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三山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生三“山”——台山、旧金山、佛山。饱经忧患的苏东坡坦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刘荒田编著的《人生三山》收集写台山、写旧金山和写佛山的三辑文章。

刘荒田的写作一直在“井喷”中。于他,似乎用得上这样一句: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相同。凡是生活中有的,他都可以诉诸作品。生活与文学,文学与生活,永远处于“不隔”的状态。周遭见闻,街头人事,生活场景,风物奇趣,乃至家长里短,内心波澜,他都可以化为文字。

内容推荐

《人生三山》的作者刘荒田从2011年开始,实现生命的涸流,在生活了32年的美国旧金山和岭南名镇佛山两地,轮流居任。人生三“山”——是写台山、旧金山、佛山。周遭见闻,街头人事,牛活场景,风物奇趣,乃至家长里短,内心波澜……都在笔端。

目录

第一辑:晨雨——台山篇

梦回荒田

江流石不转

老屋檐下燕窠

秋风稻浪

一个分数与一生命途

“去村”记事

我的碉楼

深山烧炭记

水埠头

漂泊原乡

为“重新爱上”找理由

第二辑:午潮——旧金山篇

沧桑唐人街

纽约闻笛

这个午后和历史无关

叩问篝火

等你,在雨中

员工食堂的邂逅

为四月留影

唐人街上一支歌

人生盛宴

坐一趟荡气回肠的巴士

黑夜

故土的蠹鱼

除夕排队买烧猪肉记

风不止时

雨思

相见时难

人生铺垫

倒下的花旗松

俯身向你——给孙儿

春夜

第三辑:夕照——佛山篇

普快硬卧里的日夜

避雨记

桂树下,买鲜花

市井三章

“当我六十四岁时”

荒年之忆(三则)

小板凳

菜市之恋

礼赞世俗

试读章节

2002年深秋,一个平淡无奇的假日。午间,空寂的屋子,安静的书房。槛外的柠檬树毫无表情地,以坠着明黄色果实的枝条抚摸澄明的空气。我文思僵滞,坐着发呆,电脑前的键盘失去滴答声,那是思维之河的流动。于是读书,梭罗的《湖滨散记》,一本拿起好多回都读不进的书,这回却“人港”了,可见,读书也类似爱情,来得适时,两极相碰,火花噼啪爆开,来得不是时候,却成了催眠物。

那么,怎么忽然和这位洋陶渊明灵犀相通起来呢?是这样的:最近精神出现了状况,说好听叫“危机感”,但这有赶时髦的嫌疑,自前年911,纽约世贸中心变为“0度地面”以后,美国人人自危,要在下一波恐怖袭击到来前寻找逃路,我也未能免俗。说准确点,是年龄的关系。自从儿女自立,在这个第二故乡栖迟了20多个寒暑后,越来越强烈的愿望就是:换一个活法。前半生“为别人活”,往后该“为自己活”——作平生要做而没工夫做没条件做的事,读平生未读之书,见平生未领略过的自然与人文的风景。“为自己活”的基地,我定在故国,我虽然已经放弃了国籍,但没有也不可能失去对她的依恋,在汉字里安身立命的人,最终要回到汉字的国度去,一如落叶归于泥土,是没有折衷余地的宿命。

当然,回去定居,以目前改革开放的繁荣走势看,居住地的选择甚多,不必说一般人的思维惯性,就连我,也会把首选定在大城市如广州、深圳的近郊,其次,是和亲人住处较近的中等城市,如佛山市,图个互相照应。我仍旧把这老家的祖屋作为“狡兔三窟”的最后一窟,未必长住就是了。

特别是,如果发生以下情况中的一种或不止一种,我当毫不犹豫地买上双程机票,回我的村庄——这被我不经乡亲父老批准而擅自拿来当笔名的“荒田”去。在村头最北端,我将掏出一串足有半斤重的铜钥匙,打开深锁的坤甸大门,拉开锈结的柚木趟栊,把行李扛进霉气冲天的青砖老屋:第一,遇到重大的挫折,效民初的官员,归隐田园,闭门思过。第二,思想发生重大转变,需要与世隔绝,思考人生和自己。第三,跌回贫困阶层,兼以年老体衰。

孔夫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问:过去的“己之所欲”,施与今天之我,算不算不识时务?是不是强己所难?

荒田村于我,不但为宗族、家族的血缘所系,而且是最后的故园。母亲不知半开玩笑地说了多少遍,1949年我刚满一岁,解放军进攻的炮声逼近十多里外的苏江。母亲用背带背着我,从开着文具店的小镇回村里躲避。母亲扛一把伞,在田梗上趱行时,我在她背后又笑又叫,挥手蹬脚,兴奋异常。母亲担惊受怕之余,对我的举动极感纳闷:兵荒马乱的,欢喜个什么嘛?巧合的是,我此生“开场白”式的记忆,就是从这一情节开始的。

好了,让我独自回去。我不是“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的彭泽令,却可能被乡亲误作“掉转船头百算百”的古典金山客。抗战胜利以后那几年,他们从大洋那边的“金山大埠”乘远洋轮到达香港,然后,舟车辗转,终于顾盼自雄地走上布满牛蹄窝的村路。三件头西装,三接头皮鞋,上衣口袋里的怀表拖出黄灿灿的金链,手里一根乌黑的手杖。巷口站满了把脖子伸得和池塘的鸭子一般长的乡亲,渴望以一声巴结的“大老爷”、“××叔”的招呼,换来一个夹着美钞的利是封。体积吓人的“金山箱”,业已由信得过的乡人预先抬进家门。这就是典型的衣锦还乡。为了昙花一现的风光,漂泊异乡的男性乡亲,在唐人街“衣裳馆”带药水味的蒸汽里,在市郊杂碎馆的油烟里,在萨林那斯大田的烟尘里,苦苦熬了大半辈子。在我出生的1948年,外祖父就是这般回去的,携带的不但是毕生的积蓄,还有十个指头都缺掉大半指甲的鸡爪般的手,这是在旧金山企李街和人合伙开豆腐芽菜店,两手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的后遗症。不过,我如果在这21世纪之初还乡,可能光彩不起来,因为此行过分突兀。这些年,海归的不少,谁不住进城市郊外新建的小区,当起高级寓公?如果在外头不被一撸到底,谁会逆着“城市化”的潮流,回到乡人迫不及待地外迁的破村?尽管,严格意义上的“落叶归根”,“归”到供着列祖列宗神位的祖居才算“到位”。

我这一趟行旅,不会像台湾诗人郑愁予所吟咏的四川游子一般,“拉纤回去”;也不会像我曾经做过的诗句:“回去,挑一根花旗松削的扁担”,而是采取梭罗的方式,悄悄地独自回去;像趁墟的卖菜汉子,平淡无奇地进家门。梭罗在麻省康考特镇的瓦尔登湖畔,自造房子,尽量不花钱,像野人般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荒田村,我也许待久些,但不能仿效年富力强的洋鬼子梭罗,住在村里不算,还要下地,插秧除草,打禾挑肥,这些农活,在30多年前的知青时代干,尚且龇牙咧嘴地叫苦,如今一把老骨头在泥泞的田埂,只有摔个四仰八叉的份。为了不致冻馁,我会带上尽可能多的钱,当年外祖父带回苏江畔老家的,拢共17万港币,按当时的币值,在县城旺区买上十栋八栋铺子不成问题,可惜经不起嫖赌饮荡吹样样精通的大舅父踢蹬,才几年工夫便花得差不多。我一辈子打工,勤俭的本领有,花天酒地却不内行。我能带多少?现在没底,总得够对付到终老吧?P3-6

序言

刘荒田这部新著内,有一篇写亲情,名为《俯身向你》。来到世界才一周的孙子,“白嫩的小脸蛋”,“淡淡的眉,细长的眼”。舒心的新科爷爷,“要把一首诗写在孙子的梦乡上”,因为“生命有了赓续,希望有了承传”。俯身向你,就是“向着我的百年身后”,“向着家族延伸的根系”。其实,他放下身段,全神凝视的,岂但是宛如跃出彩霞的初阳般的婴儿,也是大干世界、芸芸众生,直至一切生灵。这是一种人生态度。写作,何尝不是这样?

刘荒田从2011年开始,实现生命的洄流,在生活了32年的美国旧金山和岭南名镇佛山两地,轮流居住。候鸟般的生活,对一个作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和两个国度、两个城市交替式亲密接触,格外能刺激灵感。果不其然,这两年间,他在母国有5本散文随笔集问世,《人生三山》又在酝酿出版中。

他把《人生三山》的电子稿传给我,我是这本书的第一读者。

人生三“山”——台山、旧金山、佛山。饱经忧患的苏东坡坦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人生三山》收集写台山、写旧金山和写佛山的三辑文章。

刘荒田的写作一直在“井喷”中。于他,似乎用得上这样一句: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相同。凡是生活中有的,他都可以诉诸作品。生活与文学,文学与生活,永远处于“不隔”的状态。周遭见闻,街头人事,生活场景,风物奇趣,乃至家长里短,内心波澜,他都可以化为文字。

“晨雨——台山篇”,写儿时的“去村”,写“水埠头”,写知青时上山烧炭,写村中地标“同安碉楼”,写“一个分数和一生命途”,写怀疑外出买蚬肉的妻子“贪污”一两分钱而狂奔几个村子的吝啬丈夫,为赢取一个土馒头而不惜抱水底石头差点憋死的憨汉,貌似陈年芝麻烂谷子的家乡记忆,被他淘去杂质,一一成为熠熠生辉的人性之金。

“午潮——旧金山篇”,写异国他乡的生活。他痛然陈述:“生命原来是简单的。被‘利益’驱使着的人寰,多少悲壮的冒险,多少成功的诱惑,都依次黯淡,在越来越多的生日蜡烛被吹熄之时。”(《沧桑唐人街》)。在本辑,我们认识了旧金山“美丽华”酒楼的冒险家李先生,“永新杂货店”的陈老板,纽约地铁站吹笛子的中国女人,面对芦苇和橡树作“实战训练”的演讲者,写不伦不类的打油诗、皈依耶稣的香港人,成就甜蜜姻缘的矮个子新郎和精明过人的过埠新娘,被人抢走老公后又破镜重圆的“七婶”,房子买了三栋的阿顺,热中于播放“文革”歌曲《大海航引靠舵手》的海味店女店员,带着一群孩子招摇过市的同胞奶奶,以及唐人街上女乡亲的群像:肩扛50英镑大米上陡坡的女人,絮絮唠叨送儿子上学的阿婶,站了8个小时的班、又耗费3个小时回家泡韩剧被感动得哗哗流泪的糕粉店收款员……当然,少不了老外:白人朋友吉米、爱炫的菲律宾佬、为了和儿子相见犯难的洋同事大卫,被自己往肩膀狠撞了一下还连声说“对不起”的前美国总统尼克松……;火烧云似的海滩篝火、唐人街的中国式婚宴、内华达春天的橡树、高原上一朵云、旧金山大道旁边倒下的花旗松……。还有儿女灯前,柴米油盐,外出“瞎拼”的三代宝贝,除夕排长队买的烧猪肉。

在“夕照——佛山篇”一辑,他表示了对新居所在地由衷的喜欢。《菜市之恋》聚焦于“恋”,《礼赞世俗》着眼于“赞”。《桂树下,买鲜花》,充满对一个卖花女孩的温情,对小小奸诈的近于欣赏的宽容。当然,饱经风霜的游子,不会对故土一切照单全收,对欺蒙式推销表示不屑,对茶楼上某老干部的不文明表示不齿,对五金修理店的势利表示不自在,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刘荒田的写作路子是宽广的,对生活的思考是深入的,他似乎从来没有过题材枯竭的时候。为什么写?“32年间,我没有放弃的,便是类似于‘无人处大呼小叫’的写作,纯然为了发泄,所以不敢庄严其事。”这是他在《路有多长幸福就多长》中的夫子自道。写作便是发泄,文学的起源在斯,文学的终极意义也在斯。

成为刘荒田散文“品牌”的,是“凡俗”色彩和诗性的交融。不但在国内,把目光放至海外,华文作家群体中,把“凡俗”写作、“草根”写作、“平常”写作进行得如此彻底,并取得成就的,他是十分突出的一个。中国文学,无论从源,从流,都是一条浸漫世俗人生的长河。作家关注民生、民瘼、民情、民声,最自然的方式是身在其中。刘荒田作品的红尘烟火气,和传统文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俗气”迥异,因为注入丰盈诗性的缘故。从“俗”中脱胎的“雅”,并非凌空蹈虚,是“雅得这样俗”。《老屋檐下的燕窠》结尾,推出特写镜头:步态蹒跚的莲妈妈,双手捧着两只啾啾哀叫的雏燕往屋檐下的窠里送。作者赋予莲妈妈圣洁的神性,并以之自励:“我只要像早已辞世的莲妈妈当年呵护雏鸟一样,找一个心灵的‘小门口’,储存我的乡村,我的出发地。”他写雄踞家乡水埠头的钓鱼三兄弟,“用苍蝇作饵,钓专吃船家泼出来的潲水剩饭的柳条鱼,钓竿一挥,仿佛是梭镖,就把一撇耀眼的银光拽上来。”大饥荒年代,一只死猫漂浮在河上,开剪发铺的瘸子走下水埠头,用晒衣竿把它捞起来,说“炖着吃,还凑合”,捂着鼻子,拎回家去了。许多年后,作者重回水埠头,对着这些曾经的岸边人,关切地问:“他们在何处?”“他还活着吗?”作者的“凡俗”情怀,有对劳动者的平视、关爱,还有“同在底层”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和海内外习见的“普通人”毫无二致的,是他的自我定位。《员工食堂的邂逅》,写一位为了炫耀自家女儿而与“我”纠缠不休的菲律宾裔同事,当时“我”本来厌腻透了,但对方满怀喜悦地说了一大堆“好消息”后,自己“心里头却升腾起同病相怜的情感,亲热地拍拍菲律宾人的肩膀”。《为四月留影》写自己出门买报纸,“一只蜗牛在爬过人行道”。往回走时,看见前面的中国女士,差点踩上蜗牛,“蜗牛如果被一只脚报销了,谁的人生会被改写?怎样改写?”文末不经意地带上余音:“我在路上,蜗牛也是。”作者的草根情怀,无处不在。《等你,在雨中》亦然,写自己寄付房屋贷款支票的遭遇,最后无功而返。说琐碎也够琐碎。《除夕排队买烧猪肉记》,简单的购物而已,却衍为市井气盎然的长文,说俚俗也够俚俗。《故土的蠹鱼》,拿一匹从故土跨越万水千山来到旧金山的蠹鱼说事,它“从书页中探出头颅,一身银灰色,闪着蔼然的光”,最后死于指头轻轻的一按。《普快硬卧里的日夜》的结尾,是这样的细节:坐在对面的年轻老板娘,因为学步的儿子哭闹,“利落地拉高运动衣的下摆,把米袋一般的乳房掏出来,大大方方地送进婴儿的嘴巴”,害得“我”当场脸红耳热,“而坐在下铺的老妻,远远看着我的狼狈相,躲在枕头下咯咯地笑。”他就这样,诗意地呈现尘俗世界的肌理血肉,人生的千姿百态,心底的喜怒哀乐。

在本集散文中,我最喜欢3篇:《梦回荒田》、《叩问篝火》和《普快硬卧里的日夜》。为了它们苍茫的意境、不羁的生命力和淋漓的情采。

《梦回荒田》:在异国,梦里还乡,设想回到故居的种种。遥对万里外,那养育作者至成年、继续哺以精神乳汁的原乡,他写出一曲恋歌,深致、委婉、细腻,情深近痴,又不乏旷达和风趣。洋洋洒洒的篇幅,密织着从家族到自我的日常进程,在在动人。读它,不期然想起已故作家史铁生的不朽之篇《我和地坛》,说它是刘荒田的巅峰之作,并不过分。

《叩问篝火》:作者伫立旧金山海滨,先领略落日的辉煌,再走下沙滩。“远处的沙滩正闹火警,这边一丛,那边一丛,十来丛烈焰,肆无忌惮地吞吐。”“风起了,火焰蓬地蹿上,有如一条吞天的蟒蛇。”然后,工笔摹写八堆篝火,其形状、其势态、其玩火人。作者的旨趣在“叩问”。异乡一丛又一丛篝火,虽无比瑰丽,自己却永远地置身其外,这是难堪的宿命。离开故国来到第二故乡,始终是一个旁观者,热闹总归是人家的。这一方水土,“顶多只能烘热你向火的半侧身体,背火的一面,总是冷的”,“假使我不曾移民,仍兢兢业业地在家乡的小衙门写公文,在这里,篝火一样依时点燃,依时熄灭”。文章结尾陡起波澜,一位白人青年,搬出几根木头,几个人边哼着歌边托着木架子往火堆走去,架子随即“成了一匹奇妙的瀑布,火焰仿佛在滔滔地奔流,向着星光黯淡的天空”。无法进入任何群体的作者只好黯然离开,“我拍着围墙,没有铿锵的声音,我也没吟宋词。”语言的亮丽浓艳,教我想起余光中的名篇《听听那冷雨》。

《普快硬卧里的日夜》:铺陈从广州出发到贵州旅游时,在火车上的听见所感,可算写凡俗的极致之作。局促于车厢一角的底层老百姓,被摄入别具情思的眼帘。细腻的笔触,多姿多彩的场景,与起伏的心潮交错。

谈到这三篇的出彩处,我特别拈出“野性”二字,即来自原生态的劲道。因刘荒田未经教条和禁锢所驯服和异化,所以行文泼辣,尖锐,大咧咧,一无遮拦,读来真是痛快痛快!也许,只有像他这样具备东西方历练和视野的写手,才能进入真实、客观、原生、原汁原味的状态。

总之,《人生三山》各篇,均有可观处,或在主题之深,或在角度之奇,或在构思之巧。而遍布全书的,是具有强烈个性的“刘氏语言”——精炼,准确,幽默,潇洒穿行于“古典”和“俚俗”,以及现代诗一般的密度。

2014年2月16日于广东台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三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刘荒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77348
开本 32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2014220917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