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人与海/名著名译汉英双语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欧内斯特·海明威编著的《老人与海》写的是老渔夫桑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老人制服大鱼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的搏斗。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大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和人类作为生命本身所不可避免的所具有的欲望,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为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桑地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士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试图去改变命运。

内容推荐

欧内斯特·海明威编著的《老人与海》内容简介:

有个老人独自在海上捕鱼,接连几个月没有收获,后来他钓到一条很大的旗鱼,跟它缠斗了两天两夜,用鱼枪把它刺死;但在返回的途中遇到鲨鱼的袭击,缺乏帮手和工具的老人虽然杀了几条鲨鱼,但旗鱼被其他鲨鱼吃光了,等他进港时,旗鱼只剩下一副骨头。

《老人与海》出版后引发巨大轰动,海明威凭此作品荣获第54届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老人与海

试读章节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一条小船上打鱼的老人,现已出海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捉到。头四十天,有个男孩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钓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便对他说,老人如今准是极端salao,就是说倒霉透顶,那孩子便照他们的吩咐,上了另一条船,头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孩子看见老人每天划着空船回来,心里很难受,总要走下岸去,帮他拿卷起的钓绳,或者鱼钩和鱼叉,还有绕在桅杆上的帆。帆上用面粉袋打着补丁,卷起后看上去像是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

老人又瘦又憔悴,后颈上凝聚着深深的皱纹。两边脸上长着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晒成的良性皮肤瘤。褐斑顺着两腮蔓延下去,由于常用绳索拉大鱼的缘故,两手都留下了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全都像没有鱼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样年深月久。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是老迈的,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跟海一个颜色,喜盈盈的,从不认输。

“圣地亚哥,”他们俩从停船的地方爬上岸时,孩子对他说。“我又能跟你出海了。我家挣到了一些钱。”

 老人教会了这孩子捕鱼,孩子很爱他。

“别,”老人说。“你跟了一条交好运的船。就跟下去吧。”

“可是你该记得,你有一回接连八十七天钓不到一条鱼,接着我们有三个星期天天都逮到大鱼的。”

“我记得,”老人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信不过而离开我的。”

“是爸爸叫我走的。我是个孩子,不能不听他的话。”

“我知道,”老人说。“这很正常。”

“他没多大信心。”

“是的,”老人说。“可是我们有。是不是?”

“是的,”孩子说。“我请你到露台酒馆喝杯啤酒吧,然后把东西拿回家。”

“干吗不?”老人说。“都是打鱼的嘛。”

 他们坐在露台酒馆,不少渔夫拿老人开玩笑,老人并不生气。另外一些上了年纪的渔夫望着他,心里很难过。但是他们并不流露出来,只是客气地谈论海流,谈论钓绳投入水中的深度、持续不变的好天气以及他们的见闻。当天交了好运的渔夫都已回来,把他们的马林鱼剖开,横放在两块木板上,每块木板的一头由两个人抬着,踉踉跄跄地送到收鱼站,在那里等着冷藏车把它们送往哈瓦那的市场上。捕到鲨鱼的人们把鲨鱼送到海湾对面的鲨鱼加工厂去,吊在带钩的滑车上,除去肝脏,割掉鱼鳍,剥去外皮,把鱼肉切成一条条,以备腌制。

刮东风的时候,从海港那边的鲨鱼加工厂飘来一股腥味;但今天只有一点淡淡的气息,因为风转向了北方,后来又渐渐平息,露台上和煦宜人。

“圣地亚哥,”孩子说。

“哎,”老人说。他握着酒杯,想着多年前的事情。

“我去弄点沙丁鱼来给你明天用好吗?”

“别。你去打棒球吧。我还能划船,罗赫略会替我撒网的。”

“我很想去。我即使不能跟你一起打鱼,也想替你做点事儿。”

“你给我买了_一瓶啤酒,”老人说。“你已经是个大人了。”

“你头一回带我上船时,我有多大?”

“五岁,那天我把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拖上船,它差一点把船撞得粉碎,你也差—点送了命。你还记得吗?”

“我记得鱼尾巴吧嗒吧嗒地直扑打,船上的坐板给打断了,还有你拿棍子打鱼的声音。我记得你把我直往船头上推,那儿放着湿漉漉的钓绳卷,我觉得整条船都在颤抖,听到你噼里啪啦用棍子打鱼的声音,像在砍倒一棵树,我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甜丝丝的血腥味儿。”

“你当真记得那回事呢,还是我告诉你的?”

“打从我们头一回一起出海的时候起,什么事儿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老人用他那常年日炙、充满自信和慈爱的眼睛望着他。

“你要是我的孩子,我就会带你出去闯一闯,”他说。“可你是你爸爸妈妈的孩子,你又跟了一条交好运的船。”

“我去弄沙丁鱼来好吗?我还知道上哪儿去弄四份鱼饵来。”

“我还有我今天剩下来的。我把它们放在盒子里腌上了。”

“我给你弄四条新鲜的来吧。”

“一条,”老人说。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没消失过,这时就像微风乍起时那样给鼓得更足了。

“两条吧,”孩子说。

“就两条,”老人同意了。“你不是偷来的吧?”

“我倒想去偷,”孩子说。“不过我是买来的。”

“谢谢你,”老人说。他心地单纯,不会去捉摸自己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谦虚。但他知道他已经变谦虚了,还知道这并不丢脸,也无损于真正的自尊。

“看这海流,明天会是个好日子,”他说。

“你打算上哪儿?”孩子问。

“去得远远的,等风向转了再回来。我想不等天亮就出发。”P3-6

序言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写出《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长篇杰作的海明威,在经历了一个十多年的低潮期之后,于1952年发表了富有寓意和诗化之美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小说发表后为海明威赢来了巨大的荣誉。1953年,小说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瑞典皇家文学院以“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为由,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的基本素材,来自作者1936年4月在《乡绅》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蓝海上:海湾来信”的通讯,其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古巴老渔夫出海捕到一条马林鱼,那条鱼极大,“把小船拖到很远的海上”,两天两夜后,老人才把它钩住。后来遭到鲨鱼的袭击,老人与之展开搏斗,最后“累得他筋疲力尽”,鲨鱼却把能吃到的鱼肉全吃掉了。当渔民们找到老人时,他都“快气疯了”,“正在船上哭”。

经过十多年的酝酿,海明威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加工和提炼,写成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古巴渔夫,接连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他有生以来见到的最大的马林鱼。他竭尽全力,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终于将大鱼捕获,绑在船边。但是在归途中,遭到鲨鱼的疯狂袭击,老人在疲惫不堪中,与鲨鱼展开了殊死搏斗,虽然杀死了好多鲨鱼,但却失去了鱼叉、船桨和舵柄,自己也受了伤。最后,虽然总算击退了鲨鱼群,可是回到海港时,绑在船边的马林鱼只剩下一副空骨架。老人回到棚屋便倒头睡着了,梦中见到了狮子。

小说中的圣地亚哥是一个在重压下仍能保持优雅风度的老人,一个在精神上不可战胜的硬汉。他具有一般硬汉所共有的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特点。在长期令人难以忍受的失败中,他表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刚强与坚毅;在与大马林鱼和鲨鱼的殊死搏斗中,他显示了超凡的体力、技艺和斗志。他是明知要失败而不怕失败的英雄,他说:“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人尽可被毁灭,但是不会被打败。”他不畏失败的顽强拼搏,昭示了人类那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虽然海明威并不承认自己的作品含有什么寓意,但是文学界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老人与海》显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达到了寓言和象征的高度。正是由于这一特色,《老人与海》很可能成为海明威最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海明威是个文体家,一个独一无二的文体家,而《老人与海》又是最能集中体现海明威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因此,是否能忠实地展示原作的艺术风格,也就成为能否译好这部小说的关键。有关译作的艺术风格问题,我在多年前曾表示赞同这样一个说法:译作的风格应是“作者的风格加上若隐若现的译者的风格”。但是,今年下半年翻译《老人与海》时,我似乎完全“归顺”了海明威,一心考虑的是如何再现海明威的风格,几乎完全意识不到自己风格的存在。也就是说,我最大限度地尊重海明威,尽量把自己埋没起来,一切照原作来译。

海明威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成两大特征:一是“冰山”原则,二是“电报式”文体。

海明威曾把文学创作比作飘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用文字直接写出来的仅仅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隐藏在水下的占冰山的‘叭分之七”。一个优秀的作家,就是要以简洁凝重的笔法,客观精确地描绘出意蕴深厚的生活画面,唤起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象力,去开掘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对现实生活作出自己的判断。海明威说,他本来可以将《老人与海》写成一部一千多页的巨著,把渔村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过程都写进去,但实际上他献给读者的却是不到六十页的一个中篇,有关人物的背景、身世及其相互关系,仅作极其简约的交代,而集中描写老人在海上那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尽量突出主人公的行动和心理,借以彰显他那种历尽千难万险却能屹立不倒的英雄气概。

对于海明威的行文风格,英国作家赫·欧·贝茨有一个精辟之见:自19世纪亨利·詹姆斯以来一派冗繁芜杂的文风,像是附在“文学身上的乱毛”,被海明威“剪得一干二净”。他说“海明威是一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人’,“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通过疏疏落落、经受过锤炼的文字,让人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海明威的“电报式”文体,采用结构简单的句子,常是短句,或并列句,用最常见的连接词联结起来。他讨厌大字眼,总是摒弃空洞、浮泛的夸饰性文字,习惯于选用具体的感性的表达方式。他总是保持冷静而克制的笔调,尽量用动作词汇来写,删去不必要的形容词,能用一字则不用两字。

在简要阐述了海明威的艺术风格之后,笔者想结合实例,来谈谈自己是如何力求忠实再现海明威的艺术风格的。

一、尽量展示作者用词凝练、干脆、生动的特色。《老人与海》以老人(对大马林鱼)“追逐——捕获——失去”为主线,展开了跌宕起伏的描写。作者的描写常常从视觉、感觉、听觉和触觉入手,使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的描写以及场景的刻画,都达到了惊人的凝练和生动。例如:

 例1.Then the fish came alive,with his death in him,and rose high out of the water showing all his great length and width and all his power and his beauty.He seemed to hang in the air above the old man in the skiff.Then he fell into the Water with a crash that sent spray over the old man and over all of the skiff.

这是老人给了大马林鱼致命一击后,作者对大鱼所作垂死挣扎的生动描写。作者使用的都是最常见的、具有感性意义的“小词”,如came(alive),rose(high),to hang(in the air),fell(into the water),sent(spray)等表示视觉、感觉意义的行为动词,以及crash这样的拟声词,读来既清晰又生动。笔者尽量模仿作者的用词特征,以小词对小词、以具体传具体,简洁干脆,避免拖泥带水:

这时那鱼死到,临头,倒变得活跃起来,从水里高高跃起,把它那超乎寻常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威力和美,全都显现出来。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船中老人的头顶上。接着,它轰的一声掉进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

笔者体会,要模拟海明威用词凝练、干脆、生动的特色,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原词的确切意义,并在译语中找到真正的对应词来传译。实践证明,抓不住原词的确实意义,就肯定找不到确切的对应词,所找到的只是假对应的“假朋友”,甚至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传译。

例2.“One,”the old man said.His hope and his confidence had never gone.But now they were freshening as when the breeze rises.

这里,作者~freshening来形容老人的希望和信心,有的译者将之译作“鲜活”,意义含混,令人费解。显然,无论“风”还是“希望和信心”,都不能用“鲜活”来修饰,海明威决不会写出如此别扭的话来。其实,《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的释义讲得很清楚,freshening用以形容风时,意思是becoming stronger(变得更强烈)。本着“语贵适境”的原则,笔者将这段话译作:

“一条,”老人说。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没消失过,这时就像微风乍起时那样给鼓得更足了。

翻译海明威,译者尤其要记住“朴则近本”的道理,尽量摒弃不恰当的大字,选择准确达意的通俗词语来翻译。

 例3.“What's that?'’she asked a waiter……

 “Tiburon.”the waiter said.“Eshark.”He was meaning toexplain what had happened.

在小说的末尾,一位女游客见到大鱼的空骨架,就问一位侍者:“那是什么?”侍者先用西班牙语说了“鲨鱼”,接着就想解释whathad happened。我国已出版的译本基本都译作“事情的经过”,有的甚至译作“事情的来龙去脉”。试设想一下:一位侍者会这么冒失,在客人没有向他了解详情的情况下,主动陈述事情的“经过”甚至“来龙去脉”吗?其实,what had happened问的是“出了什么事”,也就是简单的“怎么回事”,因此笔者译作:

“那是什么?”她问一位侍者……

“Tiburon,”侍者说。“Eshark。”他正想解释是怎么回事。

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流传着“发挥译语优势”的说法,主张译文要尽量使用地道的、实际上是现成的汉语词语,特别是汉语的四字成语。请看下例:

例4.“…How much did you suffer?”

“Plenty,”the old man said.

我国大陆最早出版的《老人与海》的汉译本将Plenty译作“一言难尽”,有的译评者大加赞扬,说充分发挥了译语优势,因而是译文超越原文的范例。果真如此吗?我们很难苟同,因为“一言难尽”属于答非所问,把话译歪了。在原文中,孩子问老人:“你吃了多少苦啊?”老人应该直截了当地回答多还是少,而不是发表什么感慨。所以,笔者将之译作:

“……你吃过多少苦呀?”

“可不少,”老人说。

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用词特色,最关键的是要透彻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在译语中寻找真正对应的词语来传译。因此,译者在翻译中着力考虑的,不应是“发挥译语优势”,让原作适从译语,而是应“发挥译语的韧性和潜力”,让译语适从原作。

二、尽量采取原文的表意方式。文学翻译,特别是经典文学翻译,不仅要译意(说了什么),而且要重视对表意方式(怎么说)的传译。准确而恰当地传译原文的表意方式,不仅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且可以展示原文的艺术美。例如:

例5.“1 wish I had the boy,”the old man said aloud.

“I wish the boy was here,”he said aloud…

老人在大海上独自捕鱼时,总会不时地想起小男孩马诺林,因为他是老人的希望,老人看到小男孩,就能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就能应付一切艰难的挑战。老人想念小男孩的话,基本有两个说法,一是“I wish I had the boy”,二是“I wish the boy was here”。笔者翻阅了我国出版的五个中译本,都把原文的两个不同说法译成了一个说法:“要是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笔者觉得有些不妥,因为“I wish I had the boy”不仅表示希望那孩子“在这儿”,而且还有希望他是他的孩子的意思,不信请看他在此前的表白:“你要是我的孩子,我就会带你出去闯一闯……可你是你爸爸妈妈的孩子,你又跟了一条交好运的船。”基于上述考虑,我将这两句话分别译作:

“我要是有那孩子就好了,”老人大声说道。

“要是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他大声说道。

对于原文特有的说法,如果直译过来能通顺达意,能为汉语所接受的话,我还是尽量采取直译的,以便给汉语引进一些新鲜的说法。如:

例6.“Yes,”the boy said.“Can I offer you a beer’on the Terrace and then we’ll take the stuft home.”

“Why not?”the old man said_“Between fisllermen.”

“Why not?'’已成为英语的固定用语,表示赞同之意。我国已有译本有的译作“好呀”,有的译作“那当然好”,笔者模拟原文的说法,译作:

“是的,”孩子说。“我请你到露台酒馆喝杯啤酒吧,然后把东西拿回家。”

“干吗不?”老人说。“都是打鱼的嘛。”

做英汉翻译的人都有一个深切的体会,汉语在谈到某人某物时往往直呼其名(或名称),而英语则在第二次以后重复说起时,习惯于用人称代词或非人称代词来替代。所以,翻译中有一个技巧,叫改变人称(非人称)代词的译法。如下面两段话:

例7.“I’ll try to get him to work far out,'’the boy said.“Then if you。hook something truly big we can come to your aid.”

“He does not like tO work out too far out.”

有的译者将之译作:

“我要设法让船主在很远的地方作业,”孩子说,“那样,要是你捕到一个很大的家伙,我们可以来帮忙。”

“他可不喜欢在太远的地方捕鱼。”

这位译者将him译作“船主”,理解自然是正确的,但是笔者认为该词以不点明为好,因为him在前面并没有先导词,海明威的人物就是这么说话的,一个人说him,另一个人立刻知道是指谁。我们的读者看后略加思索,甚至不假思索,也会知道是指谁。因此,译者最好不要剥夺读者这一点点思索的权利。基于以上考虑,我对上文做了如下的传译:

“我要设法让他也到远海去打鱼,”孩子说。“这样,你要是钓到一条真够大的鱼,我们就可以来帮你的忙。”

“他不喜欢去太远的地方捕鱼。”

显然,将get himN实译成“让他”,更能显示这一老一少之间的心心相通,亲密无间。

三、尽量追步原文的句法结构。我早就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译者不应随意对待原文的句法结构,而应彻底化解各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做出合情合理的传译。

分析句法结构有时是个很细致的活儿,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误解。例如:

例8.He liked to think of the fish and what he could do to a shark if he were swimming free.I should have chopped the bill off to fight them with,he thought.But there was no hatchet and then there was no knife.

But if I had,and could have lashed it to an oar butt,what a weapon.

If I had是个省略分句,省略了什么呢?有人译作“如果我有”,显然指的是“我有斧子和小刀”。但是下面紧接着说and could have lashed it to an oar butt,就有点说不通了:lashed后面跟的是it,而斧子和小刀却是两样东西,因此这个理解肯定不对。再细细读上一段,我们发现if I had后面省略的是chopped the bill off to fight them with,后面lashed it,的it就指the bill。理顺了关系后,我做出了这样的传译:

他喜欢想这条鱼,想它要是能自由自在地游,它会怎样对付一条鲨鱼。我该砍掉它那只长嘴,拿着去跟鲨鱼斗,他想。可是没有斧头,刀子也没了。

但是,我要是真把那长嘴砍下来了,还把它绑在桨柄上,那该是多好的武器啊。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运用大量的自言自语和心理活动来刻画圣地亚哥。为了标示这些自言自语和心理活动,作者使用了许多“他(老人)说”、“他(老人)想”之类的字眼,而跟汉语不同的是,这些字眼基本不放在句首,而是大量置于句尾,也有少量插在句中。对于这种句法结构,我国译者的译法很不一致,也有失规范:有人根据汉语习惯,较多地将“他说”、“他想”置于句首;另一些人则根据自己的意愿,随便调整“他说”、“他想”的位置。这两种做法都不能使我国读者真实了解英语的叙事笔法。我在这一点上,基本采取了跟着原文“亦步亦趋”的做法,完全遵照海明威的句法结构,就连标点符号也一概照搬。例8可以算是一例,再看下例:

例9.After it is light,he thought,I will work back to the forty-fathom bait and cut it away too and link up the reserve coils.

等天亮了,他想,我要回过头来解决四十英寻深处的鱼饵,把它也割断,把备用的钓绳连起来。

追循原文的句法结构来译,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能忠实地再现原文所蕴涵的思维轨迹和内在节奏。

四、尽量体现原文的陌生化手法。海明威的小说是用英语写就的,读者对象自然首先是英语读者。但是,小说描写的老人是古巴人,他讲的是西班牙语。于是,自然而然的,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十五六个西班牙文词语。我们体会,作者揉进一些西班牙文,首先是借以烘托老人的身份和背景,从而为故事增加了几分真实感。另外,对于广大英语读者来说,西班牙语很可能是陌生的,陌生产生距离,同时也能激起兴趣和美感。笔者翻阅了五个汉语译本,发现对于书中的西班牙文,中国译者大致采取了这样几种处理法:一是将西文直接译成汉语,也不加任何注释;二是将西文译成汉语,加注说明“原文是西班牙文”;三是保留西班牙文,加注解释其义。第一种做法完全辜负了作者的用心,可以说是最不足取;第二种做法可以提醒读者不要忘记故事和人物的背景,但却消除了原文所具有的陌生感;相比之下,第三种做法更有表现力,因而应该提倡。但是采取这种译法的译者,基本都是有选择地处理其中的若干处,多数西文词语还是采取第一、二种处理法。我对西文字眼的处理,则做得比较彻底——全都采取第三种译法。如故事开头:

例10.In the first forty days a boy had been with him.But after forty days without a fish the boy’s parents had told him that the old man was now definitely and finally salao,which is the worst form Of unlucky.and the boy had gone at their orders in another boat which caught three good fish the first week.

我的译文是:

头四十天,有个男孩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钓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便对他说,老人如今准是极端salao,就是说倒霉透顶,那孩子便照他们的吩咐,上了另一条船,头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

并给salao加脚注:西班牙语中有salado一词,意为“倒霉的”。古巴当地老百姓使用该词时,吃掉了浊辅音d。

有人说,译文要有“洋味”,也就是说,要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笔者在本文中所说的尽量展示作者的用词特色、尽量采取原文的表意方式、尽量追步原文的句法结构以及尽量体现原文的陌生化手法等,就是为了帮助中国读者尽量真切地领略海明威的叙事艺术。

但是,翻译是一桩极其复杂的事情,充满了各种矛盾,需要讲究对立统一,不容顾此失彼。所以,笔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加了“尽量”二字,不可绝对化。一方面,可能时要尽量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在不可能时则做灵活处理。比如old man这个字眼,在书中出现频率极高:故事叙述人称老人old man,小男孩称他old man,老人自言自语时称自己old man,译者能不能全部照译成“老人’呢?显然不合适。笔者在处理这个字眼时,既适当地考虑文化差异,又不做过分的汉化,将故事叙述者称呼的old man一律译成“老人”,把小男孩尊称的old man一律译成“老人家”(不是汉味较浓的“老大爷”、“老爷子”),把老人自称的old man译成“老头”或“老家伙”。

总而言之,我在翻译《老人与海》中,既讲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原则上,我要尽量忠实地再现海明威的艺术特色,但是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和译语读者的接受力时,我又会做出适度的灵活处理。

孙致礼

2011/1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人与海/名著名译汉英双语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孙致礼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530408
开本 32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图书小类
重量 0.1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319.4:I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