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神是宇航员(古老传说的现代观察)/丹尼肯神秘文化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埃里希·冯·丹尼肯,当今世界超级畅销书作家、有32部作品问世,被翻译成35种语言,累计在全球售出63000000册,作品常年位列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40个国家的畅销书榜。

欧洲最负盛名的神秘文化研究者、外太空研究的世界权威、NBC、ABC、BBC文献片和纪录片王牌制片人。

他是世界未解之谜的绝对权威,创立并不断完善“古代宇航员”理论。

他的作品长期稳坐“不解之谜”、“自然科学”、“心灵”、“宇宙”等分类榜单,雄踞“神秘学”和“不明飞行物”类图书榜榜首。

《神是宇航员——古老传说的现代观察》是“丹尼肯神秘文化系列丛书”之一,讲述了一个颠覆历史的神灵起源说。

内容推荐

《神是宇航员——古老传说的现代观察》是“丹尼肯神秘文化系列丛书”之一。

关于神灵的传说数不胜数,古老传说、创世神话、《圣经》,究竟谁的讲述才是正确的?

神灵究竟是何许人也?《圣经》中的矛盾如何解释?葡萄牙法蒂玛的圣母现身确有其事吗?为什么缅甸佛塔的外形和在宇宙中飞行的火箭惊人地相似?

《神是宇航员——古老传说的现代观察》作者埃里希·冯·丹尼肯用令人信服证据,为广大读者做出了全新的、出乎意料的解释。他的观点与宗教学说、当代科学完全对立。他坚称,神灵不是人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形而上学的存在,而是地球外的智慧生物,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宇宙中的智慧生物来过地球,并在地球各处留下了诸多痕迹。

目录

出版序言

致读者

关于本书

一、另一种《圣经》

二、法蒂玛的谎言

三、佛塔的森林

四、神灵的武器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摩西和亚伦出现在埃及的王宫之前,就有惊人的事情发生。根据未记入《圣经》的犹太传说,摩西和亚伦见法老前感到恐惧。突然,天使长加百列出现了,看着这对兄弟在守卫的监视下走进王宫。尽管守卫因为渎职而受到严厉的惩罚,但这种怪异的情况在摩西兄弟再次拜访法老的时候再次出现,他们再次畅通无阻地走到了法老的宝座前。据说,他们对傲慢的埃及统治者实施了惩戒。在传说中,他们“就像天使一般。外貌散发着太阳的光辉,瞳孔闪耀着晨星的光彩,胡须像幼嫩的棕榈枝,说话时口中光芒四射”。这确实是神话般的情景。

如书上描述的那样,摩西在哥哥亚伦和上帝的神奇仙术的帮助下粉碎了埃及人的阴谋。上帝甚至将埃及搞得天昏地暗,并用非常神秘的手段屠杀了所有埃及的头生子女。最终,法老屈服了,只得让以色列人离开。而以色列人做了什么呢?

他们不断责骂埋怨摩西、亚伦和上帝。这是为什么呢?上帝在他们面前创造了奇迹,难道他们还不相信上帝的神力吗?

按照《圣经》的记载,以色列人迁徙的队伍总计60万人,而且“不包括妇女儿童。很多异族也和他们一起迁徒,还带有牛羊等大量牲畜”(出埃及记,第12章37~38节)。60万这个数字可能夸大了,或者出自后来的撰写者笔下。这么庞大的迁徙队伍被严格地管理着。为了防止人群的行进偏离目的地,上帝白天会站在云柱之端给他们指路,夜晚则站在火焰柱上给他们照明。在此期间,埃及人发现自己的财物被以色列人偷走了,于是法老派遣军队进攻以色列人。这时又一个奇迹降临了。上帝的天使来到凡间,跟在以色列人后面。以色列人前方的云柱也移到了他们后方。最后,以色列人的上帝将大海劈开一个条带,让埃及大军以及他们的马匹战车进入其中淹死,无人幸免。这时,以色列人终于开始信任他们的上帝及其仆人摩西了。但这种信仰注定无法长久。

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中没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出埃及记》里谈论的到底是怎样一个上帝?他给一个族群优先权,却得不到他们的信任。巨大的神力使这个民族臣服了;而其对手,由于财物被窃取进行的正当反抗根本不起作用。埃及人的头生子女被屠杀,那是几千个无辜的孩子啊!一根柱子,有时是光亮的云柱,有时是令人生畏的火焰柱,矗立在迁徙队伍的首端或尾端。一支埃及的军队,士兵还未拔剑出鞘,就全部被淹死了。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火焰柱故意要将埃及军队置于死地。

对上帝来说,他能做到任何事,能对他的造物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他应该给这些人树立榜样,但他一面沾满血腥,一面给“和他长得一样的人”制定连他自己都不遵守的戒律。此外,我认为上帝用神力折磨埃及人这件事,很可能是后人编造的,不然极不符合上帝作为宇宙中无处不在的创造者的身份。伊斯兰教的圣书估兰经>中简单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当安拉决定了某事,他只说将来会这样,后来真的就这样发生了。”(《古兰经》第2章第118节)我认为这样才符合逻辑。

人们可能认为,上帝在埃及人和以色列人面前展示了他的神力之后,这个世界终于能和平了,每个人都各侍其主。但事实并非如此。以色列人的孩子一直抱怨他们的上帝,他们根本不相信这是一个全能的上帝。这一点上帝自己也有所察觉。于是,他决定在这些顽固的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神力:“亚伦正对以色列人说话的时候,他们向旷野望去。不料,耶和华的荣光在云中显现。”(出埃及记,第16章10节)

人和牲畜在荒漠中需要水和食物。这两样东西上帝负责获取。他让泉水奔涌,晚上让一大群鹌鹑飞到迁徙的人群前面。每天早晨,荒漠上堆积着“一些精细的、用谷粒做的东西”。以色列人不知道这是什么。而摩西之前受过上帝的教导,他告诉以色列人,这种东西叫吗哪,是上帝送来的“天堂的面包”。但是,“天堂的面包”不立刻加工就会腐烂,在高温下它会像黄油一样融化,生虫变臭。那么,吗哪到底是什么呢?

对此,学者的争辩持续了几百年。人们普遍认为,吗哪是蚧的分泌物。蚧在地中海地区生长的柽柳树上吮吸汁液。柽柳的汁液富含碳水化合物,昆虫吸吮后留下的部分形成透明的液滴,它在空气中缩成白色的小球,含有果糖和少量果胶(如制作果冻用的原材料)。蚂蚁也收集这种东西,然后运到自己的洞穴中储存。布兑嫩人至今还用这种吗哪代替蜂蜜,他们称它为“曼”。

尽管这种物质和《圣经》中的吗哪有共同点,但它没有摩西所称赞的食品特征。曼不含有蛋白质,而吗哪在《出埃及记》中被描写成“面包”和基本食品。此外,曼只存在几个月,数量稀少,不够在沙漠中迁徙的人食用。还有人认为,吗哪相当于一种苔藓,这种苔藓只生长在寒带草原和阿尔卑斯山草地,荒漠中几乎没有。而对以色列人来说,吗哪应该是一种天天能吃到的新鲜食物。

第三种答案在1976年春天出版的科学杂志《新科学家》上发表了。作者是英国人乔治·赛森和茹德内·达乐,他们后来将自己的文章出版成书。这两个英国人的答案是那样引人入胜和令人信服,以至于我都想在这里简明地叙述一下。

古代犹太人富有启发意义和谜团重重的文献中,除了《妥拉》和《米德拉什》外,还有《卡巴拉》。《卡巴拉》是一些古老神秘文章的汇合,从12世纪开始就被当做犹太教神秘学说的总称。这个概念从希伯来语中的“OBLH”(意思是那些接受到的)推导而来。这些犹太教神秘学派的文献纲要包括《索合》(光彩之书),它据说是西蒙·巴·由哈于公元2世纪写下的。西班牙裔犹太人莫西·本·士投·得·雷欧(13世纪)从古老的文献中翻译了《卡巴拉》的一个现代版本。其他现代版本还有参考阿拉米人版的《卡巴拉记号》(1558年)而翻译的拉丁文版《卡巴拉得奴达》(1644年)和英文版《揭开卡巴拉的面纱》(1892年)。

在卡巴拉的<索合>中,约柜——这必定是摩西按照上帝的指示制作的——占据了大约50页的篇幅。

在《索合》中,分派任务的方式多多少少和<出埃及记>第15章10—12节所描述的类似。但是,其后发生了非常奇特的事情。在《索合》中,据说摩西不仅制造了一个约柜,还制作了一个叫“白天的初始”的奇怪物品。约柜和“白天的初始”都被放进了神圣的帐篷中,以色列人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一直带着。“白天的初始”的拆装由经过特别训练的祭司——利未人精心进行。人们认为,“白天的初始”是孩子的胡言乱语,但语言学家乔治·撒森解开了这个秘密。撒森也懂阿拉米语,能够理解许多其他人不理解的概念。这个“白天的初始”包含“若干头脑、绳子、露水和腹中的光源”,这些究竟是什么呢?在《索合》中,“白天的初始”由一个男性部分和一个女性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分开,由利未人的祭司清洗。奇怪的是,为什么某种神圣之物能分开后再组合起来?乔治·撤森去除文中一些脚注后发现,这里讲的不是某种生物,而是一种机器。这种装置每天都能生产出某种新鲜的东西。这难道就是吗哪吗?

这时,乔治·撒森需要生物学方面的帮助。生物学家罗的内·达乐懂得将令人疑惑的生物过程进行技术分析,接着科学绘图者马丁·瑞迟也加入了团队。很快,“白天的初始”被认定为一种生物化学机器。

P17-20

序言

千百年来,人类远古时代遍布世界各大洲的种种谜案一直困扰着现代人,尽管今天科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人类的想象力也足够丰富,但是用现代高科技武装起来的、拥有全球化视野的现代人,仍然无法解开数千年前先人留下来的历史和文化谜团。事实上,我们越是运用高科技的手段,越是把遍布全球的各个文明遗迹联系起来去审视,越是发现其非人类所能为,远隔万里的不同文明之间有一种无法解释的相似性。难道茫茫宇宙中,只有地球才孕育出了智慧生命?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我们的外星智能生命是否曾经光顾过地球?他们是否传授给了人类什么,并成为人类最初的“神”?这些问题时时刻刻在人类的大脑中萦绕,人类从来没有停下去解开这些看似永远无法解开谜团的脚步。人类在追忆自己过去的热忱中包含着对未来的深深忧虑。

埃里希·冯·丹尼肯,欧洲最负盛名的古代文明研究者,外太空智能生命探索世界权威,NBC、ABC、BBC文献片和纪录片王牌制片人。他对于外星人曾在远古时代光临过地球的理论深信不疑。近半个世纪以来,丹尼肯为了证实这个理论每年行程10万英里,奔走于世界最偏远的角落,不断搜集材料、调查考证、对比研究。关于有没有外星人这个问题,丹尼肯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答案。丹尼肯大学研究的是古代文献和神话注释,自从接触了现代科学以后,事情发生了改变。丹尼肯开始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去解读古代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随着研究的步步深入,越来越多不可思议的科学文化考古发现进入了他的研究视野,问题由猜测和假说阶段进入到了实证和归纳阶段。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外星人和外星文明的有无问题,而是外星人和外星文明到底是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的最初发展以及未来走向的。我们深信,读者对于丹尼肯先生所搜集到的这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考古实物照片,一定会惊叹不已的:我们到底是古猿的后裔,还是外星人的后代?如果真是外星人的后代,那么地球不过是我们的中转站,未来我们将走向何方?

毋庸置疑,埃里希·冯·丹尼肯是当今世界最为成功的非小说类作家,迄今共有32部作品问世,这些书堪称是地球文明之谜探索的必读书。32本书累计在全球销售63,000,000册,被翻译成了35种语言。这些书中有许多一经出版就被拍摄成了电影、电视剧和专题片。从1968年他的第一部德文作品《回忆未来》(英文版译为《众神的战车》)问世以来,他的作品就牢牢地占据着包括美国、德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的畅销书榜,他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畅销书作家之一。例如:1969年,美国电视专题片《寻找古代宇航员》就是根据丹尼肯的作品《众神的战车》制作的;1993年,德国卫星电视1台根据他的《宇宙的踪迹》拍摄了25集电视系列片;1996年,美国ABC/Kar伦电视公司制作了长达一个小时名为《众神的战车——神秘再续》的专题电影,并在全球同步放映。这部电影还在1996年的ABC电视网播放。1996—1997年,ABC/Karle电视公司再度与丹尼肯联手,制作了一部专题电影,在《发现》频道播放。1996年9月26日,德国最大的电视网RTL转播了这部电影,当时仅欧洲就有490万人观看了这部电影。

至今,丹尼肯在全球25个国家巡回演讲3000多场,其中超过500场是在世界各个大学举行的。丹尼肯本人亲手创立了考古、航天及搜寻地外文明研究会,该组织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会员多达1万人,既有各个阶层的普通大众也有专家学者。

面对丹尼肯作品的巨大成功,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从来都没有间断过。丹尼肯本人也在不断地为自己的理论和判断寻找新的考古证据。丹尼肯精通四门语言,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访古探微,尽可能全面准确地用笔写下自己的所见、所知、所想。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策划的这套丹尼肯神秘文化系列丛书中的观点仅代表一家之言,可以说有些推测迄今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论证和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其中有不少观点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批评。此次我们策划引入这套丛书共26本,意在为读者客观深度、图文并茂地全景展现世界各地神奇的古代文明之谜,从遥远的太平洋小岛到屹立于沙漠中的古埃及金字塔,从密林深处的玛雅文明到英伦三岛的巨石阵,从千佛之国的印度到安第斯山脉下绵延千公里的“阿加尔塔”,从秘鲁纳斯卡巨画到“失落之城”亚特兰蒂斯……面对难以解释的令人惊叹的古代文明,丹尼肯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态度既非常大胆,又极其可贵。在众多关于古代文明之谜奇思妙想般的假说中,丹尼肯的研究无疑是最大胆、最系统、最有影响力的。无论他的观点正确与否,对于开拓人们的思维,打开人们的眼界,启发人们的灵感,都功不可没。“我们并不孤单”,丹尼肯的书鼓舞了一代代的人去大胆探索浩瀚宇宙的奥秘,了解人类的过去和未来。从丹尼肯的这套全集中,读者一定会了解到系统而丰富的天文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神话学知识。书中所记载的奇异而多样的人类史前历史和民族文化成果也一定会引发读者巨大的阅读兴趣。

经丹尼肯先生的亲自授权,我们策划了这套丹尼肯神秘文化系列丛书,旨在开拓读者的视野,启发读者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鼓舞读者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加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增强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后记

聪明的人可能表现得愚蠢,愚蠢的人不会表现得聪明。

——库尔特·霍夫斯

自从我开始写书,就对进化论感到生气,虽然我确切地知道所有的生命形式都受进化规律的制约。我并不是要质疑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只是进化的过程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两方面因素引起的突变:一方面,总是有新的基因信息潜入地球,它们经由宇宙的尘埃来到我们身边;另一方面,外星人有目的地干涉我们人类的基因组。正如人类的传说所述,“神灵”按照“他们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新的基因在我们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被“人为”地加入了。我持这样的观点已经35年,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年复一年,人类学家给我们提供了关于我们祖先的相互矛盾的信息。某一个地方没有发现一个头盖骨,最新发现的猿人展览却如火如茶地举办起来了。我们已经习惯了“走出非洲理论”,根据这个理论,第一批现代人在近10万年前从非洲起程,登上地球的各个大洲定居,而如今这个理论已经过时了。“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头脑中关于人类起源的画面就越混乱。”美国科学家大卫·曼说。我不得不说的是,现在这种混乱程度越来越严重了。

1973年,一种病毒基因被成功地注入了某种细菌。1978年,人类胰岛素基因的合成变体被移植到了一种胆碱细菌内。1981年,第一批转基因的哺乳动物,即7只老鼠诞生。1988年,哈佛肿瘤鼠出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目瞪口呆。一年后出现了转基因的绵羊和山羊,不久转基因的牛也出现了。这时,人类精子库的建立和人工授精开始普及,第一批试管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植物学家也没有闲着,他们开始研究转基因植物。接着,克隆的老鼠、绵羊出现了,后来还出现了克隆的牛,下一个就是基因混合体。当我在写这些情况的时候,我读了基因学家最近干的蠢事——波特兰大学(美国)的科学家制造了第一个转基因的灵长类动物。他们给这只小猴子取了个可爱的名字——ANDi(DNA字母颠倒再加上i)。

和平常一样,人们在报纸和电视节目上评论这些事情的进展,不明就里的人也加入了讨论的队伍。如果是在民主国家,这种讨论本质上是有好处的。人们讨论了很多伦理和道德方面的问题,以及人类不允许戏弄上帝。神学家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有一条上帝不允许僭越的最后界限。只有一个人再次甚至大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他是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孟买的众多观众面前,他说基因技术最终会创造新的人,比现在的人聪明和抵抗力强的人。

所有人为的努力和法律法规都改变不了这一点。霍金的观点不是原创的,因为有基因进入人类身体,这样的说法由来已久,在几千年前我们祖先的文献中就可以读到。我们祖先的很多传说都谈到了基因干涉人类的基因组和有目的的人工突变,当然还谈到了吐火女怪——神话中的基因混合体。当时的干涉无一例外都是神灵做的,这是软肋所在。关于他们这样做的动机,人们还在争论,但关于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不争论了。为什么?DNA(脱氧核糖核酸)——我们遗传中的不变材料被解密了。尽管人类完整的基因组被解密了,但是认识基因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这就像我们现在虽然认识了书页,但是还不认识单个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一样。20年前,我写关于人类基因组解密的文章时受到了嘲讽,遭到了排斥。人们说,DNA中有几百万个可能性,这永远不可能——即使可能,也是1000年后。现在呢?人类谱系之树隐藏在基因携带的信息中,我们拥有无限技术可能性的基因学家太聪明了,以至于忽视了它。几年后,他们将做出论断:基因结构的某些特定的片段不是进化演变的结果。虽然有元父母亲(亚当和夏娃)存在,但不止一对。基因学家将做出论断:在我们的基因中处处都被捣鬼了,他们必定会问这是谁做的——无论愿不愿意。答案在问题提出之前明显就存在了:是神灵。下一场争论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那是怎样的神灵?紧接着还有一串问题,那是我和我的辩论对手这几十年研究的问题。然后就宣告科学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和宗教的终结吗?不!

两种力量统治着人类的思想:科学和宗教。两者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他们有共同的原因和目标。什么原因?好奇。什么目标?知识。我们全部的思想和行动都围绕科学和宗教展开。信仰和科学研究有什么关系?科学知识和信仰有什么关系?一个宗教如果对已经证实的科学知识视而不见,那它就是教条主义的,就无法在我们这个行星的社会中存活下去。如果宗教继续自以为是,就不能和科学相容。如果科学轻视对神灵的敬畏和宗教感受,它就难以存活,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宗教和科学的世界里。宗教可能延缓科学的发展,这种事情过去经常发生。信仰和神学与科学有根本区别吗?没有——两者都追求终极的真理,只是获取知识的道路不同而已。修道院中的修士有可能获得和天体物理学家一样的关于上帝和宇宙起源的结果。他们的区别在于,天体物理学家能证明他获取的知识,而修士只能得到知识,信徒必须信仰这些知识。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的健康和精神状态之间存在着联系。统计结果显示,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相比,较少得癌症。人是身体和心理的统一体。现在神经病学研究虽然解释了,在我们的神经的传导者——大脑中发生了什么,但并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发生的。科学和宗教在同样的人身上起作用。我们的精神产生想象、好奇,甚至具有治疗作用,那么我们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人类尝试用所有的毒药扩大感官的范围。在吸食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另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和以前的世界一样,只有感官的觉知和感受改变了。至今没有任何科学知识来源于毒品。精神从哪里来?这是一个科学的,同时也是一个宗教的问题。科学虽然解释了宇宙大爆炸、黑洞和宇宙膨胀,但是宇宙大爆炸的起源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由宗教提出的。科学将给出答案。宗教哲学想知道我们是否在宇宙中单独存在,创世是否由于人类而发生。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由科学给出。如果科学发现我们不是在宇宙中单独存活的,那这将不是宗教的终结,而是它的继续。外星人达到了什么程度的神学认识水平?他们的神学认识是基于怎样的科学资料上的?假如宗教不教条,那么科学和宗教就相容。宇宙中有一个智慧的设计者吗?上帝是不是我们所有行动的最初(和最后)的来源?他也是科学好奇的最初和最后来源吗?

有一点可以肯定:宗教不能和科学脱离。万有引力定律的边界既不在宗教上,也不在文化上。以宗教的名义进行十字军东征再也行不通了(我们还必须在宗教有限度的自以为是中生活一段时间),科学和宗教这两种力量将相敬如宾。基要主义的阴影还笼罩着全人类,用精神的力量、采用和平的方式限制它是宗教和科学共同的任务。

书评(媒体评论)

不可否认,丹尼肯既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幽默大师,也是一个敢于对传统科学和权威提出质疑的勇士。

《世界报》(周日版)

拥有超凡精神和渊博学识的丹尼肯将他的观点娓娓道来,即使那些最坚定的怀疑论者也深深为之折服。

《世界报》

但凡看过埃里希·冯·丹尼肯作品的人,都会熟知他的理论。他不但用他的理论向我们证明他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幻想家,最重要的是会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真应感谢这个带领我们走进神秘世界的大人物。

《新威斯特法伦报》

这种富有想象力的冒险对我们这个因过于现实而失去自我的时代来说。是多么地令人向往啊,同时这也是一本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很高的书。

《斯图加特新闻报》

在当今众多味如嚼蜡的图书作品中,埃里希·冯·丹尼肯是最后一个能将艺术和历史讲述得如此栩栩如生的人。

德国《明星》杂志

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跟随丹尼肯的叙述,人们不知不觉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基尔新闻报》

丹尼肯唤起了人类对远古的追忆。

《苏黎世日报》

凭着令人钦佩的勇气,这个畅销书作家非常勇敢地与那些科学家们辩论“那些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星期日图片报》

今天,埃里希·冯·丹尼肯已经成为全球最成功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风格充满激情又不乏幽默,语言通俗易懂,充满神秘的异族风情,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古老、遥远国家和地区的描述更是精彩绝伦、惟妙惟肖。他的作品大大地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瓦利赛尔信使报》

埃里希·冯·丹尼肯依据古老的传说和传统故事对未来作出了大胆假设,这些结论让很多科学家大为震惊。虽然这本书充满悬念和幻想的情节,却不属于子虚乌有的科幻小说。

《地方志》杂志

事实上,丹尼肯是一个能将故事讲得非常生动的人,我们感谢他为我们带来的乐趣。

《西南周报》

丹尼肯的主张是那么有独创性,至今还无人可以超过他。

《明斯特报》

埃里希‘冯·丹尼肯的书堪称一部扣人心弦的传奇,读者甚至会感觉自己在看一部侦探小说。

法国航空《太太》杂志

丹尼肯将圣经注解、科幻小说、史诗和在世界各地搜寻到的古老传说融为一体,于他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成斯特法伦邮报》

丹尼肯的书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一种他特有的作风:真诚、律己。

《伯恩报》

埃里希·冯·丹尼肯的作品总是能引起读者的深思,他并不是纯粹地宣布所谓新的真理,而是一再对自己提出问题,最大程度地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吸引观众的兴趣,并试图从逻辑上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骄傲自大地宣传他的新救赎学说。丹尼肯先生的幽默风趣和探秘访古的实证精神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巴登报》

毫无疑问,丹尼肯的新构思总能征服读者。

《世界报》

他直指科学领域的教条问题,深入研究了以往那些传统意义上的解释,无论这些解释是出自《圣经》、 《古兰经》,还是梵文经典……总的来说,丹尼肯总会给我们带来非常生动有趣的书,读者可尽情享受其中的阅读乐趣。

《图书世界》

这一切充分显示了丹尼肯是多么善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在书中,丹尼肯所提到的那些经典的神话形象,如半人马、飞马、美人鱼或长着动物脑袋的人,都被解释为外星基因工程的产物。这提供了很多可供讨论的素材,会让那些对糟糕的电视节目感到厌烦的人感觉新奇而刺激。

《柏林画报》

他(丹尼肯)的观点可以让我们对人类的历史和进化做出一些有趣的猜测。

《南方信使报》

很多外表严肃的科学家都嘲笑他的作品。但对那些真正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来说,丹尼肯创造了一种新的世界观。

《瓦利赛尔信使报》

关于外星人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埃里希·冯·丹尼肯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思维,在关于过去和起源问题上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视角。

《托根堡新闻报》

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洲和北美,有一种新的病毒——“丹尼肯病毒”,爆发了。

《远眺》

虽然丹尼肯对人们心目中严肃的神的形象和概念提出了挑衅,然而神却恩赐给了他常人没有的天赋。

《茨维考日报》

埃里希·冯·丹尼肯所建构的外星人世界令人着迷,而他作为一个完完全全的地球人,也同样令人着迷。

《卢塞恩报》

人们喜欢倾听他的演讲,因为他是个思维敏捷的演说家,从不搬弄别人的笑话。最为听众所喜爱的,是他应答考古学家和其他所谓的科学家提出难题时的妙语连珠。

《巴斯勒报》

对我来说,丹尼肯就是宇宙研究问题上的雅克一伊夫·库斯托。

《瑞士画报》

无论你是丹尼肯理论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会不自觉地被他吸引,期待与他就人类存在的意义和起源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比勒尔日报》

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如此喜爱他?答案是他的说服力、他的神韵和他的感染力。埃里希·冯·丹尼肯简直可与电影导演大师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相媲美了。

《瓦利赛尔信使报》

很多读者追随他很多年,对他的书爱不释手。

《图尔高日报》

他是一个思维敏捷的演说家,无论走到哪里,身边都会聚集一批对他倾心仰慕的听众。

《图尔高日报》  埃里希·冯·丹尼肯不仅是“外星事务专家”,也是全球最成功的畅销书作家。

《温特图尔信使报》

他称自己是个幻想家,非常厌恶一成不变的事物。他可以脱稿演讲三个小时之久,他那些精彩绝伦的话语让听众们无比兴奋。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受到瑞士人民的关注。

《苏黎世每日新闻报》

丹尼肯既具有企业家的实干精神,也拥有思想家的大胆无畏。

《钱》

埃里希·冯·丹尼肯——一个具有高度极化效应的名字。

《旅游杂志》

他用娴熟的修辞、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世界各地的听众引领到洪荒的远古时代,解读一个又一个奥秘。

《人民之声》

丹尼肯的想法受到了有名望的科学界人士的推崇和美国国家宇舷局的关注。

《托根堡新闻报》

冯·丹尼肯曾经被当做骗子和冒充内行的人而备受谩骂,但他的书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捧,他也成为了那个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泰晤士报》

丹尼肯是一个非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家,他用他的理论提出疑问、挑战传统,借此激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每日新闻报》

毫无疑问,埃里希·冯·丹尼肯让读者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也促使科学界对那些问题重新考虑。

《卢森堡信报》

“世界之谜”这个主题可以与埃里希·冯·丹尼肯这个人划上等号。

《酒店评论》

丹尼肯是一个对所有外星生物,以及那些难以解释的神秘事件孜孜不倦的研究者,同时也是收获者。

《星期天报》

埃里希·冯·丹尼肯需要的不是奖项,他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自我肯定,以及全世界几百万读者的肯定。

《普罗报》

《明镜》周刊曾评论道,冯·丹尼肯为我们再次展示出了远古时代的一种秩序。在我们这个因科学而变得不再可靠的时代,人们越发对这种简单而有效的秩序深深着迷。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丹尼肯的书能如此受到推崇的原因吧。

《小联盟报》

埃里希·冯·丹尼肯是勇敢地探索地外文明和远古文明行列中最伟大的先知。

《布里格报》

30年来,他一直都是个热门话题。他的观点让科学家们惶恐不安,因为他所提出的问题总是无人能够解答。

《信使报》

他为人机敏,充满智慧,既是一位意志坚定的探索家,也是一位大胆的实践家。他的出现总是伴随着那些不同寻常的想法——这些都是他的同行们梦寐以求的。

《臭虫》(Cimex)

他想证明,早在很久之前,外星人就曾乘坐宇宙飞船在地球上登陆了。为此,这50年来,他默默地探寻于洞穴和金字塔之中,乘坐直升飞机穿越丛林和沙漠。他写成了书,并将其拍成电影,还在大学、会议中心和多功能厅演讲。他以破竹之势迅速征服了全世界的读者和观众,就像骁勇的战士转瞬之间就攻破了对方的防线一般。

《傀儡》(Durumy)

你无法想象,埃里希·冯·丹尼肯总是能够毫不费力地让他的读者为他的作品叹服和深思。

《图尔高日报》

他称自己为幻想家,并深以为傲。自从这个瑞士作家于41年前发表了他的第一本畅销书《回忆未来》后,许多人就开始对外星人的存在深信不疑。

《巴蒂赫斯菲尔德报》

埃里希·冯·丹尼肯的假设对社会、科学、文学和艺术的影响越来越大。此外,它还有助于解答人类一直以来的困惑——外星智能生物是否存在。对外星智能生物的研究,是一个全人类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俄罗斯地质学家 弗拉基米尔·阿文斯基教授

这种理论将更多的目光吸引到人类史前历史学方面,也引起了我们对其他说明性假设的关注。有了它,我们就掌握了一个特别的工具,这是一根引领我们走出发展迷宫的红线,帮助我们更加充分地了解我们的星球。

——纽约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 路易斯·E·纳维亚博士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过去曾经被外星人访问过,这是完全可能的。

——慕尼黑技术大学教授、空间技术研究员 哈利·O·鲁珀博士

从整个地球史的演变和人类生活史的更替,到有了编年史的时代,外星智能生物在我们星球上出现过的痕迹毋庸置疑。勇于追查这些历史谜题背后的真相、重新研究人类早期历史,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工作。

——德国地质学家 约翰尼斯·菲巴格博士

诚如埃里希·冯·丹尼肯所分析的那样,古代印度的文字清楚地表明,过去那个毫无生命迹象的灰色地球的确曾被外星人拜访和影响过。

——印度梵文与语言文化学教授 迪利普·库马尔·坎基拉博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神是宇航员(古老传说的现代观察)/丹尼肯神秘文化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瑞士)埃里希·冯·丹尼肯
译者 白爱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9664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2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3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Erich von Daniken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