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品中国文人(4)
内容
试读章节

l

古人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我们来看看这位中唐鬼才。

中唐指安史之乱后,唐帝国走下坡路的一段相对漫长的时光。朝廷控制地方的力量减弱,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又加剧,这一减一加,使国运更趋衰微。文学艺术却由于单纯的叠加效应而保持繁荣,流派纷呈,奇才辈出。诗人们面目各异,李贺尤为突出。

李贺的外表也特殊,“细瘦,通眉,长爪,能疾书苦吟。”李商隐是这么描绘的,杜牧、欧阳修也这么说。通眉指浓眉。两道眉毛太浓,连成了一条醒目的粗黑线,配着细瘦身躯、细长指头和长而弯曲的指甲。

李贺是河南昌谷县(今属宜阳县)人,昌谷距洛阳一百五十多里,是个交通要冲,“西往秦晋,南连吴楚。”昌谷境内山水纵横,旷野遥接天边。李贺骑毛驴转悠,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日行百十里。有时候他在原地打转,从日出转到日落,驴蹄画个三五里地的大圈而已。旷野像一座巨大的精神迷宫,杂花,野草,山峦,溪流,乱坟,神庙,奔蹿的野物,惊飞的怪鸟,夕阳射向大地的支支金箭,山风突然卷来的一阵鬼雨……毛驴驮着少年诗人,诗人编织着文字迷宫。或者说,文字迷宫编织着诗人。

昌谷的野地令李贺百般着迷,“我有迷魂招不得。”他一般早出暮归,沐晨曦,披星月。出门神清气爽,归家满脸迷色,神态举止不类常人。野地究竟有多野,也许只有李贺这样的人才知道。内心的狂放和野地的交响仿佛天然合拍。

李贺少年多病,病身识字又早,导致他高度敏感。方圆几百里,没人像他这么年复一年地飘荡,远看像是移动在地平线上的孤魂野鬼。躬耕的农民由于离泥土太近,生存的重压迫使精神图景限制在实用的水平上。而李贺不愁吃穿,家里至少有两个奴仆,他也不承担家务,可能因病,受到母亲的格外垂怜。老父亲做着九品小官,长年在外宦游,远走巴蜀,官身如飘蓬,在小李贺的眼中形同虚幻。

李贺字长吉,长吉二字的背后,隐藏着父母的担心。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也是童年多病,名与字倾向于吉祥安康。辛弃疾二十几岁白了一半头,李贺生白发更早。估计他懒得理发,任它通眉之上白发萧萧。

少年病体的敏感,笔者缺少体验。但1970年代,我所居住的眉山城尚有几段悠长的古城墙,城墙内外,河边道旁,不乏荆棘丛生杂花怒放的大片野地、湿地,草盛莺飞。野地里走啊走,仿佛朝着天尽头,春夏秋冬景象各异,那感觉爽极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拒绝分类的那种爽。单说风吧,草风,水风,树风,云风,熏风,麦田风,洼地起旋风,“平畴交远风”……人在旷野的风中,不沉醉亦难。旷野真好。人造的都市广场是不能与之同日而语的。人造广场大抵单调,不能惹发许多情绪。

看来空旷这类词,即将在城市消失。雨,雪,雾,越来越脏……

李贺漫游昌谷,或有几百回之多。

史料称,李贺除了大醉及吊丧日都要骑驴出去,一个叫巴童的小奴仆默默跟着他。他背一个古破锦囊,望天冥思苦想,得了句子就写下来,反手塞进锦囊中。

高高的女几山上有座神殿,供奉着有风流传说的杜兰香女神。李贺登山入殿,凝望典雅而又艳冶的女神,直欲与她肌肤相亲。女神殿外的那堵红墙,他往往一倚半天,站够了就蹲下,抱紧一双长臂,歪着脑袋痴想……斑驳红墙有绮梦,女神遗山作案几。杜兰香临崖升天的故事让李贺再三着迷。

无边无际的原野在女几山下,梦幻般铺开。绿水如裙带,连昌河交汇洛河。昌谷县东面的福昌宫,他也频频去造访。

这片土地,留下过武则天、杜甫、高适等人的足迹。

李长吉是个梦游人,分不清实境、幻境。他行走,转悠,几年乐此不疲,是因为梦幻、野地和词语的交互作用。瘦男人走在昌谷,也是走在自己漂浮的魂魄中,走在病体的怪异感受中,走在汉语诗歌蕴涵的能量中。

“昌谷五月稻,细青满平水。遥峦相压叠,颓绿愁坠地。光洁无秋思,凉旷吹浮媚。竹香满凄寂,粉节涂生翠。草发垂恨鬓,光露泣幽泪……”

李贺的《昌谷诗》近千字,情绪强烈,直逼昌谷五月风物,颓、愁、恨、泣一类字眼再三跳跃。句子紧凑,意象绵密,挑战读者的耐心。

李贺写诗是不管读者的,他也不问忠诚的巴童懂不懂。

主仆二人,隔三差五醉酒肆。巴童抓肉吃,用斑竹筒饮酒,三分醉就趴下了,打几个呼噜又抬起头来。李贺醉眼瞅黄昏,摸摸古锦囊。这可是祖上传下来的宝物,与皇家有牵连。

李贺自述,他是李唐皇室诸王孙的后代。别人也信他,加以转述。李白自称出自陇西(今甘肃陇西县)李氏,属皇族。而杜甫的外祖母李氏也是皇亲。杜甫晚年为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写过诗,亲切地呼为“二十九弟”。

没落贵族愁绪多。李贺少年多病,苦吟,令人联想杜甫。杜甫不无自豪地讲过:“诗是吾家事。”

昌谷的李氏家道中落,但文化的优越感反而会上升。文化通常是没落家族的一根救亡稻草。

李贺多次提到杜甫、李白。他的视野中还横亘着一位巨人:写《离骚》的屈原。屈原行吟楚国大地,披头散发,状如野人,诗人之身乃是天、地、人、神、巫的合体。

李贺的昌谷类似屈子的楚地,魅惑无穷,一湾水,一棵树,一座坟,一抹幽光,均可入诗。病身,诗身,没落身,契合于野地和神庙。

昌谷的几年漫游,奠定了李贺浑身疯长的诗性。

驴背驮诗人,诗人驮着汉语艺术。且看他描绘腻香肉感的兰香女神:“密发虚鬟飞,腻颊凝花匀。团鬓分珠窠,浓眉笼小唇。弄蝶和轻妍.风光怯腰身。”珠窠指酒窝。P3-5

书评(媒体评论)

“品中国文人”不自刘小川始,刘的独创性在于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心理透视与笔墨才气之融会。

——著名评论家雷达

刘小川的风格兼有余秋雨和于丹两位老师的长处,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

——著名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小川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与向慕,执着地追问与人格尊严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近年值得关注的文学收获。

——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李建军

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

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且看作者议论和记叙的竟是这样一些人物: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关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可是伸手指点这清澈这晖光的,却要是有心志有情怀的人。

——著名作家张炜

后记

《品中国文人》这套书是2006年秋动的笔,次年起陆续在《小说界》杂志专栏连载。总共四卷,写了从战国到民国的四十来个标志性文人,涉及数百个。1、2卷于2008年5月出版,初版印数不小,几年来反响不错,获了若干文学奖。2012年又加印了两次,并且列入全国的农家书屋。

这个品文人系列,以平均两三万字的篇幅写透那些永载史册的人物,不用说,对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岂敢奢望篇篇好?如意者过半就知足了。记得动笔之初,魏心宏先生在电话里就说过这层意思。

我不是科班出身,自幼嗜好古典,从三国、水浒开的头,白日梦里还傻乎乎做过赵云林冲。后来一头扎进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发不尽思古之幽情。现当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又弥补了现实感。也许应该补上一句:童年时代的活蹦乱跳,让事物得以扑面而来,打下了赢得现实感的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十岁,我在眉山印刷厂的单问宿舍捧上了厚厚的《萨特研究》,真可谓目射纸上,心怦怦跳焉。此后三十年,哲思以黑洞般的魔力吸牢我,看来今生是逃不掉了。那就不逃了,那就迎上去吧。老实讲,哲学书真不好读,文字密度大,概念环环相扣,哲人们的运思有时候像神仙在云彩中舞蹈。

我隐约感到,提取人物的生命精华,描绘人物的命运曲线,哲思很可能是决定性的。我这人像钟摆,若干年来摇摆于文学与哲学之间,兼读杂书,驱动力的源头亦当在胡思乱想的童年。哦,反观童年的难度简直不亚于读哲学……

杰出的哲学家们进人思想的幽深地带,思人类之未所思,注定要生造许多令人头疼的哲学概念。没办法,知难而进吧。

爱智慧是人类天性,读哲学无非是学着认识大事物,宏观的把握不废微观的进入。

写作会延伸思考,强化感觉。书房里也能活蹦乱跳,天风海雨逼人。有时上个厕所好句子就丢了,半天找不回来,这情形,倒是佐证了人在状态中,思在气流中。时至今日,我实在看不出世间还有啥活比写作还值得一干。情绪和大脑同时活跃,持续兴奋蹦蹦跳跳,又不大消耗能源,也没有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屈指二十余年,没有一天不干活。

哦,一杯茶几支烟的无限惬意……

追问中国历史是品读历代文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包括老子、庄子在内的文人都要朝着仕途,这个现象恐怕全球独有。汉语的凝聚力与大一统的格局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笔者所能做的,仅仅是抛出命题。也许不算伪命题。

追问的过程中可能发现了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例如中国文人的“二律背反”:走向仕途又背向官场,秉性不改却置身异化,于是产生了艺术的强对流张力区。依我看,没有人事扭曲,就没有丘山自然。二者有如阴电阳电相互碰撞,碰出的火花正是艺术家的灵感。

中国的文化先贤对自然取审美姿态,对生活取质朴态度,抑制自私与贪婪,而这些,恰恰是近现代以来的西方国家所缺失的。华夏几千年文明,蕴涵着正能量充足的普世价值。

文明的碰撞正趋于白热化,未来几十年或可见分晓。自私与贪婪所挟裹的一切风暴,将亮出它的边界。大地不等人了,她的承受力绝不是无穷无尽。大地的命运将是所有人的命运。

想想那些人真可爱,阮步兵啊,李太白啊,陆放翁啊……他们面目各异,生存饱满。好像生命中的每一秒钟都是晶莹剔透。这里边有原因。什么原因呢?概言之:活得投入,事事较真,养气养到老;世界充满了魅惑,现实不会向瘾头收缩。

生活之意蕴层的层层包裹,生活的完整性的温柔覆盖,使生命的强度有别于它的长度,十年堪比百年。

是时候了,我们必须重新追问: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日常感觉的丰富性?

从屈原到鲁迅,众多波澜壮阔的文学大师,生活大师,热血智者,以后较长的时期内是不大可能出现了。回望大师有了紧迫感。是的,紧迫感。尽笔者之所能,尝试着逼近先贤们的本来面目,并且把他们活生生带到当下。而带到当下的前提是辨认当下。

不知今,焉知古?

回思古代也是为了获得一段助跑,以跃入今天,朝着明天。

对我来说,写作和生活常常是一回事:在思索中进行着。几天不思,生命就有陈旧感。陈旧感是点点滴滴悄然而至的,这种讨厌的东西为何讨厌?因为它的亮相,意味着生活的遮蔽、生存的板结,它的孪生兄弟或日情绪形态就叫无聊。

环视周遭,无聊的大面积生发与强势挺进,正消耗着它自身的能量。形形色色的生存之板结,连同促成板结的贪欲之喧嚣,预设了相反的可能性。质朴的、低沸点的生命之欣悦,远未退出历史的进程。

我时常在想,胡塞尔为什么要创建“生活世界现象学”以平衡技术世界的贫乏?那么多西方现当代人文大师,对西方式的疯狂扩张展开了批判……

写这套书的过程中,有些现象是我始料未及的,甚至感到吃惊。比如写陶潜、王维的宁静,忽然意识到宁静源自喧哗,宁静有着喧哗所提供的“根据”。王维人佛境、禅境之深,恰好取决于他的世俗牵挂之重:“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我在书中写道:空门由来消不尽,晨钟暮鼓亦伤情。在空门与尘世的接点上生发了宁静这种情绪,王维把它带人诗歌与山水画卷,为宁静赋形。“炽热的冰点与喧哗的静谧”最难捕捉,王维的这一捕捉,和陶渊明首创田园审美符号一样具有开端性,惠及从古到今的艺术家。

宁静之所以感染人,端赖其能量保持。宁静者稍不留神,这种稀缺的情绪就会从它自身脱落,滑向了昏昏欲睡。而昏昏欲睡的后面又潜伏着乌贼般的瘾头。瘾头乃是吸空灵魂的瘾头。

我多年来苦苦揣摩现象学,每每嗟叹自己悟性差,不长进,但上述例子似乎表明:长进还是有的,只不过长进来得无声无息。登山者可能永远不知道山有多高,可是回望那条弯曲的上山小路,却有实实在在的感觉。不进入中国历代文人海洋般的生存实事,思之“弹跳”就缺了一大基点。我的弹跳散落在四十篇文字当中,也许不无思的气息吧。

“面向思想的实事”,并且要始终如一。慢慢读,不着急。时间还早呢。断然拒绝生存的板结,仔细清理生活的遮蔽,并把这种拒绝与清理奉献给读者。这叫“思之虔诚”。

1975年,马丁’海德格尔86岁了,依然思维开阔,敏捷如常……

古代文人写得精彩是由于他们活得精彩,针对活得精彩,我希望自己的表达不至于乏味。是的,眼下乏味的人物传记和空洞的学术文章太多,妨碍了精神价值的重新流布。这一层就带过吧。

写李白杜甫苏东坡,我能进入他们的血液吗?类似的问题一次次凌空掷下。始终面对这个单纯的问题,尝试着逼近灵魂,洞察生存,乃是这个系列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其它的皆为次要,有点像众星拱月。不断地掌握知识是为了越过这些知识,步人林中路,朝着思之虔诚。

“语言是存在的语言,正如云是天上的云。”

每天千余字,从未勉强多写半句。牢记大师的话,“少一些文学,多一些文字的保养。”在这个铺天盖地嚷嚷~陕”的年代,我们来较量慢功夫。

哦,走来走去的真好,角落里阳台边也仿佛安装了思绪的弹射装置。干不完的活,一桩又一桩。当年印刷厂的工人师傅讲过:活路(活儿)比命长。

就此打住吧。妈妈生前,年逾花甲也从不唠叨……

衷心感谢并且铭记:上海文艺出版社,魏心宏先生,眉山的朋友们和亲人们。

目录

李贺(中唐790-816)

李商隐(晚唐812-869)

黄庭坚(北宋1045-1105)

晏几道(北宋1030-1106)

晏殊(北宋991-1055)

宋徽宗(北宋1082-1135)

蔡京(北宋1047-1126)

唐伯虎(明代1470-1524)

柳如是(清代1618-16647)

蒲松龄(清代1640-1715)

纳兰容若(清代1655-1685)

郑板桥(清代1693-1765)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

《品中国文人》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品中国文人》的作者(刘小川)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编辑推荐

刘小川编著的《品中国文人》选择了从战国时代以来2300年当中历朝历代的十八位大文人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功绩,再现他们当年生存的真实和局限,评点他们的文化创造带给中华民族的贡献和缺失。作家选择的十八位大文人是,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苏东坡、柳永、欧阳修、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曹雪芹、鲁迅。从这些大文人的名单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作者的用意。作者试图在梳理这些文人生命的历程中帮助读者看清楚,中国作为文化和历史悠久的大国,其历史、文明是怎样积淀起来的,成为民族情感、性情的一种基本表达形式。著名作家张炜认为,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完美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且看作者议论和记叙的竟是这样一些人物: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可是伸手指点这清澈这晖光的,却要是有心志有情怀的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品中国文人(4)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小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8141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5
15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