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即将消逝的隐秘部落(一个女探险家的十年探秘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西部遥远的深山峡谷,生活着与世隔绝和半隔绝的部落族群。他们奉山为灵,敬树为神,结庐而居,在远离尘世的那一方秘境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即将消逝的隐秘部落(一个女探险家的十年探秘纪实)》(作者:陈小邛)以纪实性文学体裁真实记录了作者十余年间,十数次历尽艰辛进入深山峡谷与隐秘族人同吃同住的奇特经历。详尽记录了生活在极地和蛮荒之地的部落族群的传统生活习俗以及现在已经消逝了的传统生活场景,如深山密林中颠沛流离的戴大耳鼓的人;身居大山现仅存几十人的独龙族文面女;52年才举行一次的苗族盛大祭祖仪典等,使其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除此,书中还详细描写了当地奇异的自然风光和地理地貌,当地文化、宗教、民风民俗、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详细的徒步行游路线等,本书可堪称地理民俗文化的全息图像。

内容推荐

在遥远的与世隔绝和半隔绝的深山峡谷,生活着与现代都市人完全不同的族群。他们奉山为灵,敬树为神,结庐而居,在远离尘世的那一方秘境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他们的吃喝穿戴怎样?他们的传统生产生活习俗究竟与我们有怎样的不同?

带着与读者同样的问题,陈小邛先我们一步走近他们。与他们同吃同住,听他们传唱着自己的歌谣……

《即将消逝的隐秘部落(一个女探险家的十年探秘纪实)》是一本纪实性旅行手记,集结了这个曾被评论为“探险经历和勇气令世界上绝大多数须眉男子汗颜”的行者——陈小邛十年问十数次艰难跋涉的旅途记录。《即将消逝的隐秘部落(一个女探险家的十年探秘纪实)》中记载的人名、地名和事件都真实可信。

作者笔下的人物和场景,无论是喝长江源头水的才仁安扎一家,还是深山密林的僵人;无论是行若魔鬼的墨脱路,还是五十二年一遇苗族乌虐人盛大的祭祖仪典…·都令人过目难忘。

陈小邛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心的探秘者,她坚持不懈的旅行日记给予本书在编辑过程中查实诸如人名、地名、旅程、民族等繁多资料细节带来了极大方便。依据作者详细的日记,本书还查实纠正了多处在网上误传的相关人名、地名。也许,是积淀了太多的故事,我们只好尽其所能在有限的版面内展现。只要你仔细地看、细心地读,就一定会在书中找到这些隐秘族群相近和相通的答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中描写的那些隐秘的、原汁原味的部落族群或许已经难以寻觅,被作者视为珍宝的照片和纪实文字也就尤显珍贵。因为它记录了一段人类的发展史,也记录了一个不轻言放弃的行者一段不凡的旅程。

目录

1 极地荒原中的藏族人

喝长江源头水的第一家人

资兴亚人

极地荒原中的棕色帐篷

雪山下的科迦村”

2 秘地墨脱的门队

风尘川藏路

孤独上路

风尘旅途

从拉萨到林芝

沿着“魔鬼的肠子”走进墨脱

墨脱军人的奉献

亡命多雄拉

“坚持!坚持!”

上山不易,下山更难

蚂蟥蟒蛇.

走向汗密“孤岛”

“到了汗密兵站就算到了家”

从汗密到背崩

守望格林村的门巴人

初探格林村

永旗的心事

罗布吉布老人的回忆

一生的心愿

好奇的小郭达和小乌姬

艾比们的疑惑

小罗布扎西

为了一个承诺

心中的诺言

再踏墨脱路

深烙于心的惑念

3 大山密林深处的僜人

等待去察隅的车

为了通行证

在格洛洞·松鸟家

第一位走出大山的僜人

他们从密林中走来

 青年东伟

 格那央

 永久的怀念

 有趣的狩猎.

 冰久老人

 善良的然生

 孜雅的故事

4 独龙江峡谷的文面人

1.走进独龙江

2.奇异的文面人

文面人阿妮

文面老人枉梅列

5 边陲山寨布朗族人/阿克人/佤族人

曼丙布朗族

岩地

依娜

“丢袜拉”派来的使者

曼丙布朗人的心愿

走过阿克寨的山门

龙巴门的故事

“龙包特”机构

奇异的阿克人习俗

丛林中的佤寨

佤山惊魂

神树与“克拥”祭祀活动

铁脚板黑眼珠

自酉良水酒

鸡肉烂饭

尾声

6 最后的罗布人

从喀什到若羌

从喀什到民丰

“中国沙漠第一村”——牙斯古通村

从民丰到若羌

终身守望罗布泊

旅途巧遇

米兰古城遗址

“有翼天使”壁画

阿不旦的罗布人

7 穿黑色衣衫的苗族人

峡谷里的空申苗族

“超短裙苗”的诱惑

走过风雨桥

一顿丧饭

独具创意的空申苗寨“百褶超短裙”

一顿帮饭

会讲故事的苗族老人

辛劳的副业

尾声

最后的穴居部落——中洞

水泥房 穴居房

洞中学校

王凤国的忧虑

8 五十二年之后的盛大祭祖仪典——贵州乌虐苗寨鼓社祭手记

走进苗族的鼓社祭

打草卦产生牯脏头

进入吃牯脏时段的各种准备

守望着“祖宗”进门一“喊祖先”一踩芦笙

吃簸箕饭

砍枫树牛旋堂

最后的超度

杀牛祭祖

试读章节

在与我们分别之前,向导布才仁为我们作了最后一回翻译。这是在冰川脚下的棕色帐篷里,才仁安扎家,海拔5400米。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江源区方圆数百公里应是洁净之地,连一只鸟也不能栖息的地方,我们探险队竟然在源头冰川意外地遇上了一家人。他们的棕色帐篷距冰川仅2公里,是最接近姜古迪如冰川的一户人家,可以说是喝长江源头水的第一家人。

他们一年四季生活在棕色帐篷里,在人类生命的禁区,辛勤劳作,繁衍子孙,祈求永远吉祥如意。然而,在这里,生死轮回、祸福因缘由天而定。

这里是不加丝毫水分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之地。

当我们进入才仁安扎的帐篷时,向导安吉尔已先我们一步给这户人家送来了报纸。才仁安扎正借着帐篷顶透下的微光在翻阅着。布才仁用我特别喜欢听的那种藏式普通话说:“他的字不识,就看看。”

我那会儿特别想遇上这么一顶账篷,烧着旺旺的牛粪火,好好地呆上几天,与藏区牧民在一起,我感到温暖,身心都特别愉快。才仁安扎的棕色帐篷则正好满足了我的愿望。

才仁安扎今年56岁。高寒的摧残,生活的拖累,使他过早地衰老了,乍一看上去像70岁的老头儿。他的藏袍非常脏和旧,已遮不住他那畸形的胸脯。他表情木讷。面色黑黄又苍老,眼睛突出得像两只电灯泡。最初见面的时候,他的眼睛死盯着我。那是一双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血红血红的眼睛。后来,他接过队员张秉宇递给的烟,抽了起来,同时眼睛还是死盯着我。我干脆摘下墨镜,脱掉帽子。让他看清楚,我是一个女人,一个长相不错的女人。

从来也没有人用血红血红的眼睛这么长时间地看我,也从没有人促使我在他面前要努力地证实自己是一个女人。我原想,来到他的帐篷,让自己9天来的苦旅和疲惫的心情轻松一下。可是,看见他,就觉得压抑、悲怆。在他身上看不见生命的活力,说具体一点,是血液即将枯竭的那种感觉。

他盘腿坐在那里,如荒原上的一块石头。

布才仁说,他们是今年一月才搬来的,原来住在切苏美曲上游。

队员杨立礼说:“这老头儿很有味道,像一部童话。如果能知道他的过去,讲起来一定像传说。”他把摄像机镜头对准了才仁安扎。

蓦地,才仁安扎站起来,手上的烟也掉在地上,嘴里叽里咕噜地对布才仁说着话,看样子十分生气。我见他眼睛盯着摄像机,不等布才仁翻泽,就一下子明白过来:他怕把魂摄走。

杨立礼把摄像机放回原处,未敢再动。帐篷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我突然发现一个小木箱上搁着一本书,上面已有很厚的一层尘土。我翻开这书,里面竟有一张已发黄的毛主席照片,才仁安扎顿时因这久已遗忘的东西荡起一股激情,红肿混浊的两眼放出光来,用十分生硬的汉话说:“还在?毛……”他居然不知毛主席已逝世18年。帐篷里也因这张照片而消除了先前的紧张,气氛逐渐缓和了。

布才仁翻译说,这张照片和这本藏文版的毛主席语录是才仁安扎结婚时,客人们送的。

才仁安扎一家在这高海拔的生命禁区中万难地生存着。他们在虔诚地崇拜佛祖的同时,也更加崇拜毛主席。毛主席是他们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这些至死不变的信仰,使他们的心情平静如水。

才仁安扎的妻子朵托一直无语地在帐篷里打酥油,她把鲜奶倒进一个叫“雪”的木桶里,反复搅拌,直打得油水分离方才住手。

42岁的朵托,苍老得没法说。她的脸长得特别的宽,两个颧骨格外突出。上下门牙全部脱落。她的两只干瘪下垂的奶子从藏袍衣襟前滑出来。她毫不在意,更没有想要去遮住它,一直以90度的躯体在牛粪火炉前忙碌着。她把打好的黄色油体从“雪”中捞起来,在两手掌中间搓圆,放进锅里,又将除脂的鲜奶倒进一口特制大的锅里煮。当这一切都做完之后,她走到了帐篷最黑处的杂物堆里,移开几张羊皮,又移开一个盆子和酥油茶桶,居然从那杂物堆中间抱出一个婴儿来。这婴儿十分安静,朵托把她用羊皮包捆成四方形,又把奶头塞进婴儿嘴里。我想那奶子里没有几滴奶水,只能哄哄孩子而已。几分钟之后,朵托抱着这个“四方包”出了帐篷,她把“四方包”随手放在地上,用一种奇怪的声音“达达达达,桌桌桌桌……”吆喝着,这时,只见两个牧羊孩子赶着羊群从山坡上下来……

我小心翼翼地从地上抱起婴儿。孩子眼睛上粘满了眼屎,头发混着羊毛卷曲着,又黑又长,眉宇间一层厚厚的污垢。孩子望着我这陌生人哭了。我把她抱到朵托身边,朵托亲吻着她,又把她放回地上,继续吆喝。我忽然觉得,这团肉东西似乎不是小小的生命,而是一只小羊羔,可以随便扔在哪里,吃草也能长大的生灵。

我与朵托无法交流。她怎样看待孩子的生命我不得而知。生命在此被如此地薄待。这里的孩子一生下来,大自然就让其自生自灭,生命力顽强的就存活下来,否则就夭折。才仁安扎已经夭折了两个孩子。他们把夭折的孩子随长江水放逐便了事。

朵托17岁嫁给才仁安扎。那时,两个年轻人几乎一无所有。他们拼尽劳力在这高原上过日子。如今岁月已过去了25年,他们终于拥有了200头羊,40头牦牛,一顶6平方米的棕色帐篷和六个孩子。

我从营地带来了午餐肉送给才仁安扎。他的嘴唇张开,露出牙齿,眼里有了点光泽。我视他这种神情为笑,这是一天来,我见到他最为动人的一刻。他也只能送我们这样一种表情来表示谢意。他抚摸着罐头,不懂如何打开。他在手中轻轻掂了掂,感觉蛮沉的,又开始寻找开口处。我指了指他腰边的藏刀,又做了一个用刀撬东西的动作。他非常迟钝地取下刀,在我们再三的指导下,他终于撬开了罐头。谁也没有想到,他将撬起来的第一块肉递给了妻子朵托。我顿时替朵托感到幸福。这时,几个孩子的眼睛都齐刷刷地看向妈妈,朵托眨巴着上下嘴唇,吃得有滋有味。孩子们一拥而上,每个人得到一块肉,又迅速散开。才仁安扎只是用舌头舔舔刀上的残留物,又将罐头盖上。P17-21

序言

对一个行者而言,当下和现实中的一切都不足以抵消我对在路上的渴望。因为只有在多见树木,少见人烟的秘境,在那些鸟兽不惊,河流的诞生地,长着绿色阔叶和植物,铺满万古寂寞的沙漠的天空下,我才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找到我快要出让给尘世的内心.一句话,我找到了完整的自己。可以说,我的游记,都是在自然的口授下完成的。我的每一次出发,与其说是奔向远方,还不如说是回到我自己。

二十几年前,我开始背上行囊,独自去了川西高原。这是我第一次与大自然亲近。从那时起,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雪山、草地、木屋和飞舞的经幡……我如梦初醒:原来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这样过!我仿佛才真正认识这个世界。

从此后,我从未停下过脚步:三次参加长江源头漂流;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翻越喀喇昆仑山进阿里;两次走进墨脱、徒步滇藏交界的茶马古道;寻访深山老林里的僜人、文面人、布朗人、阿克人、基诺人、苦聪人、克母人、佤族人、黔东南不同支系的苗族人,在沙漠边缘找到最后的罗布老人……在远离喧嚣、天人合一的秘境与他们同吃同住。从此,那些同我们一样,与整个世界有着切不断的血脉亲缘关系的,只是由于深谷沟壑的阻隔几近原始而被遗忘的人群,总让我牵肠挂肚……

由此,我的旅行内容渐渐发生了变化。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寻访那些鲜为人知的原始而美丽山寨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开始留意那些生命如草芥一样卑微的族群——留意他们的长相,额头上的文字,节日的穿戴,日常的吃住;留意他们像树皮一样的粗手在缓慢地劳作,像芭蕉叶般宽大的脚板在不停地移步;留意他们的一个微笑、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漠视的态度,甚至,留意那些无光亮的木屋里空旷如野的四壁和漆黑的夜息……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山野、河谷、森林或更加遥远的僻静之地,结庐而居,和谐共存,生生不息。他们永远留在我记忆的底片中难以抹去。无论是艰辛的寻访旅程还是原始族群不为外人户斤知的生存故事,都构成了我生命中永不谢幕的主旋律。

曾一度,我常常不自觉地“身临”某个部落,好久都回不到现实。我控制不住在内心世界里去反复纠缠和惦记他们;我为跋山涉水地找到了他们却无力帮助他们而陷入一种难以言袁的情绪中——我做一个自由富足城市女人的生活态度被改变了方向,我甚至拒绝去周围灯红酒绿和熙熙攘攘的地方。我问自己,这样走下去还有意义吗?

我忠实又辛苦地记录着深山密林里的点点滴滴,是想了解更多的还不被大多数人知晓的另一种人群的生存方式——那些即将消逝的近于原始的传统生活文化习俗。也许,这些对于现代人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上已消失了的古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部落人群的生存现状同时也告诉我:他们并不是一道风景。

真实地记录下这一切,绝不是居高临下文化的优越,而是作为同类,我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我深爱着“徒步+班车”这样一种旅行方式。这样的旅行方式虽然消耗我的体力却膨胀羞我的激情。仿佛不去吃苦,不去寻找,令生就没有了意义。就这样,我一遍又一遍地踏上旅程,一遍又一遍地泪流满面,一遍又一遍加深对他们的印象。沿途的每一处村寨,第一个山里人,每一次饥饿,每一场暴风雨,每一次情感的撞击……都曾吞噬过我,我无法将自己的心轻松地放下,总是在惦记的浓浓心绪中让一颗心静静地听她讲述走向隐秘部落的真实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即将消逝的隐秘部落(一个女探险家的十年探秘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小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477384
开本 24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2013227604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3
16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