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写字楼到玉米地
内容
编辑推荐

《从写字楼到玉米地》是史上最牛白领周竹本书写的草根传奇!

天涯经济论坛超级牛贴!《南方日报》深入报道!

老周种的不是玉米,种的是梦想。

每个都市人都有一个田园梦想,老周在做的事,就是帮很多人圆梦。

老周写的不是故事,写的是心灵。老周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最淳朴的道理:心灵安定之处才是真正的天堂。

老周玩的不是文字,玩的是生活。

无论是写字楼还是玉米地,到处都是江湖,明白了这一点,你玩的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在玩你。

内容推荐

《从写字楼到玉米地》由周竹本和李小卷所著。

《从写字楼到玉米地》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记录了老周十年IT、五年农场的创业经历。创业的热潮似乎总是集中在高新科技业,但是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有人却反其道而行,从IT回归最原始的农业,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他就是老周!老周原名周玉堂,军校毕业后,做了10年IT白领,其间打过工、创过业,合伙的小公司被收购后拿到一笔不大不小的钱,却发现房子涨价的速度永远比赚钱的速度快,而且偌大的城市,却不愿意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张书桌,于是,他跑到广西的一个监狱农场租了三百亩地,开始了从写字楼到玉米地的创业之旅。当大多数都市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家“偷菜”的时候,老周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上网记下玉米地里的点点滴滴,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目录

自序:我曾经零距离的接触过土地

上部 从写字楼到玉米地

1.十年IT,出路成了问题(1997-2007)

2.一边IT,一边农场

3.兄弟是兄弟,生意是生意

4.一个庄稼汉的乐趣

5.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6.大旱,由天还是由人?

7.你所不知道的广西

8.人在,青山在

9.上海,我来了

10.上海滩市场演义

11.我的农业2010

外一篇:2011,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景

下部 到处都是江湖

12.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13.绿色食品的悖论和陷阱

14.绿色农业留给西部的机会

15.一个草根眼中的“三农”世界

试读章节

乡村刁民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小人层出不穷,文人尤甚,其中不乏众多历史名人。“恨人有,笑人无”的妒忌加自大,坏话说尽,便宜占尽,就是容不得别人好,这也算人文历史的一种特色。

乡村呢,不管是穷山恶水,还是田园如画,总也不缺小人。乡村的小人,文化一般不高,无赖习气却很重,又算不上大奸大恶,其行为固然让人不齿,但也够不上入狱坐牢,是为刁民。这里的刁民,和历史上官方定义的完全不同,并不是指勇于反抗的正义村民。那些人往往都能够赢得一众乡亲的爱戴,绝非人见人厌的乡村小人。

乡村里,宗族的观念很重。势力强大的宗族,往往优越感极强,当然容不得小族的人抬头,活生生一副老子就欺负你的嘴脸。所以,乡村刁民多数都出在大姓人家。小族赘婿这样的人家,往往胆小怕事,遇事就忍气吞声,这也助长了大姓刁民的嚣张气焰。

在城市,各家各户关起门来过日子,邻居见面,在楼梯里都难得打招呼。在乡村就完全不同了,不管男女老少,都是熟人。闲言碎语、家长里短、鸡鸣狗吠,不管你在乡村做什么,哪怕什么都不做,都避不开流言飞语。小人就喜欢从中兴风作浪。很多话,传几遍,再送回你耳朵里就面目全非,甚至不堪入耳。而且好事往往传不远,坏事就添油加醋。打个比方说,你家的公鸡搞了邻居的母鸡,话传几遍以后,就可能变成你搞了邻居的媳妇。

在生产队的时期,刁民最容易滥竽充数。干集体的活的时候,出工不出力。抱着一把锄头,挥舞半天也不见前进半步,工分一点都不少赚。要是工分给记少了,定要闹得鸡飞狗跳,大家也只好睁眼闭眼让他们混着过。

到了分单干土地承包以后,刁民是不敢再自己偷懒了,但是也不妨碍他们继续发挥特长,好事他们先占,坏事别人来扛。比如抽水浇地,他们往往总占先,要是集体修路修渠,他们不是头疼腰疼,就是干活的时候装蒜耍滑。总而言之,一切便宜要多占,一切出力费钱的事,能避多远就避多远。

有时候,为了集体的利益,要牺牲点个人利益。只要村干部事情办得合理公道,一般讲道理的村民都会慷慨大方不怎么计较。要是遇到小人,那就完全不同了,此时他们完全成了法律专家,什么补偿,什么自愿原则,一套套的全搬出来了。比如我们村里要拓宽机耕路,需要几户人家的耕地缩进几米。立刻就有人跳出来,说就是不行,村里拿别的地来换也不行。反正拖拉机也到了他们家地头,看见别人无可奈何地还要挑担,也许是他们骨子里的乐趣。就差最后那一段路,拖拉机开不进去,大家还得肩挑背扛。

对外地人,乡村刁民自然不会放过。只要有把柄落在他们手上,敲起竹杠勒索的劲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纠缠精神,绝对让外地人头痛欲裂。小到开车路过轧死一只鸡,大到架桥修路架线用到他的地,损一粒芝麻恨不得勒索出两个西瓜来。

不过,刁民也有软肋:一怕官,二怕硬,三怕面子。

刁民虽刁,但是遇到官方势力,他们往往就转而奉承。历来阿谀者,往往都是长着两副面孔,对上谄媚,对下横眉。乡村刁民,得其真传,做起来得心应手。想象当年抗战期间沦陷区的日伪维持会,多半都是这些人构成的。在电影、电视剧里,这些人都长一副刁民汉奸嘴脸,也不算冤枉了他们。

刁民遇到比他们更硬更强悍的人,往往也无可奈何。欺软怕硬见风使舵,本是这些人的特色。遇到硬汉,无赖也得低头三分。毕竟拳头是话语权的终极力量,如果拳头没有人家的硬朗,只好退让三分。这也是乡村刁民可恶之处,专门欺负乡邻横行乡里,内战内行,真的遇到矿主黑社会这样的狠角,纵然有理,躲起来却比谁都快。

在乡村,面子是一个人的生存名片。一个人,不管多么肆无忌惮,在面子问题上,总要顾忌三分。再刁的村民,在德高望重的长辈面前,也得给上几分面子。不给别人面子,倘若以后别人也不给他面子,生存就很尴尬。所以,在乡村遇到难纠缠的人事,往往德高望重的老人出面就可以协调好。

想起来,在乡村生存,也和在娱乐圈一样,到处都是狗咬狗一嘴毛,充满了八卦花边的事端,到处都是形形色色的人等。可气可笑的事情,说起来一箩筐又一箩筐。有了这些花边,乡村生活,倒也并不是完全寂寞无聊。P18-20

序言

我曾经营过一个三百来亩的农场。三年多的时间(跨越五个年头,2007年年底到2011年年初),我一度告别熟悉了十年多的写字楼生活。

我曾经想把这个农场长期地做下去,但是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现在,农场变成了工地。一条高速公路,穿过了农场的核心地带,而整个农场的其他部分,也变成了政府待开发的工业区。

仿佛做了一场梦,梦里我成了地主,而梦醒来的时候,我仍旧在写字楼里面,过着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

三年多的农业生活,我经历了很多的酸甜苦辣。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它会教会一切你在学校里面学不到的东西。

基于我自身的经历,我写了很多关于从写字楼到玉米地的小文章,陆陆续续发表在天涯网上。这些文章,很多朋友,特别是从农村出来的朋友,有很多的共鸣。

这些文章,最初写的时候,并没有打算结集出书,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既无所谓的整体构思,也没有完全统一的主题。散文讲究的是“形散神不散”,我写的这些东西,姑且算是散文吧。

这些文章,谈不上有多么深刻的道理,也说不上什么美文。但是言之所及,来自于农业一线的亲身实践,来自于自己的思考,也算是言之有物。

2011年的春节晚会,那首来自草根的歌唱《春天里》,让我欷欺不已。那个时候,我已经知道农场的土地会被征用,不能再续租。曾经熟悉的写字楼生活,还是敞开着门让我回来。

是时候说几句总结的话了。

因为从事农业,我曾经很用心地体会过日升月落,体会过寒来暑往。无论是洪涝还是旱灾,我都有过更深的体会,因为曾经无数次祈祷明天下雨或者出太阳。我曾经零距离地接触过土地,土地给了我健康和力量,还给了我很多原始的思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写字楼到玉米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竹本//李小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48317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5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