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西湖到瓦尔登湖
内容
试读章节

我只是静静地微笑

杨君磊 初三

瓦尔登湖畔,寂静;寂静之声,绕梁。

您好,梭罗。我是一个中国的年轻人,读完了您写的《瓦尔登湖》,慕名来到瓦尔登湖,带着一块来自遥远东方的石头,在您诞辰两百周年之际,向您展示我的石头。“我只是静静地微笑,笑我自己幸福无涯”,我将这句话写在石头上,放在您所待过的静谧湖畔,与湖泊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石头伴随着这句话,一起沉人这无边静谧的风景之中。

石头在中国随处可见,这句话在您书中也并不出名,但它却深深地吸引了我。生活如此多艰,为何要笑呢?笑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我不知道当您拿起笔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也许内心正如惊涛骇浪般涌动,也许就像瓦尔登湖一般宁静。

生活之中能有多少让人幸福的事呢?我在瓦尔登湖畔,想了许许多多的事:自己,家人,朋友,社会,国家,世界……发现一切都与这句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世界为了万物的幸福而存在,国家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存在,朋友、家人与我常常是为了对方的幸福而存在。如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样,整个世界都是互相依靠而存在着。正如这句话所说的,因为你我其实都被看不见的广阔无涯的幸福所包围,所以为什么不微笑呢?

我把您的这句话写在这块石头上,把这块石头捏在手心,立在瓦尔登湖畔,寂静,然而这句话发出的寂静之声,在我心中轰鸣。

你们答应了明天偿清……

葛晔洋 初二

“你们答应了明天偿清,又一个明天偿清,直到死在今天,而债务还未了结。”

我们在都市里生活,每天上学、放学,大人们每天上班、下班。被“活下去”这三个字弄得晕头转向,忙碌地工作只是为了“活下去”;起早贪黑地学习也只是为了“活下去”。于是,渐渐地,思想就被这样的生活替代了,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重复,直到“死在今天”。

之所以喜欢这句话,是因为之前我的生活状况,就像这句话所形容的那样,年纪说小也不小了,但一点自己的思考都没有。大人说要好好学习,我就乖乖地好好学习;大人说累了休息一下,我就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学习。每天要学的内容太多了,“欠下了许多债务”,在心里想着明天再做吧,明天偿清……无数个明天过去了,而债务还未了结,直到死在考场。

是的,如果人生只是不停地打拼,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欣赏两边的风景,那这样的人生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我羡慕梭罗,因为他有自己的生活,他不像城市里的普通百姓,随波逐流;他也不像底层的人们,抱怨着生活的痛苦。他有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外面的世界在他的眼中,几乎只有喧嚣与繁忙,于是,他给予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隐居。的确,自己搭的房屋固然简陋,但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呢?

我还羡慕梭罗,因为他追求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可以把它做到完美,没有和我们一样零碎的债务,也就不需要偿清了。

读了《瓦尔登湖》,我怀着憧憬,拿着自己的石头,真的来到了这个宁静之处。绕湖半周,就能看到梭罗的故居了,如今片瓦无存,只余一小块地皮,被围栏围起,旁边是一个石头堆——一些喜欢梭罗的人们留给他的纪念。我把自己的石头和大家的叠在一起,表示了我对他的尊敬。

明天偿清,明天,明天,我们有几个明天可以过呢?

P10-13

作者简介
郭初阳,生于钱塘,长于宝石山下,常登初阳台,看湖心亭一点,断桥一弯,浙江潮霜雪一片。好买书然不暇读,偶尔写书但不畅销,一直教书以此自娱。著有《言说抵抗沉默》《颠狂与谨守》《大人为什么要开会》《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等。
汤萌,Beyond School英语教学负责人,雅号Ms.Tang,纯音节师,创意课程研发能手,英国议会制辩论推广人,喵星人陪客,花艺巧匠,绿色生活实践家,烘培爱好者,译有《辩论守则:澳亚辩论手册》。
后记

闪闪发光的异常值/李嘉怡

去年此时,我捣鼓了三个小时,终于把一年的税给报了。报税就是填写一堆表格,告诉税务局自己过去一年赚了多少钱,交了多少税,多退少补。美国的报税制度,就像中国的上户口一样,是件大事;比上户口更麻烦的,是报税一年一次,四月份截止。截止日邮局外排起长队,和上海世博会一样热闹。报税是多大的事呢?是很大的事。《疯狂动物城》里兔子警官让狐狸协助办案,狐狸不干,兔子警官说,你看你这些年,卖了那么多冰棍,税款分文不交,你不协助我,我就去告发你,狐狸就乖乖听兔子警官的吩咐了。

那是我在美国的第三次报税。第一次是抄的一个朋友的税表,啥都不懂,把他的工资数字替换成我的,忙活了半天;第二次花了一百美金,委托了一个不靠谱的注册会计师,能填错的地方都错了一遍,来来回回折腾了两周,到最后一天才去邮局寄税表;第三次我静下心来,买了个高级软件,把过去一年的收入都整理了一遍,把表格填好、寄出,弄得一清二楚。直到耶鲁研究生毕业前夕,我一直觉得生活格外简单:去了那么多国家,自己安排出行的方方面面,独自走过那么多地方,简直无所不能。后来开始工作,自己租了一处蜗居,每个月水费单、电费单、煤气费单、垃圾丢太多导致的罚款单、街边停车超时的罚单纷至沓来。这时我才发现,生活有那么多琐碎,只是自己从前没有接触过。

我在读初二的时候第一次出国,去了美属的塞班岛和天宁岛,那里以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与美国在此装载两颗投放广岛、长崎的原子弹而著名。后来我也去过新马泰、柬埔寨、日本,以旅游为主,总有亲人朋友陪伴,只要带够了钱,照相机有电,储存卡有空间,最好书包里还有些小零食,其他啥都不担心。我真正开始漂泊于海外,睁开眼看中国以外的世界,部分是因为我对本科学校的不热爱——读书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毕业,参加社团是为了加综合测评分,做志愿者服务是为了年末的评优,学校充斥着“模拟投资银行”“模拟炒股”“模拟市长”等活动,大家都忙忙碌碌,眼里却看不到热爱。所以我就想,国外的同学,会是怎样读书的呢?

至今在我的脑海中,还印着在伦敦逛博物馆时遇到的一个小女孩的模样,她穿着红色的小外套、黄色的小短裤,背着小书包坐在一幅世界名画前的地板上心无旁骛地临摹着,身边游客熙熙攘攘。她没有若有所思地端详画作,翻着教科书,背诵这幅画叫……由画家……作于……年,画中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她那种认真临摹、用心体会的劲儿,深深地震撼了我:原来画作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体会。本科一年级结束的暑假,我申请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暑期夏令营,拖着自己标志性的橙色大拉杆箱,爬上山坡,开始了当代亚裔美国人研究的课程。班上有本校的学生,也有国内组团来的本科生。当班里的黑人同学或者白人同学在关于“黄祸”“模范少数族裔”的问题上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中国来的本科生总坐在教室的最后两排,低头玩着什么。他们最积极的时候,是期末考前的最后一堂课,下课以后围着老师,问考试的范围。

大三上学期,我去北欧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乌普萨拉大学交换了一个学期。在我的专业统计课上,有个社会学科背景的同学伊丽莎白频频发问,问的问题简单至极。相比中国同学互相之间交换心领神会的“怎么这么简单她还不会”的眼神,每个本地的同学都非常尊重地听她提问,老师也总是耐心讲解。我想起自己也有过这么一段时光,因为怕被嘲笑,即使不懂,即使老师问“大家还有问题吗”或者老师在办公室等着给学生答疑解惑,我也只是问同学。外国同学似乎从来没有这样的焦虑,知识是自己的,不懂就问,问清楚为止。

在耶鲁读硕士的时候,因为是一年的项目,除了读书还要兼顾找工作,时间紧,同年级的中国同学都抓紧时间,从不参加这样那样的社团活动,而是积极社交、投简历、准备面试。我那时候正陷在对一级方程式赛车和日文的热爱中,老歌这样唱道,“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我就想,那我就不如试试吧,一年的时光,我还年轻,耗得起,谁的人生不走点弯路呢?于是我参加了学校工程学院混合动力方程式赛车社团,作为旁听生修了一年日文,每天少睡一些时间,一年之后正常毕业,还结交了很多思维开阔的本科新生,以及一群脑回路清奇,读着环境学硕士、理论物理博士,每天也少睡一些时间,硬是把日文学下来的朋友。这时候,我越发自信并日渐强烈地感觉到,不管一个人多么特立独行,这个世界总不乏同行者。追随自己的内心,不用害怕孤单。

来湾区的四年是我大开眼界的四年。我认识了许多各行各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其中湾区有个很有名的科技工作者说,有个从法文借来的单词,叫deja vu,中文里翻译作“看到新事物,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硅谷工作,要学会vu jade(把deja vu反过来),就是从看过千遍万遍的东西里,看出新意。传统汽车行业说,这车子可难做了,要几十年的经验积累,科技公司做不出来,可是我们有了特斯拉(Tesla);出租车行业说,这个行业被我们垄断了,做不出花来的,可我们有了Uher。创新从来不是可以预见的东西,直到你真的卷起袖子,放手去做。

今年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曙光照亮非洲大陆的伊始,登顶了赤道雪山乞力马扎罗山。在山上的第一晚,我的安静心率是每分钟120次。我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满脑子想着雪崩、庞贝古城湮没的景象,想着爬不上山、不甘心下山的两难境地,吃不下也睡不好。从第二天起,我试着让心里只装两件事:认真走路,认真喝水吃饭。生活蓦地变得简单起来,少了对成功的过度渴望,少了对失败的焦虑,我竟意外地专注于眼前,缓慢而坚定地靠近非洲之巅。登山共六天,每日起早贪黑,无穷无尽地步行,还要克服寒冷、空气稀薄、无澡可洗的不适,确是辛苦,然而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就不会让世间的纷扰分散了注意力与热爱。

转眼我在湾区生活近四年了。一周前我的大姑姑突然离世,我每夜背负着无尽的悔恨,无法人眠。离家越远越久,我越发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陪伴在父母亲人身边的时间太少了。天底下能无私地对我好,出门总是想开车把我送到目的地,每天早早起来等我起床,生怕做早了饭会凉、做晚了我会饿,每次去医院配好常用药,跑上好几家店为了买上好的小山核桃、天目笋干、金钱菇、黑木耳好让我带回美国的人,除了爸爸妈妈,大概找不出几个。我语文不好,诗词歌赋背过的也记不得多少,那天晚上蓦地想起“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觉得很是在理,于是哭得更凶了。

统计学里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平均值(mean)和异常值(outlier)。顾名思义,平均值就是所有取值的平均数;而异常值,是那些偏离平均数很远的数据点。世界卫生组织说中国人平均寿命是76岁,并不代表你我只能活76岁,比如我就想活100岁;在伯克利读书的时候,多数中国同学都坐在最后两排闷头做自己的事,我就要坐在第二排和其他美国同学一起跟老师争个面红耳赤;在夏威夷的时候,人们在火奴鲁鲁的海滩边,拍海浪沙滩艳阳天,我背着四十五升的帐篷、睡袋、饮用水、火炉、食物,在夏威夷的火山渣堆边安营扎寨,看星星满天。

为什么不做个闪闪发光的异常值呢?

2018年1月

目录

I 石头记

 梭罗,这是我的石头/孙星悦

 天亮的日子多着呢/吴洋溢

 谢天谢地,世界并不限于这里/周天悦

 我只是静静地微笑/杨君磊

 你们答应了明天偿清……/葛晔洋

 一封信,关于无穷的界限/吴悠

 宁静,震撼了我/叶于诚

 瓦尔登湖与《瓦尔登湖》/汪舒妍

 这十分钟是个凉丝丝的烙印/黎以萱

II 城市之光

 书店布局/陈彦羽

 我在“城市之光”/陈语心

 一小小的书店/刘骏彤

 吮吸书的芳香之地/魏泽宇

 蓄在书里的时光/陶景舒

 诗人之椅/魏泽宇

 “城市之光”,一个时代的象征/夏夏

 此非摩天大楼也/黎以萱

 彼得兔的故事/刘卓尔

 Planet News:买下它的全过程/于成诚

 插图版的How/周乐天

III 看图说话

 火药西湖/陈语心

 最美的那条路/黄伊蓉

 九曲花街/陈彦羽

 黄黄的小车/严逸海

 激情瞬间/魏泽宇

 门/陈冬迩

 鞋/俞宽

 青衫磊落少年行/陈姿彤

 行走在宁静的时代广场/刘骏彤

 在纽约过马路/胡昕

 鸽子奶奶/胡行健

 Sam先生的礼物/俞果

 艺人/陈冬迩

 拜耳先生/刘骏彤

 飞翔的自由/刘卓尔

 街头/陈崎岳

 邦克山纪念碑/杨嘉航

 Young Girl with Roses in Her Hair/陈彦羽

 “自由之路”/陈启阳

 普林斯顿测绘记/于成诚

 略显悲伤的小男孩/钱许儿

 小婴儿和天使/项南

 门外汉看《地狱之门》/陶景舒

 奥利奥蛋糕/周舒洋

 距离源于尊重/王寒

 S/娄宇鑫

 One Dollar/蒋晨涵

 Amish,时间停留在几个世纪以前/夏夏

 阿米什人的房子/彭子涵

 和陌生人说话/王玥

IV 九故事

 故事一 快活的旧金山土著/郑伊蕾

 故事二 39号码头的海鸥与情侣/郑伊蕾

 故事三 缪尔森林国家纪念地/郑伊蕾

 故事四 穿过中央公园去大都会博物馆/郑伊蕾

 故事五 大都会里的皮格马利翁和伽拉泰亚/郑伊蕾

 故事六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的两件作品/郑伊蕾

 故事七 纽约高线银鞋子/郑伊蕾

 故事八 阿灵顿松鼠/郑伊蕾

 故事九 史密森后花园/郑伊蕾

V Photo Gallery

 Path Running Through an Amish Farm/刘卓尔

 MIT in My Eyes/陶景舒

 The Best/俞果

 Rodin and Stanford/徐灵笑

 Sunset in Philadelphia/陈语心

 “Pizza”from the Heaven/于成诚

 Gettysburg Address at Lincoln Memorial/汪舒妍

 The Sadness in the Eyes/刘骏彤

 Walden Pond/俞宽

 Young Girl with-Loses in Her Hair/陈彦羽

 The Butterfly Pavilion/夏夏

 Ducks in the Reflecting Pool/钱许儿

 Our Hand—drawn Map/陈姿彤

 American Pizza/周舒洋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魏泽宇

 Pigeons in the City/娄宇鑫

 Our Dormitory in Boston/杨嘉航

 Best Life for a Duck/全心浩

 Lombard Street/陈崎岳

VI 博物馆

 The Peacock Room/夏夏 邓若冰 季喆雨 钱许儿

 Daniel in the Lions'Den/徐灵笑 徐一宁 陈启阳 杨嘉航

 Monkeys Grasp for the Moon/周乐天 陈崎岳 魏泽宇 彭子涵

 自然历史博物馆:浙江VS华盛顿/周舒洋

 “博物馆精神”与故乡的再定义/陈语心

VII 社会观察

 在厕所里发现美国/陈姿彤

 从门看一所大学/夏夏

 开放的哈佛/鲁泽臻

 中美食物差异八条/梁熙博

 “自由之路”上的异国面孔/陈语心

 从美利坚的三处墓地谈起……/周乐天

 我在寻找一个标志/黎以萱

VIII 不亦快哉(六十四则)

IX 剪贴梭罗(十二首)

 艺术家/吴洋溢

 看/郑怡宁

 时间/罗闻起

 我为何生活/尉浩哲

 熬/廖政阳

 天堂/俞邢天夏

 非公职人员的挂名职务/罗浩霖

 寂寞/汪怡婧

 作物滋长/姜林皓

 生活/张瑞涵

 量/傅志杭

 无忧无虑/周天悦

代后记:闪闪发光的异常值/李嘉怡

序言

课堂世界与世界课堂

郭初阳

让课堂变得有趣并不难,做到以下两点即可:一,有充实的材料;二,把这些材料按照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这样的话,无论是沉潜进入某一则材料,还是从这则材料泅渡到下一则,都在充沛的思维流中,阅读如静水流深,讨论如水库开闸,一路水花激荡,自然不会觉得无趣。

举一个例子。

一节主题为“反复”的课,始于穆旦的名诗《冬》,《冬》的第一章共四节,原稿每节的最后均为“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然而杜运燮所编《穆旦诗选》收录的修改稿,每节的最后一行改成了四个不同的句子,朗读两个版本的《冬》之后,请孩子们思考:倘若你是编辑,你会选择原稿还是修订稿?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选择,讨论交流之后,明确下来的是“反复”的两点主要功能:第一,“反复”能对某项内容、某种情感加以强调;第二,在一唱三叹的“反复”中,形成了这首诗特有的节奏感。

那么,“反复”的功能仅止于此吗?再看《孟子》里的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人送鱼给子产,子产命管池沼的校人放生于池,校人却把鱼煮了吃了,回头编了个谎言骗子产——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想一想,为什么孟子让校人洋洋洒洒地说上一段,还复述了子产的八个字,而不用“校人出而笑之”一句带过?这便增补了“反复”的第三种功能:再现情境,刻画人物。讲到这里,不妨稍作逗留,顺路带到顾炎武的一个观点:“辞主乎达,不主乎简。”准确是写作的第一原则,准确原则>精练原则。

最后研读香港作家刘以鬯的名篇《打错了》,小说由两段构成,第二段有三分之二的内容与第一段完全一样,为什么要如此反复?因为这样,能让读者的感受经历如下的变化:雷同—麻木—强烈刺激。“反复”的第四种功能正在于此……

课堂就像里尔克笔下的那一只豹,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可以是一个核心词、一首诗、一页文章,或一本好书,如此团团旋转而深入迷人之处,孩子们常常觉得时间太短,铃声响了却不愿下课。这样的课堂是有趣的,元气充盈;然而,在课堂里看世界,无论如何总是纸上的行旅,都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可否以面前所读的书本为起点,就此出发,展开一趟与书本世界对应的,仿佛平行宇宙一般的实地旅程呢?

于是,想要走出课堂的老师们,拟定了一则招募计划,开篇辞是这样写的:

“为什么少年人特别需要旅行?因为旅行是人生的一个缩影,让人摆脱惯常的生活方式,来到陌生的地域,踊跃着一颗好奇心,以新奇的眼光来看世界,澡雪精神,耳目一新。除了见识那些从未见过的事物,旅行还让人反思熟知的事理,获得新的理解。旅行是亲历,是解放,是绝佳的教育,是远在远方的课堂。这是一趟体味遥远感的跨国之旅,既有对英文原典的研习,也有与美国同龄人读同一本书的体验,更有从‘纸上得来’到‘绝知躬行’的亲证。这趟旅行,结合了阅读(旅行前)、研究(旅行中)和写作(旅行后),行走历史悠久的‘自由之路’,追溯美国精神的活水泉源。”

旅行时间是2017年7月7日到20日 ,师生们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了,精读的书目有三本,《瓦尔登湖》自不必提,其余两本是《美国的历史文献》与《罗丹艺术论》。之所以读罗丹,是因为平时课堂里有罗丹主题,也因为此行中的斯坦福大学的坎托艺术中心收藏了四百多件罗丹作品,数量仅次于巴黎的罗丹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里藏有罗丹各类作品九十一件(日常展出的有五十件),我们预约的专业讲解,有对两件《亚当》像(罗丹、图里奥·隆巴多)的比较与鉴赏环节。由赵一凡主编的《美国的历史文献》,精要地收录美国历史的重要史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三联书店所出的“美国文化丛书”中的一册,小32开本,文质兼美,精装内页蓝底印刻,如艺术品一般,初版于1989年,绝版已久,我们就制作了复印本作为教材。

泛读书目则有《普利茅斯开拓史》《林肯选集》《交往与空间》《人性化的城市》《地志景观》《林璎传:游走于建筑与艺术之间》《夏日走过山间》,Boundaries,Mini Research Project,High Line: The Inside Story of New York City's Park in the Sky等十余册。

三本精读的书,要求至少细读一遍,在书页上留下阅读与思考的批注;泛读书目,则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此行小组所定的研究项目,展开自由自主的阅读。4月到6月,共有二十八学时的集训课堂,内容分为两大类: English in Action(生活应用类)与Classic Literature (学术类)。学术类课堂除了精读交流,还设有一些专题学习:马丁·路德·金专题,对应着我们下榻的波士顿大学,正是他的母校;Mayflower Compact专题,对应着1620年“五月花”号的登陆处普利茅斯;High Line专题,对应着我们在纽约高线公园的行走……诸如此类。

孩子们在杭州,平时的课程里设有一些乡土故事与文言内容,《西湖民间故事》里的虎跑泉、飞来峰,冯梦龙笔下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西湖梦寻》里的三生石……依次安排在不同的年级,金圣叹的《不亦快哉》也是其中的一课。三十三则“不亦快哉”,狷狂而不失书生气,充满着童心与生活气息,我们在课堂上把每一则都细加研读:“其一,冬夜饮酒,转复寒甚,推窗试看,雪大如手,已积三四寸矣——不亦快哉!其一,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多么鲜活的语句,在文言与口语之间,读过一两遍就不会忘记,有了这三十三则为基石,孩子们掌握一个小小的范式,含着对旅程中发现的惊喜,让自己的表达喷薄而出,本书中所收录的几十则,颇有圣叹先生遗风。

读《瓦尔登湖》,自然要讲到梭罗的另一篇名文《论公民的不服从》,在《美国的历史文献》中有收录,正好对照着看,(与这两种相配合的,还有一则TED演讲《为何普通民众需要懂得权力》,主讲刘柏川(Eric Liu)曾任克林顿的演讲撰稿人。他在演讲中说道:“设想一件城市生活中的小事情, 比如路灯要装在哪里; 再大一点的事情,比如图书馆开放时间要不要延长;更大一点的事情, 比如废弃的海滨要不要修一条高速或改建成绿化带……这不是《权力的游戏》中帝国层面的问题,这是地球上随处都在上演的问题。”)如今我们提到非暴力不合作,会想到马丁·路德·金领导的蒙哥马利公共汽车抗议事件、圣雄甘地和托尔斯泰,追溯这一思想的源头,就会找到梭罗,正如他在《瓦尔登湖》的结束语里所写的:“一个比较清醒的人将发现自己‘正式违抗’所谓‘社会最神圣的法律’的次数是太多了,因为他服从一些更加神圣的法律,他不故意这样做,也已经测验了他自己的决心。其实他不必对社会采取这样的态度,他只要保持原来的态度,仅仅服从他自己的法则,如果他能碰到一个公正的政府,他这样做是不会和它对抗的。”——孩子们在瓦尔登湖边的朗读,有一组就选择了这一部分。

去瓦尔登湖那天,我们起得很早,从波士顿驱车半小时就到了湖边。我们一下车就去看湖东小木屋的复原件,和门口的梭罗铜像合影。梭罗低头沉思着,伸出左手,五指向上微微张开,姿态就像刚刚从掌中放飞了一只小鸟,有孩子俏皮地拿了一个红苹果,轻轻地放下去,梭罗正好一把接住,于是他就开始端详这个红苹果了,刚巧有一束阳光照在上面,熠熠生辉,把梭罗的脸也映红了。我们就围着拿苹果的梭罗合了影。

清晨七点多,烟笼寒水细沙,湖边除了这群远道而来的东方少年,别无他人。孩子们在细软的沙滩上,或立,或蹲,或赤足伫于浅水中,将眼前的湖与心中的湖合而为一。水岸线轻柔宛转,绕过每个孩子的足下,划出一个弧度又向前延展开去,整个湖面洁白明亮,如一本打开的书;湖边的孩子们,像逗点一样加添上意义。世事奇妙,仿佛预见了此情此景的发生,梭罗在《瓦尔登湖·阅读》的开篇写道:“如果更审慎地选择自己追逐的职业,所有的人也许都愿意主要做学生兼观察家,因为两者的性质和命运对所有的人都一样地饶有兴味。”

接着我们环湖而行,走到三分之一,到了北面的尖角处(如今被称为梭罗角),就是小木屋的原址了,铁链围着几个石柱,标出这里就是当年木屋的地基,乔木高大,遮天蔽日,稍走几步就隐入林中,看不到湖水了。我们在林间用早餐,叠石头,分组朗读……关于这些,本书的《石头记》一章里有记载。绕湖毅行一周约2.7公里,走完之后,我们就去康科德博物馆看梭罗诞辰两百周年的纪念展。

回来之后有一系列的创作,其一是剪贴梭罗。这个创意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达达主义,诗人查拉(Tristan Tzara)首创了剪贴式的创作——剪下报纸的文章,剪碎文章的每个词,把这些碎纸片放到盒子里晃匀,再一个一个地摸出来(摸到哪个就是哪个),按照摸出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成了一首出人意料的诗。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创作方式,可又爱惜纸张,舍不得剪坏自己的书,有的就复印了相关章节,在复印件上动剪刀;有的就用荧光笔在书上涂抹,涂抹一个就算是用掉一个……这是一份家庭作业,作为诗歌的收集者,我不知道孩子们在创作时,是随意拼贴而成,还是在排列组合时费了一番斟酌,效果究竟如何,亲爱的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除了瓦尔登湖,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也是此行的重要一站。1985年王佐良先生访美,美国朋友说:“你在旧金山什么也可以不看,但不能不看‘城市之光’书店。”从这家书店里走出了“垮掉的一代”,也走出了许多创新的诗人与艺术家,书店的影响力也不限于美国本土,浙江宁波就有同名的书店,北京的“单向空间”也是在这里受了启发而创办的。孩子们在书店里逗留了半天,买了自己心仪的书,也做了一些记录。

行程中可说之处颇多:在波士顿走完“自由之路”全程,从波士顿公园一直到邦克山纪念碑,在林肯纪念堂下齐诵《葛底斯堡演讲》,在阿灵顿国家公墓观摩无名战士墓前庄严的换岗仪式,探访阿米什社区,等等,孩子们的文中多有涉及。当然,因为把《瓦尔登湖》翻了又翻,他们也总是记得梭罗的提醒:

有人赶到南非洲去追逐长颈鹿,实在他应该追逐的不是这种动物。你说一个人能有多久的时候追逐长颈鹿呢!猎鹬鸟捉土拨鼠也是够好的游戏了;我认为枪击你自己会是更崇高的一项运动——

快把你的视线转向内心,

你将发现你心中有一千处

地区未曾发现。那么去旅行,

成为家庭宇宙志的地理专家。

2017年12月

内容推荐

课堂与世界何以融汇贯通,答案或在“越读”之中:越,翻越也,亦翻阅也;读,岂独诵书也哉,焉能不抽而出之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正其所谓也。

如果说《远在远方的写作课》是一场活泼泼的现场写生,那么郭初阳、汤萌主编的《从西湖到瓦尔登湖》则是一次雀跃的好奇心之旅。徜徉瓦尔登湖畔,与梭罗心灵对话,把精心准备的石头留在那里;拜访先锋文学圣地“城市之光”书店,挑选自己喜爱的书本;在林肯纪念堂下齐诵《葛底斯堡演讲》、观摩阿灵顿国家公墓换岗仪式、探访阿米什社区、参观史密森博物馆群……与以往在纸面上邂逅的瓦尔登湖和美国迎面碰撞,孩子们流连、惊叹、驻足、沉思——最终,把所感所悟凝聚于一篇篇散文、诗歌、文言小品、英语短文……阅读本书,读者们会看到一个明亮的“世界课堂”,更欣喜于孩子们蓬勃多姿的自我表达。

编辑推荐

郭初阳、汤萌主编的《从西湖到瓦尔登湖》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小书,由越读馆的多名学生游历美国所写文章结集而成。该书与《越读馆创意写作之旅》《远在远方的写作课》等构成越读馆创意写作系列,示范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去观察,如何写出自己真正的思考文章。

该书有三个方面的呈现与提供:呈现写作的种种可能性,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示范;呈现真实的原创作品,为热爱写作的孩子提供园地,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写作即观察,写作即思考,写作即力量;呈现写作与阅读的关联,为渴望亲近经典者提供适配的阅读书目。

该书是一本通过“创意”来激活“写作”的适合中学老师、学生及家长阅读的示范性写作文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西湖到瓦尔登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初阳,汤萌主编
译者
编者 郭初阳//汤萌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08523
开本 32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1
出版时间 2018-06
首版时间 2018-06
印刷时间 2018-06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小学语文
图书小类
重量 350
CIP核字 2018088210
中图分类号 G634.343
丛书名 越读馆创意写作书系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1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42.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0: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