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日益昌明的今天,仍有一些人相信命运,迷信预言。唯一与古代不同的是,其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唯恐被人说成愚昧。人们对预言既熟悉而又陌生,既需要而又畏惑,既欢迎而又排斥,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态度,更说明了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预言究竟是什么?笔者无意宣扬预言的准确性,也不想用简单的“荒诞不经”来作结论,只是希望通过叙述预言在中国古代的流传以及分析其如何构成,使读者了解预言的真相,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顺便介绍有关其他国家的预言流传情况,更是为了拓展读者的视野,有利于进一步比较与分辨。
对于现代人来说,方术是个即熟悉又隔膜的现象。有的人把笼统地方术等同于迷信,这其实是不大恰当的。如果就学术与科学的关系而言,更不能简单地将它予否定。
本书追溯中国古代预言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产生预言的理论依据、预言的基本结构和传统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了千百年来预言盛行不衰的原因,全面阐述了预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一 未卜先知的启示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的预言是同占梦联系在一起的。
梦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对做梦作出了种种细致的分析,但在古人看来,梦是难以理解的。依稀朦胧、复杂多变、奇异荒诞的梦境神秘莫测,而有时出现动作表情、声音颜色乃至气味知觉各种细节,却又使人如身历其境。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梦的情节,唯一的途径就是把梦与做梦以后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区分何种梦是吉兆,何种梦是凶兆。《易经》称“梦主凶吉”。对梦的解释就成了以后发生事情的预告,同时有着形象生动的内容描述。
相传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曾经昏睡了七天七夜,醒来以后,告诉身边的人,他是到上帝那儿去了,玩得很高兴。他说:“我之所以耽搁了好多天,是因为学了一些东西。上帝还告诉我,晋国将会大乱,五世不得安宁。等到国内平定后,就会在诸侯中称霸。对于秦国的将来,上帝也一一作了指点。”说完这些,秦穆公叫公孙支如实记了下来。这预言性质的记载以后果然应验了,于是,人们称之为“秦谶”。
从古代的传说来看,上帝知道人世间的未来,有机会便会告诉人类,但他有时却又不肯明白说出,只用一些比喻的东西来作些暗示,令人绞尽脑汁,颇费猜详。这种预言就叫做“谶”。
无独有偶,同样的故事在晋国也重复了一次。晋国的赵简子患病,一连五天不省人事,臣下慌了手脚,请来了名医扁鹊。扁鹊诊视后,连连说不碍事,必定像秦穆公一样,睡满七天就会醒来。果然,又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如期醒来,绘声绘色地告诉身边的大夫:“我到了上帝那儿,同许多神灵在钧天游玩,听广乐,赏万舞,那种音乐舞蹈与人间的截然不同。我玩得快乐极了。突然,有一头熊要来抓我,上帝命令我射它,我一箭就射死了这头熊。接着,又有一头罴扑过来,我照样一箭,罴也死了。上帝非常高兴,赏了我不少东西。这时,我看见儿子站在上帝的身边,上帝指着一条狗对我说:‘等你儿子长大时再给他吧!’上帝还告诉我,晋国将衰落下去,过七世后就会亡国;赢姓将在范魁以西打败周人,但无法占有这些土地。”赵简子让董安于记下这些话,藏了起来。历史上称为“赵谶”。后来的事情居然丝毫不差地发生了。赵简子灭了晋国两家最有权势的贵族——范氏和中行氏,这才知道梦中射死的一熊一罴就是他们的象征;他的儿子赵襄子带兵灭了代国,应验了上帝赐狗的梦兆;而晋国居然也是在定公之后传了六代,到静公时灭亡了。至于赢姓打败周人,指的是赵氏本姓赢,周人是指与周王室同姓的卫国,晋亡国之后,赵成侯三年,起兵伐卫,攻占卫国乡邑。
通过做梦的形式,得到上帝的启示,转告上帝的预言,方法固然不错,可是,人人都要做梦,而每个人又要做许多梦,究竟谁的梦或者说哪个梦才能算是上帝的启示呢?如果说按照上述标准的话,那么只有睡了七天七夜不醒的人才有资格转告上帝的预言?显然,无论采用哪类梦兆,都会解释不清,要么预言多得数不胜数,要么预言少得出奇。
古人其实是很聪明的,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采用梦兆的形式既然不方便,那么就改为由神仙、由上帝的使者捎口信的办法吧,岂不更加直截了当?
战国时期,就有一些声称可以直接同鬼神来往的方士,宣称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有吃了能长生不老的药等等。秦始皇是最相信神仙方术的,他在遣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没有结果后,于公元前215年继续派燕地方士卢生入海寻找仙人。卢生同样找不到神仙,也觅不到不死之药,却带回来一本图书,上面有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谶言。秦始皇得知此事,立刻命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上击“胡”(即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他万万没想到,这句预言竟然在自己的小儿子胡亥身上应验,“胡”不是指胡人,而是胡亥!想传皇位于十世、百世、万世的始皇帝,传到二世就亡国了。
有件事却传得更玄奥。公元前211年,秦朝有个使者从东方来,晚上经过华阴时,突然被人从前面挡住去路,递给他一块玉璧,还说:“请你替我送给滴池君,还告诉他,今年祖龙要死了。”说完就不见了。当时长安西南确有一漓池,但谁是漓池君却无人知晓。使者向上汇报了此事,秦始皇非常不高兴,尤其是他得知那块璧竟是八年前渡江时沉在江里的,更觉得有点不安。他请人卜卦,答案是“游徙吉”,于是,他就出游南方,想避开这个恶运。事情竟然这么凑巧,第二年,秦始皇就病死在出游的路上。人们都认为,“祖”就是始祖,开始的意思,而“龙”指的就是皇帝,这则预言早就预测了秦始皇的死期。
看似神秘的预言有时却并不神秘。秦始皇病死前几个月,有流星坠落在东郡,陨石上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字。这种明目张胆的诅咒再也不用去绕弯子猜测了,秦始皇下令把石头附近的居民全部杀了,连那块陨石也销毁了。而历史的发展却表明这句谶言是十分准确的。
历史学家司马迁如实地记下了上述种种预言,但这并不表明他完全相信预言,恰恰相反,他是把一些预言产生的来龙去脉在《史记》一书中交代得明明白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时,为了使戌卒响应起义,便在鱼腹中塞进写有“陈胜王”三字的帛书,让人买鱼烹食时发现后感到吃惊,甚至让吴广晚上在驻地的神祠边丛林中像狐鸣似地呼叫“大楚兴,陈胜王”。正因为当时民间流行谶言,许多人相信谶言,所以,在今天看来十分可笑的手法居然有着神奇的功效。陈胜登高一呼,天下云集响应,揭开了反抗暴秦的序幕。
P2-5
生活在现实世界,每个人都思考着一个同样的问题:人类从哪里来?将来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
人类社会的未来,始终是充满神秘而又令人困惑的谜。
茫茫洪荒的远古时代,人类经常处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灾害中,遭受各种突如其来的事变。由于认识世界的能力十分有限,人们感受到似乎在冥冥之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乃至个人家庭的生死祸福。这就是人们所谓的“命运”。出于关心自身的将来、趋利避害的普遍心态,人们通常倾向于对未来作出种种预测,以便及时调整目前的行为举措。一般说来,大多数人都企盼光明的前景,但也有人却更重视潜伏的厄运,力图通过自己的早做准备,把危害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显然,人类社会需要预测未来,因而预言有着不可估量的市场。
预言的产生离不开预言家。翻开有关预言的各种文字记录,我们可以发现,每个角落都有预言家活动的踪迹。他们有聪明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通过经验的积累和细致的观察,常常作出一些惊世骇俗的“预告”:灾害的发生,瘟疫的流行,伟大人物的变故,国家政权的更迭,甚至宣告世界末日的来临。预言家如同具有四维度感知能力的“超人”,凭藉他们的声望,一次次超越着时间和空间,毫不留情地从嘴里说出人类社会的明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关预测未来的记载俯拾皆是,从商周时期的占卜打卦到后世的看相算命,称得上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然而,卜筮需借助龟甲、兽骨、蓍草,占星需观测天象,望气要分析云彩的颜色、形状、变化,风角要测定风的方向、强弱、声音,看相要结合人的体格、相貌,巫术则需装神扮鬼、腾踊舞跃,凡此种种,无不借助于各种工具或需一定的程式。唯有预言,无需凭藉任何东西,也不举行什么仪式,却以“未卜先知”面孔出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传。秦汉流行谶言,唐宋出现的《推背图》,到了明代,一首《烧饼歌》流传几百年。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预言绵延不绝,世代相传。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预言植根于中国传统的理论学说。面对威严变幻的大自然,古人无时无刻不感到自己的渺小软弱,总以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强制性的规律,来规范人类社会的活动法则,社会的变革乃至个人的休咎祸福,上天都可以用各种灾害预先警告。这种“天人感应说”深入人心,以致认为那些能看出上天变化的人也必定能言中人世间的事。其次,战国开始盛行的“阴阳五行说”,把对一般事物分类意义上的五行同政治挂起钩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观念,都与人的活动相互影响,并引起各种机祥变化。于是,人世间的帝王一定是得到了五行中的一德,并由上天显示相应的祥瑞;一旦他的德败坏了,就会有五行中的另一德相克取而代之,照着次序运转下去,历史上就出现了改朝换代。靠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的支撑,古代的预言家便多了一圈神圣的光环,口里说出的预言便成了上天的启示,屡屡应验,而地位也就得到理所当然的确认。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预言有着广为流传的领域。帝王信奉预言,因为预言为他们的登基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理论依据,使得他们心安理得地做起了“真命天子”。平民百姓相信预言,天灾人祸的动乱年代,预言给他们带来了改朝换代的希望。文人学士鼓吹预言,有些是为了迎奉主子的阿谀之徒,有些是为了获取功名的钻营之士。言之凿凿者有之,含含混混者有之,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到处盛行预言,这些观念也就深深地印人民众的头脑之中。即使是当权者禁止预言传播时,民间也会私下流行,屡禁不绝。
在科学日益昌明的今天,仍有一些人相信命运,迷信预言。唯一与古代不同的是,其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唯恐被人说成愚昧。人们对预言既熟悉而又陌生,既需要而又畏惑,既欢迎而又排斥,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态度,更说明了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预言究竟是什么?笔者无意宣扬预言的准确性,也不想用简单的“荒诞不经”来作结论,只是希望通过叙述预言在中国古代的流传以及分析其如何构成,使读者了解预言的真相,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顺便介绍有关其他国家的预言流传情况,更是为了拓展读者的视野,有利于进一步比较与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