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军事文化五讲/中华文化公开课
内容
试读章节

孙武:胸怀璇玑,书成圣典

孙武,春秋时代齐国人,后世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学家。所著《孙子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学典籍之一。

孙武(约生于前545年,卒年不详),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后世称其为孙子,兵圣。

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史称“四姓之乱”,孙武不愿意卷入其中,萌发了另谋出路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便离开齐国,来到了吴国,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附近隐居下来,等待机会。不久,他结识了伍子胥,两人十分投机,结为密友,并被引荐给吴国国君阖阊。吴王为图霸业,正在广纳人才,听说孙武的才能,急请他出山。

前512年,吴王阖阊召见了孙武,并和他深入交谈,但对他的实际能力又心生疑惑。为了试探孙武的军事才能,吴王对孙武说:“先生是否可以试试练兵呢?”

孙武答:“可以。”

阖闾问:“可以用妇女试吗?”

孙武说:“完全可以。”

于是,吴王召集了180个宫女,带到练兵场上,交给孙武演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指定两名吴王宠妃为队长,执黄旗前导。孙武说:“你们知道前后左右吗?”队员们都回答说知道。孙武宣布:“你们看着我手中的令旗,听着金锣鼓声,令旗向上,整队起立,令旗指前,队伍前进,令旗指背,队伍退守;左手举令旗,队伍向左行进,右手举令旗,队伍向右行进。”问:“大家听清楚了吗?”这些平时娇生惯养的宫女七嘴八舌地回答:“清楚了。”

于是,孙武发出命令,但是宫女都觉得好玩,大笑起来。孙武说:“大家已经明白了规则,也同意按照规则执行,如果谁不执行,我就要治罪于她。”孙武继续发布命令,但是宫女们还是忍不住都笑起来。孙武严肃地说:“开始法令不明确的时候,不执行命令可以原谅,现在我已经说明了法令,还是不执行,那就要治罪了。”孙武要杀两队的队长,吴王非常着急,说:“我已经知道将军能够带兵。我没有这两个爱妃食不知味,请不要杀她们。”

孙武说:“我既然已经接受命令做了将军,将军在外带兵打仗,君命有所不受。”于是,孙武杀了吴王的两个宠妃,命令另外两个人为队长,接着继续发布命令。宫女们知道这不是游戏,都规规矩矩地执行命令。于是,孙武派人对吴王说:“士兵已经排列整齐,君主可以下来观看了。如果君主想用她们打仗,就算前面有水火,她们也会照样执行命令。”吴王说:“不用看了,我已知道将军的带兵才能。”

不久,吴王授予孙武将军的职位。  吴王阖闾在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下,励精图治,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要任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针对楚国,吴国实施了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国取得与楚国争雄的主动权。前512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此后吴军屡战屡胜,尤其是通过“柏举之战”打败楚国,并攻破楚国的首都。楚国不得不迁都,躲避吴国兵锋。

吴王阖闾去世后,孙武又辅佐吴王夫差大破越国,从而使吴国达到极盛。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吴王夫差渐渐开始懈怠,进取精神减退,疏远了孙武、伍子胥等功臣,反而重用奸臣伯嚭。越王勾践为了弱化吴王斗志、迷乱其心智,达到灭吴目的,一方面自己亲侍吴王,卧薪尝胆;一方面选美女西施郑旦入吴。西施入吴后,夫差大兴土木,建筑姑苏台,日日饮酒,夜夜笙歌,沉醉于酒色之中。孙武、伍子胥认为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养奸。但夫差听了伯嚭的挑拨,不再信任孙武、伍子胥。由于伍子胥一再进谏,夫差大怒,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

伍子胥的死,给了孙武很大的打击,他黯然离开吴国。

P4-5

作者简介
李世化,陕西榆林人,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资历文化出版创意人。曾在国企及文化公司从事管理工作,策划、撰写多部图书,代表作有《道法自然》《禅悟生活》等。
目录

第一讲 军事人物——挥斥方遒奏凯歌

 姜太公:韬略鼻祖,千古武圣

 孙武:胸怀璇玑,书成圣典

 乐毅:分路出击,陷城夺地

 赵奢:道远路狭,勇者制胜

 李牧:北方屏障,匈奴克星

 廉颇:老当益壮,英风浩气

 白起:长平血战,威震六国

 王翦:军中智者,独步疆场

 蒙恬:北逐匈奴,控扼河套

 项羽:破釜沉舟,乌江悲歌

 韩信:忍辱负重,终成统帅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卫青:漠南大战,匈奴丧胆

 霍去病:千里奇袭,封狼居胥

 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曹操:横槊赋诗,乱世枭雄

 诸葛亮:鞠躬尽瘁,人臣典范

 周瑜: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

 韦睿:温文尔雅,威震敌胆

 元英:聪敏锐识,英风绝伦

 陈庆之:白袍七干,直趋河洛

 韦孝宽:慷慨激扬,屡出奇策

 杨素:胸怀大志,位列三台

 李靖:纵兵塞上,屡建奇功

 王玄策:三度大使,以一人而灭一国

 李光弼:血战太原,挫败强敌

 曹彬:仁爱为本,儒将风采

 岳飞:民族英豪,百世流芳

 徐达:戎马一生,明初第一功臣

 戚继光:民族英雄,平倭防虏

 石达开: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曾国藩:清廷柱石,中兴名臣

第二讲 军事战役——铁马冰河入梦来

 鸣条之战:商汤灭夏

 牧野之战:武王伐纣

 柏举之战: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长勺之战:一鼓作气,以弱胜强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诱敌深入

 即墨之战:坚壁清野,借机反攻

 桂陵、马陵之战:围魏救赵,增兵减灶

 伊阙之战: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秦灭六国:远交近攻,分化瓦解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平灭三秦之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彭城之战:风雷激荡,快速袭击

 井陉之战:背水列阵,奇袭敌军

 昆阳之战:团结一心,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火烧乌巢,乱敌军心

 赤壁之战:巧借东风,一战而天下三分

 夷陵之战:后发制人,火烧连营

 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刘裕灭南燕之战:以车制骑,掌握主动

 隋灭陈之战:重点进攻,分割击破

 浅水原之战:后发制人,疲敌制胜

 虎牢之战:避敌精锐,奇兵突袭

 唐平萧铣之战:兵贵神速,出其不意

 宋灭北汉之战:围城打援,结束割据

 蒙哥攻宋之战:迂回包抄,突破天险

 鄱阳湖之战:集中兵力,巧用火攻

 万历援朝之战:打击侵略,扬我国威

 宁远大捷:积极准备,以孤城挡强敌

 萨尔浒之战:速战速决,各个击破

 三河镇大捷:正面迎敌,包抄结合

 清收复新疆之战:缓进急战,先北后南

第三讲 军事著作——煌煌典籍有乾坤

 《周易》:正义慎战,方是制胜之道

 《孙子兵法》:兵学圣典

 《吴子》:审敌虚实,教戒为先

 《司马法》:备战慎战,以战止战

 《尉缭子》: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

 《六韬》:兵家权谋始祖

 《孙膑兵法》:反对滥用战争

 《三略》:侧重战略的兵法

 《诸葛亮兵法》:战略与政略相融

 《将苑》:论述将领的专著

 《李卫公问对》:正古人所重

 《太白阴经》:综合性的兵书

 《武经总要》:中国第一部官修兵书

 《虎钤经》:兵学大全,独有见解

 《何博士备论》: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

 《百战奇略》: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守城录》:城邑防御的专著

 《武备志》:中国古代兵家百科全书

 《三十六计》:古代谋略概要

 《纪效新书》:实践的总结

 《读史方舆纪要》:地理与军事的结合

 《兵学新书》:晚清兵工著作

第四讲 军事制度——令出如山掌雄兵

 夏商周时期的军事机构

 春秋时期的车战与军事制度

 商鞅的耕战改革

 秦军的军队编制——部曲制

 征兵制与常备军制度

 两汉的军队编制和组织结构

 隋代体系完备的军制

 府兵制的兴起与衰落

 宋代军队的招募与待遇

 宋代的军队分权

 明代的卫所制

 清代的八旗制

第五讲 军事技术——攻防利器掠敌营

 冷兵器概略

 青铜时代:冶炼业和青铜器的发展

 甲胄:防御性武器的始祖

 战车:纵横陆上的王者之师

 血腥冷兵器:铁质兵器的产生与发展

 弓箭:远距离杀伤性武器

 胡服骑射:马具的成熟与骑兵技术的应用

 弩:以步制骑的最有效武器

 烽燧:古代军队通讯工具

 云梯:攻城破敌的利器

 城墙及长城:古代战略防御性工程

 冶铁:灌钢法和冶炼技术对兵器的影响

 抛石机:古代的大型杀伤武器

 战船:水上决战时代的到来

 火药:催生战火时代

 突火枪:南宋时期火器的发明与创制

 火铳:元明战争中大规模火器的应用

 神机营:明代火器的鼎盛时代

 佛郎机和红夷炮:明代西方技术的引进

 抬枪和鸟枪:清代的火器发展

序言

中国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在世界军事史上拥有杰出的成就,它们不仅是战争经验的总结,也是智慧的结晶。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前22世纪),中国已经建立了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奴隶制王朝夏朝。后来夏朝的统治越来越腐朽,遭到其他部族的反抗,其中“商”强大起来,爆发了争夺统治权的“鸣条之战”,这是史料中较为明确记载的上古战争之一。鸣条之战的结果是商部族获胜,推翻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代的军事力量相比夏朝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青铜冶炼水平的进步,为兵器的进步提供了优良的材质。商代青铜的冶炼水平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并未大规模地用青铜兵器装备军队,真正广泛使用青铜兵器的时代是西周和春秋时期,并一直和铁质兵器共同使用,持续到汉初才彻底被铁兵器所替代。

商周交替的时代,中国诞生了第一个谋略大师——姜太公。他不但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周部族,并且直接参加和指挥了周灭商的战争——牧野之战。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已经诞生了一批军事著作,如《军志》《军政》,虽已失传,但仍然可从《左传》《孙子兵法》等典籍中看到一些只言片语。夏商周时期的作战方式主要是车战。车战对战车的协调性要求很高,要求行动统一,严格管理,各个作战单元之间高度配合。车战的方式主导了夏商周,以及后来的春秋和战国时代,直到新的兵种骑兵出现,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春秋和战国时代是中国军事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代,不但诞生了先轸、孙武、伍子胥、吴起、孙膑、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等军事家,还诞生了一大批军事著作,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等军事著作。尤其是《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受到历代军事家的推崇,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孙子兵法》的出现,标志着封建时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地阐述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从前221年秦朝建立,至1911年,中国经历了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和更迭。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先秦的军事思想依然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另外,由于各个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军事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秦汉以来,兵种和兵器装备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但出现了重装骑兵、轻骑兵、攻城部队,而且出现了专门的舟桥部队和水师,这就要求步、骑、水军的协同作战,使战略战术都得到高度的发展。

在中国的军事史上,《孙子兵法》的诞生、车战转变为骑兵作战、防御性的内线作战转变为远程奔袭的外线作战、冷兵器转变为冷兵器和火器并行是四个划时代的进步。《孙子兵法》的诞生标志着军事行动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优秀的将帅能够从微妙的变化中洞察到战局的瞬息万变,对战争有了规律性的认识。柏举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都是基于对战争的客观认识,并作出正确决策和指挥而获得的胜利。车战转变为骑兵作战,主要是马具的成熟,尤其是马镫和马鞍的发明,使得重装骑兵能够保持平衡,轻骑兵能够千里奔袭。这一划时代的贡献归功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赵国“胡服骑射”后使得其他六国意识到了骑兵的巨大潜力,相继进行了兵种的改革。这一时期马鞍和马镫是否已经出现虽然没有直接的史料可考,但却是汉代高桥马鞍和铜铁马镫的准备阶段,为后世的大军团骑兵作战奠定了基础。秦汉之交,第一个运用大规模骑兵作战的将领是项羽,尤其是彭城之战,他率领骑兵兵团进行奔袭,开创了骑兵奔袭战的先河。他的这一作战方式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尤其是卫青和霍去病,不但是最优秀的骑兵作战统帅,更是把内线作战转变为远程奔袭的外线作战,深入大漠和敌人的主力作战,丰富和成熟了骑兵战术,如正面冲击、侧翼迂回等战术,极大地打击了中国北方的匈奴势力,为保护汉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后唐代李靖的破袭突厥、吐谷浑,明代徐达深入大漠扫荡北元的残余势力,均是继承了这种优秀的军事策略。宋元时代,人们对火药的性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认识,因此火器开始作为一种兵器装备军队,中国的战争进入了火器与冷兵器并行的时代,火箭、火铳、各种抛射和投射型的“炸弹”也都诞生,如火龙出水、一窝蜂、火鸦……到了明清,火器受到更高的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和“火器营”。在明代抗倭战争,以及万历援朝战斗中都可看到火器的应用,显示出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度发达。

在数千年的战争中,中国军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战争观。《司马法》开宗明义提出了以“仁义为本”的战争观,认为“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同时还提出了“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指导原则。另外对战争时的自然环境、外交环境、民心所向也都非常重视,显示出古代军事家的全局观念。

本书从军事人物、战争战例、军事著作、军事制度、军事技术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军事的概况,并选配了数百幅贴切逼真的图片,以扩大读者的视野。在编写过程中,因编写者对史料以及军事知识的掌握有限,如有不足和错漏,恳请读者指正。

内容推荐

祖先留下的文化,能让我们完成一种朴素的回归。

百家争鸣,千川汇聚,“兵家”独树一帜。从制敌谋略到治军思想,再到崇仁尚义的战争观,以及爱国忧民的情怀、舍身保国的担当、勇猛无畏的血性,中国人民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军事文化。

李世化编著的《军事文化五讲》从军事人物、战争战例、军事著作、军事制度、军事技术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军事的概况,并选配了数百幅贴切逼真的图片,以扩大读者的视野。

编辑推荐

中国军事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异彩纷皇,在世界军事史上拥有杰出的成就。它们不仅是战争经验的总结,也是智慧的结晶。

李世化编著的《军事文化五讲》分别从中国古代挥斥方遒的军事人物、铁马冰河的军事战役、煌煌典籍的军事著作、令出如山的军事制度、攻防利器的军事技术等五个方面详细、具体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有名的军事将领、战役,流芳千古的军事巨著,为古代各王朝保驾护航的军事制度,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他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军事文化五讲/中华文化公开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世化编
译者
编者 李世化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803298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8-05
首版时间 2018-05
印刷时间 2018-05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372
CIP核字 2018087021
中图分类号 E291-53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46.8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