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你去什么地方)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丛书中的一本,收录了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亨利克·显克维支的《你去什么地方》。他的得奖评语为:“因为他历史小说的写作极为出色”。

《你去什么地方》以洗练的笔触点出了尼罗王统治下社会的种种对立现象:狡诈、腐化的异教徒对谦逊、自信的基督徒;自私对博爱;骄横、奢华的王室宫廷对死寂、阴森的地下墓穴。罗马大火,圆形剧场流血场面更是惊心动魄,无可匹俦。显克维支谨慎地不让尼罗王变成主要角色,但只是简单几笔就已将这位帝王附庸风雅、好大喜功、趾高气扬、嗜好俗丽作品、个性善变、残酷无情的形象勾勒出来。

内容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肖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题材广泛、手法各异,令人在尽情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更令人在各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从而领会人生的真谛。

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理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

一套丛书,为我们竖起了一座20世纪的文学丰碑。

试读章节

维尼裘斯洗过了澡,也依次让修指甲的给他修指甲。这时一个朗诵诗人走进来,他胸前挂着一个长条青铜筒子,筒子里装着几卷册页。

“你愿意听一听吗?”裴特洛纽斯问道。

“假如是你的作品,很高兴听一听。”维尼裘斯答道。“如果不是,我还是愿意聊聊天。目前在每个街角上都会碰上一些诗人的。”

“这倒是真话。不管你走过哪个会议厅、浴场、图书馆或是书店,总会看到一个诗人像猴子一样打着手势。从前阿戈里帕从东方来到这里的时候,竟把这些人误解为疯子。这正是如今的时代。皇帝写诗,于是所有的人都效仿他。只是不许比皇帝写得更好。为了这个缘故,我倒替卢卡奴斯有些担心……但我写散文,可是不许读给我自己或别人听。这个朗诵诗人要念的是可怜的法布里裘斯.魏印托的‘遗嘱增补’。”

“为什么说他‘可怜’呢?”

“因为人家已经通知他,他必须住在敖德萨,除非受到新的命令就不得回家。他创造的那个《奥德赛》比荷马创造奥德修斯轻松得多,因为那个主角的老婆不是珀涅罗珀。谈到这件事,不消说他的做法是愚蠢的。不过在这里,大家只会肤浅地看问题。他写了一本相当拙劣又沉闷的小书,这种书,只有在作者被放逐以后,才有人热心地去读。现在从四面八方可以听见有人在叫:‘造谣生事!造谣生事!’或许魏印托是捏造了一些事情;但是我很了解这个城市,很了解我们的元老院议员和我们的女人,我可以担保说,他所写的比实际情况还要差几分哩。尽管如此,每个人都在这本书里搜求,心惊肉跳地怕找到自己,却很高兴找到他相识的人们。在阿维尔奴斯书店中,有一百个誊写员在听人口述抄写这本书,它准定是成功的了。”

“书里没有写你的事情吗?”

“有一些,但是作者说得不中肯,因为我比他所描写的要坏得多,可也没他写的那么俗气。你瞧,我们老早就丧失了辨别什么是高贵或者什么是卑劣的感觉了,至于我自己,老实说吧,甚至觉得高贵与卑劣没有什么不同,尽管塞内加、穆索纽斯和特拉塞阿都装作能分辨的样子。在我看来,那完全是一个东西!凭海格立斯宣誓,我怎么想,我就怎么说!不过,我一直保持着崇高,因为我懂得什么是丑和什么是美,可是,我们的那个诗人、战车手、歌者、舞师又兼滑稽演员的青铜胡子就不懂得。”

“不管怎么说,我替法布里裘斯很难过!他是一个好伙伴。”

“虚荣心把那个人毀掉啦。每个人都在怀疑他,谁也不晓得究竟是怎么回事,而他也不能节制自己,随便把心里的话到处对人讲。你听说过卢菲奴斯的故事吗?”

“没听过。”

“我们到冷水浴室去凉凉身子,我再讲给你听。”

他们来封冷水浴室,中间右一座发亮的淡红色喷泉喷着水,散发出堇花的香气。他们坐在铺着天鹅绒的壁龛里开始纳凉。暂时沉默了一会儿。维尼裘斯露出深思的神情注视着一座畜牧神的青铜雕像,那畜牧神正搂着仙女的膀子热情地吻她。他说道:

“那个畜牧神是对的,那就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大概是这样吧!可是你除此之外,还爱好战争,我却不喜欢,因为住在营房里,手指甲会折断而且不再呈现粉红色。当然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爱好。青铜胡子爱好歌曲,尤其爱好他自己的歌曲,而老斯柯鲁斯却爱好他的哥林多产的花瓶,夜里他把花瓶摆在床边,每逢他睡不着觉的时候,就跟花瓶接吻。他已经把花瓶的边角都磨光了。告诉我,你可写过诗?”

“没写过。我从没写过一行六音步的诗。”

“你也不弹琵琶唱唱歌吗?”

“不。”

“你驾驶战车吗?”  “在安提阿城我参加过一次比赛,可是成绩不好。”

“那么我就对你放心啦。在赛马场上,你属于哪一组呢?”

“绿色的一组。”

“那么我完全放心了,特别是因为你有一笔很大的财产,尽管不像帕拉斯或塞内加那么丰厚。你要知道目前跟我们在一道,顶好是写写诗,弹弹琵琶,唱唱歌,高谈阔论,在竞技场上赌一赌战车比赛;但是不写诗,不演戏,不唱歌,不在竞技场上比赛战车,那就更好,特别是更安全。最要紧的,要学会凡是青铜胡子所做的事,你都必须赞美。你是一个漂亮青年,波佩雅或许会迷上了你,因此,这一桩是你的一个危险。但她的经验太丰富啦,也就不会这么做。她同她的两个丈夫已经尝受过足够的爱情,对于这第三个她别有用心。你可知道那个糊涂蛋奥托还像热锅里蚂蚁似的在爱着她吗……他在西班牙的悬崖上走来走去,唉声叹气,他已经保持不住他从前的习惯,再也不注意他的风度,他每天梳头只用三小时就足够了。谁能料想到会有这种事,尤其像奥托这样的一个人。”

             P4-P5

序言

    颁奖辞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 C·D·奥·威尔森

产生丰硕、充沛文学的民族,必有生活富裕、精力昂扬的人民,这是可以确定的;因为贫瘠的土壤中开不出绚丽的文明之花。但每个国家总有少数几个足以表现该民族精神的天才;他们把民族的特性让世人认知。他们珍爱民族以往的历史,这样做是为了增强全民对未来的冀望。他们的才思深植子过去的土壤,正如巴伯利(Baublis)的橡树深植于立陶宛(Lithuan)的沙漠里一般,但其枝桠则摇曳在今日的风雨中。瑞典学院将今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就颁给这样一位象征全民族文学及文化结晶的代表人物。他就是亨利克·显克维支先生。很荣幸他今天也出席了。

显克维支生于1846年。年轻时期的作品《炭笔速写》(Szkice weglem,1877)流露他对社会上遭受压迫及财产被剥夺的民众的深切同情。早期其他作品至今一般人还经常提起的是:《音乐家扬各》(Janko muzykant,1879),是一部感人之作;《守灯塔的人》(Latarnik,1882),有优异的描写。短篇小说《鞑靼监狱》(Niewola tatarska,1880),已露出他以后在历史小说杰出表现的端倪,但还不很成功,直到他著名的三部曲出现,他才真正发挥他的才力。三部曲是指《火与剑》(Ogniem imieczem,1884)、《大洪水》(Potop,1886—87)及《牧羊神乌洛狄约斯基》(Pan Wolodyjowski1888—89)。第一部叙述1648至49年鞑靼人支援哥萨克人起兵的故事;第二部是关于波兰对抗查理斯。高斯塔夫的大战;第三部是描写波兰对土耳其之战中,波兰士兵英勇守卫康明尼克要塞而不幸失陷的故事。

《火与剑》故事开展至撤拉兹(Sbaraz)包围战,不屈的斗士维希尼欧艾基(Jeremi Wisniowiecki)内心的交战达到最高潮。维希尼欧艾基足智多谋,但内心始终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够格去篡夺总统的统率权。最后他终于克服自己的野心。顺便一提的是,三部曲中作者分别描述了撒拉兹、雷斯度乔瓦及康明尼克三次包围战,但每次表现手法不同,绝无重复。

《大洪水》包括许多令读者难以忘怀的动人情节。卡密西亚(Kamicia),小说开头是一位与国王对立、无法无天的人;然而在他所爱的一个贵妇的熏染下,他重又赢得别人的爱戴,并维护法纪,立下一连串优异的功勋。奧兰卡,宗教信仰深笃、性格坚毅不屈、忠贞爱国,是显克维支塑造的美德兼备的女性之一。这篇故事里即使是反派角色都是可爱的。例如罗杰威尔(Janusz Radziwill)亲王,为人阴郁,自视甚高,率众叛国,显克维支生动地描写他在宴席上诱唆军官背叛波兰的场景。他振振有辞、慷慨激昂,甚至使人感到一种美。一位英国评论家曾经指出:显克维支运用精妙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那王子内心的争辩,及他如何狡诈地使自己相信他的叛国是为了波兰的正义。后来不堪这种长期的蓄意自我蒙骗,王子终于悔十艮而死。即使在不能信赖、放荡的保格斯劳亲王身上,也依稀可以找到吸引人的勇敢、文雅及欣然无忧的气质。显克维支太了解人性,因而不会生硬地、规格化地把人类划分为正派、反派两种。

显克维支作品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决不漠视自己同胞的缺点;相反地他毫无保留地指点出来,而对敌人的能力及勇气则给予公正的评价。像以色列古代的先知般他把真理揭示给国人。他在历史小说的大场面上,借着主要人物之口,谴责波兰人过度要求个人自由。他说一个人太过自由就会放纵不羁,也就不愿为大众的公利而牺牲个人的小利。他指斥在上者争权夺利,罔顾国家的迫切需要。然而显克维支终归是个爱国分子,他把波兰民族勇敢的骑士精神发扬光大。波兰从前是基督教国家对抗土耳其人及鞑靼人的坚固堡垒,显克维支要强调的就是这种精神。这种非常客观的描写充分显示了显克维支的智慧,也代表了他的历史观。身为一个优秀的波兰人,他当然反对查理斯·高斯塔夫侵犯波兰,但他仍然极详尽生动地描绘了查理斯王个人非凡的勇气,对瑞典军队的严守纪律及团结精神也颇有美辞。

一般人认为《牧羊神乌洛狄约斯基》是三部曲中最弱的一部。这种观点我们很难苟同。乌洛狄约斯基的妻子芭夏,从一身兼具蛇、虎两重性格的鞑靼人间基亚处逃脱,光看这一段精彩的情节,以及这位既美且勇的军人之妻,就已经够了。准备与堡垒同归于尽的乌洛狄约斯基,和他妻子诀别的那一幕,凄美又动人。三部曲中最后这一部不乏这类高雅纯洁人物的描写。当胜利的土耳其军队重重包围住康明尼克堡垒时,救援的物资已经用罄,悲惨的命运已经迫在眉睫。八月里的某一个夜晚,这对夫妇终于在用门壁围成的龛里面相会。他安慰她,提醒她过去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并告诉她死亡只是由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如果他们之中有一个先到了另一个世界,那只是为了等另一个人。这段情节生动而有魅力。作者写来虽不落于情绪化,但其中所流露的真诚与纯情,却令人读来衷心感动,不能自已。

乌洛狄约斯基葬礼的场面壮伟庄严,是用另一种手法表现的。灵柩旁是伤痛已极的芭夏,跪在教堂的石板上。牧师敲打着法器,似在跟死去的英雄打信号,诱导他从棺柩内爬起,像往昔一般奋勇杀敌。然后,强忍满怀的苦楚,他赞颂死者大丈夫的气概及懿德,并向上帝祝祷,希望在国家极端危急时,能有真正的领导人物来拯救国家。就在这时,苏比耶斯基走进了教堂,所有的眼睛都转向他。牧师像狂热的先知般高喊:“Salvatorei”(他就是领袖!)苏比耶斯基立即双膝跪下在乌洛狄约斯基的灵柩旁。

这些描写非常接近真实,可以充分反映出故事发生的时代。显克维支曾广泛搜集资料,再加上他敏锐的历史感,所以他笔下人物的言行都能切合其时代。显然在提名亨利克·显克维支角逐诺贝尔奖的人中,有不少是著名的历史学者。

三部曲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绘,最值得称道的是意象清新。《火与剑》里简短而令人难忘的佳句俯拾皆是:春风吹拂下苏醒的大草原,花朵从工中採出头来,昆虫嗡嗡作响,野鹅飞过,鸟儿鸣唱,野马见到一队士兵驰近,马上鬃毛耸立,鼻孔翕张,如旋风般飞逝。

这宏伟的三部曲另一个特色是幽默。矮小的骑士乌洛狄约斯基固然描写得活灵活现,快活的贵族拉格罗巴(Zagloba)留在我们脑中的印象更深刻。他的自我吹嘘、大腹便便及嗜酒如命,在在使我们联想起法斯塔夫(Falstaff),不过他们相同的地方也只有这三点。其他方面,法斯塔夫本性挥霍、猜忌;拉格罗巴则古道热肠,朋友有急难他总是倾力相助。拉格罗巴外表道貌岸然,生来就是好牧师的样子,但骨子里却酷嗜杯中之物。他既如此爱酒,便断言只有叛国的人才会不爱酒,因为他们害十白酒醉时会吐露心中的秘密;特别使他憎恶土耳其人的原因是他们不喝酒。拉格罗巴也是个可十白的饶舌鬼——他认为冬天若不多说话,舌头是会冻僵、麻痹的。他吹噓军容如何威武,军队建立了多少汗马功劳,实际上他却连兵都没当过。他的勇气——他确是有勇——是一种跟其他人不同的勇气。每逢遭遇敌人时,他会像懦夫般颤抖不已,然而一旦交战开始,他便会对那些即将破坏他安宁生活的敌人油然生出一股愤怒,然后他就能鼓起真正的勇气冲上去。他击败恐怖的哥萨克人伯拉杰的情形就是如此。

他像奧狄修斯一样富于计谋与机智,每当其他人走到穷途末路时,他总能找到柳暗花明。本质上他是个豪爽而感情脆弱的人,朋友遭逢不幸,他会潸然泪下。他是一位对国王忠贞不贰的优秀爱国分子。有人猜测拉格罗巴的性格所以前后不连贯,是因伪三部曲中最后一部奇怪的谣言耸人听闻,需要考虑更多的社会因素。这种观点是有欠考虑的。显克维支要我们确实了解拉格罗巴成长的过程,受环境的熏陶,他逐渐变得稍为高贵,然而,同时又对老毛病执迷不忘。撇开他的缺点不谈,拉格罗巴的改变是挺自然的,因为拉格罗巴本性就像孩童一样善良。如拉格罗巴这类人物,永远要列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喜剧典型;他完全是作者原创的人。  显克维支的才华是多方面的,1890年他把他在三部曲中为那些战士塑像的才华,转移到现代心理小说上,发表了《没有原则》(Bezdogmatu),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一本著作。这本小说以日记体裁写成,但不同于其他日记,读来绝不沉闷。运用无与伦比的文字技巧,显克维支把一个世俗人的典型呈献在我们面前。他怀疑宗教、怀疑道德,不断地自我分析,是个病态而无能的人。由于他的疑忌,不仅招致自己不幸,也牺牲了他人的幸福,最后走上死亡之路。普洛佐斯基(Ploszowski)天赋高,但缺乏道德勇气,即是说:他没有原则。虽然他崇尚美,有高尚的教养,但这些无法弥补他没有信仰,缺乏主动精神所造成的缺憾。安妮尔卡(Anielka),一个提得起放得下的女人,一生美好的梦想由于普洛佐斯基的自私而破灭了,但直到最后她仍坚持人必须要负起责任。作者以内心观照的方法,让我们洞察了一度是基督徒的普洛佐斯基的灵魂深处,他对美有一股狂热,然而不足以填满因失去宗教信仰所造成的内心的空虚彷徨。显克维支把每个国家都看得到的人物勾勒出来,这种人聪明优秀,却被神经衰弱症搞坏了。《没有原则》是一本深刻、严肃、发人深省的好书,同时是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才思尽现的叙述中交错着抑制的哀.思,有时读来令人感到冷漠,不过这种冷漠是许多精美尊贵的雕刻作品所常有的,例如歌德的作品就给人以这种感受。

继《没有原则》一书之后,1894年《土地之子》(Rodzina Polanieckich)问世。这本书较《没有原则》缺少才思的涌现,不过特点在于传神地述说了充实的乡村生活跟空洞的世界主义之分野。在这里我们又发现了一位优雅、胸无城府、热情、温柔的女性——玛丽妮亚(Marv ma)。评论家对波拉尼克区(Polanieckich)所犯的情欲之罪不表苟同。作者不站在为波拉尼克区辩护的立场,只是把他的生活呈现出来;波拉尼克区待人处世有节度,与常人无异,只是一时误入歧途,因而铸下错事,不过他很快就觉醒了,毫不自瞒地忏悔前愆。波拉尼克区与玛丽尼亚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又重归于好,甚至比以前更巩固。这本小说主旨在歌颂家庭道德及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书中最富于魅力的一段是叙述缠绵于床侧的女孩莉卡,如何为了成全玛丽妮亚夫妇而牺牲了自己对波拉尼克区纯真的爱。这段情节洋溢着纯情、感人的诗意。

抱怨三部曲过于冗长的评论家,又吹毛求疵地责怪显克维支另一篇短篇故事《让我们跟随它》(Pojdzmy za nim,1892)调子太快。《让我们跟随它》简洁地描写患有忧郁症及幻想症的女伯爵安蒂亚(Antea)如何被死而复苏的救世主治愈的故事,全篇节奏紧凑,遣辞用字洵美隽永。上述两种批评都是不中肯的,因为不同的题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手法。《让我们跟随它》固然是艺术大师简单几笔在纸上速写,不过其内容深刻,具有感情;更重要的是,其塑造的人物足与作者其他较精雕细琢的作品等量齐观。《让我们跟随它》是出于虔敬的信念写成的;是一朵长在十字架脚旁,由于沾染了救世王一滴鲜血而盛开怒放的花朵。

宗教题材很快地驱使显克维支创造出一部巨著,这部著作终使他赢得国际声名。1895至1896年间显克维支写下了《你去什么地方》(Quo Vadis)。这部记述尼罗王统治迫害的历史小说,获致了罕有的成功。英美两国一年内单是英文译本就卖了八十万册。布鲁克纳教授,柏林研究波兰史的专家,1901年估计,这本书单在英美两地就销售了大约两百万本。

《你去什么地方》迄今已被译成三十种以上的文字。虽然不必特别强调这方面的成功——内容差劲的书只要能蛊惑人心一样可以卖得很好——不过这件事至少指出一点:主题高尚,表现手法新颖而不诉诸读者感官的好书,也会受到欢迎。《你去什么地方》以洗练的笔触点出了尼罗王统治下社会的种种对立现象:狡诈、腐化的异教徒对谦逊、自信的基督徒;自私对博爱;骄横、奢华的王室宫廷对死寂、阴森的地下墓穴。罗马大火,圆形剧场流血场面更是惊心动魄,无可匹俦。显克维支谨慎地不让尼罗王变成主要角色,但只是简单几笔就已将这位帝王附庸风雅、好大喜功、趾高气扬、嗜好俗丽作品、个性善变、残酷无情的形象勾勒出来。

裴特洛纽斯(Petronius),作者落墨较多,人物的个性也更为突出。这个角色是作者参照达希特《年鉴》第十六卷的两篇短文创造出来的。以《年鉴》上极简短的提示为起点,显克维支再深刻地观察,身临其境地体会,终于成功地把这个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呈显出来。世故老练,有“风雅大师”(arbiter elegantiae)之称的裴特洛纽斯,是多种矛盾的化身。他是艾比顾拉斯的信徒,更是怀疑论者,他认为生命是空幻的海市蜃楼。享乐使他变得柔弱,所幸他仍具有大丈夫的勇气。一旦摆脱成见,他有时还是迷信的。他的善恶感并不强烈,不过他的美感却是惊人的。他是实事求是的人,处在不利的情势下他也能用手段及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武装自己,使自己的尊严丝毫无损。怀疑论者庇罗(Pyrrho)及诗人安纳克莱庸(Anacreon)的作品比史托亚学派(the stoa)的道德论带给他更大的乐趣。他瞧不起基督徒,也不太了解他们。基督教义所谓的以德报怨在他来说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他认为基督徒祈求来生是很奇怪的,就像有人宣称一天从晚上开始一样。为提格里挪斯(Tigellinus)所陷害,裴特洛纽斯终于平静地死去,这是他自找的。全文充满作者的才思,独具一格。

《你去什么地方》还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最美的一节是:夕阳映照中,即将殉教的使徒保罗,不断重复念诵他自己以前写下的一句话:“我已打过一场光荣的战斗,我已走完我的行程,我已坚持了我的信念。”(《新约提摩太书》第二章第4:7节)

继这本主要著作之后,显克维支又回头写有关波兰本国的小说,1901年他写下《十字军骑士》(Krzyzacy)。这时从事这种工作并不比写三部曲时容易,因为资料比较缺乏。但显克维支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这本中世纪色彩浓厚的小说。小说主题在叙述波兰及立陶宛各国对抗条顿族骑士的故事。条顿族骑士早已达成他们最初的任务,这时变得只会压迫榨取,想得到的不仅是十字勋章,更是权力跟现世的酬报了。这些骑士终于被加纪罗(jagiello)大公——即后来的波兰王乌拉狄斯罗二世(Wladislow Ⅱ)——击败了。加纪罗虽是小说中的要角,但徒具粗略的轮廓,显克维支的惯例是不给历史人物太重要的地位。书中其他角色则都是作者凭丰富的想象力塑造出来的,这些人物充分地表征了中世纪的文明,所以强烈而极富魅力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中世纪是个迷信的时代,当时的波兰虽然已经基督化很久了,人们在晚上仍旧将食物放在户外供孤魂野鬼飨用。而且每位圣徒都各有职司。阿波罗尼亚(Apollonia)专司牙疼,李伯里耳斯(Liberius)专司结石病。宇宙确实是上帝在统治着,但有太多事实证明他没有时间管人间次要之事;因此他就派给圣徒一些任务去执行。这是极迷信的时代,也是充满活力的时代。巨大而坚固的骑士团城堡,耸立在马里安伯格。波兰及立陶宛士兵——那些僧侣骑士的对手——也个个精力充沛。书中人物繁多,包括:粗鲁、贪婪、只为家族利益着想但英勇的麦珂,满脑子都是骑士冒险故事的贵族兹必兹可。还有骁勇的杰伦德,力大无匹,身躯伟岸,硬朗如花岗石,他憎恨条顿族骑士,最后成为一场可怕报复的牺牲品。他严于律己、宽容谅解别人的襟怀使他在被屈辱之际变得崇高无比!他是显克维支创造的战土当中最具高尚情操的。柔美与刚强的情景交替出现。贾德维加王后性情温和,但相貌平庸。穷人葬礼的场面,悲恸欲绝的达努茜亚凄美得宛如一首耶稣受难仪式上所唱的圣诗。另一方面,贾济安卡的健康活泼犹如春天般清新生动。

所有这些作者创造的人物都各具勃发的生命力。在次要角色中较突出的有大修道院院长,脾气暴躁、好战、不能容忍异己;有桑德斯,珍宝的贩卖者,他出售过能飞驰至埃及的驴子,亚各的天梯,埃及女人玛丽的泪珠及圣彼得的一把生锈的钥匙。最后,一段动人的场景叙述1410年坦连柏格之战,条顿族骑士在一场鏖战之后终于覆亡了,恰似一出歌剧的悲壮终曲!

自古代波兰文学攫取灵感,显克维支显然是第一个公开承认的人。丰富的波兰文学自亚当·米克维支(Adam Mickiewicz)开启历史扉页。亚当·米克维支正如他的名字——亚当——是波兰文学的开宗祖师,以充满自然风味的诗篇及伟大的史诗著称于世。在波兰文学穹苍里特别闪亮的星宿还有想象力丰富的史洛瓦基(Slowacki)及哲学家克拉辛斯基(Krasinski)。史诗创作成就卓越的有科任尼欧斯基(Korzeniowski),克劳朱斯基(Kraszewski)及雷乌斯基(Rze wuski)等人。然而直到显克维支,波兰史诗才真正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并以最客观的形式呈现出来。

综观显克维支文学的成就是内容宏伟、取材广泛、思想崇高及文字驱策自如。至于他的史诗,已臻及艺术完美之境。显克维支的史诗体小说结局有力,主要情节虽分开而关系不离。朴实而切题的“隐喻”则是它另一个特色。正如杰勒所言,荷马是善用隐喻的大师,他能够利用单纯的事物以点出复杂的感情,譬如:他用麇集在牛奶桶旁边的苍蝇群来比喻战士们;用哭泣地拉着母亲裙角要母亲抱抚的小女孩,来比喻流着泪哀求鄂区里斯(Ackilles) 让他上战场杀敌的培特洛克罗斯(Patroklos)。

一位瑞典评论家指出,显克维支的“直喻”也具有荷马陈明意象的特质,譬如以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贝壳比喻军队撤退;炮火开始轰击,就像村子里一只狗叫起来,很快其他的狗也叫起来;攻击时,围困军队的前锋及后卫,再从两翼进攻,恰似收割时,割稻者分成两组,从稻田的两边割起以便在中央会合。《十字军骑士》一书中,Samogites人从犁沟中跃起攻击曰耳曼骑士,被喻为一群巢被捣毁的黄蜂螫击那因一时大意而捅坏蜂巢的过路人,在《牧羊神乌洛狄约斯基》里,我们也发现一些新颖的意象。显克维支铺叙两组互喻的辞句,通常是让不重要的含糊不明,以便主要的意象突显出来。这也是荷马的一贯风格。譬如:乌洛狄约斯基持剑迅捷地刺杀他左右的性命,恰似弥撒过后圣诗班的男孩拿着灭明器把圣坛上的蜡烛一支接一支地捺熄。土耳其军统帅胡森·巴夏,无法从通往雅西的大门逃出,遂又退回营帐寻找另一条出路;恰似公园里被追捕的偷猎者四处奔窜,企图潜逃出去。《你去什么地方》那位殉敌的基督徒身体被移开地面,恰如准备出海的水手抛下桅锚,离开了码头。这类荷马式,自生自发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十字军骑士》中,Jaglenka无意中瞥见面貌酷似年轻王子的Nbyszko时,惊骇地呆立门口,壶中的酒几乎溅出。

亨利克·显克维支文学上的成就远非这篇简短的讲辞所能尽述。最近他又在进行他新的一套三部曲《光荣之境》(Na polu chwaly,1906)——之出版事宜,据说这三部曲是叙述发生在梭毕斯基(Sobieski)时代的故事。

显克维支个人的创作生涯确已臻至光荣之境。他备受他国人的推崇,更重要的,他对他的国家始终忠贞不贰。在庆祝他文学创作二十五周年的纪念会上,波兰人民为他举行盛大的全国预约大会,将售书所得购下他老家原址所在的地产,当做一份礼物赠给他。此外,各地的代表团向他致敬,贺电纷至沓来,华沙电台以他为名播映一个特别专集。

瑞典学院决定将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赠给他,可以说是北欧各国向他文学成就致敬的最崇高表征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你去什么地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波兰)亨利克·显克维支
译者 李斯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1782
开本 16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3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3.45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