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间多少惆怅客(纳兰容若传)
内容
试读章节

那样一个小镇,一个如今被称为叶赫满族镇的地方,数百年前,容若的先祖们就在那里放牧打猎,繁衍生息。叶赫满族镇,今属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地处长白山余脉,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丘陵半山区。这个人口不足四万的小镇,有着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春天百花争艳、百鸟欢啼,盛夏林木森森、溪水潺潺,金秋红叶漫山、果压枝头,寒冬大雪飘飞、一派银装素裹。一条河——叶赫河,穿峡越谷,自东向西流经小镇全境。叶赫镇.就如一颗北方的明珠,镶嵌在那片青山绿水之间。

与诸多历史文化名镇一样,让叶赫镇走出白山黑水为世人所知的,绝不仅仅是那里的明山秀水,还有那一串在历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孝慈高皇后,清朝第一位被追封的皇后,与清太祖努尔哈赤曾有过一段传奇的婚姻,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纳兰明珠,康熙朝一代名臣;纳兰容若,清初第一大词人;还有后来那位慈禧太后,拖着大清走向衰亡;下诏宣布满清政府结束的隆裕皇后也是从那片山水间走出来的。

一个平凡的北方小镇,曾与一个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孝慈高皇后,清朝皇帝皆为她的子孙。算起来,这位孝慈高皇后是容若曾祖父的妹妹,该算是他的曾姑奶奶吧。正是这位孝慈高皇后,联结起了几百年前北方原野上两个庞大的家族,于是一段恩怨情仇也由此而起。

满族先人女真兴起于明朝。明代初期,女真分为三大部族: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那时候,各部族之间经常发生征战和兼并。征战中,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渐渐发展为两股强大的势力。容若的祖先叶赫部就属于这两大势力中的海西女真。万历一年(1573年),叶赫国第九代王清佳努、杨吉努兄弟二人在叶赫河畔建东西二城,兄清佳努居西城,弟杨吉努居东城,二人皆为贝勒。

万历三年(1575年),杨吉努的女儿孟古格格出生在叶赫东城。孟古,满语中为“银子”的意思,她似乎注定要为北方原野上那块熠熠闪光的“金子”而生,与他共同缔造一个金银满堂、金碧辉煌的大清王朝。

万历十六年(1588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拜访叶赫国的两位贝勒。努尔哈赤,在满语中为“金子”之意,其不凡的气度让两位贝勒心生好感,他们认定努尔哈赤日后必成大业,决定对其实施笼络,日后为叶赫国所用。彼时,孟古格格已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杨吉努从女儿那张满月般的脸庞上看到了部族的希望。那一年,十四岁的孟古格格出嫁了,嫁给比自己大十六岁的努尔哈赤,做了他的侧福晋(后被封为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大妃)。就这样,叶赫部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建立了联姻关系。

这位年纪轻轻的小福晋不但容貌出众,其不凡的器量谈吐也深得努尔哈赤的心。四年之后,也就是万历二十年(1592年),孟古生下儿子皇太极。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也是大清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太宗皇帝。母以子贵,孟古格格即被追封为孝慈高皇后。

政治联姻,原本就是为了各统治集团的政治利益,当彼此的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姻亲的纽带就变得脆弱不堪。当初叶赫国的贝勒清佳努、杨吉努两兄弟预料得不错,努尔哈赤确实是北方原野上一匹矫健而凶猛的狼,他们难以继续用一个孟古格格来控制他,尽管他那般宠爱她。叶赫部与努尔哈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并且战事不断。努尔哈赤一路冲锋,劲风一样在草原上席卷而过.其势力越来越强大。

当然,那段联姻也给叶赫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后来,叶赫国成为海西女真四部盟主,子承父业,清佳努长子布寨继为叶赫国西城贝勒.杨吉努次子那林布禄继为叶赫国东城贝勒。他们秉承父辈的优良传统,开创了叶赫国新的辉煌局面。

虽然布寨、那林布禄兄弟成为海西女真盟主,但是势力越来越强大的努尔哈赤让两兄弟逐渐感到不安。为了维护自己海西女真盟主的地位,遏制努尔哈赤势力的扩展,两兄弟竟然无事生非,提出讨要领土的要求,借机向努尔哈赤挑战。

叶赫国使者讨要领土的要求自然遭到了努尔哈赤的拒绝,双方的矛盾也因此被激化。布寨、那林布禄组建了“海西四部联军”,劫掠建州东界洞寨、户布察寨后,又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联合蒙古三部(科尔沁、锡伯、卦勒察)、长白山二部(珠舍里、讷殷),组成了“九姓联盟”,兵分三路向佛阿拉城扑来。佛阿拉城,位于今新宾满族自治县内,该城是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在“建州老营”的废址上建起的城池宫室,分外城、内城、套城(栅城)三层。外城住着八旗贵族并驻扎八旗兵,内城住着努尔哈赤的亲属,最里层的套城是努尔哈赤的住所。那一次,努尔哈赤早有防备,在古勒山设伏,最后以少胜多,大败九姓联军,布寨当场阵亡,那林布禄受伤。那一场战争让叶赫部元气大伤,从此慢慢由兴盛走向衰败,两大部族的仇怨也由此越积越深。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二十九岁的孟古病重,弥留之际,她提出要见一见自己的亲生母亲。自她嫁到建州女真以来,就再也没回过家乡。努尔哈赤派人去请,却遭到孟古胞兄的冷遇,他只派了孟古乳母的丈夫带人前来探望。孟古含恨而去,新仇旧怨齐袭而来,努尔哈赤一气之下发兵攻打叶赫部。

孟古一去,两大部族之间脆弱不堪的唯一纽带也断了。

P9-11

作者简介
梅寒,懒散随性的七十年代女子,有时爱热闹,有时喜独处。油盐酱醋烹调生活,音乐文字风花雪月。多写爱情、婚姻、亲情、心灵感悟类文字,在期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近百万字,已出版《优选不相忘:张爱玲传》《**:传》等。
后记

世间缘,讲不清道不明,却又不知何时就会飘至你的面前,就如我与纳兰容若,与这本书。早在几年前的文字里,我曾经借他的词句去记述尘间另外几段凄凉的爱情往事。“谁念西风独自凉”“人生若只如初见”……彼时,我惊艳于这些句子,感动于它们传递的那种人生况味,却不曾刻意深究词作背后的人,还有故事。

红尘中忙忙碌碌,为了生活有太多无奈。有大半年都在路上,身心俱疲,曾经安顿心灵的书斋渐渐蒙尘。我坐不下来,更静不下来,直到那天在女儿的书案上发现了那盒精致的小卡片。

女儿读高三,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几乎让她与课外书绝缘,可那盒制作精美的小卡片还是被她放在了书案上最显眼的地方,看得出她经常翻看。每一张卡片上都是漂亮的手抄,每一张手抄旁边都绘有一幅简单素朴又不失空灵唯美的图。青衫长袍的男子临风而立,或正面,或背面,模糊的面部轮廓,朦胧的背影,再配以一首首凄凉哀婉的纳兰词,神韵俱出。那个下午,我被那盒小小的卡片吸引了。一张张细细地看下去,竟听不到窗外的滚滚市声,不知不觉就已暮色四合。

那是自年初以来,我享受到的少有的静谧时光。

我热切又焦躁地寻求一方静谧的港湾,来安放自己慌乱无依的心时,纳兰容若就那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我的世界。

一本《饮水词笺校》引我走进纳兰词的世界——个安静纯净又处处充满着萧瑟凄艳的世界。好像有一双温柔而有力的手,一日胜过一日地撩拨我的心。关于纳兰容若,关于他的词,关于他这个人物的评传,五花八门的解读让我的视线时清晰时模糊。一首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解读者眼里,甚至在同一个解读者不同的两本书里,对其理解竟有天壤之别,让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所以我决定更深入地走进他的世界、他的内心,以一本传记的形式,去靠近历史上最真实的纳兰容若。

查阅、搜集、整理、书写……其问苦累,自是不说。喜欢的事情,可能会劳人筋骨,却不会让人心灵疲累。有什么比内心的安宁更让人快乐呢?当我为了一首词的写作背景遍翻各种版本的注解时,甚至为了其中某个字访师问友求助时,其中的快乐,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在他的词里,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杂文经解里,在历史泛黄的旧籍里,我抽丝剥茧一样地梳理着他的人生故事,力争把他的每一首有背景可考的词作安置到它最初的来处,也力争将那个最真实完整的纳兰容若在若隐若现的历史尘烟中还原。这个过程进行得缓慢,却让我觉得特别值得。

爱是尊重,尊重是最大限度地贴近词人的心,倾听他胸腔里发出的声音。

在专家学者们那里,他们更愿意从宏大的视角来审视纳兰容若。对于他们来说,纳兰容若的意义绝非仅仅在他存世的那三百四十九首词中。他是满汉融合的代表、一个文化使者,于我们今天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民族意义、社会意义及现实意义。

可一个普通的读者却愿意从直观的内心感受说起。我们爱他,因为他真,“真”是这个世间的大美。他的诗,他的词,不施粉黛.却天然清丽,直抒内心衷曲。于爱情,于友情,于世事人情皆如此。他发出心底最真实的声音,才能在瞬间拨动后世读者的心弦。

因为他纯。他如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生于贵族之家,且身处泥沙俱下的复杂世界,却守着自己的那份真纯,直到离世——质本洁来还洁去。

因为他才情沛然。他的经世文章思接千载,文字激扬;他的诗词歌赋清新雅致,直抵人心。

红尘滚滚,再怎样被现实催迫着向前疾走,也渴望一方静谧的空间。一杯淡茶,一卷古书,静听花开花落,细数悲欢流年。纳兰容若的诗词,有着这样安顿人心的力量。

于是,我把自己送进时光隧道,伴着容若的诗词与故事穿越回他生活的康熙王朝,做了一回不一样的自己。忍不住与之一起哭哭笑笑,心也为之浮浮沉沉起起落落,甚至一度被他的忧伤与惆怅缠绕,日夜忧思走不出来。其实,无论后人怎样沉溺,于那个远去的大清第一惆怅客都不再重要。他在那里,在他的诗词文字里,且悲且喜,永远做他自己——天地之间唯一的纳兰容若。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前辈师友的指点帮助.在此向他们真诚地道一声“感谢”。我循着他们走过的前路,有了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才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纳兰容若离我们的世界毕竟已太过遥远,许多细节也无法查证。加之自己的才力有限,难免会有一些误读。但有一点是让我感到欣慰的,那就是从始至终,我都在用一颗最真诚的心来读来写,也算不辜负纳兰容若“抒写真性灵”的艺术追求吧。

二月二十三日于桂林

目录

自序

第一卷 不是人间富贵花

第二卷 悲欣交集初涉世

第三卷 翩翩池世佳公子

第四卷 谁念西风独自凉

第五卷 拟凭尊酒慰年华

第六卷 何路向家园

第七卷 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八卷 我是人间惆怅客

后记

序言

从夏末开始,池里的朵朵莲荷相继败去,直到整个小城被桂花的香气笼罩,再到猎猎北风携着冬的寒气呼啸而来,节气总是在人不注意的时刻,踩着精准的步子.一步一步,不疾不徐,不停不滞,一路悄然而来,又悄然而逝。

室外,离我的居所不足百米就是喧嚣的建筑工地,每天黎明我在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中醒来,又在让深夜亮如白昼的巨型探照灯灯光中睡去。我看着窗外每天都在往上生长的楼房,看着半空中巨人般的塔吊操作室,在那里,忙碌的工作人员像一只只小小的蚂蚁。我的大脑会常常隐入一片无端的空白,不知今夕何夕。这里曾经可也有荒烟漫漫残阳如血,可也曾战旗猎猎战马嘶鸣?多少年后,忙忙碌碌的我们,又会活在哪些人的记忆里?还是如一粒尘埃,飘散在渺茫的太空中,杳然无迹?

的确,与包罗万象的自然相比,与滚滚向前不停息的历史巨轮相比,人这种生物,不过是沧海一粟,短短的一生也只是白驹过隙。生活在底层的平民也好,垣赫一时的王侯也罢,最终都是来处来,去处去,尘归尘,土归土,正如一首诗中写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他死了。在三百多年前的那个五月。庭前青白如玉的夜合花枝繁叶盛,花开正好。他饮下最后一杯酒,扔掉手中还墨意淋漓的笔,一唱三叹,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圣坛,静静地躺下,再没有起来。

一朵夜合花收拢起所有的馨香,悄无声息地落了……

泱泱华夏大地上,王朝兴废,朝代更迭,一个年轻的御前侍卫,一个吟风弄月的词人,何以与历史的血雨腥风、王朝的更迭换代相比。朋友为之而哭,亲人为之而痛。之后的三百多年,他便沉寂了,在那杯黄土之下,在茫茫太虚之中……

他还活着,活在他的文字里。三百多年过去了,一缕词魂不散,悠悠诗心不死,如歌如泣,如雨如雾。他从一阕阕深情绵邈的小令里走来,从京城玉泉山下的渌水亭中走来,一个天真少年一直向前走。我的目光就这样被他一路牵引着,看他十岁出口成诗,看他十八岁中举,看他春风得意,也看着悲伤忧戚一点一点地袭上他的眉头……

窗外,季节远去,如沸的市声远去。

纳兰容若,陪了我一夏一秋又一个冬,还在耐心地陪着我往回走,从他的来处到他的去处。他为我在尘世里筑起一座防风挡沙的墙,也为我奉上一场文字的欢宴。在文字里沿着那一长串落寞又忧伤的脚印,我亦步亦趋,试图跟随,去努力寻找他的来处,也努力想知道,是什么样的际遇缘由,让忧愁一步步跟上他,如影随形,直到花落枝头,香消玉散……

我不知道多少后人与我一样,痴迷徘徊在他的世界里.走不出来。他的情深不寿,他皎洁如月的赤子情怀,他博古通今的才情,他痛至骨髓的忧伤……喜欢他的人,无一例外都愿意为那样一个暗香萦绕的灵魂找到最恰切的寄寓之所。

如果给这世间每个灵魂都找一个归宿,那么一朵花,一朵香气盈盈的花,该是每个灵魂最向往的地方。冰心就曾经笑谈过:“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他便是那样一朵集色、香、味、才、情、趣于一身的花。

有人说,他是—树寒梅,骨骼清奇,飘逸出尘,与凉月冷烟为伍,也无意和光同尘,他不随波逐流,也不孤芳自赏,在北国的寒天雪地里卓然挺立,开成大清词坛上最特别的一枝。

有人说,他是一朵佛前的清莲,心怀苍生,满怀悲悯,生于温柔富贵之乡,长于王侯将相之家,却出淤泥而不染。

有人说,他是一朵早凋的夜合花,倾尽所有的努力,也只开了那么短短的一季,却香绕天涯。

他是一朵什么样的花?我也曾努力地想去找到能与他的灵魂匹配的花。直到在他的词集某一页与那首小令倾心相遇,才晓得三百多年后的我们是何等一厢情愿。最了解他的,还是他自己。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二月至五月,身为御前侍卫的纳兰容若随康熙皇帝东巡奉天、吉林,经广宁一带,适逢大雪,茫茫旷野如万顷平沙。关外风光,笔底惆怅,一首《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就是那年他行至关外时写下来的。一首普通的咏物词,却不期然地被后世诸多读者、评论家视为他的自身写照——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其实,他原本是一株人间富贵花。他是康熙朝名相明珠府上的富贵公子,也是皇帝宠信的御前侍卫。如果他能像那些寻常的八旗子弟,在父亲的权势荫庇之下,安于皇帝的种种安排,凭借他的才气与胆识,是不是也可以像父亲明珠那样一步步走向权势的巅峰?可他是纳兰容若,天生的情种与词人。那些人前的风光于他不过是过眼浮云,风光背后是挥之不去的漂泊天涯之苦、寒月悲笳之愁。

短短三十一载,半数时间都与惆伥和清愁相伴,一颗心纯真似孩童,却是欢时少愁时多。太多的愁,一具肉胎凡身终究载不动。他飘走了,如一朵晶莹剔透的雪花,飘向万里天涯……

纳兰容若,这个被后世誉为“清初第一大词人”的男子,穿越三百多年的时空,慢慢融入我的生命。

知道有太多的人同我一样喜欢着他,找遍市面上与他有关的文字来读,每一首词,每一首诗,甚至探究不同版本的同一首词中一个不相同的字。那样的痴迷让人感动。更有年轻的女性读者朋友曾向我坦言:“纳兰容若是她心目中的完美男子,是她超越时空的梦中情人。”

容若,你一个来自清朝的男儿,到底有何种力量,能穿越三百多年的光阴,这样温柔地击中后人的心?

作为一个读者,要无限地贴近并深入书中的物事情感,方能更好地理解它。而作为一个作者,总要隔开一定的距离,审视自己笔下的人与事,方能还读者以客观。在这里,我是读者,一次又一次沉醉在纳兰容若的文字世界;我又是一个作者,要尽力拉住自己弥漫的思绪与情感,让理智做主。

这场与纳兰容若超越时空的相遇情缘,似一段舒缓的序曲,徐徐拉开容若人生故事的大幕,让我们寻根究源,从头细细说起。

内容推荐

想那时也是翩翩浊世一佳公子,在渌水亭里诗文唱和过,在桑榆墅前清歌流觞过,亦于关外风雪中打马放纵过。

或许世事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冥冥宿命与人世机巧的此消彼长。挚爱早逝,故友贬谪,知己渐远,壮志难酬……在容若心上,早已将养起一道心照不宣的伤口,年年岁岁,不愈不消,每每触发,便是穹庐压顶,避无可避。

樊笼之困,经年之郁,终将一颗百炼的男儿心化为千曲愁肠。难言的心事只能诉诸笔端,初见与别辞皆成了最凛冽的谶语。鸳鸯小字,触绪还伤,饮水词歌里,那一片痴心终是葬于青墨了……

梅寒著的《人间多少惆怅客(纳兰容若传)》是一篇记叙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的人物传记。本书用散文的笔调叙写纳兰容若的词与情,还有纳兰容若的整个人生,着力塑造纳兰容若作为一个悲情天才的形象。作者用清新优美的文字讲述了纳兰容若惆怅的一生,用真情解读他那纠缠着悲喜的情词,以及痴狂的爱情。

编辑推荐

梅寒著的《人间多少惆怅客(纳兰容若传)》以诗词为经,勾勒大清第一才子的人生即景;以历史为纬,书写一代惆怅词人的心底潜流。

他信手一阕词,就波澜了你我的一个世界,带着与生俱来的悲意与愁绪,尺素之间,自见因缘。

倾听饮水歌中抑扬顿挫的情语弦音,披沙而沥金;揣摩容若千古才名背后的落寞心事,不落于言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间多少惆怅客(纳兰容若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421203
开本 32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3
出版时间 2018-06
首版时间 2018-06
印刷时间 2018-06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410
CIP核字 2018104383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7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