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低头找幸福(俞正强)/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假设一位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教学比赛,也没有拿过任何奖项,他是否有机会获得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成为一名星光熠熠的名师呢?在浙江金华就有这么一位名师:他是农家子弟,没有优越的社会背景;年少时,做老师不是他的志向;初为人师,也并不得领导的赏识;在成为特级教师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大的教学比赛,没有拿过一个大的教学奖项。就是这样一个人,如今在浙江小学数学领域颇有名气。本书采用采访的形式来记录这位在平淡中显心智,在朴实中表现美的教师俞正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内容推荐

在浙江教育学院吴卫东教授眼里,一位老师甚至是很有希望走向国际的名师。他就是浙江省金华市站前小学的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在很多人看来,俞正强能成为名师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他究竟有什么本事,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和名声呢?本书采用采访的形式来记录这位在平淡中显心智,在朴实中表现美的教师俞正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目录

引言 低下头来找幸福

1986—1998 平平淡淡才是真

第一章 谢谢你,我的学生

 只要有责任感就能教好书

 学生对我影响很大

 第一个小故事:老师,你进步了吗?

 第二个小故事:“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

 第三个小故事:“老师,我想不出你好在哪里。”

 第四个小故事:吃大饼的故事

 第五个小故事:老师,你为什么要我去补课?

 观察学生,和学生一起聊天

第二章 读书和思考都是很快乐的事

 读书是最省钱的娱乐方式

 读书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俞老师喜欢看的书

 读书有三个层次

 教学就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八个字

 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给年轻老师看

 “我主要思考课堂问题”

 教师懂点医,学生能受益

 20年没有中断地思考的问题

1998—2002 忽如一夜春风来

第三章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写小文章让我有了名”

 1999年,幸运之神降临了

 关键事件:“跨世纪园丁工程”

 到胜利小学当校长

 “吴卫东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

 教学生研究错误

 给学生上了一堂“目录”的课

 把知识当“拐”卖

 一堂好课的标准

第四章 俞老师的教学风格

 朴素的人朴实的课

 “我就是想把课上得让学生忘记吵”

 “人家都说我另类”

 俞老师的“5:3:2”理论

 “这不是我想象中的风格”

 等一等,小朋友不就有答案了吗?

 “我也不知道哪一天突然就有特色了”

 “就做我自己”

 把课上出美的味道来

2002—2007 悟道有乐心自足

第五章 努力做一名好校长

 三好学生由“评比”变“申报”

 做薄弱学校的好校长

 让老师们在合理的范围内工作

 让俞老师感到得意的校训

 怎样让鸡蛋变小鸡?

 管理学校要做好三块文章:读书、运动和休闲

 让老师和学校合作

 来自工业管理的理论是不能拿来管理教师的

 连学生的喝水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是不是一个好学校?

 当校长也有幸福感,但付出的更多

第六章 新课改背景下的思考

 用平常心对待新课改

 戴“面具”上课的老师

 “美女成长三步曲”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生活化

 把生活材料数学化

第七章 探索小学数学新课型

 数学欣赏课: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数学准备课: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数学学习障碍的研究:原因来自教师

第八章 俞老师的“谬论”

 教育是什么

 人的积极性从哪里来

 学数学是不需要强迫的

 富润屋德润身

 关于“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

 教材既然可以改来改去的,那还管它干什么?

 知识的“库存”与“周转”

 做个“善问”与“善待问”的老师

 发展自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成长小结:“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结语 要怀着希望

附录 俞正强教学实践与思考

 1.“分数准备课”教学设计

 2.“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3.在计算讲评中培养学生的“错误观”

 4.数学课中的“预设”“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起点在哪里

 6.低头找幸福

试读章节

第二个小故事:“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

[俞]还有一个事情,也很能说明这一点:是我的学生让我进步。小孩子嘛,上课总是要吵的。那时我也年轻,上课一遇到学生吵,我就很生气。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不是上课他要吵,要打断我上课吗?我就给他们立了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的,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让我停下来也不要紧,但不能让我一堂课上停三次(因为这样就没法上课了)。如果停三次的话,那我就罚全班放学后在教室里静坐15分钟。这是我跟他们讲好的,他们也没其他好的解决办法。可能想想也是应该的。课堂上这么吵,那些想学习的学生也是很烦的。

有一天,真的有个小朋友让我一堂课上停下来三次。我说:“好,第三次停下来了,要组织纪律啊。今天放学后,大家要留下来静坐。”到了下午,学生们就乖乖地留下来静坐了。那天我很得意,觉得自己的这个办法很聪明。

等我让他们回家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拿着一个作业本过来了。“咦?”我很惊讶,“你怎么把作业拿来了,你们今天又没做作业。你为什么把这个本子交给我?”她说:“俞老师,你看看,你看看。”说完,她就跑走了。她走后,我打开作业本,一下子就看见她在本子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您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

这怎么会是浪费时间呢?我在这个孩子的作业上批复:“好的纪律是好的学习的前提,可爱的小姐!”第二天她给我的回复是这样写的:“俞老师,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唉,我当时看了这句话,马上就有一种很复杂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说不出来的。我觉得学生看不起我。她的潜台词好像是:“你有什么了不起?你有本领,就让学生忘记吵。”那天我想了很多。她给我的警示是:老师啊,不要凭着自己的权威一味地要求学生“你要听,你要听”,你有没想过,你讲得好不好听。如果你讲得不好,你凭什么要求学生?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实在是太大了。我以前从来没这样反思过。我总是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不学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反正我上课是很认真地去讲的,你不听就是你的责任。这种思想其实是很不对的,作为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忘记吵是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因为学生还是孩子,不是大人,他们的自律能力很差,他们,是要吵的,要动的。如果教师讲得很精彩,他们就会在课堂上忘记吵,讲得不精彩他们才会吵。

像这种情况,有的老师可能把作业本一扔,说她两句也就过去了。我呢,可能就有这么一种素质,愿意接受学生的帮助。这个关键事件给我的影响是:以前我只想着应该怎样上课,现在我想的是应该怎样把课上好。

所以,我说是谁在帮助我成长,是学生。学生始终是我们的老师。他们就在突然之中像一道闪电裂开了你的脑子,让你一下子得到不少感悟。这种感觉有点像佛教的“当头棒喝”,让你醍醐灌顶。

访谈手记

应该说,俞老师是一个很敏感的人。就像他自己说的,有的老师看见学生作业本上的话或许就把作业本一扔,说两句就过去了。而俞老师不是这样的人,因为他很敏感,所以学生的话能给他一种劈开大脑的感觉。从学生的一句话里,他能感悟到很多教学的道理。说学生对他的帮助最大,一点都不夸张。那的确是发自俞老师内心的、真诚的感受。

俞老师说,愿意接受学生的帮助是一种素质。我们在教师素质理论里是找不到这一条原则的。但俞老师的这句经验之谈相信您也一样认同。在很多时候,学生的确可以帮助教师成长。从学生那里得到的教学反馈,是很有价值的。当然,前提是师生关系要和谐融洽。没有这个前提,教师就得不到来自学生的真诚帮助。

教师的成长也需要学生的帮助。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听说校长要来听他的课,心里就非常紧张。这位老师课前真诚地对学生说:“校长要来听课,我很紧张,请你们配合一下。”学生们真的很配合,课上得很顺利。校长听完课就走了,这位老师长嘘了一口气,师生都笑了。从此,这位老师的课就上得越来越好了。

学生其实是给予教师最好的师范教育的人。

第三个小故事:“老师,我想不出你好在哪里。”

[俞]我觉得影响我成长的关键的人和事,基本上都来自学生。我第一批学生中有一个孩子,有一次回来给我讲:“俞老师,我回去老是对爸爸说你很好。”这个孩子的爸爸在报社工作,孩子老说俞老师好好好,讲得多了,他爸爸就问他:“你们俞老师到底好在哪里呀,咱们给他写篇报道吧。”他对我说:“俞老师,昨天晚上我想了一个晚上,我想不出你好在哪里呢!”我说:“不会吧。我怎么不好了?”他说:“是啊。我老说俞老师好,真去想的时候,却想不出你好在哪里了。”我说:“你说说看。”他说:“第一,你有没有备课到深夜?”我说:“没有。”“第二,你有没有带病坚持上课?”我说:“没有。”“第三,你有没有打雨伞送我们回家?”我说:“也没有。”他说:“所有好的事情你一样都没有呢。”(呵呵)

哎呀,这个学生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他说:“反正在你身上找不出一点好的东西来。你呀,衣服乱穿,字也乱写,有时还批评我们,但是你说怎么回事呢,我们就是觉得你挺好的,可又说不出你好在哪里。”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是一个好老师呢?所以,那次,这个学生给我的感悟就是,老师不要在学生面前塑造这种形象:备课到深夜,坚持上课昏倒在讲台上。这个形象一定要改变。

访谈手记

那些备课到深夜、坚持上课昏倒在讲台上的老师肯定是好老师。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是不是非得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呢?好老师的形象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

俞老师的学生就从他身上看到了另一种好老师的形象。

第四个小故事:吃大饼的故事

[俞]还有一个关键事件,影响了我对数学的理解。2007年《人民教育》第7期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不让一个学生落后”。在那篇文章开头,我讲了一个故事。这个学生是我第四批学生中的一个。这个小朋友人长得很漂亮,就是读书不好。

一天,我让这个小朋友做一道题。这道题很简单,题目是这样的:××牌52型拖拉机一天耕地150公顷,问12天耕地多少公顷?就这么个题目,她不会做。她先是把三个数字乘起来。我说:“你错了。”她就订正,把乘法变成除法。我说:“你又错了。”她又订正,把除法变成加法。我一看就觉得这个学生是在瞎猜。她不会思考。有些小学生就是这样的,今天课堂上讲了乘法,他就认为今天的题目肯定用乘法,要是讲了除法呢,他就用除法,一点都不动脑的。

我说:“你过来,我给你打个比方。比方说,你每天早上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啊?”这和那个题目的性质是一样的嘛!要不就换成学号,我问她:“你是几号?”“我16号。”她说。“哦,那就是16号同学每天早上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16这个数字在这里是没用的,是个代号而已。然后,这个小朋友却说:“俞老师,我早上从来不吃大饼!”

[访]哈哈,这个孩子真是可爱极了!

[俞]是的。当时我还以为她是开玩笑呢。那天我的心情也比较好,本来可以一句话丢过去:“你开什么玩笑,我现在叫你做数学,你以为我是在跟你讲吃大饼吗?”我没有这样做,而是接着问她:“那你早上喜欢吃什么?”她说:“我都是吃粽子的。”我说:“那好,这很简单啊,我问你,你每天早上吃两个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啊?”呵呵,这个小家伙,她很认真地想了一想。我想,你这么认真,应该把问题解决了吧。她说:“俞老师。”我说:“哎,你说。”她说:“俞老师,我两个粽子吃不下去的哎!”“那你每天能吃几个粽子?”她说:“一般都是妈妈给我买一个,我只吃半个,剩下的我都扔掉了,我不喜欢吃。”我说:“好的。”我想这个题目可能是做不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半个是0.5,0.5×5,这是小数乘法啊,这个知识点还没学呢。我说:“你每天吃半个,那你5天吃几个粽子?”然后,她说:“吃两个半。”“怎么算出来的?”“两天一个,5天不就两个半了嘛!”你说这个学生笨不笨,一点都不笨,聪明着呢。然后我就思考一个问题:其实我们这个学生不笨啊,但她为什么又连一道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呢?

[访]我觉得,主要是她的思维还不是数学思维。

[俞])对了!所以,后来我就开始思考学生的学习准备问题。我现在的观点是:当一个小学生他/她的思维发生困难的时候,一定是在学习准备上出问题了,而不是智力有问题。他/她的智力绝对没问题。我就再接着思考一个问题:她为什么会这样呢?学习好的人,你问他/她一个问题:每天吃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他/她绝不会去思考这两个大饼是不是我吃的。他/她不会陷进去。在他/她的眼睛里,不管这两个大饼是谁吃的,马上就能抽象出来了。而我这个学生为什么这么“笨”呢?她没抽象出来,陷进去了:“我怎么能吃得下两个大饼呢?”“我没吃大饼啊?”她把数学忘记了。这就是问题了。

[访]或者说很多小孩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没进入数学思维状态。

[俞]这个小朋友把自己陷进去了。我们只是举个例子而已,题目中的那个你不是你啊!换成甲可以,乙也可以,丙或丁也可以的嘛。怎么就是你呢?她就认为是自己,老是想“我每次吃两个大饼”这些问题。这些人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被非本质的东西迷惑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她对信息的捕捉和别人不一样。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马上把非本质的无关信息滤掉。数学就是数学,数学是讲量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与常理无涉。而有一部分孩子就不知道,老是琢磨“两个大饼能吃得下吗,可能吗?”这类非数学的问题。后来,我告诉她,她的毛病在哪里。她为什么数学学不好?因为她不是用数学的方式去想问题。两个大饼拿来了,这只是一个比方啊,两个大饼可以,两个粽子也可以,两根油条也可以呀!你要“刷”地一下子把这个“2”提取出来,这就是数学。我很耐心地给她补课,就讲这个东西,其他的都不讲。这个东西理解了之后呢,其他的东西也就慢慢地通了。这个事件让我对小朋友的数学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访谈手记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它有种淡淡的、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出的幽默。它让听者发愣、不解、深思、顿悟、大笑,让人回味无穷。

这又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故事。它直达数学学习的本质,关涉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数学的本质就是抽象,学会抽象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学数学不能回避抽象,否则学的就不是数学了。数学教学不能总是让孩子停留在具体的经验层面,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提升到抽象层次。

这个故事还蕴涵着很深刻的哲学道理,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这个孩子一样,纠缠于具体的主观上的感受,漠视周围世界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不能把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来。

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大饼”迷惑的时候。

优秀教师的知识面绝不仅限于他所教的学科,也不仅限于“好的教学法”。他们应知道学生在这门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和犯错的规律,知道在出现问题时如何加以解决。这种知识被命名为“学科教学法知识”。

美国学者科南特认为,尽管物理学家可能会知道哪些重要的物理内容是应该向学生传授的,也可能知道哪些概念对于学习物理中的运动来说是核心内容,但他却不一定能教会10岁的孩子掌握这些概念。

虽然我们的师范教育也提供了学科教学法方面的课程,但是有更多的人还是在真正当了教师之后,在执教的过程中,才体会到学科教学法知识的重要性。俞老师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反馈,慢慢积累着自己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12-17

序言

教育是一门艺术

许多人说,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更觉得教育是一门艺术。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且科学的真理是可以重复的。但是教育不同。教育虽然也有规律,教育活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一个特征是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对不同人的教育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因而教育有法,没有定法,需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教育更像艺术,艺术也有法则,但不拘泥于法则,更多的是创造,一幅画、一首歌都不是重复的,而是不断创新的。教育的每一堂课,对待每一个儿童也不能重复,需要不断的创造。

我看了“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更坚定我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的信念。林良富老师是一位智慧型的教师,既能宏观把握又能脚踏实地,处处显示出他的教育智慧;刘永宽老师潇洒大气,在不懈的追求中推陈出新;俞正强老师在平淡中显心智,在朴实中表现美;金莹老师喜欢琢磨,把每一堂课都上得完美;邱向理老师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总能捕捉到教育的细节,关注学生。他们中,有的老师以严肃认真见长,有的老师以诙谐生动见趣,有的老师以细腻关爱感人,个个老师的风格都不一样,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是艺术是什么?

其中也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些名师都说自己当初并不想当教师,都是无奈的选择。这说明教师在人们心目中还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他们后来却都成为了名师!为什么?他们都说是责任,是对孩子成长的责任、对民族未来的责任,促进他们不断钻研,不断创造。但是,我还想说,因为教育是艺术,有无尽的创造力在吸引着教师。我们每一个人只要走进艺术的殿堂,总会被一件件艺术品所吸引,被他们的艺术创造所震撼。学校就是艺术殿堂,儿童就是一件件艺术品,他们吸引着我们去创造。

教育是艺术,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用自己的心和情来画出你的最美丽的画卷!

2007年国庆前夕于北京求是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低头找幸福(俞正强)/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永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139498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7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