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世界名著名译文库》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书中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学中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对一位上流社会的贵族女性,来说,背夫弃子是多么令人不齿的事情,然而安娜·卡列尼娜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她织成的“网”能捕获她所追求的爱情吗?让列夫·托尔斯泰来告诉你答案吧。

内容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世界名著名译文库》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目录

译本序

第一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二卷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八部

《安娜·卡列尼娜》各章内容概要

试读章节

他看了信件。有一封是那个想买他妻子林产的商人写来的,他看了很不愉快。那座树林非卖不可,但现在同妻子还没有言归于好,这件事就根本谈不上。他感到最不愉快的是,这种金钱上的利害关系,竟会牵涉当前他同妻子的和解问题。一想到他会受这种金钱关系的支配——为了出卖树林而非同妻子讲和不可,他就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奥勃朗斯基看完信,把公文挪到面前,迅速地翻阅了两件公事,用粗铅笔做了记号,又把公文推开,开始喝咖啡。他一面喝咖啡,一面翻开油墨未干的晨报,看了起来。

奥勃朗斯基订阅的是一张自由主义的报纸——不是极端自由主义,而是多数人赞成的那种自由主义。说实话,他对科学、艺术、政治都不感兴趣,但却始终支持大多数人和他们的报纸对各种问题的观点,而且只有当大多数人改变观点时,他才改变观点,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不是他改变了观点,而是观点本身在他头脑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奥勃朗斯基从不选择政治派别和观点,而是这些政治派别和观点自动找上门来,就像他从不选择帽子和上装的式样,在穿着上总是随大流一样。由于进出上流社会,再加上成年人思想活跃,他需要有政治观点,就像需要帽子一样。至于他选中自由派,而不像他周围许多人那样信奉保守派,那并不是因为他觉得自由主义比保守主义更有道理,而是因为自由主义更适合他的生活。自由派说俄国什么事都很糟。不错,奥勃朗斯基负债累累,手头总是很拮据。自由派说,婚姻制度陈旧,必须加以改革。不错,家庭生活确实没有给奥勃朗斯基带来多少乐趣,还违反他的本性,强迫他说谎作假。自由派说——或者更确切些,暗示宗教只是对野蛮人的束缚。不错,奥勃朗斯基即使做一个短礼拜也觉得两腿酸痛。再说,他也无法理解,既然现实生活这样快乐,那又何必用恐怖而玄妙的语言来谈论来世呢。此外,奥勃朗斯基爱开玩笑,喜欢作弄作弄老实人。例如他说,若要夸耀祖宗的话,那就不应限于留利克。而把人类的老祖宗——猴子忘掉。就这样,自由主义倾向在奥勃朗斯基身上扎了根,他爱读他订的报纸,就像饭后爱抽一支雪茄,因为读报会使他头脑里腾起一片轻雾。他读了社论,社论里说,现在完全没有必要叫嚣什么激进主义有吞没一切保守分子的危险,叫嚣什么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镇压革命这一洪水猛兽,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危险不在于凭空捏造的革命这一洪水猛兽,而在于阻碍进步的因循守旧”,等等。他又读了一篇论述财政问题的文章,文中提到边沁和穆勒。,并且讽刺了政府某部。凭着天生的机灵,他能识破各种各样的讽刺文章是什么人策划的,针对什么人的,出于什么动机。他觉得这种分析是一种乐趣。可是今天他没有这样的心情,因为想到了马特廖娜的劝告和家里的风波。他还在报上看到,贝斯特伯爵已赴维斯巴登,以及根治白发、出售轻便马车、某青年征婚等广告,不过这些新闻广告并没像往常那样使他觉得有点儿滑稽。

他看过报纸,喝了两杯咖啡,吃好黄油面包,站起身来,拂掉落在背心上的面包屑,接着挺起胸膛,快乐地微微一笑。这并不是因为心里有什么愉快的事,而纯粹是由良好的消化引起的。

不过,这愉快的微笑立刻又勾起他的心事。他沉思起来。

门外传来两个孩子的声音(奥勃朗斯基听出是他的小儿子格里沙和大女儿塔尼雅的声音)。他们在搬弄什么东西,把东西弄翻在地上。

“我说嘛,车顶上不能乘客人,”女儿用英语叫道,“捡起来!”

“怎么能让孩子们自己到处乱跑呢,”奥勃朗斯基想,“真是乱七八糟。”他走到门口召唤他们。孩子们丢下充当火车的匣子,向父亲跑来。

P9-P10

序言

“你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念头是怎样产生的?”一八七八年有人问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躺在沙发上回答说:

“是的,就像现在这样,饭后我独自躺在这张沙发上,吸着烟——我不知道我是在竭力思索呢还是在与瞌睡作斗争,突然有一条非常漂亮的贵妇人的光胳膊在我面前掠过,我不由得仔细看看这个幻影。接着出现了肩膀、脖子,最后是一个美丽的女人的形象,她身穿白衣裳。她那双含怨带恨的眼睛看着我。幻影消失了,可是我已无法摆脱它,它日夜跟踪着我。为了摆脱它,我必须给它找个化身。这就是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起因。”①

当然,《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动机不会这样简单,安娜这个光艳照人的形象也并非产生于一次偶然的幻觉。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是着实费了一番工夫的。《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地主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书中说到,“一切都颠倒了,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了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则刚刚开始建立。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变动中,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尚、思想意识……无一不受到震撼,无一不遭到冲击。国家处于转折关头,每个俄国人徘徊于十字路口,怎样对待这场空前的大变动,就成为每个有头脑有良心的俄国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托尔斯泰面对着这样一个新旧势力搏斗的社会,他那颗热爱生活而又仁慈善良的心不能不颤抖,不能不感到惶惑不安。他多方观察,苦苦思索,希图弄清这场变动的实质,消除人民的苦难,但他无能为力。

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尤其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许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这部小说既不同于写在这以前的《战争与和平》,也不同于写在这以后的《复活》。在《战争与和平》里,作者主要描写十九世纪初战争年代与和平生活中的俄国贵族和人民,当时他对贵族还抱有一定的幻想。在《复活》中,作者主要反映十九世纪末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人民的苦难和挣扎,那时他对俄国社会已经绝望,他的世界观已发生激变,他这个忏悔贵族的立场已完全转到广大农民一边。而《安娜·卡列尼娜》则创作于这两者之间,它着重描写的是这个变动中的俄国社会,同时反映出作者矛盾重重、惶惑不安的心态。

托尔斯泰自己说过,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要写的主要是家庭问题,书中写到几个不同家庭的不同遭遇,而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则是全书的主线。安娜·卡列尼娜出身贵族,按照贵族和教会的婚姻制度嫁给卡列宁。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但官运亨通,很早就做上大官。他虚伪冷酷,醉心仕途,是个十足的做官机器。安娜同他正好相反,她热情善良,生气蓬勃,但在同卡列宁结婚后,她的生气就被压抑了。虽然如此,安娜对生活还是充满热爱,对爱情依旧怀着模糊的憧憬。当时,俄国旧的封建伦理道德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像安娜这样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很有个性的女子就自然无法不受影响,一旦遇到伏伦斯基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就堕人情网,无法自拔,最后演出一场动人心魄的大悲剧,惨死于火车轮子之下。

……

列文和安娜从表面上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婚姻遭遇各异,个性、脾气、教养、爱好也各各不同,但他们还是有不少共同之处。首先,他们两人都是上流社会里少见的优秀分子,他们心地善良,诚恳真挚,同情他人,追求自己的幸福,也关心别人的幸福;他们富有正义感,对不公平的社会都愤愤不平,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敢于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对抗。列文在婚前经历过放荡的生活,同吉娣这样一个纯洁的姑娘结婚,他自惭形秽,感到内疚,甚至把记录婚前生活的日记全部交给未婚妻阅读,请她重新考虑是不是愿意与他结合,这是多么光明磊落的人品!而这又正好是作者亲身的经历。安娜对抗社会的结局是悲惨的,列文探索新生活的道路,结果也失败了,因此两人的生活经历都很不幸,他们从不同的方面痛恨他们所生活的社会,这样他们也就有了共同的爱憎。

列文的故事在小说中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列文的形象本身也具有感人的魅力,但应该说,列文在书里还起着衬托安娜、解释安娜的作用。在小说里,凡是好人几乎都同情安娜,喜欢安娜,但真正欣赏安娜精神世界的,不是别人而是列文。列文发现安娜身上“具有诚实的美德”,脸上有一种“洋溢着幸福的光辉并且把幸福散发给别人的神态”。自己幸福也希望别人幸福——这是安娜心灵的要求,也是列文追求的人生目标。而在这种崇高的追求中两颗纯洁的心发生了共鸣,尽管在生活上他们各走各的路。列文对安娜的态度其实也就是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列文说安娜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这话也可说是托尔斯泰对安娜的评语,有助于我们对安娜的理解。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部小说结构比较特别,它由安娜、卡列宁、伏伦斯基和列文、吉娣两条线组成。有人对此提出意见,认为不合“建筑学”原则,托尔斯泰却反驳说:“相反,我正以建筑学而感到自豪,圆拱砌合得使人察觉不出拱顶在什么地方。”他又说:“这座建筑物的联结不靠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而靠一种内在的联系。”托尔斯泰确实是一位文学方面的建筑大师,他所建造的艺术大厦是那么宏伟壮丽,它的结构是那么新颖别致,拱顶又砌合得那么天衣无缝,不能不使人叹服于他那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草婴
编者 钱善行
绘者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290102
开本 16开
页数 8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29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122
CIP核字 2016223497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56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29
150
4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