到,自己缺乏古人的襟怀,学国画尚早。同时也深感中国画跟中国文化精神一样,江河日下,至明清日衰,从高山流水跌入花鸟鱼虫。一两年后,我改学西画了。再之后,我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文学上。

读《寻找家园》,很高兴地发现我与高先生对艺术的看法大致相似,但更读到了高先生对现状的深入思考。

高先生早年求学于正则艺专,他是比较了苏州美专后选定的这所学校。正则艺专有一批非常有理想有才华的中国画画家。校长吕凤子是学者型画家,他创办的正则艺专,“论画极重意境,崇尚‘文人画’、传统的功力和品味”。杨守玉教授创造了新画种“乱针绣”。

高尔泰这一段描述激情飞扬,我读到此处时,忍不住高声读了出来,也朗读给画国画的母亲听。向往那一个短暂但无比美好的时期,很希望能一睹杨守玉作品的风采。从高先生的讲述中,我才得知那一辈的画家们,立意图变,已经找到一些新的方向,是中国的,但又不同于明清以来那种没落之风,有一种超拔的精神直接唐宋。

这所学校意在培养艺术精英,到了1949年后,四校合并,正则艺专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江苏师院。后来的学校所推行的理念完全相反,培养美术人才目的是为大众服务,艺术成为宣传手段,独尊苏俄式的精确观察,排斥个性和想象力。

读书至此,一声长叹,吕凤子、杨守玉他们那一批艺术家的努力就这样中断了。天时也。

高先生的同学们,那时进入美术领域的画家们,很多都是从服务大众的理念出发,没有独立的艺术精神和追求,这也是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

我们看画聊画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人敲门,打开一看,一个戴眼镜的女人领着一个外国人。那女人强入门内,对高尔泰说,她是外语系的,这位外国朋友想到中国来买些国画。

高尔泰夫妇并不客气,说:“我们这儿没有画。”

那女人四下环顾,看见椅背上搭了一卷国画(就是我那卷习作),便指着说:“这些就行。”

高先生有些发怒,说:“没有!”

那两人这才讪讪地离去。

读了《寻找家园》,才知道高先生当时的境遇,也加上这些年对许多事的耳闻目睹,现在明白当时所见的强入画室“买画”,会有很多可能性。我想起半年之后,朱云哥哥来通报,说高先生“失踪”了,大家很不安。再等许久,得知高先生已经平安抵达远方。但消息总是支离破碎,真假难明。现在读了这本书,才把先生大半生的际遇梳理清晰,更加明白先生的主张和理念。

这本书同时也是极好的文学作品,在国内难以读到的文学作品,也是关于眼前这个世界的历史,是个人史也是社会史。

读完这本书后,我已经写了两篇小文,谈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但这是完全不够的。我热爱这本书,这是高先生一生思想和经历的凝结,是一本可以从许多角度解读的书。

这次《时代周报》约写一篇“回忆之书”,我想过许多题目,但是最让我想谈一谈的,就是这本《寻找家园》所勾起的回忆。

因为当年得过高先生的指点,我一直自诩为高先生的私淑弟子,这本书也让我仔细回想了自己的艺术和文学道路,希望没有辜负当时先生的鼓励和期望。

P38-44

序言

一个不着急的人是多么幸福/冉云飞

西门媚及她的先生西闪都是我的老朋友,但并不是四川袍哥式的老朋友。在我看来,他们与人之交往,都把持了相应的分寸,不被那些浮在表面的泡沫和不得体的热络所左右。他们会考虑别人的情绪与感受,尽量得体,但绝对拥有自己的人际空间与相对自足的内心,那种距离感分明有一种对别人隐私的尊重,生怕冒犯了他人。这在中国,特别是四川的人际交往中,是少见的。不过,我们在许多方面也无须事先知会,彼此之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默契。的确,他们夫妇俩在四川人中都属于另类,安静、感性、理智、节制,且活得明白。在一个吆五喝六的场合,安静地旁观一群人越轨胡闹,且不厌烦地带着一点欣赏态度的,一定是他们夫妇俩。

他们是逆潮流而动的人,他们的“逆”绝不是硬邦邦的对抗,而是一种我少跟你玩或者不跟你玩的疏离。换言之,过硬的对抗,在他们看来从美学上讲都有瑕疵,其不美是必然的,同时也未免过于高调,他们骨子里不希望得到那么多不相干的人的注意。在这个物欲流横的时代,自我放逐与边缘化,放弃那些在许多人看来恨不得即刻就拥有的东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种对人生之舍、人生之得的理解,有些人花一辈子都无法参透,可是他们在30多岁时就都明白了。他们要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在别人看来很爽的生活。他们要过的是什么生活呢?那就是读书、写作、画画、旅行,不乏情趣的慢生活。在一些人看来,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你要真试验一回,就知道绝不那么简单。

在一个情趣、情感被磨蚀、被压缩,时空切换获得了重力加速度的时代,人的欲望因物质丰盛之勾引而被无限放大,要过慢生活那是得有点定力的。成都有万般不是,却也幸运地有一二好处,让人喜爱。一是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二是市民化与包容精神。如果说广州人从早上到中午都在喝早茶,那么成都人大约近中午就到茶馆去了,其实这两件事对两地民众生活的影响大致是一样的,都具有休闲与商务功能,不同的是成都人的生活更加市民化。尤其是那种晒太阳喝坝坝茶的日子,你想让成都人掩饰一点他脸上的满足感都不行。但随着物价的攀升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在成都过慢生活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可是2002~2013年,也就是西闪、西门媚夫妇迁往广州之前的12年中,在朋友们眼中,他们过的是十足有质量的成都慢生活。甚至我认为他们在诗人、画家、地下摇滚乐手、社会批评者等诸多类型的文化人的圈子以外,独立构筑了一种有文化的慢生活,丰富了成都的文化生态。

西门媚的随笔集《纸锋》中收了一集“一纪读书”,她从2002年开始写年末读书记,至今已有十多年。我们从这些读书记里不仅读得出她的精神谱系,也看得到她维系其精神状况的生活脉络。在我和一些朋友看来,西闪、西门媚夫妇是成渝两地的结合体,是比较老派的成都生活方式之实践者,当然与官方及其御用学者所吹捧的“成都方式”是大不相同的。我所说的老派当然不是说他们遛鸟、到茶馆喝茶、热衷打麻将等,而是说他们习惯与在这个什么都快如闪电的时代,与那些物欲横流、莫明其妙的进取心保持距离,过一种如今人们罕有的慢生活。我甚至认为他们离开成都后,成都年轻的文化人里已经没有过慢生活的人了,应该算是成都文化生态的损失。

提及成都的市民化与包容精神,西门媚的新作《纸锋》里专文介绍了社会学者魏伟研究成都同性恋的专著《公开——当代成都“同志”空间的形成和变迁》。魏伟说其他城市的同志都非常羡慕成都同志所拥有的自由和空间,并提出三条理由来说明形成如此格局的原因:文化的多元性(没有包容,绝无多元)、本地宗教(道教对成都的影响)和休闲娱乐的都市文化。颇有意思的是,这位获得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的魏伟是重庆人,以我对成渝两地人之观察,说成都好话的重庆人不多,除非是在成都受教且长期生活于此的重庆人,成都的独特性凭借学者对特殊群体的细致研究得以彰显。

说了这半天,好像西闪、西门媚夫妇似得道高僧入定一样,古井无波似的。倘使人们出现这样的判断与认知,那必是我文字力有未逮所致。事实上他们在热爱生活、温柔敦厚地应对世事之余,有那种为美好生活起而行之的勇气,并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他们是热爱成都的,正是因为太热爱,所以不忍看它受到人为的伤害。在为它做了自己的努力而无成效后,他们只好移居同样充满生活及市民气息的广州。好在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虽然我们见面的时间更少了,但却可以每天在网上“相见”。即便在成都,他们与朋友们的交往方式也多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天涯若比邻”在如今绝非夸张,而是一种事实描述。

慢生活不是麻木,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强大到对外界保持自己的思考与关心,却不被它完全左右的能力。《韩非子·观行》里说:“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享受慢生活的西门媚根本不需要像董安于一样“佩弦以自急”,而且还能分享自己内在的欢悦。她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因为大量的阅读。她所读的书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文学作品,另一类是非文学作品。文学对西门媚有特别的意义,既不是为扬名立万,也不是为了拿奖赚钱,而是基于自己对持久阅读与写作的热爱。当然这些对她产生强大心灵慰藉的书籍的作者,多是外国人:马尔克斯、莱辛、帕慕克、恰佩尔、科埃略、布尔加科夫、门罗、阿特伍德等。她欣赏这些作家对幽暗人性细腻无尽的描摹,真可谓“魔鬼在细节中”。她对只以玩弄技巧取胜的作家评价不高,如很多人跟风崇拜的阿兰·罗布格里耶。至于说西方那种写作班套路的做法,自然亦难入她的法眼。她不认为人性与社会的丰富性会按照他们所制定的训练框架去发展,这就像病人不可能按医书来生病一样。而少数中国小说家亦给她带来滋养,除张爱玲、王小波、陈冠中等人们有所知晓外,像董时进、谢宝瑜,不少人连名字都没听说过。

向外的寻求多是依靠非文学作品,读的多是有关宗教、心理、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上述西方小说家的文学作品无疑是她阅读的“主菜”,对于个别小说家的作品,她甚至采取“竭泽而渔”的读法。如果文学作品相对偏“软”,那么这些作品就是很实在地体现了人们对当下生活的应对与反思,如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巫宁坤的《一滴泪》、何伟的《甲骨文》、陈映芳的《变中之痛》、郭于华的《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崔卫平的《思想与乡愁》与《迷人的谎言》、西闪的《思想光谱》等。事实上西门媚的阅读与思考,是典型的不自划牢笼、不自设边界。在读那些更为幽微地洞穿人性深谷的文学作品的同时,她也读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说明了她既关注现实亦求诸内心的双修之旅,巧妙地维持了她的精神与社会现实的平衡。

《纸锋》中的文章读来舒缓随意,没有四川人特有的好文讥刺、口无遮拦以及怎么刻毒怎么来的特质。行文看似漫不经心,并没有在结构、语言上的刻意雕琢,更没有我们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的波普尔批评的那类意识形态“大词”。要剔除意识形态“大词”和奥威尔设想的“新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纸锋》这本书里写高尔泰先生的两篇文章——特别是那篇西门媚回忆她拿画去请教高先生的文章是最动情的,读者仿佛见着作者写此文时内心的激动——里偶尔也有“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字眼。像刘瑜这样清醒的政治学者也不免在文章里用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样的字眼,可见想要摆脱“大词”与“新话”的束缚与纠缠,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思维被“大词”和“新话”改妆易容,下意识地成为你思想的载体后,要想清理干净,实在非常艰难。有人说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作品大多不值一看,其中因素固多,但“大词”和“新话”对我们思维的污染,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过非常令人欣喜的是,我所读的西门媚的小说《看不见的河流》以及这本随笔集《纸锋》里,都没有这样的痕迹。这不是说她上学时没受影响,只不过是因为她这样对文字有洁癖的人,一定会在写作和复核时倍加注意。

西门媚将“动荡正是读书时”用作她2008年读书记的标题。动荡时还能读书,除了表明自己不同寻常的定力外,还明确地透露出:外在大事固然重要,但还是先把自己搞定了再说。这是一种从秩序上把个人幸福置于社会福祉之前的思维,也是不受“大词”左右生活的实际体现。其实这样的想法未必不好。我们回想一下“一二·九”运动中,那些急吼吼的风云人物,与彼时专注于读书做学问的人如杨联陞、何炳棣相比,后来的命运和成就令人不胜唏嘘。命运真是玄妙无比,它不像你想象的那般能紧握在自己手中,它超出你的理智判断。我们常说写东西的要诀是“修辞立其诚”,其实生活的秘密就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因此才会有“动荡正是读书时”这样“逆”潮流而动的做法。

我们必须接受残酷的现实,每一种选择都有它的麻烦,世上没有万全之策。有的人不舍到想把什么好处都占着,有的人不仅占着自己的路不走,而且还强抢他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样的人,必将受到欲望的胁迫,无法自拔。宋代有一个我们寻常人根本没有注意到的人物叫刘子明,他在写给朋友王子常的信里有一段相当精彩:“常人以嗜欲杀身,以财货杀孙子,以政事杀民,以学术杀天下后世。”意译为大白话就是:寻常的人因欲望而害死自己,因自己太富有而害死子孙,政府用那些不着边际的政策把民众搞死,更为可恶的是用子虚乌有的某某学说害在当代、祸及千秋。对此,清代学者梁绍壬的评价是“语甚奇辟”。《纸锋》里虽然没有什么“甚奇辟”的话,但其惊醒梦中人的能力,也不可小看。

不着急且内心平静的人,才能享受人生跌宕坎壈的过程,而不是急于知道答案。肉体上,人都有消殒的一天,这个答案早就写在那里了。可是有些人就急于追逐这个早已写在那里的答案,而不享受向死而生的过程。这也是很多人不容易淡定的根本原因。我就是因着性急,急于想知道结果,不耐看那么漫长的故事,故越来越远离小说。其实仔细想来,这或许从侧面反映了自己内心缺少安全感,少了从容笃定。阿尔卑斯山上的风景指示牌告知我们:“慢慢走啊,欣赏!”是的,慢慢读《纸锋》,让作者的慢生活来浸润你。

2014年3月28日于成都

书评(媒体评论)

西门媚是逆潮流而动的人,“逆”绝不是硬绑绑地对抗,而是一种我少跟你玩或者不跟你玩的疏离。这种对人生之舍人生之得的理解,有些人花一辈都无法想透。

——冉云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纸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西门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5469
开本 32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6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2014068591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6: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