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凌志军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能够产生巨大阅读期待的激动人心的当代政治思想史。

本书以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围绕三次思想解放的过程,把中国改革进程中复杂的交锋呈现在你面前。

你想知道轰动一时的“皇甫平事件”吗?你想知道令京师震惊的四份“万言书”吗?《交锋》将带你探寻那段历史。

内容推荐

中国改革开放,台前幕后,充满了惊心动魄的交锋。

《交锋》一书以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围绕三次思想解放的过程,把中国改革进程中复杂的交锋呈现在你面前。

《交锋》是一部震颤人心的改革开放史。它贯穿了一条防“左”反“左”的主线,《交锋》中描述的许多事实,是首次在国内披露。

你想知道轰动一时的“皇甫平事件”吗?你想知道令京师震惊的四份“万言书”吗?《交锋》将带你探寻那段历史。

目录

第一次思想解放:一石激起千重浪——1978年战胜“两个凡是”

引言/002

粉碎“四人帮”阴霜仍未散/005

“文化大革命”是对还是错/005

没有“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006

“四人帮”是“左”还是右/008

还嫌姚文元不“左”/010

天安门事件碰不得/011

叶剑英:赶快让邓小平出来工作/012

“抓纲治国”是“左”的纲领/013

“两个凡是”出台/015

世纪之交回眸华国锋性格行为特点/016

叶、陈、王抵制“两个凡是”/019

邓小平语出惊四座/020

艰难备尝邓小平第三次复出/022

急火攻心“洋跃进”/023

冤假错案何时昭雪/026

十一大的遗憾/028

新中央军委令人瞩目/029

华国锋的四个坚持/029

解放思想实现伟大转折/033

新明星胡耀邦/03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怎样产生的/035

历史雄文精华何在/039

风暴来临/041

邓小平说:“打破精神枷锁!”/043

斗争白热化/044

胡耀邦奋起反击/046

形势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047

孤独的《红旗》杂志/049

《中国青年》发起冲锋/051

中央工作会议开了三十六天/052

陈云仗义执言/053

天安门事件平反和其他重大决定/055

华国锋作检讨/056

让大家放开说话/057

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059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061

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062

改革开放的新方针/063

“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065

思想解放带来人的解放/067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067

推翻“两个估计”/069

右派分子重见天日/070

为地主富农分子摘帽子/071

放开其他政策/072

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变化/074

中国诗坛大爆炸/074

“伤痕文学”登上文坛/078

《于无声处》和《丹心谱》引起轰动/080

美术新潮令人目眩/081

潘晓来信激起轩然大波/083

喇叭裤、披肩发和迪斯科/087

朱逢博和李谷一的风波/088

经济改革从农村突破了/092

小岗之夜惊天动地/092

万里:我走独木桥/095

邓小平一锤定锣音/098

包产到户节节前进/101

人民公社解体/104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05

经济生活新词汇:特区/109

政治体制改革起步/112

第二次思想解放: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冲破姓“牡”姓“资”

引言/116

姓“社”姓“资”搞得人心惶惶/119

姓“社”姓“资”登台/119

焦虑的邓小平敦促大胆突破/121

皇甫平文章引起轰动/125

围剿皇甫平,大问姓“社”姓“资”/130

纠缠姓“社”姓“资”要害是否定改革/134

“左”倾思潮维护计划经济统治地位/135

“以阶级斗争为纲”呼之欲出/137

否定邓小平理论的一篇奇文/138

黄钟大吕压倒瓦釜之鸣/145

邓小平南方谈话震动全国/145

中国经济鲤鱼跃龙门/149

十四大开辟新纪元/154

北大教授为何跳楼自杀/154

十四大: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157

历史选择了市场经济/160

实施“软着陆”推动改革深化/163

第三次思想解放:晴空排云上碧霄——1997年冲破姓“公”姓“私”

引言/170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174

摸着石头过河,越摸越深/174

中国改革的新乐章/176

“左”倾思潮没有纲领/179

“公”与“私”:老问题成了新枷锁/181

第一份“万言书”:把“社”与“资”变成“公”与“私”/181

京师震恐/188

私营:政治气象中最敏锐的晴雨表/190

市委书记说,计划体制我搞了几十年/193

温州再遭大批判/194

为什么要指责“1992年以后”/197

“反演变”:要不要多一个“中心”/200

以俄为鉴:一份奇特的苏联解体考察记/200

再发动一轮“九评”吗/204

第二份“万言书”:以“反和平演变”为纲/206

外资是不是一条“狼”/210

从80年代的世界主义到90年代的民族主义/212

中国能不能养活中国人/215

特区之争卷土重来/219

1996年春,《经济日报》不甘沉默/224

对苏共垮台的再认识/226

所有制:改革能冲过这个险滩吗/229

江泽民说,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229

第三份“万言书”:“抓大放小”是私有化的主张/232

短兵相接为什么发生在1995年/236

“流失”和“消失”,哪样更坏/241

局外人要破产,局内人怕破产/242

“无产”与“有产”/244

少争“热”与“不热”,多说“改”与“不改”/247

改革改了十六年,还是“试点”/249

从金钱到人性从人性到理性/251

朱镕基洒泪为商鞅/254

伟人身后“狼烟”四起/259

失去伟人的中国/259

第四份“万言书”:“走资派”名单录/262

道德复苏运动席卷全国/264

口诛笔伐厉有为/267

有人说,预言“极左回潮”是诅咒党中央/273

“新左派”说,把“文革的合理因素”制度化/278

争论的不干事,干事的不争论/282

宪法不会对改革说“不”/287

从思想解放到理论解放/289

“五二九”:主要是针对“左”/290

“左”倾思潮的最后一搏吗/294

不想争论也不行/300

外国人争说“谁上谁下”,中国人惊问“姓公姓私”/304

李鹏:十五大是又一次思想解放/305

1997年秋季的人心向背/309

新思想与新理论/310

结束语 三次解放贯穿一条反“左”主线/315

试读章节

“文化大革命”是对还是错

“文化大革命”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惨重灾难罄竹难书。

粉碎“四人帮”之后,叶剑英在一次讲话中沉痛地说:“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

“文化大革命”发动之初,就遭到以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等为代表的党内健康力量的反对。

随着“文化大革命”深入展开,特别是林彪事件之后,广大干部和群众对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更是十分反感和痛恨,采取各种行动加以抵制。遇罗克、张志新等无数人为此遭到打击迫害甚至献出了生命。

到了“文革”后期,甚至连毛泽东也感到孤立不安,丧失了信心。他去世前曾说,他这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另一件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党心民心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是任何有头脑的人都很清楚的。

但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段时期,却发生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就是:一方面揭批“四人帮”,另一方面又肯定甚至称赞“文化大革命”。

1976年10月2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召开的庆祝粉碎“四人帮”的百万军民大会上,吴德在讲话中除了号召揭发批判“四人帮”之外,还要求广大干部群众继承毛主席遗志,“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两报一刊社论《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同样号召全国人民“自觉地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联合发表社论是“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创造。《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杂志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军报》是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报。以两报一刊名义联合发表社论,表明文章具有最高规格,传达了最高司令部或最高统帅的声音,极具威力。

甚至到了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发表的公报中,也还是以明确的口气肯定“文化大革命”,要求全党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这自然与华国锋有着直接的关系。

毛泽东去世前之所以给华国锋以重托,就是希望他维护“文化大革命”。

华国锋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既得利益者,对于“文化大革命”,可说是一往情深。

1976年10月8日,在中央召开的“打招呼”会上,华国锋在讲话中说:对“文化大革命”要肯定,“文化大革命”是基本正确,有所不足。现在我们要着重解决有所不足。这次解决“四人帮”的问题,不要算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老账。搞“四人帮”,并不是因为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缺点错误,他们的核心问题是篡党夺权。要教育我们的干部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不然的话,有人会说:“‘文化大革命’整得我好苦啊,这下子可把根子找到了。”要翻过来。可要注意这个问题啊!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冲击的人要注意。华国锋还说:批林批孔,要按毛主席的指示办。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毛主席亲自发动的,要继续批。

这个讲话说明了华国锋和“四人帮”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拥护“文化大革命”的。

华国锋和四人帮的矛盾在于:华国锋认为“四人帮”是“另搞一套”,对他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想要推翻他,企图“篡党夺权”。这一矛盾激化起来,才促使华国锋与“四人帮”决裂了。

没有“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

1976年12月,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京召开。

在会上,华国锋讲话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总结了我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深刻分析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关系,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

“毛主席的伟大理论,解决了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个当代最重大的课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伟大理论的伟大实践。”

华国锋这里说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毛泽东发动和指导“文化大革命”的理论。

1967年11月6日,由陈伯达、姚文元起草,毛泽东圈阅同意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编辑部文章《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将这个理论归纳为六个要点:

一、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本质上仍然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领域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

四、社会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表人物。我们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要充分注意识破“睡在我们身旁”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充分揭露他们,批判他们,整倒他们,使他们不能翻天,把那些被他们篡夺了的权力坚决夺回到无产阶级手中。

五、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最重要的,是要自下而上发动群众,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思想领域中的根本纲领是“斗私,批修”。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要用无产阶级思想战胜利己主义,挖掉修正主义的根子。

很明显的,如果认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还要用这个理论来指导人们的思想和工作,那就不可避免地还要发生“文化大革命”。

1977年1月初,《红旗》杂志社打报告请示当时主管宣传的汪东兴,“张春桥在1975年春发表的《论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和姚文元的《论林彪反党集团》两篇文章是否可以点名批判?”

汪东兴以这两篇文章是毛主席生前看过的为理由,不同意点名批判。

P5-7

序言

收在这里的文字,叙述了1978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变化和冲突,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巨细交织,贵贱混杂,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构。我虽掺杂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也是眼见耳闻,有感而发。原是九个单行本,陆续印行,现在依原版集中重排,共九卷,没有增删,只是顺序稍有更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交锋》和《呼喊》这两本,是和我的同事马立诚合著。他设计了《交锋》全书的构架,并且撰写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因此他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他也是《呼喊》卷三和卷四的撰写者。这两本书当时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大,这都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如果没有马立诚,就不会有这两本书。

很多人问我最喜欢自己的哪本书,这问题不好回答。每一次写作都是牵肠挂肚。作品好比儿女,手心手背都是肉。当然这是夹杂了个人情感,倘若平心而论,哪能没有高下呢!单说技巧,我想最为洒脱开放、也能代表我的写作追求的,应当是《变化》。在这之前,《沉浮》属于典型的时政文字,《交锋》和《呼喊》也是。我对塞满主流报刊上的、人云亦云、套话连篇、完全没有独立精神的文章,不能接受,想要另辟新途,所以这些文字的品格与流行的时政文章截然不同。在这之后的《追随智慧》、《联想风云》、《成长》、《中国的新革命》,是在试图开拓当代中国商业史的写作空间,从政治和文化的立场来叙述经济技术,又以大历史的眼光来衡量瞬间。可是要说在写作方面更进一步,自《变化》之后,便觉得非常困难。

《历史不再徘徊》有些特别。有人认为它是我的“巅峰之作”,其实说它是我的“处女作”更接近事实。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我现在仍很怀念二十年前写这本书的情形,尽管精神上备觉沉重,可是心境特别纯粹,因之能够淋漓挥洒,话也说得痛快。我为这本书耗时七年,终于完成的那个下午,我离开都市的喧嚣,来到城郊一处荒野的山坡,盘腿坐在一棵老松树下,品味着摆脱压抑的喜悦,心里有某种激情沸腾起来。那一天天空特别清澈,阳光渐渐柔和,从背后照过来,经过我面前的草地伸向远方。我能够看到天地之间的那条线,一条金色的地平线,发出迷人的光彩。我感觉到未来之路清晰可见,伸出手去可以触摸。我对自己说:“你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了。”那时候我已年过四十,觉悟得太晚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庆幸当时的选择。对我来说,《历史不再徘徊》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把我引向一片新大陆。

这些年公开的舆论总说我是作家,但我更愿意别人当我是记者。不是因为记者比作家好,而是因为记者只不过是一个职业,进了这圈子的人,不论贤愚优劣,都叫记者。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这是事实,无关好恶。

我从1978年开始做记者,迄今三十年。这一过程刚好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重合在一起。当初立志于斯,满腔热血,信奉秉笔直书,言无不尽。好像新闻学的教科书也是这样教我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左冲右突,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既奋勇,又盲目。后来经历种种希望和失望、欢乐与悲伤,这才知道,这个圈子里充满了名利的诱惑,也有绵绵不绝的压力、磨难和寂寞。想要守住自己崇奉的信念和品格,不可稍有更动,实在不易。我对那些冠冕堂皇的褒贬并不介意,但是来自民间的喜怒哀乐却能激起我的写作冲动。我想告诉读者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我相信历史上一切民族的重大进步都有一个共同处,就是这些国家的人民能够认真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我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我一页一页地写,一本一本地出版。我想用自己的写作证明,记者是可以不拘一格的,记者是可以拥有独立精神的,记者是可以不用追随权贵的,记者是可以说真话的,记者是对公众负有责任负有同情心的,记者这个行当是可以受人尊重的。记者不仅是瞬间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现在我可以说,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我做了我应做的事。我在写作中感受着无穷的激情、智慧和快乐,也因为尽了力而稍觉心安。

然则回想多年的写作体验,并不能让我满足。它给我留下太多的遗憾。我有太多的故事留在腹中,不能吐出;有太多的话已经吐出来,又不得不咽回去。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今生是否还能拿起笔来。有时候我设想,如果有来世,我是不是还会做记者?回答是:会!我祈祷,到那时候,能够弥补今生的遗憾!

我要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愿意把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再行出版。我要感谢在过去岁月里为印行我的书而殚精竭虑、甚至遭遇巨大压力的所有编者、出版社和经销商。我要感谢我在人民日报社的同事们,我和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我职业生涯中最富有激情和灵感的一段时光。我要感谢那些对我持有强烈批判立场的人,他们让我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宽容。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赵晓东,她始终都是我的作品的第一读者和不留姓名的编校者。在我深陷压力之日,是她让我坚强;在我面对赞美之时,是她让我从容。我要感谢所有那些支持我、喜欢我、接受我和批评我的读者们。在过去这些年里,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命才变得更精彩、向上、充满阳光。他们是我能够坚持到今天的力量源泉。现在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向读者送上我的真诚和我的书,诚惶诚恐地等待读者的评判。对我来说,我的上帝不是任何一个有权有钱有势力的人。我的上帝是读者。永远都是!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做记者和财经写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样,首选肆凌怎军。对上世纪90年代的细微观察、和评论,我没有看到比他更好的人了。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凌志军作为中国政论写作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已经成为不是谦辞可以推却的事实。

——《人物》杂志

凌志军先生以诚实的态度让政论诚实地走进公众,影响着那些必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年轻人。我们相信,他业已“尽可能地向读者说了心里想要说的话”,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诚实的大勇之气。

——《南风窗》杂志1993年“年度人物奖”颁奖词

凌志军的选材多带有前沿性,他是属于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的新闻工作者。

——《凤凰周刊》

凌志军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界有独特价值的一个作家。凌志军的最大的价值在他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凌志军的著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历史价值。

——杨浪(财讯传媒集团<seec>副总裁)

《交锋》是一部能够产生巨大阅读期待的激动人心的当代政治思想史。《交锋》能够使你对国情特点和我们这个时代斗争的焦点获得透辟的了解,能够帮助你透过经济和生活的现象,从更深的层次解读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时报》

迄今为止,在介绍和描写改革开放的诸多著作中,还没有一部书像《交锋》这样,直面二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揭示会上会下的激烈交锋。正因为如此,这部著作惊心动魄,振聋发聩。

——《中华工商时报》

《交锋》涉及如此严肃的题自,但它的行文一点也不枯燥,没有一般思想著作那种令人瞌睡的沉闷艰涩和教条感。它有如一幅长卷,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绘出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其间有险峰凸起,亦有激流回旋,令人抚案叹息,掩卷深思。

——《中国青年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凌志军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立诚//凌志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54898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4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092.7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2
出版地 湖北
240
17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