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印记(李兴叶作品集)
内容
试读章节

十八九年前的秋冬,我刚从一个知名的学府跨入人事纷繁的社会,又从一个铺着地毯、挂着吊灯的部级机关来到了这贫瘠又充满了魅力的太行山麓。

宏业村依山傍水,二百多户人家错落有致地安排在东山坡上。村子沿着山势绵延,从东到西,足有一二华里。虽说它是一个大村,离县城也只十五六里,但似乎已远离红尘,除了偶尔从村里传出几声鸡鸣狗吠,它总是安安静静卧躺在那儿。村里撇开胶皮轱辘大车、有线广播匣子与大队部那架摇把电话,就很难找到20世纪物质文明的痕迹。它显得那样古朴,那样贫困。

我是来这儿“四清”的,住在又穷又可靠的贫下中农家里。房东宋大娘的男人解放前就死了,儿子在前几年吃食堂时顶不住一天半斤粮的稀汤,进了天堂。媳妇打熬不过,撇下一口袋粮食与一儿一女,跟个烧窑的走了。大娘家老的上不了马,小的拉不开弓,死撑活撑度过了最困难的几年。孙子叫臭小,孙女叫臭妮。大娘有个土窑洞、一间堆杂物的南屋。我和臭小住了那间南屋。小屋四处透风,山区又冷,第一夜就把我冻得打颤。臭小脱得精光,睡在光溜溜的炕席上,只盖一床又薄又窄的被子,却说不冷。

宋大娘年逾花甲,脸色红润,身子骨很硬朗,只是一双小脚要支撑略显肥胖的身躯,挪动起来总是颤颤巍巍的。大娘家没小娃娃,窑内、身上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臭小、臭妮都出工,大娘在家缝补浆洗,操持家务,养猪养鸡。

大娘家日子很清苦,但相处七八个月,我从未听她埋怨日子不好过。相反,她乐观知足,即使提到吃食堂那年受的罪,还是说:“跟民国××年那回饥荒比,强多了。”我第一次在大娘家派饭,是在进村四五天后。那天吃的是红薯南瓜熬的粥和烤得薄薄的玉茭面饼。臭妮双手给我端过一碗稀粥,给她哥也端过一碗,自己却不吃,靠在炕沿上看着我们。我让她也吃,她只是支吾,却不动手。臭小吃完了,把碗一撂,她随手将碗接过去,用手一抹,盛上了粥,端过一边吃开了。我心头猛地一紧,原来连碗都……

晚上临睡前,我给臭小三块钱、一沓粮票,说:“这是十天的饭钱,先存着,每天三毛三毛给,我嫌烦。”他嘿嘿地笑了,搓着手,犹豫了一会儿,接了过去。

我们工作队的队长是某县的一位公社书记,姓杨,小矮个,镶着两只金牙,头发总梳得光光的。听说他原来是县剧团的会计,算盘打得好,有某县“四把算盘之一”的美称,后来不知怎的,当上了公社书记。他不到四十,十分精明,进村没几天,就抓出不少典型,一次次布置我写材料。例如《从饲养小毛驴看四不清干部的剥削》《进村三天,扎根三十》《坚持三同,打开局面》等等。我总写不好,他对我这文科大学生颇为不满。在我们这片包队的工作队员中,他参加劳动最少,也很少为房东扫院担水,可谈起“三同”经验却一套一套的。工作队员手册上“为群众做好事”这一栏,他总是填得满满的。我初出茅庐,不知天高地厚,经常与他顶撞。但因为他是领导,又不得不执行他的种种决定,因此心情很不舒畅。

每当我闷闷不乐的时候,大娘就过来和我闲话。一次,她一边扎着鞋底,一边问我家在哪里。我说老家在上海。她偏头一想:“上海?那与东头那个姓周的妮妮,是一个村的?”她指的是我的同学周洁。

“嗯……一个村。”我笑着回答。

“那天天能见面?”

“也不一定。”

“你们家养种些甚?也喂猪?”

“不养种,也不喂猪。”

“哪能?不养种吃甚?”

我一时很难回答。臭妮插话了:“人家有工资,买粮食吃,奶奶您不懂!”

“俺不懂,你懂?小妮子,不养种,买甚?”大娘对孙女的插话很不以为然,又问我,“上海村大不大?有俺村大?”

“大,大得多,有一千万人呢!”大娘对我这一千万没一丝惊讶之意,只是“唔”了声。

过了会儿,大娘又叨叨开了:“你在俺们这儿受(苦),家里爹妈舍得?可想哩。哎,尽了忠不能尽孝,一只手只能捂一只耳朵……要放宽心,吃得饱饱的。吃得饱,不想妈……”原来她怕我想家。

每次与大娘聊上几句,不知怎的,烦恼登时烟消云散,从内心感到欢悦、轻松。我喜欢听大娘唠叨,也爱坐在小板凳上帮大娘烧炕,把玉米芯子一个个往小炕洞里塞,身上烤得暖洋洋的,神情也懒洋洋的,我像回到了几千里外的家中,无忧无虑地倚靠在母亲的身旁……P64-66

目录

短篇小说

 一个普通的星期天

 “氓”

 蝉鸣声中

 楼里静悄悄

 B市蔬菜紧张

 九月重阳

 “市内电话”间旁

 家庭舞会

 “BAC”的风波

 春日即景

 “万元户”

散文

 买鱼

 “狗市”

 读书琐议

 不死的西门庆

 先哲的警诫

 读《贪官传》有感

 初恋

 和尚与打闪

 忆上海解放

 远去的五八年

 清明时节寄哀思

 《文艺报》六十诞辰感言

 写前辈的命运,品自己的人生

回忆录

 早年在上海

 五年一觉红楼梦

 难忘的“四清”

 “五七战士”

 感谢新影

短篇小说

 一个普通的星期天

 “氓”

 蝉鸣声中

 楼里静悄悄

 B市蔬菜紧张

 九月重阳

 “市内电话”间旁

 家庭舞会

 “BAC”的风波

 春日即景

 “万元户”

序言

本书中收集的小说、散文与随笔,大都是作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业余所作。回忆录部分则是近年撰写。作品数量不多,都还是用心的。这些作品整理结集出版,因觉得尚有保存的价值,从中能看到一些过去年代的印记.也记录了作者的生命历程,多多少少对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会有所裨益。

此书能得以出版,要感谢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与作家出版社的同志,他们让作者了却了一桩心愿。

2013年12月

内容推荐

《印记(李兴叶作品集)》是老一辈文化工作者多年心血的结集。

《印记(李兴叶作品集)》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短篇小说,二是散文与随笔,基本创作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部分已发表在当时著名的期刊报纸上;三是近几年撰写的回忆录,记录了作者从民国到新时期的生命历程。

《印记(李兴叶作品集)》镌刻了作者在人生道路、文学道路上行走的印记,也反映了历史和时代留存的印记。

编辑推荐

李兴叶先生是老一辈的文化工作者,博学多识,文学功底深厚,又是伴着新中国的建立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性格和经历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强烈的求知欲和崇高的人生理想。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回忆录,都体现着作者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对生活、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这些鲜明生动的文字,可令现在的年轻人对过去的那个时代多些感性的认识。《印记(李兴叶作品集)》不但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份反映时代特征、历史变迁的珍贵见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印记(李兴叶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兴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6853
开本 16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5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2014279273
中图分类号 I217.62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