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蛾眉宛转(民国女子的私情之美)
内容
编辑推荐

陈家萍编写的《蛾眉宛转:民国女子的私情之美》一书的主人公都是传奇女子,她们或才华横溢,或美艳照人;或坚韧刚毅,或温婉可人。她们有的自己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有的是民国时期风云人物的亲眷。她们或是大家闺秀,书香世家;或是天生才俊,青楼女子的出身掩不住闪耀的才华;或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或是参透社会这部大书,颇具生活的智慧。一个个女子的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煜煜生辉。

内容推荐

民国,一个令人意兴翻飞的时代。民国女子中,既不乏传统意义上的窈窕淑女,更有许多现代意义的知性女人。她们美丽多情,才华横溢又不乏坚毅性情,尤其是对人格独立和情感自主的不懈追求,堪称民国风范的代表。《蛾眉宛转:民国女子的私情之美》将为我们呈现这群奇女子不同的人生侧面,强势的江冬秀,极具人生智慧的袁珺,陷入情感纠葛的安娥……她们在新旧时代的更迭中经历了怎样的离合悲欢?她们的忧伤有多少属于个人,又有多少属于时代?故事凄美动人,引人入胜,对现代女性的爱情观、人生观也将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蛾眉宛转:民国女子的私情之美》由陈家萍编写。

目录

九妹:二哥,再替我扎一对可抗风雨的翅膀吧

谢景兰:只想做碧空般透明的女子

梁白波:“30年代的浪漫”之隐痛

戴爱莲:用脚尖踮起长情大爱

林洙:一株薄凉中沁出温润的迟桂花

戴乃迭:情到深处则啼血

朱梅馥:那如山如海的浩荡哟

蓝业珍:“苗王公主”的跌宕人生

赵无华:彗星爱的是燃烧的光亮

俞珊:文坛上紫竹兰般的片刻之恋

江冬秀:小脚太太的强势沙龙

袁珺:胡兰成世界里最明亮的女子

青芸:不做选择的有情有义

袁永熹:幽兰秀竹泪痕深浅尽纵横

潘玉良: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赵四小姐:感谢那一场历史事故

苏米子:樱花风情亦风骨

盛佩玉:佩玉锵锵,洵美且都

郁风:大风起兮意飞扬

蒋左梅:中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一枝梅

李秋君:只缘感君“倾佩”情

赵萝蕤:但爱破落长衫里的悠悠古韵

潘素:刺青是薄瓷胎的痛,你惊艳的目光让它泛着朱砂红

安娥:我亦柔中颇有刚

张兆和:一颗小星的光亮

谢冰莹:一记从军胆气寒

张充和:海水冰得尽人间的烟火,洗不褪小瓶口剪春罗的红

跋 留白

试读章节

沈从文曾是世上最好的哥哥。兄妹俩的生活常陷入窘境,有时,饭也开不出,连厨子也向兄妹俩发难。最后还是校会计处出具证明,一日三餐方才解决。没炭生火,沈从文每天把铺盖包到脚坐在桌边教九妹读书。来访的学生看了皆抿嘴偷笑,主动借过四次炭给沈从文。炭用完了,冬天却还很漫长。

九妹爱玩,滑冰、打网球……爱与二三友人在湖上轻摇船桨,构成绿柳丛中一道靓丽风景线,而沈从文却在寒流骤临时无钱讨取裁缝处的夹裤。自然之女沾染上了城市少女的虚荣恶习,追求各种新奇玩乐,不仅加重了二哥的经济负担,还挥霍了最可宝贵的求学时光。对物质的诱惑,九妹没有免疫力。生活是艰难的,而她一直是二哥身边那个浑身充满爱娇的女孩子。她也心疼二哥,在他流鼻血时心慌失措,却缺少料理生活的能力,也不够有心。常熬夜写作的沈从文手冻得红肿,还是爱慕他的女生为他织毛线手套。

她习惯了受二哥照顾与疼爱。她不知生计之艰。她要理想化的、浪漫的生活,她只要生活的“光”,本能地抗拒或忽略人生的“阴影”。

九妹拖累了二哥,却也是她,让沈从文一心向上,显示出人性中良好的一面,没有堕入坏的生活习气里。他用冻烂的手握紧骨杆笔,笔耕不辍。

沈从文对九妹寄予了厚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希望亲手将九妹打造成友人凌叔华、林徽因那一类知性女人。他专门请大学法语系四年级的学生教她,还在上海请法国人教九妹英语、法语会话。他为妹妹预许了读书的一切费用,希望她将来能去法国或美国深造f希望她有完全不同于湘西女人的命运。

沈从文初期的作品集,总让九妹题字。他还致信在美国的王际真,请他为九妹“寄画或较浅的书她看得懂”。

但他同时也看到九妹在学习上后天努力不足。在给王际真的书信中他不无忧虑:“因为怕太影响了年轻人,才把九妹送到上海去的,可是这孩子已经因为过去生活,养成一个最劣最强的脾气了,脑子里转旋的一切,完全不合宜于年岁。所想到的所意识到的人生,一些地方过于发达,一些地方又十分胡涂。若果是有方便,有一种巧遇,我真愿意她到法国或美国去,学一些读书以外的技能,学跳舞或别的东西,我为她在中国每年寄一千把块钱,尽个新的地方造一个新的命运。她现在上海一个法国人处学英语同法语会话,这是前年就学了的,可是换一个地方,换一个教员,又是重新起始,真像是特意为那些教员读书的样子。”“我九妹近来又迁到上海一个新地方去了,跟外国人念法文,似乎又从开始起,小孩子有点顽皮,不懂苦处,只想新奇,也真使人忧愁。”沈从文的目光是敏锐的,他已看出,九妹其实并非读书的料子。她虽较聪颖,却只爱玩乐,不肯用功,缺少静心读书的定力,所以,学习一直很吃力,实在也学不进去多少知识。但他却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一再地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尽可能为她提供好的师资,——这是他所能做的全部。他给九妹上学费惊人的贵族学校,请外籍家教……在九妹的教育问题上,他一直抱着“补偿心理”,以此弥补他自己在学校教育方面的欠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来改变九妹的命运,让九妹能有更多的底气走上社会。用心虽然良苦,收效却甚微。

九妹甚至不能在“人情”方面略略给他以安慰。在中国公学,爱慕沈从文的女学生不乏其人。九妹积极地将和自己性情相投的美丽女子引荐给二哥,但沈从文不为所动。他爱上了理想中的“黑凤”,读书、运动皆拔尖的张兆和。女生宿舍风言风语,说一位作家教授在狂追一位张姓校花,被其拒绝,几乎要自杀……九妹替哥哥难过。她不明白哥哥何以会拒绝那么多漂亮可爱的女生,而单恋不解风情的黑脸女生张兆和。最重要的是,她爱二哥,不愿他受人非议。少女的心不染纤尘,她那美丽的大眼睛分明因这桩沸沸扬扬的师生恋而蒙上阴翳。这些阴影又投射到了二哥多愁善感的心里,使他无端躁乱,复而愈加固执。九妹的不认同让沈从文很受伤。沈从文提到:“这件事连九妹也不明白,若让她明白也只增加坏处,从九九小孩子方面来的惊讶(因为她想不到我会爱那女人),将更使我难过。”

但九妹终究是一位乖巧的妹妹。尽管对二哥轰轰烈烈的爱情不以为然,却也不忍他太痛苦。有时,她也默默地陪着爱而无果、几欲疯狂的二哥“浮一大白”。

中国公学时期的沈从文心情恶劣。张兆和无视他的情书,青春期的九妹也让他烦心。这些显然用智商解决不了的生活难题,使他颇为沮丧。“近来连九妹也使我容易生气,以为是一切已经用不着哥哥,要离开哥哥。”九妹曾试图脱离沈从文。不论是为了和爱人一道远走,还是为了独立,她的想法,总是积极主动的。但沈从文却将这些视为孩子气,是赌气。他不愿意九妹试飞。因为他尚未替她扎就一对可抗风雨的翅膀。

如果九妹“闹独立”成功,命运是否会好一点?

P4-6

序言

那一个意兴飞扬的时代

一、读者和编辑:广大到相忘的知音

结婚,生女,拉扯……好不容易将小人儿塞进幼儿园,这才发现,长期浸泡在肥皂水中的手指已粗肿得敲字艰难,那曾经引以为豪的五笔字型输入法的键盘感——大脑尚未反应,手指触键即成——也大打了折扣,不禁大发感慨:这才几年,“手抄稿”时代已过渡到电脑时代,而台式电脑又迅即被笔记本电脑所取代。时代发展不要太快哦,努力要早啊,迟了就来不及了!

2006年,我以“为女儿赚奶粉费”的名义宣布“复出”。起初为报纸副刊定制“豆腐干”,也曾为发稿量及稿费而沾沾自喜。但对文字的敬畏之心让我迅速沉寂、冷静下来,转向杂志化、专栏化写作之路。

“惊鸿伤影”系列在《江门文艺》“课堂”栏目推出后,接连有好消息传来,一度被选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好稿,编辑宋世安先生特写信来报喜:“经主编亲批,你的专栏文章好,奖励二百元。”广东深圳一诺的“喜欢课堂栏目陈家萍读人专栏”的标题够醒目,让我在触目的一瞬,心如被烫般哆嗦了一下。文中说:“贵刊‘课堂’栏目推出的陈家萍读人专栏,认真拜读之后,个人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宽!非常喜欢她的文字和她笔下的女子,陈家萍老师文笔犀利,又不乏风趣,语言简练贴切,把她笔下女子鲜明的个性生动形象地勾勒了出来,读起来非常舒服,也让我深深爱上那些可敬可叹、特立独行的女子们。”我的脸,一下子红了。忆起童年曾拾了一支钢笔,失主是外班同学,她在我的教室里贴了一封表扬信,用了诸如“拾金不昧”、“共产主义风格”等在少小的我看来大得像泰山般压人的一些字眼。在周围同学的围观哄读声中,我的脸,一下子红了;而心花,“哗”地盛放如莲。脸红,原来可以如此幸福。

湖南娄底的龙喜场以“致课堂专栏陈家萍老师”为题的读者来信也让我眼眶湿润:“我是您的热心读者。每当清风明月之际,夜阑人静之时,常点孤灯一盏,备清茶一杯,铺《江》刊一卷,静静地品茶,欣赏您馨香的文字。这种感觉很美,几乎让人忘却了时空,忘记了自己。”

“若非《江》刊,或许我不曾认识您;若非您,或许我不曾知道才女们背后那些痛彻心扉和感人肺腑的故事。她们就像一杯咖啡,虽然有点苦,却让人喝个痛快淋漓……”

我从不敢轻易说,谁是我的读者。在我心目中,读者也者,是同学,更是同道,他们是清醒的旁观者,享有阅读的最大权利——每次面对新华书店那书架甬道,对“读者”二字我都会心存敬畏。从广义上说,我们都是读者,一双双或纤丽或宽厚的手,从书架上抽取自己信得过的书,那是赏识,更是审判。我自己,也享有“读者”的这份特权。当我以一位读者的身份,站在琳琅满目的书刊前,顿觉每一道目光和每一个抽书的动作,都是那么神圣而庄严。如同嘉奖,如同膜拜。我的文字,有幸被人阅读而使其人有感,更能令读者将感受化为文字,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对于我本人,这更是春风化雨般的鼓励,是莫大的期望和鞭策。这些选登的来信让我激动,更让我反省。

一日凌晨,刚打开手机,倏地接连跳出四条短信。因为我很少与人手机沟通,这些短信让我稍稍有些吃惊。它们皆来自于一个匿名的外地读者——我甚至连他的区号也不知,更没有去查探。我愿意模糊地认为,这是广义上的读者,套用胡兰成的一句话,是“广大到相忘的知音”。他说,整整一晚,他都流连在我的博客里,读了所有的文字,“为你的才华而激动”,“这块沃土究竟是如何养育了你这朵奇葩”,“你一定会发扬光大”……  看了,觉得有些啼笑皆非。静下来一想,却也感动。在时间即是金钱的时下,有一个人,肯耐着性子花一晚上读你的文字,且肯敲出四段颇押韵的短信,这种毫无功利的鼓励,是多么弥足珍贵啊。何况我,生活在历来缺少鼓励的环境中,每一点善意,都让我深深感怀。

同样让我一想起时便备觉温暖的,还有报刊的编辑。《杭州日报》的邹滢颖女士打了近二十分钟的电话,就文字、取材、立意等方面与我一一沟通,专栏推出后,更是百般鼓励:“你写来的文章,很多读者都说喜欢,追着看。文字越来越干净,且对男女的洞察也越来越有自得。”“连我们这儿的作协副主席看了也说好。”我感激她的一番好意。再寄稿时,均一字字斟酌,以敷衍塞责为耻。后来接手的韩斌女士也以“你的专栏颇有人气呢”鼓起我自信的风帆。我每寄一篇稿,她都有热情洋溢的回复,或肯定或点醒,稍有点含糊必来信询问。从这些字句后我能看到她那甜美如花的真诚笑脸,一位血液里融人了汉字芬芳的、高贵的知识女性那儒雅而美丽的笑脸。《厦门晚报》的萧春雷先生也以“你的专栏文字挺受欢迎”给我打气。《济南时报》的管萍女士告诉我,副刊部的四位美女都喜欢这个系列,如果出书,要寄四本。这句话后面打出了一个笑脸。不,应该是四张笑脸。我似乎能听到办公室里那青春焕发的笑声,想到那辉映着日光和月光的俊俏脸庞。

还有《西安晚报》的商臻女士、《华商报》的王宝红女士……

可以说,正是在热情读者与编辑的厚爱下,才有了“民国才女”的两部书的问世。

2009年,我遇到了一位好编辑鲍广丽女士,她的选题恰好与民国女性有关。令人惊喜的是,《惊鸿伤影》的二审编辑夏画老师——一位受人尊敬的编辑老前辈在审核这部书稿时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并且索要签名书。因“一校二校三校”而有阅读疲倦的我因夏画老师的认可而精神大振。冬日的天空,依然有些灰蒙蒙,而我的心里,却是响晴的。想啸歌,想吹笛,想弹竖琴。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意绪飞扬。

我庆幸,遇到了一群善意的读者,一些敬业而儒雅的好编辑,他们让我进步,让我感恩。

每一份关爱都如葵花籽,密密地嵌进向日葵花盘里,如太阳般升在我的心空,放射着光亮和温暖。我知道,这些才是我最应珍视的精神财富。

二、民国,一个可以让人起兴的时代

华夏文化最可骄人之处是,可以赋,可以比,更可以兴。尤其是“兴”,使我们在打量西方文明时,有足够的底气从容扬弃。

“兴”即“起”,是意兴的开头,是思绪的发起,是想象力的振翅。《诗经》里最使人低徊不已的,便是那信口吟咏的“兴”。“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新嫁娘的光艳如日光般耀眼;“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惜别的惆怅漫天漫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心思缜密的至情女子心里起了沙尘暴,爱情的华美袍子“四弦一声如裂帛”……能让人起“兴”的景物都是如此风流蕴藉,别具一番让人思慕的情怀。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让人起兴;有些时代,有些事,有些人,亦可让人起兴,比如唐朝,比如魏晋,比如民国。才子佳人望之蔚然生秀,思之悠悠不尽,正是令人起“兴”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的民国女子无不淹然百媚。

张爱玲曾形象地解释“淹然”一词:“有人虽见怎样的好东西亦滴水不入,有人却像丝棉蘸了胭脂,即刻渗开得一塌糊涂。”而有的女子却浑浊,像不能溶解的沉淀物,半明半暗。

要有一颗“视角的心”,方能让心成为蘸胭脂的丝棉,丝丝缕缕都渗开来。

晚年的胡适告诉秘书胡颂平:“我现在老了,记忆力差了。我以前在中国公学当校长的时候,人在上海,书在北平,由一位在铁路局工作的族弟代我管理的。我要什么书,写信告诉他这部书放在书房右首第三个书架第四格里,是蓝封面的,叫什么书名。我的族弟就照我信上说的话,立刻拿到寄来给我。我看了的书,还是左边的一页上,还是右边的一页上,我可以记得。这个叫做‘视角的心’。”

“视角的心”其实不一定是超常记忆力者的专利,寻常读者亦可以拥有一颗“视角的心”。

观察大自然,努力捕捉物之象;多阅读文典,努力培养心之象。物之象与心之象一碰合,则有大谐美。

丝棉是慧心,胭脂是悟性,“淹然”是阅读者渴望抵达的最高境界。

后记

留白

不识愁滋味的年少时期,最喜和二三好友笑嚷:乃天地间俗而又俗的一大俗女!有自知之明,却也有一丝自诩、自负,以为自己尚有风雅的底子,再俗也俗不到哪儿去。偷偷地写几万字的中篇小说,因文选老师一句“可以和《女大学生宿舍》媲美”而沾沾自喜;背着画夹子出外写生,在“夕阳山外山”里怔忡。校园花径上,虞美人纤丽的手臂托起了红红黑黑的花瓣;教学楼上,琴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体育课上,大个子男生笨拙地做着儿童韵律操中的小鸭子动作,女生们都像稻谷般笑弯了腰。那是最好的年华。爱一切可以飞扬的人事物景,以为自己拥有一颗可以“漱涤万物”的清洁的内心。

光阴忽忽。心渐渐蒙上尘埃,像木头,像石头,浑了,沌了,浊了,甘心做俗不可耐的家庭主妇。书当然丢下了——读书时,在每周十元生活费里硬是挤出五元左右到新华书店捧回《简·爱》、《安娜·卡列尼娜》……工作了,可以恣意地买自己喜欢的书了,却悭吝起来,口里喃喃念叨着“买房、装房”——至今想来引以为耻。更别说“小时候干的营生”——方格里爬字,一丢经年。

这一段,最不堪回首。

女儿蹦跳着进幼儿园,一下子有了一堆时间。重新揽书人手,眼涩心愧。

对自己说:该不该罚?不交际不应酬,一日抵两日,勤读勤写,务必追回那虚度的数年。

认罚。

一狠心将自己天涯博客的友情链接删除,关闭留言及评论;不参加任何饭局;手机里不存号码,几乎不发短信;废弃MsN和QQ……闭关读书。即便这样,又能读多少书呢?读的书又能消化几成呢?“吾生也有涯”,捧书一刻值千金。

最不能原谅的,便是自己硬生生弄丢的十年光阴——本来可以看多少书啊。由自己的虚掷光阴想到了中国画的一大特色“留白”——这两者当然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如若不是这惊心的“虚度”,便没有如今我的“实干”,这倒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我少时学中国画,单觉得它于懒人相宜,无端地在画面中留出或大或小、各式各样的空白来,三笔两笔便完事,尤其是宋元山水,山多秃山,水多平波,描着描着,便“扑哧”乐了,仿佛得了一大便宜,并不能领略那“无画之处皆成妙境”的高妙。

如今想来,中国画的“留白”和道家的“有无相生”是一体的,是技法,更是生命的体悟。“留白”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一种意境。中国画用“留白”来营造空间感,凸现特有的“骨感”。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骨感也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即使有些时候,它是以被摧折的形式出现的,比如八大山人的枯荷及怪鸟,看以荒诞,实则是旧式文人的良心在呻吟,在寻求庇护。

“留白”是审美意象,是自由空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想象力。“留白”是“藏境”。不着笔墨,化为虚象。那正是成熟的标志。

每一位知识女性,生儿育女后都应走向成熟。人生要进一步清理,该废弃的,要毫不犹豫地扔掉;该删除的,要毫不手软地砍伐。物质的空间越大,精神的空间便越匮乏。狠下心肠来一次加减乘除的复杂运算,使心灵因得以腾出相当的空间而豁亮,人生便洒脱起来。

物质名利对人的诱惑太大了。如今,谁还满足一套房、小套间?谁能骑着自行车笑对私家车?谁能以“勤俭”为美?……“土”、“落后”、“不入时”、“保守”这些字眼会让时尚女性脸红,但我,却以无比欣悦的心情重新拥之入怀。在加速发展的时下,我甘心做一个落伍的女人,穿棉质衣服,读古典书籍,安步当车,只求心里自有另一番山川草木。

“留白”是艺术的含蓄,是深邃的意境,留白是为了“多”,为了“有”,为了真正的满足。人心浮躁的当下,我们都在寻找可以安静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取得,来自于人生的“留白”。

你,果真有勇气大手笔删减人生那些不必要的事务、爱好,使身心从沉重的物质重负里挣脱出来,给心一个自由的时空吗?

静夜里,我一遍遍问着自己。我听到了枝问鸟儿拍打翅膀的声音。在清晨,那羽毛分明因潮湿而沉重。太阳会温柔地将羽毛晒得干爽、洁净、明亮。

陈家萍

2011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蛾眉宛转(民国女子的私情之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家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96658
开本 32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