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宋朝十讲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绵延流长,千百年的风云际会,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智慧,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活跃过的芸芸众生无不留下了自己的踪迹,这对于我们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宋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之一,它的丰富、复杂和矛盾构成了其纷繁的历史。宋朝是一个柔弱但发达的朝代,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上演着争斗与杀戮、变法与保守、中庸与衰败的一幕幕场景。

内容推荐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与人生。宋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之一,它的丰富、复杂和矛盾构成了其纷繁的历史。本书揭示了宋朝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是一本宋朝历史和文化的专题性读物。“积贫积弱”、“弱宋”等名词几乎成了这个王朝的代名词。“积贫积弱”四字,像一付千斤重担,压在它的头上,又像磁铁一样牢牢附在宋朝身上。宋朝的市井文化十分发达,青楼文化也十分繁盛,作为政坛的后院,市井和青楼中流传下来的有关政治的逸闻与趣事,也成了我们透视大宋王朝的反射镜。高度繁荣的宋词也表达了当时词人的思想和情怀,反映了宋朝人的生活和人生。

目录

第一讲 赵匡胤:史上最宽容的阴谋家

苟且偷安,抱残守缺的立国精神

文武分途,崇文贬武的国策

积贫积弱的政权体系

畏敌如虎——铸入骨髓的恐惧心理

第二讲 半部《论语》与半壁江山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小儒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家将

“秀才遇见兵”——文治王朝的尴尬境地

岳飞与金兀术——相似的才干,不同的境遇

第三讲 正确地做事:一团糨糊的宋代官场

人心的教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庙堂”与“江湖”的演绎

“正确做事”的“寇巴东”

第四讲 变不成的法,救不了的国

“富国”“强兵”与民不聊生的演绎

“重文轻武”难逃党争泥潭

唱着“新”调子亡国

第五讲 官场博弈:黑与白的平衡

岳飞、文天祥必死——历史的悲剧

无赖“贼臣”朝堂坐

黑暗官场中的正义与无奈

黑与白的平衡点——君道

第六讲 市井与青楼:政坛的后院

青楼天子风流臣

愈演愈烈的“冶游”风气

自古侠女出风尘

从青楼看青史

第七讲 梁山文化:宋代的江湖世界

《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

天道与人道——宋江的悲剧

混乱年代谱就江湖人生

第八讲 文治社会与马上文明的较量

顽强对峙下的多元文明

文化骄子和军事败类的组合

文治社会对马上文明的退让

第九讲 帝王不曾读的“圣经”:《资治通鉴》

书生意气与社稷安危

从以史为鉴解读宋朝的渐亡

以史为史——宋代人才的不二命运

廿年工程照耀中华历史

第十讲 宋词里的人生

婉约情怀与豪放人生

诗酒风流与“清衣闲客”

宋词唱出时代的强音

后 记

试读章节

这一件事,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接着,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汴京。后周大臣韩通闻变,忙从内廷飞奔回家,准备组织兵力对抗。走到半路,赵匡胤部下就将他杀死。宰相范质、王溥在威胁下屈服。正月5日下午,赵匡胤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史称北宋,建年号为“建隆”。

赵匡胤轻易获得政权,一些史书称原因是:“人望固已归之,于时主少国乱,中外始有推戴之意。”赵匡胤似乎原先并不知晓将士们会拥戴自己当皇帝,只是事出无奈,被黄袍加身后不得不登大位。对于这种说法,历代有许多史学家大都不相信,认为所谓“黄袍加身”,是一个精心的策划。一些史学家认为,赵匡胤早已存有颠覆朝廷之意,但是在京城之内筹谋政变,回旋余地小,容易暴露。在离京城不远不近的地方集结军队,易帜反叛,就方便得多。抓住机会,赵匡胤和其弟赵匡义以及赵普等人精心准备,组织得相当严密。黄袍是他们事先准备的工具之一,史书上写诸将为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赵匡胤还浑然不觉,睡得迷迷糊糊,这完全是在作秀。事情顺理成章,因为他曾在宋州做过节度史,宋朝从此开元。

其实,赵匡胤的这种做法并不是他的独创,也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当时代历史的必然。赵匡胤是有“前车之鉴”的。周治八百载,到诸侯纷争,五霸七雄混战;汉统四百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厮杀了四百个春秋;唐朝贞观之治何等辉煌,到了宋之前的“五代十国”是继春秋战国、三国以及南北朝之后,中国的再一次大分裂时期,其时间跨度从后梁的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计五十四年。这期间政权内部乱、分裂多、政变多、兵变多,无休无止的杀伐、背叛和阴谋,可谓是“五代十国”的一大特色。先是朱温取唐而代之,建立梁政权(史称后梁)后,与其劲敌晋王李克用的战争并没有停止,而他本人在国柄未稳之时却淫乱无度,诸子媳妇及大臣女眷,都是他发泄淫欲的对象,皇位继承权的许诺也成为他淫子妻女的交换筹码。

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乾化二年(912年),朱温被他立嗣无望的儿子郢王朱友珪杀害。由此后梁内乱,倒是后周建立伊始便显示了与前朝不同的清明气象。周太祖郭威虽起于寒微,但却表现出老练成熟的政治家素养,为了改变长久以来军人乱政的现象,他大力起用有识之士,以求壮大国力,对治下的百姓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修养”的政策。在对待朝中大臣的态度上,也不失为一个宽容敦厚的君主。其子周世宗柴荣(即郭荣)更是雄心不已,即位之初便立下宏愿,欲图奋先君之余烈,振长鞭而御海内,怎奈天不假年,中道崩殂,而他视为股肱的宰相王朴又先他而去。

在短短的五十多年里,换了八个姓、十三个皇帝。窃权篡位,征战杀戮。真是大好河山飘洒腥风血雨,肥原沃野到处饿殍满地。“五代十国”的乱象远不止上述,“十国”之中也常上演权臣及皇亲国戚之间的争权篡位,国与国之间的杀伐更是常事,所谓的“上慈下孝”、“忠君爱民”、“兄友弟悌”等道德伦理观念在“五代十国”已很淡化。

P4-5

序言

一个值得反思的王朝

是发展还是倒退的时代

宋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历时共320年(公元960年一1279年),北宋(960一1127)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建都l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朝的疆域比较小,同宋朝并立的较大的政权,先后有契丹(辽)、夏(西夏)、金、蒙古(元)等。

对于宋朝在中国古代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历来有不同认识。有的人认为,宋朝虽不能说是盛世,但其社会是继续发展的。有的人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在宋朝,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还有的人认为,宋朝政策因循保守,社会相对封闭,没有多大作为。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汉、唐、明、清确乎是很强盛的四个王朝。在汉、唐发展的基础上,宋朝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有新的发展,而且在许多方面是空前的;宋朝在政治制度上“以唐为鉴”、“守内虚外”、“强干弱枝”,不仅有其特色,而且较之唐代有所发展。

比如,强化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力分化宰相事权;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建立了更为完善的科举考试制度、官员铨选制度、考核制度和退休制度,以及对地方官的监察制度等;比较有效地防止了文臣、武将、后妃、外戚、宗室、宦官擅权专政;贯彻“誓不杀士大夫”的传统政策,在政治上对儒士较为宽舒。

文官的政治与矛盾的王朝

宋朝疆域较小、边事多、国力不强、相对封闭,在这些方面是比不上汉、唐、明、清的。人们一提到宋朝,“积贫积弱”、“弱宋”等名词几乎成了这个王朝的代名词。“积贫积弱”四字,像一付千斤重担,压在它的头上,又像磁铁一样牢牢附在宋朝身上。而这一特点和宋朝开国皇帝有着极大的关系。

作为篡位的阴谋家,赵匡胤的个人经历、政治经验与性格特点促使宋朝形成了保守、狭隘和“文人政治”的特性,他精心设计的种种防止大臣篡权的办法,最后却变成了国家发展的绊脚石。

唐乱于地方军事势力过于强大,乱于军人,宋吸取教训,更改制度,以文制武,宋朝官吏中武臣从属于文臣,宋朝重视文科的选拔,而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零,在宋朝文武兼备的武臣很少,宋朝对文武兼备的人才多猜疑,能够得到信任赏识的往往是那些有勇无谋的勇夫。尽管宋朝经济繁荣,由于重文轻武的社会影响,致使经济实力和文明成果难以向军事方面转化。

同时,宋朝的文官政治,带来了一个十分直接的后果,那就是一系列的“规矩”成为官员们做事的标准。一旦违背了文官政治的原则,就算做的事情再正确,也会受到批评甚至弹劾,而只要正确地做事,就不会有什么风险,即使碌碌无为,也能一路升官。因而出现了寇凖几次被贬的现象。宋朝官场一团糨糊。

另外,宋王朝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宋朝有历史上最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和文天祥,也有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秦桧;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耿直大臣寇凖,也有历史上著名的权臣蔡京、高俅;有世界刑法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法医官”宋慈,也有传说中的“包青天”……这些人,构成了宋朝官员的群像:忠臣与奸臣并立、共生,虽然水火不容,但却在同一个时代相伴相随。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一种官场生态,也是本书所要论述的内容。

市井与江湖中的印象

宋朝的市井文化十分发达,青楼文化也十分繁盛,作为政坛的后院,市井和青楼中流传下来的有关政治的逸闻与趣事,也成了我们透视大宋王朝的反射镜。高度繁荣的宋词也表达了当时词人的思想和情怀,反映了宋朝人的生活和人生。

宋朝的许多文人墨客与青楼女子有着密切的交往,他们深知青楼女子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词人们往往以市井万象、青楼生活作为描写的对象,写出了对生活的感想,也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景象。

另外,“梁山”出现在宋朝,宋朝人为什么会有一种江湖气,这和宋朝的历史特点有一定关系。

水浒传奇,只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形成。宋朝就是水浒的最好载体。这个朝代,国家腐败,处处挨打;官员无能,民不聊生;文化进步,思想开放。特殊的时期造就特殊的人才,对于一群身怀绝技的特殊人群,这是打出他们江湖人生的最好时机。不管是用“梁山文化”或者是“水浒现象”来概括它,这都是我们理解这段历史的一种视角。

历史反思的样本

《资治通鉴》,是宋朝问世的一部巨著,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政治“圣经”,一部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政治沉浮与执政经验的帝王“圣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它本来是写给皇帝的政治、历史教科书,是让他们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是宋朝的皇帝却一代不如一代,他们并没有按照这部书上教导的去做人、做事、做皇帝。

在很大程度上,《资治通鉴》并没有起到当时应有的作用。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一件事。历史已经一去不返,然而它可以赋予善于思考的人们以无穷的智慧和经验。

中国历史绵延流长,千百年的风云际会,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智慧,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活跃过的芸芸众生无不留下了自己的踪迹,这对于我们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当然不可仅仅限于关注那些叱咤风云的豪杰,聪颖灵秀的文士,善使权谋,奸佞邪恶之徒的一生也不可忽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体会蕴藏其中的智慧。

同时,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以期能引起历史爱好者的兴趣,帮助人们对历史进行深入的探索。

后记

宋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它的丰富、复杂和矛盾构成了其纷繁的历史。宋朝是一个柔弱但发达的朝代,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上演着争斗与杀戮、变法与保守、中庸与衰败的一幕幕场景。无论是了解历史还是反思历史,重要的是切人它的角度和方式,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但也是现实的镜子,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我们面对历史的时候,我们才能作为旁观者看到我们应该看到的东西,并且吸取我们应该吸取的养料。历史的人物已经登台,历史的事件已经上演,我们是否还没有来到历史舞台的前面呢!

本书从宋朝的治国策略、文化、官场、军事等不同方面来探讨宋王朝三百年的历史,把三百年的历史浓缩在本书的十个话题中,实在不能全面揭示这段历史的所有特征,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我们了解这段历史的一把钥匙,或者是一种角度。此书问世后,不论是“共鸣”还是“反音”,笔者都会洗耳恭听,一是以此来扩展笔者的历史见识;二是以期引起历史爱好者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和探讨历史的兴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相关专家和人士的一些著作和观点,在此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他们的著作和观点带给笔者很多新的启发,而且也是了解和认识这段历史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历史从来就是属于群体智慧的,如果这本书也能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值得欣慰的,虽然,这是一种期待和希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宋朝十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95563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25
15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