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茱萸之谜(精)
内容
试读章节

这一连串的经验,从惊到喜,中间还带着不安和神秘,历时虽短而印象很深。

坐火车最早的记忆是在十岁。正是抗战第二年,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到越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滇越铁路与富良江平行,依着横断山脉蹲踞的余势,江水滚滚向南,车轮铿铿向北。也不知越过多少桥,穿过多少山洞。我靠在窗口,看了几百里的桃花映水,真把人看得眼红、眼花。

人川之后,刚亢的铁轨只能在山外远远喊我了。一直要等胜利还都,进了金陵大学,才有京沪路上疾驶的快意。那是大一的暑假,随母亲回她的故乡武进,铁轨无尽,伸人江南温柔的水乡,柳丝弄晴,轻轻地抚着麦浪。可是半年后再坐京沪路的班车东去,却不再中途下车,而是直达上海。那是最难忘的火车之旅了:红旗渡江的前夕,我们仓皇离京,还是母子同行,幸好儿子已经长大,能够照顾行李。车厢挤得像满满一盒火柴,可是乘客的四肢却无法像火柴那么排得平整,而是交肱叠股,摩肩错臂,互补着虚实。母亲还有座位。我呢,整个人只有一只脚半踩在茶几上,另一只则在半空,不是虚悬在空中,而是斜斜地半架半压在各色人等的各色肢体之间。这么维持着“势力平衡”,换腿当然不能,如厕更是妄想。到了上海,还要奋力夺窗而出,否则就会被新涌上来的回程旅客夹在中间,挟回南京去了。

来台之后,与火车更有缘分。什么快车慢车、山线海线,都有缘在双轨之上领略,只是从前京沪路上的东西往返,这时,变成了纵贯线上的南北来回。滚滚疾转的风火车轮上,现代哪吒的心情,有时是出发的兴奋,有时是回程的慵懒,有时是午晴的遐思,有时是夜雨的落寞。大玻璃窗招来豪阔的山水,远近的城村;窗外的光景不断,窗内的思绪不绝,真成了情景交融。尤其是在长途,终站尚远,两头都搭不上现实,这是你一切都被动的过渡时期,可以绝对自由地大想心事,任意识乱流。

饿了,买一盒便当充午餐,虽只一片排骨,几块酱瓜,但在快览风景的高速动感下,却显得特别可口。台中站到了,车头重重地喘一口气,颈挂零食拼盘的小贩一拥而上。太阳饼、凤梨酥的诱惑总难以拒绝。照例一盒盒买上车来,也不一定是为了有多美味,而是细嚼之余有一股甜津津的乡情,以及那许多年来,唉,从年轻时起,在这条线上进站、出站、过站、初旅、重游、挥别,重重叠叠的回忆。

最生动的回忆却不在这条线上,在阿里山和东海岸。拜阿里山神是在十二年前。朱红色的窄轨小火车在洪荒的岑寂里盘旋而上,忽进忽退,忽蠕蠕于悬崖,忽隐身于山洞,忽又引吭一呼,回声在峭壁间来回反弹。万绿丛中牵曳着这一线媚红,连高古的山颜也板不起脸来了。

拜东岸的海神却近在三年以前,是和我存一同乘电气化火车从北回线南下。浩浩的太平洋啊,日月之所出,星斗之所生,毕竟不是海峡所能比。东望,是令人绝望的水蓝世界,起伏不休的咸波,在远方,摇撼着多少个港口多少只船,扪不到边,探不到底,海神的心事就连长锚千丈也难窥。一路上怪壁碍天,奇岩镇地,被千古的风浪刻成最丑所以也最美的形貌,罗列在岸边如百里露天的艺廊,刀痕刚劲,一件件都凿着时间的签名,最能满足狂士的“石癖”。不仅岸边多石,海中也多岛。火车过时,一个个岛屿都不甘寂寞,跟它赛起跑来。(P4-5)

作者简介
余光中先生生于1928年重阳节,跟茱萸关系匪浅。他有本传记《茱萸的孩子》正好也说明了他生命中的文学基因与他的乡愁。余先生很早为大陆读者所喜欢的正是他对于乡愁的书写。故选题起名《茱萸之谜》,似乎是对于余光中先生生平密码的一种解读,也是对其作品,并其对于生命中的感悟,对于文学的见解的一种解密。靠前辑是旧月旧日,“旧月旧日”,采取谐音,这部分主要收入了余光中回忆性的文章,和一些关于两岸三地的家国之思。第二辑是遍插茱萸,具备文化意象。第三辑是登高,书论,诗论与读书相关。第四辑是少一人,说生命中的人。
目录

第一辑 旧月旧日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思台北,念台北

 九张床

 金陵子弟江湖客

 为抗战召魂

 万里长城

 从母亲到外遇

 鸡同鸭讲

 西欧的夏天

 风吹西班牙

 四月,在古战场

 黑灵魂

第二辑 遍插茱萸

 茱萸之谜

 逍遥游

 秦琼卖马

 伐桂的前夕

 山盟

 海缘

 听听那冷雨

 幽默的境界

 猛虎和蔷薇

 塔

第三辑 登高

 自豪与自幸——我的国文启蒙

 论民初的游记

 楚歌四面谈文学

 剪掉散文的辫子

 中西文学之比较

第四辑 少一人

 假如我有九条命

 失帽记

 我的四个假想敌

 日不落家

 文章与前额并高

 名画的归宿

 徐志摩诗小论

 朋友四型

 望乡的牧神

内容推荐

余光中著的《茱萸之谜(精)》选题收录了余光中脍炙人口的散文名作近四十篇,如《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听听那冷雨》等名篇名作,呈现了作者半个多世纪的求索之路与乡愁。书中既有回忆故乡风物与人情的感人之作,也有游历欧美时期对西方文化及自然遗迹的记游之作,反映了余光中这位学贯中西的“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在散文上的多面性。既有关于欧美多年的思考和体悟,又有传承传统文化的怀乡与幽思,也有洒脱和幽默的性情的自然流露。呈现了他融诗人、作家、翻译家为一体的独特风貌。

编辑推荐

余光中先生生于1928年重阳节,跟茱萸关系匪浅。他有本传记《茱萸的孩子》正好也说明了他生命中的文学基因与他的乡愁。余先生最早为大陆读者所喜欢的正是他对于乡愁的书写。故选题起名《茱萸之谜》,似乎是对于余光中先生生平密码的一种解读,也是对其作品,并其对于生命中的感悟,对于文学的见解的一种解密。

余光中著的《茱萸之谜(精)》第一辑是旧月旧日,“旧月旧日”,采取谐音,这部分主要收入了余光中回忆性的文章,和一些关于两岸三地的家国之思。第二辑是遍插茱萸,具备文化意象。第三辑是登高,书论,诗论与读书相关。第四辑是少一人,说生命中的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茱萸之谜(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光中
译者
编者 余光中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55985
开本 32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8-06
首版时间 2018-06
印刷时间 2018-06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62
CIP核字 201801113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6
15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36.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4: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