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占元晚年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陈占元先生的一部晚年作品集。全书分译文、文论和散文杂记等三部分,收录了先生晚年的一些翻译作品、论文评述和回忆性文章。这些作品大致集中了先生晚年的工作成果,也多少反映了先生学术生涯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这是陈占元先生的一部晚年作品集,分三大部分:一是翻译作品,二是论文评述,三是回忆文章。大致集中了先生晚年的工作成果,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先生学术生涯的特点。

目录

译文

《人间喜剧》前言

《夏娃的女儿》和《玛西米拉·道尼》初版序言

老峨斐

记安德烈·纪德

安德烈·纪德谈话录

瓦莱里面对他的偶像

戈雅

论翻译

文论

巴尔扎克和雨果

纪德和他的小说

圣狄舒贝里和他的《夜航》

艺术评论家伙德罗

有关《恶之花》

有关法国文学的几点意见

散文杂记

重访巴黎

梁宗岱和雨果

深切的忆念

——回忆思慕

学习、伙伴、翻译

生平小传

附:陈占元翻译作品目录摘要

后记

试读章节

昂洛许:这样,在1902年左右,您已经住在蒙莫朗西别墅,它是您居住时问最长的住宅之一。您可不可以给我回顾一下有关这所住宅的一些情况?

纪德:可以。我当时大概确实已经住在蒙莫朗西别墅了,因为我不惜重金,大兴土木。我记得亨利·德·雷尼埃当时写的一首谣曲,一首忠告一个初到巴黎的年轻文人的谣曲,诗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假如我能这样说的话,就是劝告他不要与某几种人交游。他对那个年轻文人说:"不要与画家交往过密,不要与诗人交往过密。"但是这首谣曲的叠句是:"但是你要特别提防建筑师。"而我承认我盖了这所蒙莫朗西别墅之后,我体会到这句话是有根据的。

我认为应该强迫每一个建筑师--对于他这是一种绝妙的教育,大家何乐而不为呢!--在他为别人盖好的房子里和妻子儿女一起居住三个或六个月。

昂洛许:那个将您的别墅盖得这么糟糕的建筑师是什么样的人呢?

纪德:我不忍指责这个尊贵的波尼埃,他是政府的建筑师,但是有一些异想天开,他带累我挥霍钱财。他对我说:"啊,纪德先生,您如果喜欢绘画,您只要告诉我哪几个画家您特别欣赏,我将亲自订货。您想要什么家具,只要给我讲明,它们便将成为建筑的一部分。"他梦想一些不能移动的椅子!总之,他做的事情太出格,使我们差不多闹翻了。他对我说--这是他最后的话:"先生,只有一件事情使我感到遗憾,就是没有将我的名字刻在您的别墅上。"但是这个别墅肯定是,无庸讳言,差不多无法居住的。

昂洛许:不过,您在那里住了很久。

纪德:不错,我主要是夏天住在那里,因为那里是无法生火取暖的。有时我在蒙莫朗西别墅住很长时间没有仆人,我在那里学做鲁宾逊。

昂洛许:您一贯珍视友谊,您的朋友是否觉得蒙莫朗西别墅是个舒心惬意的地方,和您别的住宅,比如拉·洛克、居韦尔维尔一样?

纪德:我可以非常清楚地回答你。这正是我对蒙莫朗西别墅最不满意的事情之一,它几乎是不能住人的。首先钱全花在楼梯问,花在可以称作--我相信这是人们给它的名称--会客室,就是说楼下的几个大房间上面。至于住人的房间,卧室,它们是……不,就我记忆所及,我从来不能让我的朋友们留宿,像我在拉·洛克,或者像我后来在居韦尔维尔所做的那样。

昂洛许:在这些朋友里面,我觉得有一个在您的友谊中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他就是诗人弗朗西斯·雅姆。直到现在,我们只是偶尔提到他的名字。不过在当时,您已经写出并且发表了《沼泽地》和《地上食粮》,而且您跟他的往来,你们个人的往来和文学上的往来,关系相当密切。

纪德:不,不,密切……我觉得,隔了一段时间回顾,每个人面对对方--我要下一个十分严厉的评语--都串演一个角儿。他据我看是诗人,而我不大清楚我在他眼中是什么人。我们之间从来不会有真的密切。像我和我的内弟马塞尔·德鲁安,或者和亨利·盖翁那样;像后来和洛哲·马丹·杜·嘉以及几个别的朋友那样;也像我和保尔·洛朗一起旅行的时候那样。跟雅姆的往还,啊,那就很难这样说。这些往还就像在我们的通信中所见的那样,那些书信已经发表了。我觉得,我们在这些交往中是在演某种喜剧,真挚的,你尽管说好了。我们面对对方各人扮演一个角色。

昂洛许:您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雅姆的宗教,那种他到处炫示的天主教将你们分开呢?

纪德:它将我们断然分开。但是,那个时候雅姆还不像他后来那样,把天主教捧出来。只是到了后来他才成为……他碰上公认信条的一些难题,使他无力解答,他才从天主教找来一些东西以补他贫乏无力的思想的不足。

昂洛许:啊,这句话够重的。但是我跟您提一下您当日,1902年,《日记》里的几句话,对雅姆的评价。从中可见从那个时期起,您对您的朋友眼光就是十分警觉的:"弗朗西斯·雅姆。他必须时时刻刻使你相信(他想方设法使你相信),他比实际的他更穷,更单纯,更谦虚……得多。"  纪德:谈论这件事情很困难,因为雅姆很得人喜欢。这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性情多变,但是使人不由得不喜欢他。我清楚地记得,我在他当时居住的奥尔泰兹家中做客。我强烈感觉到,当然不是陈设奢华,而是他所称的贫乏。但是比起我后来在居韦尔维尔接待他时可舒适多了。这在他写的回忆文章中也使人感觉到。他在文章中讲到他在他的拖鞋里面找到一只猫头鹰,他也并不掩饰他在那里住得很不舒服。显而易见,在表面的俭朴中,大家吃得、过得惬意得多。在拉·洛克享受不到,或者后来在居韦尔维尔也享受不到的这种奥尔泰兹式的生活。

P149-151

序言

这是陈占元先生的一部晚年作品集,分三大部分:一是翻译作品,二是论文评述,三是回忆文章。大致集中了先生晚年的工作成果,也多少反映了先生学术生涯的特点。

陈占元先生在翻译方面做的工作可说是持续了一辈子。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从法国留学回国后,应友人黎烈文的邀请,为鲁迅、茅盾等艰辛创办的《译文》杂志翻译了一些法国文学作品,其后,还为商务印书馆译书。当时所译的法国作家有巴尔扎克、蒙田、纪德、柏格森、罗兰、阿拉贡、圣狄舒贝里等。抗战期间创办明日社这一阶段,他自己也做了很多翻译。50年代,他的不少翻译在北京出版,到80年代,他又有一些新的译品问世。

陈先生后来的翻译工作,据他自己说,是把翻译和研究结合起来做的,也就是说,翻译的作品大多限于自己所研究的作家、文学现象。这个集子中出现的狄德罗、巴尔扎克、纪德、圣狄舒贝里都是陈先生出于兴趣爱好而研究的对象。

其实,陈占元晚年的翻译还不局限于自己研究的范围,除了狄德罗、巴尔扎克、纪德等研究范围的作家之外,他还翻译了罗马尼亚裔作家西奥朗等人的作品,当然,那时候,西奥朗兴许也成了他的研究对象了。

陈占元先生做翻译很是认真,往往是改了又改。例如,这个集子中的《(人间喜剧)前言》一篇,就是他在50年代发表的,但到80年代又修改了多处。每次改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还在“进步”。而《安德烈·纪德谈话录》这一篇,是先生在八十八岁高龄时着手翻译的,孜孜不倦地工作到九十岁时才完成初稿,还坚持自己审校,只可惜力不从心,去世后由后辈才俊完成校对。

陈占元先生写的研究文章大都深入浅出,可以见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这里的一篇《巴尔扎克论维克多·雨果》就是个例子。当时(1985年)为纪念雨果逝世一百周年,在北京大学举行了一个学术研讨会,陈占元先生就“巴尔扎克与雨果的关系”为题,用法语发表了一个演讲,得到了法国专家的好评。李赋宁先生读了陈先生的这篇论文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论文“给我很大启发,教导我如何把文学史、文学掌故和文学批评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有趣,有血有肉,而且骨骼分明”。

陈占元先生不爱那种“新八股腔”很重的论文套式,什么点题,大标题套小标题,一概没有,而是娓娓道来,文字浅显,道理深刻。他的文章中,虽然引用外国作家的语句时往往没有版本、日期等目前论文的规范因素,但引用他人的译文却一一严格注明。想必是为了尊重他人的劳动和版权。

记得,陈占元先生晚年做学问的同时,常常读一些法国新出版的东西,内容似乎很杂,似乎没什么系统。我想,这是他兴趣广博的习惯使然,也是他触类旁通的因与果。

我每次去他家,总见到他的书桌上放有近期出版的法文书刊。他常常选读其中的文章、访谈,有时候,还能见他翻译或摘录其中的奇文妙语,以备研究和写作之用。记得,有一次,在他的书桌上见到法国《文学杂志》的西奥朗专号,我当时很纳闷,不知道这位西奥朗何许人也。于是陈先生告诉我说,西奥朗,罗马尼亚人,用法语写作,写得比一般法国人还要好。约二十年之后,陈占元先生翻译的西奥朗的一篇文字《瓦莱里面对他的偶像》发表在了我主编的《世界文学》“创刊五十周年纪念专号”(2003年第4期)上。想来,二十年后发表的译文,跟我当年在先生书桌上见到的法国报刊,应该有着必然的联系吧。

当年,北京大学西语系图书资料室最常见的阅读借书人之一就是陈先生。常常有这样的事,当你问管理员,某某新期刊怎么见不到,她就会说,是陈占元先生借走了。而据说,她(们)还常常把新到的报纸期刊专门为陈先生留着,供他随时来借阅。

陈占元先生是很有资格写一些回忆文章的。因为他从事文学工作的资格摆在那里,他的交际摆在那里,往年的陈事假如写出来,可能就是新文学史上的宝贵资料。但他没有写什么。这显然是先生为人十分谦和、低调的缘故。他是根本不会吹嘘自己的,见到名和利的东西就自觉地往后退。陈先生生平中的一些经历,若换了某些别人,简直就是吹嘘的巨大资本,如: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上学时,他与廖承志住隔壁寝室,但在回忆文章中,他谈的却是再隔壁的老师兼朋友刘思慕;再如,30年代回国后为鲁迅、茅盾的杂志撰文译稿,《译文》停刊后,鲁迅给他们几个为《译文》撰稿者赠送《引玉集》,并附有致谢的信,他也从不挂在嘴上说;又如: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大后方的香港和桂林办了明日出版社和《明日文艺》,出版了冯至、卞之琳、梁宗岱、李广田等人的不少作品,但许多人只知道有明日出版社,却不知道有陈占元先生,恰恰是他不事张扬的为人所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中,他在香港和桂林与巴金共事,来往频繁,别离后常年通信问候,有机会还不忘探望,但陈先生对这一朋友关系也从来不向外人提起,生怕沾光。解放初,陈先生作为北京大学的教授,住在沙滩中老胡同32号,那是北大教授的宿舍,同住在那里的有朱光潜、沈从文、贺麟、冯至、袁家骅、闻家驷等人,我是从别人那里读到过回忆这些教授在那里的生活情况,却没有看到陈先生的有关文字。

现在,即便北京大学外语系的学生,知道陈占元先生名字和作品的人恐怕也不多了,但想当年,粉碎“四人帮”后不久,我们西语系的学生第一次由本科生报考研究生时,带研究生的四大教授就有陈占元先生,其他三位为郭麟阁、齐香、梁佩贞。我也正是在那时,有两年时间跟着陈先生做论文(1983—1984)。后来,为我出国的事情还找他写过推荐信。在北京大学开文学专题讨论会时,也碰过几次面。

这一次,先生的女儿陈莹老师与我联系,商谈出版陈占元先生遗稿的事宜,我是很愿意做些读与写的事情的。在审读和写序的过程中,我再次领略了先生的风范,受益不浅。回想起来,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陈占元先生默默地辛勤耕耘,在翻译、编辑、出版、评论、教学、写作方面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君子不言,文字为证。

突然,记起了二十年前的一件往事。当时为纪念鲁迅和茅盾创办的《译文》杂志五十周年,《世界文学》杂志发起开了一个座谈会。其间,工作人员捧上一个从北京饭店订的大蛋糕,请资格最老的教授来切第一刀,众人推举陈占元先生来切,弄得谦谦君子手足无措。不过,当时陈占元先生还是当着胡绳、萧乾、唐瞍、杨周翰、罗大冈、戈宝权等人的面,切下了第一刀。

现在回想起来,陈占元先生确实是有资格切这第一刀的,毕竟,他当年的同事,是鲁迅、黎烈文、巴金、黄源等人啊。

后记

自从1981年母亲过早离世后,“做学问”几乎成为父亲唯一的精神寄托。他曾对我们说过:“现在我对什么都无所谓了,只是对做学问还有兴趣”;“(我)早期译作翻译质量差,现在看来有些进步”……近二十年中,父亲就是以这样的心态,拼着老命,在不断的学习中做学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笔一划写成约三十万字的文稿。

在父亲离世六年之时,能将这些文稿结集出版,甚感欣慰。一方面这是对父亲最后的缅怀,另一方面文稿可能也还有一些社会价值。

《文集》能够面世,得到了许多人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其中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马玉梅女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罗芃、王东亮先生等,特别是《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先生,在百忙中拨冗对所有文稿进行了审读,并撰写了序文。在此,谨对所有鼓励、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人致以深深的谢意。

陈莹 陈谦 陈卓

2006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占元晚年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占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5319
开本 32开
页数 3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图书小类
重量 0.4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059-53
丛书名
印张 1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