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之实现/诺奖得主人文译丛
内容
试读章节

梵我的关系

古希腊文明在城墙的包裹中孕育而成。事实上,所有的现代文明都曾有过各自青砖灰泥的摇篮。

高墙如辙般深深地铭刻于人类的心灵之上。它们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设定出一道“分而治之”的定理,并随之成为一种习惯行为的滥觞,即通过加同防御和互相隔离,来保卫我们的战利品。我们分成一个个邦国,一门门学科,还分出自然与人。这种思维在我们的心里植下这样的种子:任何超出我们所筑藩篱之外的事物,都将引起莫大的怀疑,而且万物都不得不艰苦斗争以进入我们的认识之门。

当第一个雅利安入侵者出现在印度时,它尚是一片广袤的丛林大陆,但这批新来者迅速开发利用了这块土地。这片森林为它们提供了栖身之所,以避免太阳的剧烈高温和热带暴风雨的肆虐。此外,还为牲畜提供牧场,为祭祀的圣火提供燃料,为修筑房舍提供材料。而且,不同的雅利安种姓族群及他们的男权首领定居在不同的森林带中,这些森林带在自然保护、充足的食物和水源等方面都有着一些特殊的利用价值。

所以在印度,我们的文明的确是在森林中孕育诞生,并自它的起源和环境便成就了自己清晰显著的特征。它被自然界中勃勃的生命所环绕,被她们所滋养、所塑造,并与她们那多变的性情有着最为亲密和最为频繁的互动交融。

如此的一种生活可能会被这样认为:它有着让人的心智变得幼稚单纯的趋势,并因降低生存标准而贬抑人类进步的激情。但我们发现:古印度的丛林生活条件并没有束缚人的心智,也没有弱化人类的能量之流,而只是指明了一个特定的方向。在与自然界勃勃生机的不断接触中,人的心智得以从他的欲望巾解脱出来,而他的欲望本是围绕着所获之物,通过划定界限来扩张他的地盘。人的目标也不再是索取而是证悟,以及通过与周边环境共存共生而扩大见闻觉知。他可以感觉到这一真理四处充盈,即没有什么可以在绝对孤立中存在,并且,接近真理的唯一方法,是让我们的生命深入到与万物的交互体验和感受中去。要领悟人类精神和世界精神之间的伟大和谐,就要对古印度栖身丛林的圣哲们怀有感恩之情。

在晚一些的日子,另一个时代到来了:远古的原始森林让道给用于耕种的田地,富裕的城镇在四面八方纷纷冒出。强有力的王国得以建立,并拥有可以和全世界所有的强大势力进行交往的方式。但是,即便是在物质财富已达巅峰的那些时期,印度人仍然带着恋慕之情,时时回首早期艰苦卓绝的自我证悟这一理想,对隐居丛林修道的俭朴生活的赞誉之情,以及在这些生活中积淀的智慧并从中汲取的灵感。

西方人看似对他们制伏自然的想法颇为自豪。好像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恐怖可怕的世界中,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同那个令人无奈而又万分陌生的事物秩序角智角力,从中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一切。这种感情就是以城墙式习惯进行心智训练的后果。对一个生存于城市中的人来说,他会很自然地将他精神视域的焦点,集中投射在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向上,这也造成了自己与他所处的的宇宙二者之间的人为分离。

但是在印度,这种观念是迥然不同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真理,它将人类囊括在世界之中。印度人强调将万物都置于和谐,这种和谐则存在于梵我之间。如果周围事物绝对外在于我们,那么她们会觉得,我们丝毫没有可以和环境交融互动的手段。而男人们对自然的抱怨却是他们不得不竭尽全力,以获取最多的必需品。的确如此,然而他们的努力并不是徒劳的。他们每天都收获颇丰,却又彰显着人类与自然的合理性关联,因为除了真正与我们相关的东西外,我们从来没有谋取任何非分之物。

P1-3

作者简介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诗歌。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曾写下大量短中长篇小说、散文著作,创作了1500多幅画。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
其重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飞鸟集》(1916)等;短篇小说集《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等;长篇小说《沉船》(1906)、《戈拉》(1910)等;剧作《顽固堡垒》(1911)、《人红夹竹桃》(1926)等;散文集《死亡的贸易》(1881)、《在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当年凡是讲孟加拉语的地方没有人不日日歌咏他的诗歌,当被译成英文之后,则风靡整个世界。1913年,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靠前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代表作品《猫》《我们是少年》等。
目录

编者前言

梵我的关系

灵魂之识

恶之问

自我之问

在爱中证悟

在行动中证悟

美之证悟

无限之证悟

孟加拉掠影

序言

编者前言

这是一套诺贝尔奖得主思想人文类著作的选集,也是我们展示诺奖巨匠思想人文方面成就的一次尝试。

诺贝尔奖设立百多年来,彰奖的各学科巨匠已近千人。这些获奖者除偶有争议,绝大多数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师,为其学科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有一些更堪称学科史上当之无愧的划时代人物。然而,仅仅把这些诺奖得主视为学科中的巨人,未免唐突前贤。其实,他们的洞见与睿智绝非仅体现于自己的学科之内。智慧不分学科,见识超越疆界。这些学科巨匠,偶一涉笔于其他领域,亦往往才华横溢、引人人胜。不领略这些精美之作的风采,于大师们而言可谓理解片面,于我们而言则不免误了几多美妙的风景,少了许多透彻的启发。因之我们编选这套丛书,旨在展示诺奖大师们在思想人文方面的才情妙笔,给读者一席华丽深刻的思想盛宴。

这些诺奖大师,有些本就以哲学思想为业,则他们以其生花之笔为文,不似前代名哲般行文晦涩,而是尽态极妍、引人人胜,为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平添了文学的秀美生动。更多的则致力于自己的学科建设,同时对思想人文诸领域具有恒久深切的兴趣。他们或仰望星空,沉思宇宙奥理;或环顾九州,体恤民生疾苦。纵览历史变迁,则洞悉人类社会嬗变;反思个人遭际,则虑及理想制度建构。然而无论取向如何,他们一例有着深刻的历史洞见、透彻的哲学沉思、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以及妙不可言的如椽巨笔。我们精心选取这样的名著佳构编纂为丛书,亦是在强凋这些著述,虽则有些已被人们津津乐道,有些尚为译界忽视不彰,然皆不失为诺奖巨匠之鸿篇巨制,值得把玩,亦值得赏读。

在泰戈尔获奖已逾百年的今天,我们敢说真的不是将他看作一位只会写作如童话般纯净的诗歌的诗人,而是将他看作一位书写东方人之为东方人、人之为人的本真生活赞歌的哲人?看作开启自我灵性之门的圣人?看作将人类心灵、精神提升至天堂般纯净、满足境界的导师?我想读者会在文中找到答案。

本书共两部分内容,即《生之实现》与《孟加拉掠影》。前者是1912年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访问美国时的演讲集,后者是泰戈尔1885—1895年的书信选集。前一部分的文字重哲思,围绕“证悟”对“梵我一如”的“实现”展开论述,将东方人的智慧形象而诗意地道来;后一部分重慧感,将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等卑渺之物作为宇宙存在的最高价值,用多样的情感、浪漫的想象、透辟的哲理来渲染得呼之欲出。

内容推荐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著的《生之实现》是1912年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访问美国时的演讲集,泰戈尔在这本书里注重哲学思考,围绕“证悟”对“梵我一如”的“实现”展开论述,将东方人的智慧形象而诗意地道来。

编辑推荐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著的《生之实现》本书一改泰戈尔擅长的诗歌体裁,用议论性或抒发、或评论地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格”的思考。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社科类作品集锦融合东西方诗学、哲学的集锦,揭开文学巨匠“梵我合一”的神秘面纱。

当遇到物质和精神障碍,而从绵绵无尽的自然生命中猛然脱离时;当我们仅仅成了一个人,而且是从宇宙中脱离出的一个人时,我们就会产生许多令人迷惑的问题,并且堵塞了解决的源头,我们竭力试遍各种人为的方法,但每种方法多只会带来冗长无尽的困难结局。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冥冥之中操控着我们的人生呢?泰戈尔将在本书中,向您娓娓道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之实现/诺奖得主人文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印)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译者 王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921922
开本 32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8-07
首版时间 2018-07
印刷时间 2018-07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74
CIP核字 2018000956
中图分类号 I351.25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