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预言/中国古代方术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科学日益昌明的今天,仍有一些人相信命运,迷信预言。唯一与古代不同的是,其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唯恐被人说成愚昧。人们对预言既熟悉而又陌生,既需要而又畏惑,既欢迎而又排斥,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态度,更说明了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预言究竟是什么?笔者无意宣扬预言的准确性,也不想用简单的“荒诞不经”来作结论,只是希望通过叙述预言在中国古代的流传以及分析其如何构成,使读者了解预言的真相,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顺便介绍有关其他国家的预言流传情况,更是为了拓展读者的视野,有利于进一步比较与分辨。

内容推荐

  对于现代人来说,方术是个即熟悉又隔膜的现象。有的人把笼统地方术等同于迷信,这其实是不大恰当的。如果就学术与科学的关系而言,更不能简单地将它予否定。

本书追溯中国古代预言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产生预言的理论依据、预言的基本结构和传统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了千百年来预言盛行不衰的原因,全面阐述了预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目录

绪言/1

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预言/1

 一 未卜先知的启示/2

 二 引经据典的谶纬/6

 三 禁而不绝的童谣/17

 四 图文并茂的《推背图》/25

 五 真假难辨的《烧饼歌》/37

第二章 天下预言面面观/43

 一 从阴阳五行到五德终始/44

 二 变化无穷的文字游戏/52

 三 让图画来说话/65

第三章 预言真能昭示未来吗?/83

 一 改朝换代的真相/84

 二 模棱两可的猜测/91

 三 改牵强附会的圆饰/95

 四 预言与预言家/103

第四章 预言与社会/111

 一 预言与宗教/112

 二 预言与科学幻想/124

 三 预言与预测学/131

结束语/139

附录一 古代预言纪事/145

附录二 马前课/183

试读章节

一 未卜先知的启示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的预言是同占梦联系在一起的。

梦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对做梦作出了种种细致的分析,但在古人看来,梦是难以理解的。依稀朦胧、复杂多变、奇异荒诞的梦境神秘莫测,而有时出现动作表情、声音颜色乃至气味知觉各种细节,却又使人如身历其境。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梦的情节,唯一的途径就是把梦与做梦以后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区分何种梦是吉兆,何种梦是凶兆。《易经》称“梦主凶吉”。对梦的解释就成了以后发生事情的预告,同时有着形象生动的内容描述。

相传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曾经昏睡了七天七夜,醒来以后,告诉身边的人,他是到上帝那儿去了,玩得很高兴。他说:“我之所以耽搁了好多天,是因为学了一些东西。上帝还告诉我,晋国将会大乱,五世不得安宁。等到国内平定后,就会在诸侯中称霸。对于秦国的将来,上帝也一一作了指点。”说完这些,秦穆公叫公孙支如实记了下来。这预言性质的记载以后果然应验了,于是,人们称之为“秦谶”。

从古代的传说来看,上帝知道人世间的未来,有机会便会告诉人类,但他有时却又不肯明白说出,只用一些比喻的东西来作些暗示,令人绞尽脑汁,颇费猜详。这种预言就叫做“谶”。

无独有偶,同样的故事在晋国也重复了一次。晋国的赵简子患病,一连五天不省人事,臣下慌了手脚,请来了名医扁鹊。扁鹊诊视后,连连说不碍事,必定像秦穆公一样,睡满七天就会醒来。果然,又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如期醒来,绘声绘色地告诉身边的大夫:“我到了上帝那儿,同许多神灵在钧天游玩,听广乐,赏万舞,那种音乐舞蹈与人间的截然不同。我玩得快乐极了。突然,有一头熊要来抓我,上帝命令我射它,我一箭就射死了这头熊。接着,又有一头罴扑过来,我照样一箭,罴也死了。上帝非常高兴,赏了我不少东西。这时,我看见儿子站在上帝的身边,上帝指着一条狗对我说:‘等你儿子长大时再给他吧!’上帝还告诉我,晋国将衰落下去,过七世后就会亡国;赢姓将在范魁以西打败周人,但无法占有这些土地。”赵简子让董安于记下这些话,藏了起来。历史上称为“赵谶”。后来的事情居然丝毫不差地发生了。赵简子灭了晋国两家最有权势的贵族——范氏和中行氏,这才知道梦中射死的一熊一罴就是他们的象征;他的儿子赵襄子带兵灭了代国,应验了上帝赐狗的梦兆;而晋国居然也是在定公之后传了六代,到静公时灭亡了。至于赢姓打败周人,指的是赵氏本姓赢,周人是指与周王室同姓的卫国,晋亡国之后,赵成侯三年,起兵伐卫,攻占卫国乡邑。

通过做梦的形式,得到上帝的启示,转告上帝的预言,方法固然不错,可是,人人都要做梦,而每个人又要做许多梦,究竟谁的梦或者说哪个梦才能算是上帝的启示呢?如果说按照上述标准的话,那么只有睡了七天七夜不醒的人才有资格转告上帝的预言?显然,无论采用哪类梦兆,都会解释不清,要么预言多得数不胜数,要么预言少得出奇。

古人其实是很聪明的,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采用梦兆的形式既然不方便,那么就改为由神仙、由上帝的使者捎口信的办法吧,岂不更加直截了当?

战国时期,就有一些声称可以直接同鬼神来往的方士,宣称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有吃了能长生不老的药等等。秦始皇是最相信神仙方术的,他在遣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没有结果后,于公元前215年继续派燕地方士卢生入海寻找仙人。卢生同样找不到神仙,也觅不到不死之药,却带回来一本图书,上面有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谶言。秦始皇得知此事,立刻命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上击“胡”(即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他万万没想到,这句预言竟然在自己的小儿子胡亥身上应验,“胡”不是指胡人,而是胡亥!想传皇位于十世、百世、万世的始皇帝,传到二世就亡国了。

有件事却传得更玄奥。公元前211年,秦朝有个使者从东方来,晚上经过华阴时,突然被人从前面挡住去路,递给他一块玉璧,还说:“请你替我送给滴池君,还告诉他,今年祖龙要死了。”说完就不见了。当时长安西南确有一漓池,但谁是漓池君却无人知晓。使者向上汇报了此事,秦始皇非常不高兴,尤其是他得知那块璧竟是八年前渡江时沉在江里的,更觉得有点不安。他请人卜卦,答案是“游徙吉”,于是,他就出游南方,想避开这个恶运。事情竟然这么凑巧,第二年,秦始皇就病死在出游的路上。人们都认为,“祖”就是始祖,开始的意思,而“龙”指的就是皇帝,这则预言早就预测了秦始皇的死期。

看似神秘的预言有时却并不神秘。秦始皇病死前几个月,有流星坠落在东郡,陨石上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字。这种明目张胆的诅咒再也不用去绕弯子猜测了,秦始皇下令把石头附近的居民全部杀了,连那块陨石也销毁了。而历史的发展却表明这句谶言是十分准确的。

历史学家司马迁如实地记下了上述种种预言,但这并不表明他完全相信预言,恰恰相反,他是把一些预言产生的来龙去脉在《史记》一书中交代得明明白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时,为了使戌卒响应起义,便在鱼腹中塞进写有“陈胜王”三字的帛书,让人买鱼烹食时发现后感到吃惊,甚至让吴广晚上在驻地的神祠边丛林中像狐鸣似地呼叫“大楚兴,陈胜王”。正因为当时民间流行谶言,许多人相信谶言,所以,在今天看来十分可笑的手法居然有着神奇的功效。陈胜登高一呼,天下云集响应,揭开了反抗暴秦的序幕。

P2-5

序言

生活在现实世界,每个人都思考着一个同样的问题:人类从哪里来?将来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

人类社会的未来,始终是充满神秘而又令人困惑的谜。

茫茫洪荒的远古时代,人类经常处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灾害中,遭受各种突如其来的事变。由于认识世界的能力十分有限,人们感受到似乎在冥冥之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乃至个人家庭的生死祸福。这就是人们所谓的“命运”。出于关心自身的将来、趋利避害的普遍心态,人们通常倾向于对未来作出种种预测,以便及时调整目前的行为举措。一般说来,大多数人都企盼光明的前景,但也有人却更重视潜伏的厄运,力图通过自己的早做准备,把危害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显然,人类社会需要预测未来,因而预言有着不可估量的市场。

预言的产生离不开预言家。翻开有关预言的各种文字记录,我们可以发现,每个角落都有预言家活动的踪迹。他们有聪明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通过经验的积累和细致的观察,常常作出一些惊世骇俗的“预告”:灾害的发生,瘟疫的流行,伟大人物的变故,国家政权的更迭,甚至宣告世界末日的来临。预言家如同具有四维度感知能力的“超人”,凭藉他们的声望,一次次超越着时间和空间,毫不留情地从嘴里说出人类社会的明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关预测未来的记载俯拾皆是,从商周时期的占卜打卦到后世的看相算命,称得上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然而,卜筮需借助龟甲、兽骨、蓍草,占星需观测天象,望气要分析云彩的颜色、形状、变化,风角要测定风的方向、强弱、声音,看相要结合人的体格、相貌,巫术则需装神扮鬼、腾踊舞跃,凡此种种,无不借助于各种工具或需一定的程式。唯有预言,无需凭藉任何东西,也不举行什么仪式,却以“未卜先知”面孔出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传。秦汉流行谶言,唐宋出现的《推背图》,到了明代,一首《烧饼歌》流传几百年。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预言绵延不绝,世代相传。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预言植根于中国传统的理论学说。面对威严变幻的大自然,古人无时无刻不感到自己的渺小软弱,总以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强制性的规律,来规范人类社会的活动法则,社会的变革乃至个人的休咎祸福,上天都可以用各种灾害预先警告。这种“天人感应说”深入人心,以致认为那些能看出上天变化的人也必定能言中人世间的事。其次,战国开始盛行的“阴阳五行说”,把对一般事物分类意义上的五行同政治挂起钩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观念,都与人的活动相互影响,并引起各种机祥变化。于是,人世间的帝王一定是得到了五行中的一德,并由上天显示相应的祥瑞;一旦他的德败坏了,就会有五行中的另一德相克取而代之,照着次序运转下去,历史上就出现了改朝换代。靠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的支撑,古代的预言家便多了一圈神圣的光环,口里说出的预言便成了上天的启示,屡屡应验,而地位也就得到理所当然的确认。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预言有着广为流传的领域。帝王信奉预言,因为预言为他们的登基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理论依据,使得他们心安理得地做起了“真命天子”。平民百姓相信预言,天灾人祸的动乱年代,预言给他们带来了改朝换代的希望。文人学士鼓吹预言,有些是为了迎奉主子的阿谀之徒,有些是为了获取功名的钻营之士。言之凿凿者有之,含含混混者有之,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到处盛行预言,这些观念也就深深地印人民众的头脑之中。即使是当权者禁止预言传播时,民间也会私下流行,屡禁不绝。

在科学日益昌明的今天,仍有一些人相信命运,迷信预言。唯一与古代不同的是,其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唯恐被人说成愚昧。人们对预言既熟悉而又陌生,既需要而又畏惑,既欢迎而又排斥,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态度,更说明了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预言究竟是什么?笔者无意宣扬预言的准确性,也不想用简单的“荒诞不经”来作结论,只是希望通过叙述预言在中国古代的流传以及分析其如何构成,使读者了解预言的真相,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顺便介绍有关其他国家的预言流传情况,更是为了拓展读者的视野,有利于进一步比较与分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预言/中国古代方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明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9195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92.2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