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朝十讲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有几千年说不尽的历史,诸多英雄人物与成败往事都如过眼云烟,让人看不清楚。关键线索正系在明朝的身上。牵动这一线索,明朝的话题变得生动有趣,几千年的历史也变得亲切而清晰。明朝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三百六十二年,但这并不意味明朝已经过时。明朝作为帝围的典型样本,关于它的话题值得读史之人细细品味,并细细为它的种种病症开出自己的药方。这也许是明朝历史之魅力所在。

阅读明朝的历史,需要胆量,因为那里处处充满着阴谋与杀戮;品味明朝的历史,则需要一种温和的态度。

内容推荐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过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在我们回顾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时,可以发现,皇帝的性格和国家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因为皇帝的享乐与荒唐,使明朝逐渐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明朝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就是“内耗”。这种内耗,不但表现为皇帝把治理国家的精力放在个人的享乐和私人情绪上,而且表现在朝廷内部旷日持久的党争。可以说,明朝的大臣,保持着一种“党争式生存”的状态。

1644年,明朝灭亡。然而,一切并未就此结束,相反,随着亡国,贰臣、遗民、降将、叛徒、败类的众生相浮现出来,这形形色色的一群人,成为大明王朝最后的风景。

目录

第一讲 父子创业:铁血背后的无奈

乱局中的收官者

独裁者的苦衷

从冤狱到屠杀

二次创业:不得不走的新路

第二讲 皇帝性格与帝国命运

是谁让明朝一路滑坡

帝国“心脏病”:一朝天子一朝臣

玩乐与误国,哪个更可怕

第三讲 谋国与谋家:明帝国276年之怪现象

家国不分的旧毛病

海青天:非典型性君子

原则与忠诚的较量:帝国政治的死弯

第四讲 明朝式腐败

铁血惩贪的制度保障

严嵩:绝非特例的巨贪

当皇权成为资本

第五讲 党争式生存

不磊落的“高尚者”

东林党:正义的堡垒

谁消磨了明朝的元气

第六讲 万历四十八年:闹剧与败局

“罢工”的皇帝,“怠工”的王朝

世间何须张居正

万历病灶:积重难返的衰败定局

三大案:华丽登场的闹剧

第七讲 蓝色海疆与白银资本

突破海禁的郑和船队

显赫一时的“白银时代”

海疆守卫者戚继光

外敌还是黑帮:不得不说的倭寇

第八讲 一个帝国的形象代言人

袁崇焕:一个人的脆弱长城

魏忠贤:忠奴,还是权阉

崇祯皇帝:无面目见祖宗的收盘者

第九讲 市井文化中的明朝

市民阶层的万花筒:“三言”与“二拍”

神话鬼话中的社会现实:《封神榜》与《西游记》

“人”的堕落与解放:《佥瓶梅词话》

第十讲 亡国之后的众生相

贰臣:失守的人生策略

遗民:最强势的弱势群体

降将:走投无路的选择

败类现象:叛徒与遗民之外的视野

后 记

试读章节

朱元璋正在火头上,不肯饶恕宋濂。当天,马皇后陪朱元璋吃饭。她呆呆地坐在桌边,不沾酒,也不吃菜。朱元璋感到奇怪,问她是不是身子不舒服。马皇后难过地说:“宋先生犯了死罪,我心里十分难受,在为宋先生祈福呢。”

马皇后是跟朱元璋年轻时候共患难过的夫妻,朱元璋平时对她比较尊重,听她这么一说,也有点儿感动,才下令赦免宋濂死罪,改罚充军茂州(今四川茂县)。70多岁的宋濂,禁不起这场惊吓,再加上路上劳累,没到茂州就死了。

太子朱标眼见父皇大杀功臣,心实不忍,曾几次进谏相阻,都被拒绝。朱元璋为了让儿子知道他的“良苦用心”,便在一天带太子到朝外出游的路上,将一根尽是棘刺的木杖扔在路旁,转身对太子朱标道:“你把那根刺杖给我拿过来!”太子不知其意,上前一看,木杖上全是刺,不知从何拿起,面露难色。朱元璋见后,遂令随从上前把木杖上的刺全部去掉,使其变成一根很光滑的木杖,又令太子朱标去拿。这次,朱标上前很容易地拿了起来递给父皇。

朱元璋问太子道:“你知道现在这根木杖为什么好拿了吗?”太子道:“因为木杖上的刺都去掉了。”朱元璋听后,微微带笑又语重心长地对太子道:“木杖有刺,你不好去拿。今天的一些功臣,他们自恃有功,日益变得骄横,将来你同样不好控制他们;如今,我把他们一个个杀掉,就是为你刨去那些刺,使你将来稳操权杖。”

协同帝王出生入死,建立基业的那些有功之臣,无疑是开国之君的重要手杖。一旦江山已稳,天下太平,这些手杖变成了手杖上的刺了,很是扎手,所以除去这些刺,在君王看来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故。朱元璋左右权衡,最后选定了16岁的皇太孙朱允炆为接班人。朱元璋担心皇太孙势孤力单,便下定决心再进行一次大清洗。他要把功臣宿将收拾殆尽。

胡惟庸案朱元璋废丞相、废中书省,加强了君主集权。此后三年,锦衣卫又告发大将蓝玉谋反。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由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深得朱元璋的宠爱,封为凉国公。但他居功自傲,骄横跋扈。蓄奴假子达数千人之多,并仗势侵占民田。北征时,私占珍宝驼马无数。回师夜经喜峰关,因守关官吏没有及时开门,竞纵兵毁关而人。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朱元璋的不满,朱元璋总想找个机会整治蓝玉。

在这种情况下,蓝玉竟还率性而为,行为毫不检点。他出征西番,擒得逃寇,且捉住了建昌卫的叛帅,得意洋洋,本以为回朝后定会大有封赏,没想到朱元璋根本就不理他。到册立皇太孙时,他以为会让自己做太子太师,却没想到自己还是太子太傅,反倒让冯胜、傅友德两人做了太子太师。蓝玉十分愤怒,扯着袖子大喊道:“难道我还做不得太子太师吗?”这番举动更是令朱元璋不快。

自此以后,蓝玉上朝奏事,没有一件能够获准。但蓝玉不仅不知收敛,还更肆无忌惮,即使陪皇上吃饭,也出言不逊。一次,他见朱元璋乘舆(皇帝的车驾)远远经过,便指着说:“那个乘舆的人已经怀疑我了!”

此语一出口,大祸即来。其实,蓝玉并未像胡惟庸那样谋逆,只是时常由着性子,管不住嘴罢了。锦衣卫听到了这句话,立刻告发蓝玉谋反,欲劫皇上车驾。朱元璋听了,便不问青红皂白捉拿蓝玉亲自审问,再由刑部制造谋反卷宗,以假当真,全部杀死。

P26-27

序言

大明王朝:帝国的典型样本

当历史转了三百六十度

1944年,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他以1644年明朝灭亡、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迅速走向衰亡的历史为蓝本,提出了一些十分具有时代特色的问题。李自成的起义为什么会失败?这是一个被讨论了很多年的问题,尽管现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个问题本身的魅力,思考这个问题所获得的启示,意义已经超过了答案本身。

当历史的指针转过了整整三百六十度,1644年也变成了公元2004年,有关李自成、有关明朝灭亡的讨论依然没有停止。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也是明朝的魅力。

明朝还有其他十分具有魅力的话题,比如: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为什么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叔侄之间的家事,会变成一场内战,甚至广大的朝臣都参与进来?为什么在明代,可以出现魏忠贤那样只手遮天的大宦官?为什么崇祯皇帝如此勤政,还是无法避免王朝倾覆的命运?

这些问题,永远都不会有定论,当历史的时针转到不同的刻度时,处在不同时代的人们,自会有自己的看法。

现在,时针定格在三百六十度之后的两度,公元2006年,我们将明朝的这些问题,当成中国古代帝国的典型性问题,剖析这些典型的案例,希望引起一些思考。

典型帝国的典型病症

明朝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封建帝国,其典型性表现在各个方面,诸如皇帝的无限权力,依靠皇权而获取自己职权之外利益的不法大臣,皇帝将国家当成私有财产,士大夫们失去道德理想,成为皇权的附庸,公正和清廉成为空谈,等等。

这样的典型帝国,必然具有帝国的典型病。

中国古代的帝国,都多多少少具有一些病症,只不过在有些时代,这些病症是典型的、显性的,而在有的时代,这些病症是非典型的、隐性的。在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这些时代,帝国病症处于隐性发展阶段,并没有完全暴露出来,而在秦二世、汉献帝、宋徽宗执政的时候,帝国病症就完全暴发,呈现出显性状态。不知道是应该惊喜还是应该叹息,明朝从头至尾的二百七十六年之间,帝国病症都处于显性状态。值得高兴的是,明朝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样本,值得叹息的是,这个维持了近三百年的王朝,竟没有一个时刻能够让帝国病症表现得稍微轻微一些。

从朱元璋的独裁统治开始,明朝就进入了一个狭长的隧道,在前进的路上,只能沿着朱元璋留下的路蹒跚而进,因为隧道的狭窄,根本无法转身,无法回头。

于是,明朝渐渐走入了死胡同,一直到了尽头,依然没有一丝一毫转圜的余地。

明朝的皇帝,并不都是恶人,明朝的大臣,也并不都寡廉鲜耻。但是,明朝的君臣们却共同炮制了二百多年的苦酒,这苦酒,皇帝喝了皱眉,大臣喝了憋气,百姓喝了痛苦。

明朝灭亡之后,思想深刻的顾炎武就说,历来王朝的灭亡,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做“亡国”,一种叫做“亡天下”。他把“国”与“天下”区分开来,就是要把明朝的典型病症解剖,抛弃那些满是脓疮的毒瘤,留下那些可以为“天下”造福的鲜活血肉。

终结者,还是堕落者

明朝的腐败现象很多,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明朝对国家的各项制度设计得十分完善,这也是世人公认的。那么,为什么在制度设计如此完善的时代,各种违反制度、破坏秩序的行为还屡见不鲜?

是这种制度走到了尽头,还是这种制度下的人都已经丧尽天良?  从这种截然二分的立场去讨论问题,自然会得出偏颇的结论。事实上,明朝的制度虽然完善,但施行的有效程度值得怀疑;而当时的人,虽然普遍的道德水准不算太差,但为了生存或名利而抛弃原则的行为也比比皆是。

明代把中国传统的帝国体制发展到了极致,同时也把帝国体制的各种弊端完全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事实上,中国帝制的历史发展到了明朝,制度上已经不会有再多的变化,后人所能做的,也只是修修补补而已,然而,明朝所留下的帝国典型病症,却要再过很久才能彻底根治。

有一种看法认为,清朝人关后建立的统治,打断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序列,其实不然。历史到了明朝,帝制的各种制度已经根深蒂固,这并不是政权变更就能打断的,事实上,清朝统治者大体沿用了明朝的制度——所以,清朝在经过前期的上升式发展之后,也迅速走向了衰落,暴露出了帝国的典型病症。

明朝完成了帝制时代的制度完善和皇权强化,随之而生的各种恶果,也自然被明朝统治者自己所咽下,而明朝没有消化的苦果,还要清朝继续咽下去。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郭沫若所提出的疑问,并没有最完美的答案,但明朝作为帝国的典型样本,则永远值得读史的人细细品味,并细细为它的种种病症开出自己的药方。

后记

历史就像大海一般辽阔而深邃,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惊涛骇浪,令人难以捉摸。面对历史,个人总是显得渺小而又无助,也只有阅读历史,才能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充实。

明朝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三百六十二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明朝已经过时。明朝历史中所产生的种种话题,现在还被人们讨论着,比如“黄宗羲定律”。

明朝的开国,是靠在乱世的丛林法则之中搏杀出来的,这种搏杀,充满了诡诈与血腥,而这种诡诈与血腥,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了明朝的政坛之中。

也许,在帝国时代的末期,已经不需要用所谓的“文治”来掩饰独裁与暴力。

阅读明代的历史,需要胆量,因为那里处处充满着阴谋与杀戮;品味明朝的历史,则需要一种温和的态度。因为,只有抱着温和和宽容的心态,才能不让自己被情绪所左右,而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与众不同的时代。

写下这样一段,是为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朝十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96522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25
15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9: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