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凌志军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凌志军文集”之一,用手记备忘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经济改革在1989年到1997年间沉浮曲折的艰难历程。全书以时间为序,用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九章记述了中国改革在这九年间的大局与大事,透析了若干特别人物和事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意义,清晰地再现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脉络,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1989年到1997年,这是当代中国改革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九年。本书用手记备忘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经济改革在这一历史时期沉浮曲折的艰难历程。全书以时间为序,用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九章记述了中国改革在这九年间的大局与大事,透析了若干特别人物和事件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意义,清晰地再现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脉络,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同时,由于本书系作者当时当地对当事的真实记录,因而也具有较为特别的学术价值。

目录

刘吉 序

前言

 

1989年:紧日子

 1月:前所未有的严重局面/002

 2月:岁末岁初间/008

 3月:旧历新年的若干征兆/011

 4月:一个怪异的“倒金字塔”/020

 5月:缓和还是危机/024

 6月:十三大的方针改不改/028

 7月:市场上空是否有一朵乌云/029

 8月:平而不稳的夏天/031

 9月:小兆头大意义/035

 10月:经济起伏后面的政治走势/037

 11月:邓小平告别政治生涯/042

 12月:如此轮回何日转世/046

 

1990年:治理整顿的难题

 1月: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经济宣言”/049

 2月:两种“稳定观”/053

 3月:步履蹒跚的中国农业/056

 4月:治理整顿的处境/059

 5月:名与实之间/063

 6月:小道消息预兆的大局风云/065

 7月:发展的代价/067

 8月:摆脱了通货膨胀的中国/070

 9月:一个盛会两种福音/075

 10月:“理想王国”的转捩/078

 11月:两种声音日渐分明/081

 12月:用什么衡量我们的进步/083

 

1991年:左顾右盼的中国

 1月:两年来的中国经济/087

 2月:中国是否患了亦喜亦忧症/09l

 3月:再来一次思想解放/093

 4月:上海对北京的冲击/llO

 5月:人民公社制度的大同思想渊源/113

 6月:中国的温州问题/12l

 7月:艰难的症结与人心之向背/125

 8月:世界震撼中国/128

 9月:“反和平演变”的潮头与暗涌/130

 10月:不能干扰“一个中心”/132

 11月:改革重振昔日气概/135

 12月:姓“社”姓“资”:“问不问”和“怎样问”/139

 

1992年:“邓旋风”

 1月:中国回到既定的轨道/145

 2月:南呼北应之势/150

 3月:改革无禁区/155

 4月:春季的“反左”呼声/172

 5月:一首不大协调的二重奏/175

 6月:“防左”的来因与去势/177

 7月:是否“过热”/183

 8月:盛夏的股市风暴/186

 9月:走向市场的坎坷/191

 10月:中共十四大怎样继往开来/197

 11月:1992年的中国经济/199

 12月:结束是不是又一个开始/206

 

1993年:“第三代”承前启后

 1月:总结五年来的中国经济/210

 2月:风平浪不静/219

 3月:欲应天下之务先审天下之势/221

 4月:外松内紧的收缩之策/242

 5月:中国的价格改革和通货膨胀/246

 6月:震动朝野的金融问题/250

 7月:宏观调控的第一幕/254

 8月:一个农民的命运何以震撼全国/256

 9月:夏秋之交的形势/263

 10月:关于三峡工程的移民问题/267

 11月:由紧缩到宽松的转折点/284

 12月:1993年的中国经济/288

 

1994年:中国怎样“软着陆”

 1月:大潮之下潜流争湍/297

 2月:通货膨胀何以卷土重来/299

 3月:我们怎样谈“稳定”/304

 4月:目前中国的收缩之势/306

 5月:春夏之交争论再起/308

 6月:何以粮市比股市更重要/311

 7月:中国人的第二职业/313

 8月:无处不在的“黑色经济”/320

 9月:经济大局是否回到“红灯区”中/325

 10月:沪上敲响的警世钟/331

 11月:潜流势成大潮/332

 12月:岁末形势的焦点所在/334

 

1995年:不想争论也不行

 1月:多种多样的可能性/338

 2月:城里的失业与新贫困/340

 3月:“流失”与“消失”,哪个更坏/345

 4月:地球的烦恼/346

 5月:“公”与“私”能否殊途同归/349

 6月:国有企业是否山穷水尽/357

 7月:解读物价形势的最新报告/362

 8月:此时无形胜有形/365

 9月:中国能养活中国人吗/368

 10月:特区之争缘何又起/376

 11月:京城流传的“万言书”/381

 12月:两种观念短兵相接/385

 

1996年:余韵缭绕

 1月:我们会不会重蹈苏联覆辙/392

 2月:看“九五”怎样开端/395

 3月:逻辑比计划更重要/399

 4月:道德能否弥补制度缺陷/401

 5月: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403

 6月:劣币驱逐良币/407

 7月:欲快不能的局面/408

 8月:从80年代的世界主义到90年代的民族主义/414

 9月:破产法颁行十周年记/420

 10月:作为文明的经济/423

 11月:余韵缭绕的纷争/424

 12月:朱镕基有感而发/426

 

1997年:后伟人时代

 1月:厉有为是不是“走资派”/433

 2月:中国进入“后伟人时代”/437

 3月:究竟谁是“理论迷雾”/439

 4月:超越理论的实践/442

 5月:义无返顾地开通必经之路/446

 6月:不仅仅是正义的胜利/448

 7月:“老左派”和“新左派”/450

 8月:无可回避的正面交锋/456

 9月:姓“公”还是姓“私”/462

 10月:人心所向/467

 11月:攻克“禁区”的最后一役/468

 12月:是不是第三次思想解放/472

试读章节

农业成为二千九百多位人民代表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向农业倾斜”几乎成了压倒一切的呼声。

我们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体来源于中央以及地方的党政官员、工农中的劳动模范、企业的管理者、非共产党的其他党派和一些知识分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据法律的规定,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其作用近于西方的议会。但是,中国又有“共产党领导一切”的原则。在过去,这原则的价值并不次于法律的价值。今天,总的看,情况如故。不过,大家已经更多地抱了“不说白不说”的念头。所以,代表们的嘴里,多少总能将中国上下权力机构中的真实情绪露出几许。

代表们是用“严峻“、“困境”、“危机”,来描述农业局势的:

1988年大宗农产品均未能完成国家计划,其中粮食减产百分之二点二、棉花减产百分之一点一、油料减产百分之十三点六。

歉收不是偶然事件,它只是农业自1985年开始的徘徊的继续。这就使人们把目光从1988年转到整个80年代。

对于中国农业来说,80年代是富有戏剧性的。如一位代表所说:“我们经历了一个陡然的崛起和一个沉闷的徘徊。”他说的“崛起”,是指1980年至1984年;他说的徘徊,是指1985年至1988年。

人们普遍认定,通货膨胀是1988年中国经济的一个大失败。又认定,物价上涨中百分之六十的部分是由于农产品的紧缺所致。这就使得人民代表大会上重新升起对农业的忧虑之情。

安徽代表杨纪珂将这种种忧虑总结出来,有十条:

粮食价格偏低,谷贱伤农;种植成本上升,民利挤薄;农资不敷所需,矛盾加剧;供销系统堵截阻滞,民有意见;官民储粮条件很差,啮烂良多;原粮外调不留粮麸,粮农气短;化肥由产粮区贴补,削贫扶富;农田基本建设无助,筹资无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前途堪忧;增粮科技少人推广,民鲜得益。

这里面明显地包含着对政府方面农业政策的批评。用词虽然激烈,所述并无虚妄。

回看政府80年代的农业政策,由“热”而“冷”是万难推托的事实。这可以从农业投资比重迅速下降的事实中看出。

政府似乎正在试图改变农业政策的失误。在本次大会上,国务院的领导者就农业问题的估价有三次,均有引人注目的含义:

第一次,李鹏总理向代表们指出农业发展滞后,农业是当前国民经济中突出的薄弱环节;

第二次,姚依林副总理强调,农业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第三次,国务委员、财政部长王丙乾认定,农业生产是增加有效供给,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的基础。

这是否证明,农业在政府的经济计划序列中重新被奉为热点?几乎所有的代表都说,是的。但是,这个回答并未为我们国家增添多少乐观的气氛。

因为事实确如政府的高级领导者所承认的那样,农业的削弱正在动摇中国经济的整个大厦。

当代表们仔细审视政府工作报告时,在他们面前现出一个怪异的“倒金字塔”:1988年,中国工业增长百分之二十点七,农业增长百分之三点二,两者相差近六点五倍。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农业是基础,工业是建立在农业之上的。如此来看,百分之二十点七与百分之三点二,意味着经济的大厦是上面大而下面小。

此种不协调的增长,至少已持续四年,而且一年甚于一年。徘徊不前的农业支撑着急剧膨胀的加工业,农副产品的全面趋紧以及由此引发的抢购大战与涨价风潮,乃是这“倒金字塔”下的一个必然结果,如影之随形。

然而与近忧相比,远虑似更堪忧。

土地上各种长远的问题去年还只是专家学者们议论的话题,现在则引起代表普遍的关注。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土壤质量仍在恶化,北方粮区的地下水位正以每年近一米的速度下降……

看来,我们不仅仅在向银行透支,也在向大自然透支。此种行为倘若不能制止,当21世纪到来的时候,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将不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是自身的生存。

整个代表大会对于农业的议论,集中在困境与潜力两方面,尤其偏向前者。现在的问题是,在使潜力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过程中,中国遇到诸多障碍。

自从中国的农业陷人徘徊的泥潭,世人已听到很多拯救农业的妙法。各种设想在每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不知被重复了多少次,但却终究只是设想。这使得代表们在本次会议上把目光投向更长远和更广大的方面。如一位代表所说:“中国必须把‘口号农业’、‘清谈农业’变成真正行动起来的农业。”

平心而论,中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经十年改革已有若干重大变化,但有一点却仍在重蹈过去三十年的老路,这就是“城市偏向”,也即以牺牲农村为代价来发展城市。即使是在城市如此膨胀而农业如此冷落的今天,政府每年仍在通过各种公开的和隐蔽的方式,从农民手中拿走数百亿元送进城里。此种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可能是造成中国农业滞后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然而经济的走势乃是缘于经济自身的力量。在我们的国家,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政通人和的标准唯以产值来衡量,所以,一公斤粮食在统计表上显示的价值还赶不上一支中华牌香烟。这样的农业,显然不能满足为官者功成名就的欲望,亦不能满足为民者发财致富的梦想。有如烟台市市长俞正声所说:“手里没钱没法当市长。谁上项目多,谁的日子就好过,谁发的钱多,谁就受欢迎。工业好比一头奶牛,教育、科技、干部工资、市政建设……人人都张着嘴等奶喝,我能让这奶牛少出奶吗?”

农业的价值,在一切公开和私下的场合里,已经被抬得不能再高。但是,社会的机制却显现着一种相反的力量。种粮者作出牺牲,产粮大省更背着沉重的包袱。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与地方政府对粮食失去热情。吉林是无数例证中的一个。位于中国东北部的这个省份,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连续十年丰收,1988年更为历史最高水平。但“最高水平”却使吉林付出“最高的代价”。这不仅仅在于这一年农民为了卖给国家定购的粮食少收入几十亿元,不仅仅在于当地政府不得不将部分工业贷款用于收购增产的粮食,而且还在于,整个吉林为了给国家和其他缺粮省储存粮食,还要多付出大约两亿元。本来的“高产穷省”因更高产而更加穷。谈起这一切,吉林省副省长回良玉把丰收叫作“金色的灾难”。

倘若丰收成为灾难的局面不能彻底扭转,中国的农业难有长远的希望。这是显而易见的。

人民代表所说的这个话题中间,无疑牵涉了一个关键:不仅要调整经济,而且要调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不仅要有产业倾斜政策,而且要有产业倾斜的机制。

P20-23

序言

收在这里的文字,叙述了1978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变化和冲突,牵涉到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巨细交织,贵贱混杂,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构。我虽掺杂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但也是眼见耳闻,有感而发。原是九个单行本,陆续印行,现在依原版集中重排,共九卷,没有增删,只是顺序稍有更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交锋》和《呼喊》这两本,是和我的同事马立诚合著。他设计了《交锋》全书的构架,并且撰写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因此他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他也是《呼喊》卷三和卷四的撰写者。这两本书当时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大,这都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如果没有马立诚,就不会有这两本书。

很多人问我最喜欢自己的哪本书,这问题不好回答。每一次写作都是牵肠挂肚。作品好比儿女,手心手背都是肉。当然这是夹杂了个人情感,倘若平心而论,哪能没有高下呢!单说技巧,我想最为洒脱开放、也能代表我的写作追求的,应当是《变化》。在这之前,《沉浮》属于典型的时政文字,《交锋》和《呼喊》也是。我对塞满主流报刊上的、人云亦云、套话连篇、完全没有独立精神的文章,不能接受,想要另辟新途,所以这些文字的品格与流行的时政文章截然不同。在这之后的《追随智慧》、《联想风云》、《成长》、《中国的新革命》,是在试图开拓当代中国商业史的写作空间,从政治和文化的立场来叙述经济技术,又以大历史的眼光来衡量瞬间。可是要说在写作方面更进一步,自《变化》之后,便觉得非常困难。

《历史不再徘徊》有些特别。有人认为它是我的“巅峰之作”,其实说它是我的“处女作”更接近事实。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我现在仍很怀念二十年前写这本书的情形,尽管精神上备觉沉重,可是心境特别纯粹,因之能够淋漓挥洒,话也说得痛快。我为这本书耗时七年,终于完成的那个下午,我离开都市的喧嚣,来到城郊一处荒野的山坡,盘腿坐在一棵老松树下,品味着摆脱压抑的喜悦,心里有某种激情沸腾起来。那一天天空特别清澈,阳光渐渐柔和,从背后照过来,经过我面前的草地伸向远方。我能够看到天地之间的那条线,一条金色的地平线,发出迷人的光彩。我感觉到未来之路清晰可见,伸出手去可以触摸。我对自己说:“你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了。”那时候我已年过四十,觉悟得太晚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庆幸当时的选择。对我来说,《历史不再徘徊》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把我引向一片新大陆。

这些年公开的舆论总说我是作家,但我更愿意别人当我是记者。不是因为记者比作家好,而是因为记者只不过是一个职业,进了这圈子的人,不论贤愚优劣,都叫记者。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这是事实,无关好恶。

我从1978年开始做记者,迄今三十年。这一过程刚好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重合在一起。当初立志于斯,满腔热血,信奉秉笔直书,言无不尽。好像新闻学的教科书也是这样教我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左冲右突,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既奋勇,又盲目。后来经历种种希望和失望、欢乐与悲伤,这才知道,这个圈子里充满了名利的诱惑,也有绵绵不绝的压力、磨难和寂寞。想要守住自己崇奉的信念和品格,不可稍有更动,实在不易。我对那些冠冕堂皇的褒贬并不介意,但是来自民间的喜怒哀乐却能激起我的写作冲动。我想告诉读者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我相信历史上一切民族的重大进步都有一个共同处,就是这些国家的人民能够认真了解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我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我一页一页地写,一本一本地出版。我想用自己的写作证明,记者是可以不拘一格的,记者是可以拥有独立精神的,记者是可以不用追随权贵的,记者是可以说真话的,记者是对公众负有责任负有同情心的,记者这个行当是可以受人尊重的。记者不仅是瞬间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现在我可以说,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我做了我应做的事。我在写作中感受着无穷的激情、智慧和快乐,也因为尽了力而稍觉心安。

然则回想多年的写作体验,并不能让我满足。它给我留下太多的遗憾。我有太多的故事留在腹中,不能吐出;有太多的话已经吐出来,又不得不咽回去。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今生是否还能拿起笔来。有时候我设想,如果有来世,我是不是还会做记者?回答是:会!我祈祷,到那时候,能够弥补今生的遗憾!

我要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愿意把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再行出版。我要感谢在过去岁月里为印行我的书而殚精竭虑、甚至遭遇巨大压力的所有编者、出版社和经销商。我要感谢我在人民日报社的同事们,我和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我职业生涯中最富有激情和灵感的一段时光。我要感谢那些对我持有强烈批判立场的人,他们让我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宽容。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赵晓东,她始终都是我的作品的第一读者和不留姓名的编校者。在我深陷压力之日,是她让我坚强;在我面对赞美之时,是她让我从容。我要感谢所有那些支持我、喜欢我、接受我和批评我的读者们。在过去这些年里,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命才变得更精彩、向上、充满阳光。他们是我能够坚持到今天的力量源泉。现在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向读者送上我的真诚和我的书,诚惶诚恐地等待读者的评判。对我来说,我的上帝不是任何一个有权有钱有势力的人。我的上帝是读者。永远都是!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做记者和财经写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样,首选肆凌怎军。对上世纪90年代的细微观察、和评论,我没有看到比他更好的人了。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凌志军作为中国政论写作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已经成为不是谦辞可以推却的事实。

——《人物》杂志

凌志军先生以诚实的态度让政论诚实地走进公众,影响着那些必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年轻人。我们相信,他业已“尽可能地向读者说了心里想要说的话”,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诚实的大勇之气。

——《南风窗》杂志1993年“年度人物奖”颁奖词

凌志军的选材多带有前沿性,他是属于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的新闻工作者。

——《凤凰周刊》

凌志军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界有独特价值的一个作家。凌志军的最大的价值在他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凌志军的著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历史价值。

——杨浪(财讯传媒集团<seec>副总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1989-1997)/凌志军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凌志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55505
开本 16开
页数 4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32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31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1
175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