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宝宝出生头三年
内容
编辑推荐

北大心理学专家倾力分享!

1700余例宝宝成长经验总结,给初为父母的你最急需的帮助!

《宝宝出生头三年》从宝宝的角度出发,探讨了0到3岁宝宝的教养需求。作者赵红梅集合了幼儿心理学家、幼儿教师、幼儿家长的三重身份,除养育自己的宝宝外,更见证了1700多个宝宝的成长历程,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她将自己丰富的育儿理论知识应用在了自己和所教的孩子身上,发现有些理念无法实施,而有些理念却行之有效,经过实践的再验证,作者在本书中给了年轻爸爸妈妈们明确的方向。

内容推荐

见证1700多例宝宝成长经历的幼儿专家赵红梅,为你解读宝宝的咿咿呀呀,帮你摸清宝宝的心理和生理两大需求,轻松度过宝宝0到3岁的早教黄金期!

《宝宝出生头三年》根据《0到3岁宝宝需要怎样的父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修订而成。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Chapter 1 宝宝想要这样的爸爸妈妈

 请完全接纳宝宝

 跟上宝宝成长的脚步

Chapter 2 谁了解宝宝成长的秘密

 宝宝的每一天都是唯一的

 引导而不要代替宝宝

Chapter 3 宝宝最需要的四大财富

 成为一个健康的宝宝

吃饱了

要爬行了

也想去运动

很喜欢抚触

小病也能带来好处

 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宝宝

最喜欢听摇篮曲

最擅长倾听和表情沟通

黏着爸爸妈妈,好还是不好

请这样说“再见”

需要有同伴的环境

家里有两个宝宝时

恐惧从哪儿来

 成为一个独立的宝宝

自己吃

自己说

 成为一个聪明的宝宝

阅读习惯从小开始

爱动手会更聪明

涂鸦意义重大

非凡的创造力

Chapter 4 宝宝的小心思

 别总是抱着宝宝

 当宝宝抗拒爬行时

 让宝宝放肆地探索世界

 当宝宝发脾气时

 宝宝和爸爸妈妈的明争暗斗

 入园,爸爸妈妈和宝宝都准备好了吗

Chapter 5 谁误解了宝宝的行为

 宝宝需要真自由

 给宝宝满满的安全感

 让分离不再引起焦虑

 帮宝宝缓解不良情绪

后记

试读章节

Chapter 1 宝宝想要这样的

爸爸妈妈

精彩提示

我们总想给宝宝最好的,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换位思考,我们认为的“好”是不是宝宝认为的“好”呢?如果从宝宝的角度考虑,那我们应该给宝宝最需要、最适宜的,而不是我们认为最好的。

请完全接纳宝宝

身为父母的我们可能已经深深体会到,抚养一个孩子,需要我们从身体到精神的全情投入。尽管付出了许多,但我们在别人面前谈论起自己的孩子时,往往是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众多专家学者都在强调0—3岁教养的重要性,父母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孩子心理的发展。尽管有众多理论在分析如何培养孩子,可是在实践中我们还是会有很多困惑。

比如,孩子哭了要不要立即抱起?孩子接触到危险的事物时要不要很凶地制止,以便孩子接受教训?但如果这样制止了,会不会给孩子造成早期的心理伤害?又会不会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权利?把孩子送回老家,请父母帮我们带到底好不好?孩子多大可以离开我们?如果分开,孩子会不会跟我们不亲?孩子会不会从小在心理上产生亲情的缺失感?怎样让孩子性格开朗?怎么培养孩子与别人的社交能力?到底哪些才是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到底哪些才是我们决不能忽视和错过的关键点……

你是不是也曾经或正在被这些凌乱繁多的问题所困扰?是不是夫妻之间也曾因孩子的这些教养问题争论不休?是不是孩子的到来使夫妻的交流变得没有品质?如果我们真的遇到了这些困扰,就要暂时让自己停下来,想一想。孩子为何来到我们身边?他的到来理应是帮助我们提升生活品质、增加生活乐趣的,而不应是一味增加我们的生活负担,导致我们心烦意乱的。如果感到力不从心,那我们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位自己作为父母的位置。我们需要明白,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在继续成长。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实现宝宝和自己心智的共同提升,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的社会里,绝大多数角色和职位都有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和认证,但是唯有做爸爸妈妈,没有人进行全面考核。可以说,我们大多数父母都是先“上岗”后“培训”,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学习和补充,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那样特别。

0—3岁是父母与孩子相处格局的建立时期。可以说在前三年我们和宝宝建立了怎样的亲子格局,就基本确定了在未来几年乃至一生中我们和孩子相处的关系模式。在亲子格局中,父母根据宝宝的特点,对自身角色进行定位是最为重要的。“万事念为先”,理念和态度明确,才能更好地行事。

很多做了父母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宝宝最初的4个月,如果我们独自外出,我们仅仅是会想到宝宝,比如想到宝宝是不是该喝奶了,是不是该睡觉了;但是4个月以后,我们会明显感觉到自己会想念宝宝。如同相爱过的人都能体会出“想到”和“想念”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前者更多的是习惯性思维,而后者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有意识的牵挂。有了这种想念的心理体验之后,我们就与宝宝建立了亲密的感情,这就是亲子依恋。

如何做宝宝的父母,如何教养这个和我们有着如此亲密关系的小个体,这确实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要知道,这个小个体身上有我们自己一半的基因,还有另一半是我们深爱对象的基因。教养孩子,有时就是对自身特点的重新修正。“人贵有自知之明”,人们十分清楚,真正的自我批评和修正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有时我们想改变自己的弱势,却发现时机已过,或是自认“朽木不可雕也”,最后只得放弃修正自身的想法。

可是,当我们成了父母,我们就像重新获得了修正自己的机会,我们有时会急切渴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实现那些自己极其渴望的改变。尽管这些渴望听起来有些可笑,但却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有的父母自己牙齿不好,从小就非常关注孩子的牙齿,希望孩子有洁白整齐的牙齿;还有的父母自己不够活泼开朗,不擅长社会交际,就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和社会交往能力。这种期待改变的心理,使我们在为人父母时显得那样的可爱,我们充满激情、充满斗志,我们期待一切如自己所企盼的那样美好。但是,随着宝宝的长大,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也许是惊喜,也许是愤怒,也许是懊恼。不过我们仍会清醒地发现,成长的不仅是宝宝,其实还有我们自己。

跟上宝宝成长的脚步

初为人父人母,我们会花大量的精力照顾孩子,为孩子的到来准备丰富的物质,我们准备奶粉、奶瓶、纸尿裤、澡盆、玩具..在这些繁琐的准备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充足的心理准备。物质准备越充足,说明心理准备越欠缺。成为父母后,我们有时会焦虑、会彷徨,甚至是恐惧,这些不适都是我们心理准备不充足的体现。当我们感到对事物发展的局面无法掌控、对未来无法预知时,我们就容易有这样的感受。

尽管我们从小就对宝宝呵护有加,尽管我们和宝宝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但是,我不得不提醒所有的父母,宝宝就是宝宝自己,他们和我们是有差异的。从降生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是世界上又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作为外部环境之一,我们可以辅助他们,和他们沟通、跟他们互动,但是我们无法掌控他们,因为他们是他们自己。

从时间上来看,在孩子3岁以前,我们有大量的时间跟他们在一起。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大部分时间是围绕在父母身边活动。既然选择了成为父母,那我们就得努力使自己更加强壮、更加智慧、更加成熟。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诠释父母的角色:父母是我们生命过程中最重要、最愉快、最有成就感也是最具责任感的社会角色。

当我们成为了父母,当我们担当了这样一个社会角色,除了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应该爱别人的孩子,即使是面对陌生人的孩子也要有一份爱,因为那是一个成熟个体对幼小个体的眷恋、照顾和尊重。而且,这本身就是一种爱自己孩子的体现。

我的一位朋友是研究社会文化的,她说不同国家会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国内,她曾看过一些继父继母如何跟孩子从仇人到亲人的电视剧,但是在瑞典她几乎没有看到过,因为这里不需要。在她的研究中,有很多是重新组合的家庭,他们彼此相处得很愉快,很多在我们国内出现的问题在他们那里并不存在。比如,继父会认为孩子就是个小孩子,很多方面都需要帮助与支持,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但是自己对他一样有做父亲的义务;孩子似乎也不会排斥,他认为继父是妈妈的新男朋友,大家在一起生活,就要彼此相爱,听取他的建议。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我们并不能根据这样的差异就来判断我们的文化好还是他国的文化好,但显而易见的是,无论如何,父母终究是重要的社会角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人生的舞台上把它扮演好。

人类本身就是群居动物,我们以家庭形式,成群结队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宝宝从出生,接触的就是父母与家庭这个最初的社会系统;一般3岁之后,很多宝宝进入幼儿园,开始经历幼儿园小伙伴的中间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进入更广的社会系统,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在宝宝3岁前的初级系统中,父母的角色不仅在时间上所占比例最大,其重要性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个时间段宝宝的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大,需要我们协助的方面最多、最广。

很多父母更为关注孩子长大以后的阶段,他们认为孩子大了以后可以用语言沟通,便于交流,而且孩子的发展也比较容易观察和鉴别,比如在校成绩如何,和他人的交往能力怎样。孰不知,这些外显的表现,都是3岁前培育的小种子长大后的结果。经济学家说过,如果让我们对一个人的各个年龄阶段进行投资,那么3岁之前的投入将是收益最高的阶段。

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看老,七岁看小。前半句强调的是3岁前发展的重要性,而后半句强调了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看到7岁的孩子,就能反推出他更小时候的特点,这等于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说明3岁前的重要。因此,如果我们做了父母,如果我们希望把父母这个角色扮演得更成功,更能胜任,那我们就准备好吧,在宝宝3岁前,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唯有肯用心,我们才能做好小宝宝的父母。

P8-15

序言

各位读者,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育儿经验。和你们很多人一样,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

还记得当我在北京大学心理系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女儿在我的肚子里刚好40天。目前,我在北京大学幼教中心继续我的儿童心理研究工作,在这里我有幸见证了1700多个宝宝的成长经历,感受着他们童年的快乐。

可以说,在女儿出生前,我用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二手经验将自己全副武装。但就在这个真是的小生命降临的那一刻,我却感到自己的大脑一片空白,取而代之的是从心底涌出的浓浓爱意。谁说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那一刻,我只更加坚信:妈妈就是妈妈,永远也不会成为老师。

如今女儿快4岁了,作为母女,一方面我照顾养育了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在给予我快乐的同时,也促使我不得不打破固有模式,从另外的视角看待世界。比如,她让我知道:炸酱面的黄瓜码儿可以咬成小碎屑,和着桃汁喝下去;只要想拥抱,我们就完全可以不在乎双手沾满了巧克力酱;即使还不完全具备审美能力,她也会选出自己喜欢戴的帽子……

身边很多爸爸妈妈都羡慕我的专业,认为我能解析孩子的所有心理活动,其实不然。我记得一位朋友曾深有感触地说:“做妈妈是需要有悟性的!”的确,没有哪一本专业书籍、没有哪一套教育理论、更没有哪一种教育方法能够解决任何一对父母的所有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尽管有着诸多不确定性,但我们始终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接纳他们的所有特点,重视他们的长处。

试想,除了孩子,世界上还会有第二个人能够连续10个月与我们(特指妈妈)形影不离吗?记得冰心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记者恳请他对天下的父母说一句话,她当时只说了这样几个字——“爱他们吧!”同为父母,我也想说,让我们一起来爱孩子吧!

后记

我们的宝宝经常会面临新的情境,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小小的挑战。女儿1岁零5个月时,我们带着她前往瑞典。这是她第一次坐飞机,而且是长达9个小时的行程。尽管我也顾虑她是否能承受,但最终还是坚信她没有问题。

出发前,我们准备了各种药物、奶粉和纸尿裤。为防止肠胃不适,我还特别准备了一罐豆奶粉,还有她最爱的安抚奶嘴。

有人曾说,物质准备越多,表明心理准备越不足。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便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调节自己和孩子的身体状况上,出行前注意休息并保持心情愉快。

出发的那一天来到了。登机前,女儿一直在大厅内四处跑,探索机场里的各种新鲜玩意儿;登机后,起飞不足20分钟,由于之前嬉闹,再加上隆隆的噪音,女儿很快入睡。2个小时之后她醒来,吃水果,玩拍手的游戏,还和周边的乘客简单“交流”。在整个航行中,她始终按照正常的规律作息、进餐和做不同的小游戏。接下来,她又睡着了一次。女儿的第一次9个小时的航程就这样顺利完放。

作为父母,我们会和孩子一起经历很多第一次,但只要我们有备而来,充满信心,就能圆满实现一次又一次零的突破。

最后,我还想跟大家分享女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事:直到11个月她才学会爬行,直到1岁3个月她才出第一颗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她10个月还没有出牙时我咨询了大夫,大夫的建议是,出牙受遗传的影响很大,如果要知道有没有乳牙牙胚,就得拍片子,显然这个年龄的孩子做不了,而且即使拍了片子也不能改变现状,没有还是没有。虽然世界上确有无乳牙牙胚的案例,但那些人一般都会伴随其他成长问题。而女儿看上去很不错,应该没有问题。有了专业的指导,我开始了踏实的等待。最终,她在较短的时间内长出了所有乳牙,白白的,很整齐。

教养我们的小宝宝时,爸爸妈妈一定要懂得等待,但必须是心里有数的等待,不能盲目等待。在这样的心境下,我们和宝宝都会感觉舒适自然。

我们最需要接受的就是,宝宝必然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我们,也不同于其他宝宝。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集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家庭早期教育指导书,让我再次看到了赵红梅博士对科研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书中的文字简短、精练、温馨、平实,很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我想正是因为如此贴近读者,才能使阅读本书的父母们易于掌握并实践适合自己和宝宝的、独特的育儿理念和方法。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 苏彦捷

作为一名早期教育工作者,我从事早教工作已近30年,和赵老师可谓忘年之交。集合了幼儿心理专家、幼儿教师、幼儿家长三重身份的他,是一位对孩子充满爱心的专家、老师和妈妈。我真诚地将这本书推荐给广大读者,相信它会帮你打开一扇崭新的了解宝宝的大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 梁雅珠

真诚地向每一位新手爸妈推荐这本既科学又实用的育儿好书。它告诉我们,爱宝宝不是给宝宝最好的,而是给宝宝他想要的。了解你的宝宝,就从这本书开始。

——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晏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宝宝出生头三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红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69494
开本 16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1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育儿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2014214176
中图分类号 G781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24
15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