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怀想中大(精)
内容
试读章节

那些失落在康乐园的记忆

南国多雨,再深刻的脚印,也都不能长久存留。好处是,风疾雨骤,转眼间又是蓝天白云;于是乎,这里的读书人,普遍相信“苟日新,日日新”。不好的地方呢,若你想怀旧,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就说康乐园吧,当初大草坪上、老榕树下、图书馆边、杜鹃花前,那么多有趣的故事,不也早就随风飘去?

十年前答记者问,我曾提及:“逐渐远去了的大学生活,确实该写点东西来纪念。包括对老师、对同学的追忆,还有参与办刊物等校园生活的很多细节,都值得好好记取与珍藏。” 可实际上,“追忆往事”需要契机,也需要氛围。我所在的中山大学中文系七七级,没能像北大同学那样,推出自己的“集体记忆” ,也就难怪我的懒散及懈怠了。

相对来说,我还算是“有心人”,三十年间,不断回望康乐园,直接或间接提及自己大学生活的文章,不下十来篇。可说实话,昔日的印象越来越模糊,回声也越来越遥远。趁着这回纪念毕业三十年,拾取若干记忆,免得我的“康乐园”彻底消逝。

校园生活值得怀念,可同学间并非全都是友情——其中不乏误解与猜忌,甚至还有拿不到台面上的钩心斗角、造谣诽谤。好在时间是个好东西,轻松地抹平了你我间不太愉快的记忆。几十年后见面,都说“同学一场”不容易,彼此握握手,互道安康。因当初不是风云人物,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故事,我的诸多文章或答问(如《永远的“高考作文”》、《从中大到北大》、《从〈红豆〉到“学刊”》、《怀想三十年前的“读书”》、《1977恢复高考,我的命运我做主》、《陈平原:“一生而历二世”》),基本上只谈自己的事。一怕见识有限,二怕记忆不确,三怕误伤同学……只有自己那点陈芝麻烂谷子,既无关大局,也无伤大雅,自信还能拿捏得住。

我谈中大的文章,到目前为止,最有价值的,还属那些怀念老师之作,如《此声真合静中听——怀念陈则光先生》(1992年)、《花开花落浑闲事——怀念黄海章先生》(1993年)、《为人师者——在吴宏聪教授从教55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1998年)、《不该消失的校园风景》(1999年)、《吴宏聪与西南联大的故事》(2002年)、《六位师长和一所大学——我所知道的西南联大》(2007年)、《格外“讲礼”的吴宏聪老师》(2011年),以及《一位后学的读书笔记——〈董每戡集〉序》(2011年)等。最后一文,乃《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3期)中的一节,应岳麓书社编辑之邀,改写成五卷本《董每戡集》的序言。

大学四年,我多少有过接触的中大中文系教授,除了上面提及的黄海章(1897—1989)、董每戡(1907—1980)、陈则光(1917—1992)、吴宏聪(1918—2011),还有好几位。比如,曾宪通老师曾带我去拜访过容庚先生(1894—1983),听他教导年轻人如何立志读书,以及讲述自己“课越上越少,薪水却越来越高”的奇妙变化;因参与编辑校园文学刊物《红豆》,也曾登门向楼栖先生(1912—1997)请教。至于王起先生(1906—1996),读书时听过他演讲,毕业后多次拜访,受益匪浅;虽曾在专业论文中阐述王先生的学术贡献,却没能呈现其日常生活以及课堂上的风采,深感惋惜。

从十五年前与夏晓虹合编《北大旧事》(三联书店,1998年),到为吴定宇主编的《走近中大》(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作序,再到撰写专业著作《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我发现一个小小的秘密:校友之追怀大学生活,不是老师风采,就是同窗情谊,再有就是演戏、出游、办杂志、谈恋爱等;大学四年的主体——上课、讨论、复习、考试等,反而基本上被遗忘了。阅读此类怀旧文章,不见“读书”这一主角,以致没上过大学的人,会误认为校园生活就是这么清风明月,浪漫无边。那些“枯燥无味”的苦读场面,日后逐渐隐去;同学们追怀不已的,全都是“充满戏剧性”的逸闻琐事。

其实,如着眼于教育史、学术史或思想史,课程安排与课堂实践,即便不说“格外重要”,起码也是“不能忽略”。我在《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第四章特别提及:“后人论及某某教授,只谈‘学问’大小,而不关心其‘教学’好坏,这其实是偏颇的”;“对于学生来说,直接面对、且日后追怀不已的,并非那些枯燥无味的‘章程’或‘课程表’(尽管这很重要),而是曾生气勃勃地活跃在讲台上的教授们。”我就读中山大学那四年(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思想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整个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毫无疑问,我们的校园生活——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深受这大思潮的影响。有感于怀旧文章多谈“课外生活”,我想反过来强调:描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学的教学状态,比起那些私人化的“情绪”与“轶事”,更耐人寻味,也更有史的意义。

没有当年日记,也不知课堂笔记搁在何处,我只好请中大中文系李炜教授帮忙,复印了我的学籍表及课程表。说实话,面对这些斑驳的纸片,我好几天睡不着觉,觉得自己确实有责任把三十年前的校园风景与青春记忆写下来,留作当代中国学术史或教育史资料。

P68-73

目录

我的“中大故事”(代序)

我的大学

 永远的“高考作文”

 未必“永远”的记忆——《永远的1977 》序

 从《红豆》到“学刊”

 附录一:《红豆》1-7期目录

 怀想三十年前的“读书”

 那些失落在康乐园的记忆

 不该消失的校园风景——《走近中大》序

 从中大到北大

我的师长

 花开花落浑闲事—— 怀念黄海章先生

 一位后学的读书笔记——《董每戡集》序

 此声真合静中听—— 怀念陈则光先生

 “爱书成癖”乃书生本色

 为人师者—— 在吴宏聪教授从教55 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吴宏聪与西南联大的故事——吴宏聪先生的《向母校告别》及相关照片

 附录二:向母校告别—— 记西南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最后一次集会(吴宏聪)

 六位师长和一所大学—— 我所知道的西南联大

 格外“讲礼”的吴宏聪老师

 我回母校讨诗笺

我的演讲

 校友与大学文化

 民族自信与文艺复兴

 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做大事”与“做大官”

序言

我的“中大故事”

北大百年校庆时,我出版了《老北大的故事》及《北大旧事》(与夏晓虹合编),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论述”,起了不小的作用。记得二十世纪末的某一天,我到康乐园拜见吴宏聪老师,吴老语重心长地说,你要记得自己是从康乐园走出去的,将来有机会,可为中大也写一本书。说着说着,口气逐渐变了,“可以”成了“必须”。当初我是漫而应之,后来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不仅是古人常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确实是在中大完成了基本的学术训练以及精神蜕变。

基于此,最近十几年,虽东奔西跑,忙得不亦乐乎,凡中大要我做的事,都尽力而为。有的从容应对,如参加母校组织的各种学术会议;有的则不堪重负,如出任中大北京校友会会长。因缘凑合,也会为中大写点文章。不过,着眼点不是“校史”,而是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校园,我的青春……如此“偶一为之”,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而非所谓的“社会责任”。直到前些天半夜醒来,忽然想起,今年是中大建校九十周年,自己“必须”有所表示,这才有点慌张。

我在《校友与大学文化》中提及:“过去走江湖卖艺的,总喜欢说: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没钱没力的,捧个人场。不失时机地为母校‘叫声好’,这也是一种贡献。”对于我来说,为母校捐款建大楼,犹如“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至于“叫声好”,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故乐此不疲。

写专书来不及了,想来想去,只好从过去刊行的若干散文随笔集中,挑挑拣拣,凡涉及中大的均入围,也就十多万字,刚好印成一册小书。因书中各文大都曾先后进入《书生意气》(1996年)、《北大精神及其他》(2000年)、《茱萸集》(2001年)、《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2006年)、《大学有精神》(2009年)、《当代中国人文观察(增订本)》(2010年)、《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2012年)、《花开叶落中文系》(2013年),还有即将由香港三联书店和北京三联书店分别刊行的《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不好意思重复收录。本想自费印行,作为礼物赠送中大及我的前后同学,可朋友们提醒,按相关规定,若是自费印刷,邮寄很困难,图书馆也不能收藏。于是,只好略为变通,说服自己,这是一本为母校生日“特供”的“自选集”。

书分三辑,第一辑从一名七七级大学生的视角,谈我如何进入大学校园,怀想三十年前的读书生活,捡拾那些失落在康乐园的记忆。第二辑怀念师长,关于黄海章、董每戡、陈则光、吴宏聪等诸位先生的几篇题目显豁,需要说明的是,《“爱书成癖”乃书生本色》一文以鲁迅为主,只是兼及饶鸿竞先生;《我回母校讨诗笺》则是专门为本书撰写的。第三辑收录四篇我在中大的演说词,与学术论文或专题演讲不同,此类“友情出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反而更须精心准备。

这回的“即兴演出”,实在仓促,各文之间缺乏呼应,且有重叠处。希望中大百年校庆时,我能奉上像样一点的礼物。若真能实现,这册小书便可算是宋元说书人口中的“得胜头回”了。

2014年1月23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内容推荐

《怀想中大》是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为2014年中山大学90周年校庆而著的散文汇集,既是一位中大学子对母校及师长的怀想,也是一位学人对当代大学教育的思索。

书分三辑,第一辑从一名中山大学中文系七七级大学生的视角,谈及作者如何进入大学校园,怀想三十年前的读书生活,捡拾那些失落在康乐园的记忆。第二辑怀念师长,忆述黄海章、董每戡、陈则光、吴宏聪等诸位著名学者,他们执着地行走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努力保持独立的学人品格。第三辑收录了四篇作者在中大的演说辞,对当下大学文化及高校教育进行了针砭与思索。

编辑推荐

中山大学近百年的历史中包含了无数传奇与平凡。那些年的康乐园中,大草坪上、老榕树下、图书馆边、杜鹃花前,有多少中大学子存留的足迹?有多少并不随风飘逝的往事?

《怀想中大》既是一位学人近四十年来的随忆,也是一位中大学子对母校的怀想。在作者笔下,往事、故人、旧物皆有意蕴。展卷其中,读者能感受到这位著作等身的学者陈平原深厚的学养,也能感受到这位中大学子一颗拳拳的爱校之心。

本书配有多幅珍贵的中大历史照片及名师诗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怀想中大(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平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2350
开本 32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201423212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192
13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