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同学们说说笑笑,旅游的旅游,走亲访友的走亲访友,都处在难得的轻松之中。刘国苏却心情沉重,因为自己是大姨收养的孤女,没有理由与表姐争着上大学。如果我接受大姨的安排,顺水推舟,上了大学,我的心也就永远留有一条伤痕。今后,我将如何面对表姐,如何面对大姨一家。不仅如此,还将留下千古骂名,众人指责。表姐也会恨我一世的。倒不如我偃旗息鼓,忍痛割爱,主动放弃,让表姐上大学。可是,上大学是我一生的追求,关系到我一生的前途啊!我咋办?妈呀,你叫女儿咋办啊……
志愿表发下来了,她双手战战兢兢地久久不敢落笔。不填吗,我如何对大姨说?如何同老师说?但如果我填上了录取分数线内的学校,待录取通知书邮来时再向大姨提出放弃,大姨就会强行要表姐放弃,事情就难办了。填不行,不填也不行,怎么办?一天以后,国苏想,只有一个办法,把志愿填高到录取分数线不能录取的几个学校,造成没被录取的假象而主动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决心一下,她瞒着大姨,违心地在志愿表上填上了北大、科大、哈工大、清华、复旦、交大。在满腹忧伤又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把志愿表交给班主任老师后,她掉头就走。走出校门时,她如释重负,但又是何等惋惜,何等凄楚。像湖上的浮萍逢干旱,前途难卜。她默默地流着泪离开学校。姑娘把一肚子的委屈像羊肉串一样都串了起来,收藏,并把它深深地埋了起来……
班主任老师看了刘国苏的志愿表,吓了一跳,说:这个刘国苏,难道没看过这些学校的投档分数线?他叫同学把刘国苏叫来。可是,国苏没有再去学校。
八月中旬,表姐的浙江医科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录取在药学系。她欢天喜地,国苏忍着内心的忧伤,一面表示祝贺,一面帮表姐准备,内心的苦楚唯天可知。直到马上要开学了,还不见国苏的录取通知书,大姨只得送表姐走。
表姐赴校后,国苏仔仔细细地分析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找工作嘛,哪有这么容易。做农民嘛,心有不甘。左思右想,日夜不宁几天后,她想离开大姨家,投奔大伯家去。决心就这样下定了。虽然决心回老家,但老家人生地不熟,我有立足之地吗?大伯能接受我吗?桃村人能接受我吗? ‘到了桃村也不可能有谁能培养我上大学……但是不走不行,我就去桃村探探路,找找大伯去吧。
时漫漫,几度风云。路迢迢,来日方长。刘国苏面对“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处境时,想,落得如此地步,我何罪之有?
要走了,却又留恋起生活了近20个年头的小山村了。国苏在这个小山村里,在大姨的关照下度过了还算是无忧无虑的懵懂童年。她记得,还不太懂事的时候,是大姨送她到溪口上学。童年时代,星期天,她跟着大姨到田野里剪马兰、挑荠菜。有时跟姐姐到溪里拾螺蛳,同小姐妹一起去松树林里拾松枝松蛋。过年时,姐有新衣服,她也有,凡是好吃的总有她的份。她记得初中毕业考上高中时,家里非常困难,大姨是东借西凑才凑足学费,高高兴兴地亲自送她和表姐到学校的……
此时,这些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在她的记忆里,大姨如亲娘一样时时都在抚着她,尽管家里困难,还是培养她高中毕业。想到这些,她心里一阵难过:如今,我要投奔桃村去,说实在的,我也不舍得大姨,舍不得这个家。我走了,大姨的养育之恩未报,欠下了一笔债,何时才能偿还?
国苏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来到上山村后从未去过桃村,对桃村根本就没有一点印象。
桃村位于同山脚下剡溪之滨,全村204户,1008人。改革开放前,这里与其他农村一样,靠卖桃子的几个铜板艰苦度日。改革开放初,全国兴起打工潮时,虽然也有几个人外出,但绝大多数人都跟随刘祥庆书记改水改地,扩种桃树,以桃为业。直到21世纪,桃村已有万亩桃园,号称“天下第一桃园”。虽然大伯和伯母在她考上初中那年来看过她,可六年过去了,她对大伯和伯母的印象也不深了。如今去找他们,还不知能不能认识他们?她只知道老家是个桃乡,是奉化水蜜桃的主要产地。P2-3
苦竹,本名王明臬,浙江奉化箭岭村人,1938年出生,1959年于奉化中学毕业,1964年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在宁波军分区医院任外科军医。1976年转业到奉化人民医院任外科医生,科主任,医务科长;2001年退休,继续工作到2008年。
著有长篇小说《梦不言弃》《补家》,以及《奉化民俗》中的第七辑《民间医药》,发表《军营笔记》(中篇小说)、《桃花泪》(中篇小说)等。
在医学科学研究中获科研成果奖三项,其中一项获浙江省科研二等奖;在杂志上发表论文14篇,其中一篇获宁波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历时三年,我跑了奉化许多新农村。很多新农村确实建设得很漂亮,那里的村干部带领村民建设家园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故此,我以这些干部的形象为原型,根据他们的大胆创新思想、情操,写了《桃花源里桃花梦))o
我认为,《桃花源里桃花梦》是现时期农民的共同梦想,同时也认为桃村在建设美丽乡村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可行的。他们的经验是:因地制宜,选中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扶持工商并进,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路子。这个经验是多么宝贵。
各村的主导产业也各不相同,有桃园,有花木,有橘园,有山水旅游,有古村旅游,有农宿旅游……形形色色,不拘一格。希望不单单是实现《桃花源里桃花梦》的梦,而是实现形形色色的农民富裕梦。
这些战斗在农村的青年干部的思想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家的富裕。他们说:“困难群体的解放,才是真的农民解放,带了这些人群致富,才体现党在农村的伟大成就。”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路。农村富,国家就富,农村美,国家就美。建设富裕新村,美丽新村。
实现《桃花源里桃花梦》可喜可贺,这些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农村青年更是多么可贵。
后生可敬。
苦竹2016年10月
《桃花源里桃花梦》是广大农村、农民追求新生活的梦想。
本书是一部以桃村(奉化萧王庙桃农)为载体,以奉化小有名气的新农村为依据的长篇小说。桃村青年是“文革”后期出生的一代青年,他们的父母亲都曾经历过“反右”、三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所以,他们追求新生活。到国家走上经济建设道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时候,他们已经长大成人。所以,他们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建设自己的家园而贡献青春。
这一代青年思想活泼,都有科学文化基础,敢于创造新生活。
当他们走上领导岗位,接过老一辈人的事业时,他们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从而带领村民建设美好家园。当我了解了一大批活跃在农村第一线的共产党员、青年干部时,我为这一批人的作为欢呼、骄傲。
青年人都要经历结婚成家的阶段,所以,本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他们一边创业一边创造新生活的人生经历,完成了这一阶段后,就全身心地扑在事业之上,带领群众向幸福出发。他们遵循上一代人的发展思想,走农工商并进,发展集体经济。他们广种桃树,种花木,建果园;他们办厂,办公司。广开就业门路。不但村民富起来了,村集体经济也同步增长,从而有能力改河,造路,建新村,把家园建设好了,又发展了旅游业。这就是新的桃村。在奉化还有多多少少的农村,现在是各具特色,树木成林,河道清水,村庄漂亮的山清水秀的古村或别墅成片的新农村。中国农村已经是城里人向往的宜居宜游的良好选择。
奉化是桃乡,桃子是奉化的特产,奉化人种桃已有2000年历史。桃农靠桃生活已属过去,靠桃致富,已不稀罕。然而,桃农现在是以桃促游,以桃搞活经济,正在形成气候。所以,我在《桃花源里桃花梦》里总结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因地制宜,寻找、扶持特色产业,并做大做强,农工商并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发展旅游业,这是农村发展的必由路子。能否走好这条路子,关键是村基层领导的思想和魄力。为欢呼千百个新农村,才写了《桃花源里桃花梦》。
苦竹
苦竹著的《桃花源里桃花梦》是一部新农村建设的范本,桃村人的思想、政策、做法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桃村在党支部书记刘东山和村长林雷的领导下,广种桃树,以桃为业,以花为媒,举办桃花节,扩大桃村的影响。为解决水蜜桃的上市难题,推出奉化水蜜桃销售公司,推广新品种,指导、帮助桃农创收。创办村级企业,创办花木公司,承包绿化工程,发展果园,广开就业门路,壮大村集体经济,后来又根据村民要求,组建村建筑公司,建设花园式别墅村。同时也改造了周边环境,建造村文化大礼堂、村办公楼、旅馆、商店。桃村成了桃花源里的美丽桃村。
村子建设好了,他们以桃花为媒,利用后山自然资源,建设桃花走廊,望海楼景点,和新村景点一起,推出了“桃村景区”,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村民家家住别墅,人人享受医疗、入学、就业、劳保福利的桃花梦。
他们的经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农工商并进,利用自然资源,适度发展旅游业,建设美丽新桃村。
苦竹著的《桃花源里桃花梦》讲述了:桃村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全村村民以种桃谋生。大学毕业的刘东山和转业复原的林雷分别成为了桃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长,他们利用新的理念和管理思想,帮助桃村改装换貌,以桃为业,创办公司;以花为媒,举办桃花节;扩大桃村的影响。同时也改造了周边环境,建造村文化大礼堂,村办公楼,旅馆,商店。桃村成了桃花源里的美丽乡村。利用后山自然资源,建设桃花走廊,望海楼景点,和新村景点一起,推出了“桃村景区”,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村民家家住别墅,人人享医保、孩子有学上,人人有工作的桃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