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庄子的传播思想 |
内容 | 作者简介 谢清果,男,哲学博士,历史学(传播史方向)博士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社会整合平台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海峡两岸数字公共领域与文化认同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海峡传媒交流与政治互信研究》等各级课题10项,已在《台湾地区研究》《台湾地区研究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 目录 上篇:传通庄周 篇首语3 章成心与真心:庄子对传播困境的破解4 节庄子笔下的传播困境4 第二节从认识有限性到“成心之见”6 第三节难以克服的语言之限8 第四节超越传播困境10 第二章贵言与忘言:庄子对语言沟通的超越13 节庄子语言观研究的学术回顾13 第二节庄子对人类语言交流困境的反思之路15 第三节庄子对语言文字交流障碍的超越之道21 第三章疏瀹与澡雪:庄子对传播大道的追问24 节交流的屏障:“本位”局限24 第二节出于崖涘,可与语大理25 第三节始于言而终于无言:和之以是非27 第四节沟通的境界:精神四达并流29 第五节澡雪精神:返归自我沟通30 第六节心灵解放:传播史上的贡献31 第四章丧我与真我:庄子对主体趋近世界传播路径的揭示33 节可传不可受:主体的疏离与传播的焦虑34 第二节外重与内拙:客体纠缠与主体冲突37 第三节齐物与见独:解除客体纠缠的路径40 第四节坐忘与物化:主体性的消解与主客交融42 第五节“吾丧我”的传播学意蕴46 第五章自我与超我:庄子对梦的内向传播阐释48 节梦:一种内向传播的特殊形态49 第二节庄子以“齐物”的方法重构梦境中的自我54 第三节庄周之梦:实现自我圆融自适的重要路径57 第六章梦境与觉醒:庄子对梦的自我传播本质再考察67 节自我传播的起点:向往着得道的自我68 第二节自我传播的过程:心灵转化过程与自我传播完成场域的分析69 第三节自我传播的终极目标:“道通为一”75 第七章无情与真情:庄子对情感交流的观念表达77 节情感表达:超越世俗情感的“真情”流露79 第二节情感互动:与外界的互通交融82 第三节情感升华:“道通为一”的至乐体验85 第八章幽暗与潜隐:庄子对劝谏实践的理论探究89 节庄子思想研究的劝谏视角引入89 第二节“无心之谏”91 第三节“无我之谏”93 第四节幽暗性与潜隐性95 第九章全生与治世:庄子对组织沟通的深切忧思98 节危国危身:高权力距离下中国组织沟通的两难选择101 第二节心斋坐忘:涵养破除君臣隔阂促进组织良性沟通的说服势能103 第三节“通天下一气耳”:庄子对组织传播困境的破解思路106 第十章齐物与逍遥:庄子对身体交往的忘我操持110 节德全者形全:庄子的身体交往观111 第二节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身体交往观的内向修德114 第三节齐万物以逍遥游:庄子身体交往观的外向展演118 第十一章始简与毕巨:庄子对寓言叙事传播的文化超越性表达122 节寓言:庄子传道的独特媒介122 第二节庄子寓言传播方式的重新解读126 第三节《庄子》寓言与修辞的关系132 第四节庄子寓言传播的文化超越性表达135 篇尾语138 中篇:学术争鸣 篇首语141 第十二章传播受体论:庄子、慧能与的“接受主体性”142 节庄子的“心斋坐忘”与交流理想144 第二节慧能的“明心见性”与佛理接受149 第三节的“致良知”和道德传承155 第十三章审慎对《庄子》进行传播学层面的“本土化”163 节内倾文化不必然更关注“接受”;外倾文化不必然更关注“传递”166 第二节传播活动与传播思想169 第三节《庄子》的几个关键概念170 第四节传统文化的传播学本土化应避免简单的标签化175 第十四章再论庄子传播思想与“接受主体性”179 节庄子有没有传播思想:从学科边界到问题意识的探讨181 第二节如何解读庄子传播思想:概念界定和历史语境185 第三节“接受主体性”是不是“生造”的:从概念化到“释义符”的解释193 第四节什么是“接受主体性”:“施受同辞”与“虚己待道”195 第十五章“吾丧我”:内向传播思想的庄子式表达199 节“吾丧我”命题呈现内向传播语境中的主我与客我关系意识201 第二节“丧”:庄子通过内向传播实现自我升华的基本途径207 第三节“真”是庄子“吾丧我”内向传播活动的最终指向211 第四节“吾丧我”命题中呈现的自我与社会关系213 篇尾语217 下篇:中西对话 篇首语221 第十六章彼得斯与庄子“交流失败”的比较研究222 节研究缘起:中西对话中理解“交流失败”222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225 第三节中西交流观对比研究的可行性与创新性228 第十七章彼得斯对“交流失败”的审思235 节交流为何必然失败?235 第二节交流失败的出路239 第十八章对观彼得斯浅析庄子对“交流失败”的认知248 节庄子对交流失败的感知248 第二节庄子解决交流失败的方式251 第十九章彼得斯与庄子“交流失败”的对比结论256 节彼得斯与庄子“交流”观念的异同256 第二节传播受众:潜在的交流对象258 第三节交流路径:他者特性与齐物论260 第二十章媒介与自然:彼得斯与《庄子》的媒介生态观269 节基础结构——彼得斯交流思想的媒介因素270 第二节媒介即自然——彼得斯对于媒介的看法274 第三节从工具到自然——彼得斯媒介思想与《庄子》的不谋而合276 篇尾语279 附录 行贤不自贤——《庄子》的贤人观研究283 天宗德本——试析庄子的“圣王之道”296 参考文献309 内容推荐 本书是海内外第一部专门探讨《庄子》一书传播思想的著作,本书分为三篇,从自我传播、人际传播、政治传播、口语传播、情感传播、礼乐传播、家庭传播等角度探讨庄子对社会传播现象的尝试思考,丰富中国传播思想史的研究。为相关研究的丰富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庄子的传播思想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谢清果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885839 |
开本 | 21cm |
页数 | 32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0000 |
出版时间 | 2019-12-01 |
首版时间 | 2019-12-01 |
印刷时间 | 2019-12-01 |
正文语种 | CHI |
读者对象 | 传播学研究人员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24 |
CIP核字 | 2019272960 |
中图分类号 | B223.55,G206-092 |
丛书名 | 经典与传播研究丛书 |
印张 | 2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8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52.00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