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电视娱乐奇观的多维透视:内容生产、文本与受众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电视娱乐奇观作为研究对象,在纵向梳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流变与受众角色变迁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电视娱乐节目文本作为案例,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层层剥笋,剖析了这些节目是如何制造出一幕幕影像盛宴,成其为“奇观化传播”。然后,以娱乐奇观传播的两端——内容生产者和受众作为进一步分析对象,一方面对电视娱乐产业在生产机制、产品形态、营销模式等方面的新变化作出解读,揭示出娱乐奇观背后的商业逻辑;另一方面,从数字受众和意见受众两个维度入手,重新审视置身于视听/商业奇观双重范式下的受众角色,探析受众在奇观化传播过程中的浸入式收视、认同与建构。很后,作者回到消费社会的现实语境,探讨了当下娱乐奇观生发与扩散的必然性,及其与主流文化之间呈现出的“梳理-建构”双重关系,同时,也批判性地反思了这种奇观快感文化可能带来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危机。 目录 引言 章 电视娱乐奇观的基本内涵与理论概窥 节 基本内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娱乐节目研究溯源 第四节 景观/奇观研究素描 第二章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与受众角色变迁 节 宣传文艺阶段(1958-1977年):接受教化 第二节 电视综艺阶段(19781996年):观看欣赏 第三节 娱乐体验阶段(1997年至今):参与一表演 第三章 电视娱乐奇观现象剖析 节 闯入公众视野的婚恋奇观 第二节 平民与明星共舞的选秀奇观 第三节 构建代际对话的亲子奇观 第四节 引领全民奔跑的竞技奇观 第四章 生产者与广告商共谋下的商业奇观 节 从投资商到合伙人:节目与广告共生共荣 第二节 从类型化到模式化:节目模式的全球流动 第三节 从附属品到新增长点:娱乐富矿无所不在 第五章 视听/商业奇观双重范式下的受众解读 节 数字受众:不可替代的欢乐盛宴 第二节 意见受众:“我看故我在” 第三节 娱乐奇观中的浸入式收视 第六章 消费社会语境下电视娱乐奇观的现实反思 节 消费时代娱乐奇观生发与扩散的必然 第二节 娱乐奇观与主流文化的疏离与建构 第三节 奇观快感文化背后的后现代危机 结语 电视娱乐奇观:媒介文化研究的时代命题 附录一 深访提纲设计 附录二 受访者基本信息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电视娱乐奇观的多维透视:内容生产、文本与受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5723469 |
开本 | |
页数 | 24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7千字 |
出版时间 | 2018-09-01 |
首版时间 | 2018-09-01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222.3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