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座营盘
内容
编辑推荐

陶纯的《一座营盘》是一部以基层部队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乡村青年布小朋,几经周折终于当上兵。后被分配到偏远的A基地,康又汉是A基地老司令,一身正气,他逐渐喜欢上耿直、憨厚的布小朋,多次出手相助,使他在部队站稳脚跟。孟广俊和布小朋同年入伍,他善于投机钻营,为人圆滑世故。二人既有深厚的友谊,更有惊心动魄的争斗。随着职务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布小朋于诱惑面前坚决不伸手;孟广俊却雄心勃勃,不达目的不罢休。时光匆匆,孟广俊却面临着牢狱之灾;而一身浩然正气的布小朋,虽坎坷不断,最终成长为A基地司令员。

内容推荐

陶纯的《一座营盘》讲述了一九七八年底,出身不好的乡村青年布小朋几经周折终于当上兵,到了A基地。A基地老司令员康又汉一身正气,逐渐喜欢上耿直、憨厚的布小朋,多次出手相助,使他在部队站稳脚跟。孟广俊和布小朋同年入伍,他善于投机钻营,为人圆滑世故。二人既有深厚的友谊,更有惊心动魄的争斗。随着职务越来越高,布小朋于诱惑面前坚决不伸手,操守永远不变;孟广俊却野心勃勃,不达目的不罢休。然而,刚刚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孟广俊,却面临着牢狱之灾;而廉洁正直的布小朋,虽坎坷不断,最终成长为A基地司令员。

这一座营盘,其实是所有营盘的缩影。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傍晚时分,空中飘起了雪花。天气冷寒,路上几乎没有行人,道路坑坑洼洼,布花骑一辆破自行车,艰难地向前行进。她脖子上围一条红围巾,如果不是因为天色已晚,她应该是很醒目的。途中,不知谁家的一只狗,追着她跑了一阵,狂吠了几声,然后无趣地掉头跑进了荒野。

到达县城西边的粮食局招待所门口时,雪花已经把布花的头发染白了。布花下车,拍打干净头上和身上的积雪,找个地方把自行车放好,落了锁。这时已是晚上八点钟左右。突然天边传来一声隆隆的炸雷,把布花吓了一跳。年底的天气,下雪是再寻常不过,但是天上打雷,却是很多年没有的事了。

粮食局招待所的服务员告诉布花,接兵的干部都不在,到街对面的三元酒家喝酒吃饭去了。布花不好意思在招待所前厅等人,就踱出来,先是到三元酒家窗户外面转了转,确实听到有操普通话的人在里面喝酒。然后,她回到招待所门口不远处的一棵柿树下,耐心地等。街上的一个大喇叭里正播放国际国内的新闻,国内的新闻,主要是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党工作重心要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然后又说国际新闻,主要是说越南背信弃义,忘恩负义,武装军警镇压和驱赶华侨等等,声音慷慨激昂。等到新闻播完,布花的脚快要冻僵时,三元酒家门上的布帘挑开了,出来五六个穿军装的人,说话带着明显的酒意,咋咋呼呼往这边走来。

布花的心扑通狂跳起来,几乎蹦到了嗓子眼。她背过身去,借着柿树的掩护,从棉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镜子,飞快地照照脸庞,理了理额边散乱的头发。这当儿,那五六个人过来了,迈着矫健的步子进了招待所大门。但是这时候,布花才发现,她来时积攒的勇气消失得差不多了,她已经没有了跟进去的勇气。

布花犹豫一阵,决定回去。就在她往停放自行车的地方走去时,一个身材修长挺拔的军官摇晃着,朝她走了过来。她一下子认出来了,这人是接兵连的副连长,姓康,人们叫他康副连长。一个月前,在县医院她陪弟弟布小朋体检时,见过这个人。康副连长可能因为酒后小解,从三元酒家出来晚了。

康副连长打量了一眼布花。布花脖子上的红围巾是那么的耀眼。

仿佛地上有磁铁,布花的脚步也被吸住了:“康……康副连长……”

康副连长问:“你找谁?”

布花不知该怎样回答,一咬牙说:“就找你。”

康副连长四下看看,悄声说:“2楼201。你晚一会儿上去。”

说罢,康副连长晃荡着挺拔的身躯,旋风一般进了招待所大门。

布花犹豫片刻,没再犹豫,两分钟后,她进了门。她担心值班的服务员会盘问她,她想,如果服务员问她什么,她也许会掉头走掉。但是服务员头都没抬,什么也没说,一切仿佛都是命中注定。

布花上到二楼,楼道里光线昏暗,长长的走廊里只有三只灯泡亮着,其他的灯泡都像是睡着了。201房间的门虚掩着,没等布花敲门,康副连长就把门打开了一条缝,示意布花快进来。屋里明显地温暖,窗帘已经拉上,大灯没开,床头的小台灯开着。康副连长问布花渴吗,喝水吗?布花说不渴。只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搭着康副连长的军大衣,没有地方可坐,布花只好怯怯地坐到了床边。康副连长真像是喝多了,说话舌头直打弯,他先是到脸盆架那儿洗了几把脸,又拿起杯子漱了漱口。他说他很少喝酒,今天高兴,征兵任务即将完成,架不住几个战友劝酒,喝了有小半斤,出洋相了。

“你叫什么?”他问。

“我姓布,叫布花。”

“你是哪个村的?”

布花的装束不像城里人,他一下子就看透了。布花捏着袄角,说:“我家是大王公社胡家庄的。”

“胡家庄的……我没记错的话,是你弟弟想当兵,对吧?”

“是。”布花好生感动。喝醉了酒的康副连长居然能记得她弟弟。她赶紧补充说,“体检过了,政审也过了。”

“我知道。”康副连长说,“屋里热,你把围巾、棉袄都脱掉吧。”

布花愣了愣,想想人家说得对,就把围巾摘下来,把棉袄也脱掉了。昏黄灯光下的布花头发有些蓬乱,气息是迷人的。等她抬起头来时,看到康副连长正痴痴地望着她,离她那样近,眼里似乎有小火苗蹿出来。布花吓了一跳。然而没等她有什么反应,康副连长一把抱住了她,一种她从来没闻到过的浓烈的男人气息,瞬间击倒了她……她迷迷糊糊地说:“我兄弟叫布小朋。”

她又说:“胡支书的儿子胡一宫也想当兵。可村里就一个名额。”

她又说:“我兄弟身体条件比胡一宫好,可武装部不让我兄弟走。”

康副连长的嘴巴堵住了她的嘴。她一时透不过气来,挣扎了几下,呼噜着继续说:“胡一宫满脸疙瘩不说,脚底板还是个平的……”

后来她又说:“我兄弟上过高中,胡一宫初中都没毕业,我兄弟文化比他高……”

她还说了一些话,后来连她都记不得到底说了些什么。再后来就是一阵尖锐的疼痛,她喊叫了一声,眼泪淌下来了。他在上面说着酒话、疯话、难听的话,过了一会儿,他停下来,居然头一歪就睡着了。

……

P1-3

后记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我的理解是,人到了这个年纪,应该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到底能干点什么,命中注定该干点什么。

一晃,自己已经越过五十岁了。而先前,曾经觉得离五十岁那么遥远。时光催人老,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征服的,最无情的,就是时光,就是岁月。 

五十年,主要干了三件事:上学,当兵,写作。故乡在鲁西平原上,离黄河很近,离贫穷更近。父母都是农民,没文化,处于社会最底层,靠出力流汗拉扯几个孩子,日子艰难得很,上学可是一件顶顶奢侈的事。祖父认为读书无用,白糟蹋钱,上学的孩子“坑爹”,于是反对我上学,希望我早点退学,下地挣工分。母亲坚决不干,说不让儿子上学,不但“坑儿”,到头来更是“坑爹”。正是在母亲顽强坚持下,我读完初中读高中,然后于一九八。年参加高考,竟然考上了军校,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也许是解放之后,村里头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命运就这样被改变。

从我十六岁上军校算起,至今已当兵三十五载,算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兵了。当兵,没做出军人该做出的成绩,没吃过多少苦,没有建功立业,只是在基层部队晃荡几年,就到机关写公文材料,不久又开始写小说。一九九三年,二十九岁的我成为军队专业作家。当兵的岁月,其实有一大半与写作为伴。

现在回头总结,自己爱上文学创作,与读了一些小说有很大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刚迈入青春门坎,无聊之际,读了王蒙、刘心武、张贤亮、李国文、丛维熙、蒋子龙、鲁彦周、张一弓,以及军队作家徐怀中、李存葆等人的小说。当时这些作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那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国好作家都是如此),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上写作,勇于揭示民族的苦难,反映人民和社会的疾苦,点燃被压抑的人性的光辉,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现实;他们让文学走在了时代前列,开创了新时期文学的空前繁荣。换言之,那个时候我读到的中国小说,强烈的政治色彩与充沛的文学激情相融汇,读来痛快淋漓,作家敢说真话,尖锐大胆,让人读后大呼过瘾。

于是,你就很难舍弃它。

就这样我爱上了文学。

好景不常在。十几年之后,大约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文学之树已呈现出凋敝之态,后来愈发不堪。文学的衰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多元文化的爆发和大众娱乐的狂飙突起,文学空间被挤占,读书人越来越少,文学后备力量流失严重。

作家本身有没有责任?

我认为,责任不小。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不少作家写作越来越小众化,不关心现实,远离时代,缺乏担当,热衷于描写杯水风波、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不痛不痒,自说自话,顾影自怜。本来社会上有两种人最需要为民族担当,一种是有良心的政治家,一种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作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结果,作家部分缺席,不去关心国家命运、民族未来,很少出现振聋发聩的作品。你不关心时代,时代就会抛弃你;你不关心大众,大众就会抛弃你;你不关心生活,生活就会抛弃你。就这么简单。

当了十年专业作家之后,我感觉文学创作已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作为军旅作家,不能去抒写基层官兵的精神苦闷,反而要重复以前的作品,我看不到创作希望。二○○三年前后,我暂时放弃了小说创作,开始写电视剧本。有人认为写剧本是为了钱,我不否认有这个原因在里面,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知道自己作品的人多一些。辛辛苦苦写一部小说,卖一万册都困难,压根儿没有几个人读,你还有心情写吗?写一部电视剧,哪怕再差,只要能在卫视播出,就会有成千上万人观看,骂也好,夸也好,作为编剧,总能满足一点小小的虚荣心,对吧?这也是一些作家转行写电视剧本的原因之一。

在影视圈里折腾了十年有余,个中滋味,酸辣自知。原以为写剧本比写小说容易,一头扎进去,才发现哪条道都不好走。与文学相比,影视创作的禁区更令人无奈,另外,影视圈本身就是个名利场,唯利是图,利欲熏心,一个单纯的、脸皮薄的作家在那里面混,终归是要吃亏的。终于,在参与写作了八个剧本之后,我开始怀念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多自由啊!当一个作家,多幸福啊!我这才发现,写小说为了灵魂,写剧本为了肉体;写小说是享受,写剧本是煎熬;写小说是形而上,写剧本是形而下;写小说是挤牛奶,写剧本是老牛下地拉犁——当然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感受,肯定不那么准确。

回头写小说,不能再写过去那种不疼不痒不成不淡的东西了。我下决心写《一座营盘》,有一个重要的契机——十八大以后,风向变了,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反腐,这回是真反,不是忽悠。作为一名老兵,我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军队的巨大变化。说实话,现在我们的战力,已经足以令老对头们发怵,我们的武器装备发展之快,连内部人都感到吃惊,我们和美军的差距逐渐缩小,在个别领域已经齐头并进。但是,我们最大的心病也越来越包藏不住,那就是腐败。正像党报上所说,腐败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在当今这个世界上,能够战胜我们的,只有腐败。写三十多年军队的变革,如果有意忽略这个重大问题,那就是一个军队作家的失职。因此,我不想粉饰现实,不想回避矛盾,我想改变过去军事文学高大上的传统,把军人拉回到地平线。在以前这样写是不可能的,但现在正是时候。于是,我写出了部队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形式主义,用人不察,面子工程,缺乏科学的决策,讲排场,惊人的浪费,买官卖官等种种腐败现象。这些大都是我听说过的,遇到过的,身边发生过的,甚至不需要去体验生活,信手拈来就是。

作品完成之后,一些最早看过稿子的朋友反映说,以前从来没人这样写过当下的军队。也有的说,它堪称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军旅小说。其实呢,我只是写了很小一点的矛盾和冲突。一是自己阅历所限,二是笔力不逮,远未反映出火热而严酷的生活。尽管如此,已经感觉够尖锐了。有人认为,作品中的孟广俊在现实中到处都有,不同的只是官位大小而已,贪多贪少而已,他有广泛的代表性。还有人认为,书中的主人公布小朋,不过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人,像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当上将军。也许是这样,但我必须塑造一个具有浩然正气的主要人物。生活中越是罕有布小朋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就越显珍贵。他是我的理想,是我理想中的中国军人,有点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有点傻乎乎,但又极为善良、真诚、正直。品行超一流,历经磨难之后,最终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像这样的人多起来,我们才有希望。

为了防止有人对号入座,我得进行各种各样的文字处理。但是党中央对腐败零容忍,反腐全覆盖,反腐不留死角,反腐无禁区,不封顶设限,正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军队决不能成为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那还怕什么呢?

我和书中主人公布小朋有类似的少年时代经历。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像我们这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家子弟,是难有机会成为职业军人的。十六岁那年我来到军队,为了混一碗饭吃,打的是自己的小九九。三十多年来,国家人民用军费养育了我,给了我尊严和小小的地位,我总想着为军队做一点事情。我是个文人,不能到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掌握不了高科技武器,无法到边境线上站岗放哨,那么,只能利用手中这支秃笔,写几部作品,回报国家和军队。军队是镇国利器,军队强,国家才强。让军队强大,就是让民族强大,世界上所有强大的民族都是因为军队强大才强大。军队如果不好,国家怎么可能好呢?亡国都是有可能的。就像作品中的康文定生气后所说:都不来保护,国家完了,日本鬼子还会进来奸我们的女人,烧我们的房子,你再好的房子,再多的钱也没用,你就是跑到海外,成了什么狗屁澳大利亚人,你的祖国完了,你也只能是澳大利亚下等公民。只有你的祖国强大,你才能牛起来,你家的苍蝇蚊子都跟着牛。别以为你跑出去就没事了,你的祖坟跑不出去,日本人照挖你的祖坟……

说到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该是军事上的复兴,没有军事上的强大,中华民族的强大与复兴,就是一句空话。作为一个不拿枪的军人,也许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但这分心情,这分心思,却是实实在在的。

还想回过头来说创作。自己搞了小半辈子创作,一直在文坛边缘行走,文坛上我认识的人不少,认识我的人也不少,但自己并没拿出真正有份量的作品,没有开过作品研讨会,没有得过国家级的文学奖,深感惭愧。五十岁的人了,得学会总结,回头看,发现自己走过不少弯路。年轻时迷恋意识流,迷恋魔幻现实主义,迷恋现代派,迷恋法国新小说,不好好讲故事,喜欢玩点文字游戏,现在看来,很是可笑。当作家,首先得学会讲自己的故事,迷恋别人的收割机,不如打磨好自家的镰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传统,中国土地上最好的文学风景,不是什么魔幻,而是中国式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才是中国文学的根。拥抱生活,反映现实,是拉近和读者距离,挽救文学的最好办法。真正的力作,应该是深刻反映社会矛盾的。

二○○二年上鲁院首届高研班,著名评论家雷达课堂上讲过一段话,一直没忘。他说:当今文学回避宏大叙事,钻入小型叙述和个人化的迷宫成风,鲜有表现时代民族命运的大主题,鲜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鲜有对父老乡亲的大悲悯、大关怀,总之,反思精神、启蒙精神、悲剧精神趋于弱化,这是当下最忧虑的。这段话拿到现在来听,提到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尤甚。

真正的作家应该勇于立于潮头。中国作家缺少的不是才华,而是勇气和担当,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怕三怕四是我们作家,包括出版人的通病。由于我们所站的高度不够,太关心身边琐事,而不怎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缺乏大格局、大思维;再就是急功近利,不能沉下心来从容做事,这就不免影响到我们作品的高度和质量,大作品也许就这么溜掉了。

我不认为《一座营盘》是一部反腐小说。我只想让读者通过它关心一下中国军队的现实,进而思索一下国家、民族的命运。稿子快写完时,我遇到军队评论家汪守德,告诉他我写了这样一部小说。我说,如果你们认可它,那么以后我就继续写小说,如果你们不认可,那我回头再去写剧本。我衷心希望读者和评论界认可它,好促使我继续在小说创作的道路上行进。  

感谢为了这部作品的发表、转载、出版给予热情帮助的领导、老师、战友、朋友们。深深地感谢你们!

陶纯

2015.3.1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座营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07957
开本 16开
页数 3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46
CIP核字 2015044144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