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与孽(精)/菲茨杰拉德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生动再现菲茨杰拉德夫妇浪漫情史的小说,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跃然纸上,上承《人间天堂》,下启《了不起的盖茨比》,《美与孽》是菲茨杰拉德艺术风格由青涩向成熟转型的经典之作。

《美与孽》是作家创作生涯的第二部小说,也是一幅描述爵士时代东部精英们的浮世绘。小说带有极强的自传性,《美与孽》的主人公很大程度上与菲茨杰拉德和妻子泽尔达的关系相似。小说生动再现了菲茨杰拉德夫妇的浪漫情史。

内容推荐

《美与孽》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安东尼·派奇和格洛莉亚——讲究而拘谨遇上轻挑又浪漫,像是红茶加巧克力的组合;他们追求奢侈华丽的上流生活,依凭上一辈的财富不事生产,终日纸醉金迷以致道德、经济、健康不断扭曲、沦落。

《美与孽》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作者自传性色彩;也对美国暴发户的贪婪及纽约夜生活的挥霍、蒙蔽天赋的虚掷浪费,极尽令人刺目之嘲讽。  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一处魅力,乃把种种相反的感情,逼仄挤压在一起。温柔与傲慢,感伤和犬儒、吊儿郎当的乐天及自我破坏的欲望、上升的意志及下降的感觉、都会的高上优雅集中西部的朴素单纯,他作品精彩的地方,就是把这种对立的因素,可以说是如本能地驾驭起来。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安东尼·派奇

第二章 塞壬的肖像

第三章 吻之鉴赏家

第二部

第一章 闪亮时刻

第二章 研讨会

第三章 断裂的琵琶

第三部

第一章 事关文明

第二章 一件关于美学的事情

第三章 没关系!

试读章节

有关《心灵谈话》的进一步冒险

安东尼带着讽刺的笑跟格洛莉亚讲述了自己的商业冒险故事,但她听了却并没有笑。

“这么说你又准备要放弃了喽?”她冷冷地问道。

“怎么——难不成你还指望我——”

“我从来都没有对你有过什么指望。”

他犹豫了。

“嗯——我倒也不觉得对这种事笑话得太过分有什么好处,说它纯然是老把戏吧,它倒也算有点新意。”

从格洛莉亚的角度来讲,逼着安东尼再回去是需要令人吃惊的道德力量的。安东尼粗粗地把他领到的名为《心灵谈话》的书看了一下,发现作者在书中羞羞答答地提出的不过是些老掉牙的陈词滥调,为此他感到颇有点郁闷。等他第二天去报到的时候,发现原先那三百个人里只有五十个回到那里,等待充满活力和说服力的萨米·卡尔顿出现。卡尔顿先生的活力和说服力这次展现在了阐述世间最美妙的活动——销售上。就他所言来看,有效的做法是先把要说的话说完,然后千万不要问“怎么样,您准备买吗?”——这绝非正确的推销之道——这样做简直是大错而特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把要说的话说完,然后,把对方的敌意减少到几乎耗尽的地步,再不容置疑地以命令的口吻对他说,“现在给我听好了!你花了我不少时间来向你解释这件事,你也同意了我的观点——现在我想问的只是你到底需要多少?”

卡尔顿先生用肯定的语气滔滔不绝地说着,安东尼听着听着竟开始对卡尔顿感到有信心起来,尽管这种信心让安东尼觉得有点恶心。那家伙似乎知道自己正在说些什么。这么一个家伙居然也崛起到了能指导别人的地位了,这可真是荒唐得紧。不过安东尼没想到的是,商业上的成功往往是没什么道理好讲的。就拿他祖父来说,虽然他自己总结出了一些原因,但那些原因大都要么不准确,要么是荒唐的。

安东尼注意到,虽然有许多老人对最初的广告给予了回应,但隔天又回来的却只有两个人,而到了第三天在聚集到一起来聆听卡尔顿先生给予真正销售指导的三十多人当中,只有一个灰白色头发的脑袋异常醒目地矗立其间。这剩下的三十个都是热切的皈依者:他们一边听,一边嘴巴跟着卡尔顿先生的嘴巴一起动;他们在座位上满怀热情地摇摆着,在卡尔顿先生讲话的间隙,他们相互低语着,对他的话表示强烈的赞同。然而在这些被选中的少数人,也就是用卡尔顿先生的话说“决心要获取他们应得之真正奖赏的人”之中,样子看着哪怕有一点点像具备成为“有干劲的推销者”天赋的还不到半打。不过跟他们说的是他们全都是天生的推销人才——他们只需要带着一点野蛮的激情相信他们要推销的东西就行了。卡尔顿先生甚至要求每个人,如果可能的话,自己也买上一点要推销的书,从而增加他们推销时的热忱。

到了第五天,当安东尼出发踏上大街的时候,他身上那股疯狂的劲头儿已经与一个遭到警方通缉的逃犯无异了。他根据自己学到的来行事,挑选了一栋高高的办公楼,这样他就可以直接坐电梯到顶楼,然后一层一层向下推销,在每个门上写着名字的办公室门口停下来。可到了最后一刻他又犹豫了。或许更加实际的做法应该是先到诸如麦迪逊大街那种地方,挑几个办公室试一试,对于他觉得正等待着自己的不友好的气氛,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先适应一下。他走进了一栋看上去不算非常繁华的拱形建筑,看到一块牌子上写着“波西·B·威瑟比,建筑师”,就非常英勇地推门走了进去。一位样子有点刻板的年轻妇女抬起头来,满含疑问地望着他。

“我能见一下威瑟比先生吗?”说完他就在心里想,不知自己的声音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打颤。

那女人有点狐疑地把手放到了电话听筒上。

“您贵姓?”

“他不会——呃——知道我的。他不会知道我名字的。”

“您找他有什么事儿?您是卖保险的吗?”

“哦,不,不是那种人!”安东尼急急地否定道,“哦,不,是——是一件私事。”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这样说。卡尔顿先生教他们的时候一切听着都很简单:“千万别让自己被人赶出去!要让他们看到你已经下定决心要跟他们说话,这样他们就会听了。”

那姑娘被安东尼那张令人愉快而又略带忧郁的脸给打动了,过了一会儿之后,通向里屋的门打开了,进来了一位个子高高,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略带点外八字的男人。他带着几乎不加掩饰的不耐烦神情来到安东尼身边。

“你有私事想见我?”

安东尼心里发虚了。

“我想跟你谈谈。”他故意用挑衅的语气说道。

“谈什么?”

“这需要有点时间来解释。”

“那到底要谈什么呢?”威瑟比先生的声音表明他已经有点上火了。

这时,安东尼一字一顿地开始说了: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一套名叫《心灵谈话》的系列小册子——”

“天哪!”建筑师波西·B·威瑟比叫了起来,“你是准备要打动我的心灵吗?”

“不,我是来谈生意的。《心灵谈话》已经创建公司了,我们正准备把一些股份投入市场——”

他的声音慢慢地弱了下去,因为在他面前,他那位不甘就擒的猎物正用鄙夷的目光定定地瞪着他,令他心神大乱。他又硬撑了一分钟,芒刺在背的感觉越来越厉害,话也说得前言不搭后语起来。他的自信心从他身上渗漏了出去,然后越来越快,变成发散,快得令他感到恶心,仿佛自己身体的部分正在渐渐消失。建筑师波西·B·威瑟比几乎是出于慈悲结束了这次会面:

“见鬼!”他充满厌恶地发作道,“你就管这叫私事吗!”他猛地扭转身,大步走进了他的私人办公室,“嘭”地摔上了门。安东尼不敢再朝那个速记员多看一眼,便满含羞愧地离开了房间,出来后连自己是怎么出来的都不知道。他站在大厅里汗如雨下,心里还在纳闷为什么没有人来逮捕他。在所有向他匆匆投来的眼光中,他都明白无误地看见了鄙视。

一小时后,在两杯烈性威士忌的帮助下,他鼓起余勇,准备再作一次尝试。他走进了一家白铁铺,可他刚一开口提起他的生意,白铁铺老板便急匆匆地开始穿大衣,然后粗暴地宣布他要去吃午饭了。安东尼彬彬有礼地对他说,如果一个人饿着肚子的话,别人是不大可能卖任何东西给他的,白铁铺老板对此表示由衷的赞同。

这个小插曲给了安东尼一点鼓励,他不由得想,白铁铺老板若不是急着要去吃午饭的话,他至少会听自己说上几句的。

在经过了几家花里胡哨却令人生畏的百货商店之后,安东尼走进了一家杂货店。一个很会说话的老板对他说,在他购买任何货物之前,他要先观望一下停战协议对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安东尼看来,这借口简直太不公平了。在卡尔顿先生营造的销售人员的乌托邦里,潜在购买者不买货物的唯一原因是因为他们怀疑这不是一笔有希望的投资。很显然,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简直是可以手到擒来的猎物,只要对症下药,选对销售技巧就行了。可瞧瞧安东尼碰到的这些人——好么,他们根本就什么都不想买。

安东尼又喝了几杯酒才开始去接近他的第四个目标,一位房产中介。然而,他只一招便被对方击败了,输得像三段论般确凿无疑。那位房产中介对他说,他有三个兄弟都是在投资行业干的。安东尼发现自己是在班门弄斧了,说了声“对不起”便灰溜溜地离开了。

又喝了一杯之后,他构思了一个绝妙的计划,那就是要把东西卖给列克星敦大道两边的酒吧招待。实施这个计划花了几小时的时间,因为他每进一家酒吧都必须先喝上几杯,和卖酒的套套近乎,然后再把话题慢慢转到生意上来。可那些卖酒的众口一词地说,如果他们有钱买债券的话,他们也不会到酒吧里来卖酒了。大家简直就像一起碰过头,定好了这套说辞似的。眼瞅着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五点,天色渐暗,他浑身汗湿,这时他才发觉这些卖酒的开着玩笑把他打发掉的做派实在是比之前那些人更可恶。

接下来就到了五点,好不容易才集中起注意力的他决定要在游说方面增加点花样。他挑了一家中等规模的熟食店走了进去。他恍有所悟地觉得,他该做的事不仅是要向店主施魔法,还得把店里所有的顾客也包括进去——这样,或许出于从众心理,大家会三下五除二就被他说服,然后稀里糊涂地就买了。

“下午好,”他加了浓重的口音大声招呼道,“我给大家伙儿带来了一个金点子。”

如果他想要的是一片沉默的话,那么他得到了。一股恐惧感笼罩住了正在购物的五六位妇女和一个戴着帽子、穿着围裙正在切鸡肉的灰发老头儿。

安东尼从他晃动的公文包中拿出一沓纸来,对着大家喜滋滋地挥舞着。

“买一份债券吧,”他鼓动道,“跟自由债券一样好!”这句话让他自己听了很舒服,于是他又进一步解释了一下。“比自由债券还要好。这种债券一份能抵自由债券两份。”讲到这里他的脑子突然脱线了,直接跳到了结束语部分,这里他适当配上了一些手势,但他又必须用单手或双手抓住柜台,因此那些手势就显得有点不到位。“现在给我听好了,你们花了我不少时间。我不想知道你们为什么不买,我只想要你们说为什么,不对,是要你们说多少!”

到了这时候,大家应该手拿支票簿和圆珠笔拥到他的身边来了。安东尼意识到大家肯定没有领会他的暗示,于是他出于演员的本能,又倒回去把最后的华彩部分重复了一遍。

“现在给我听好了!你们花了我不少时间,你们听懂了我的主张,你们也同意了我说的道理,对吧?现在,我需要你们做的只是,说你们要买多少自由债券?”

“听好了!”有一个新的声音插了进来。一个脸颊两侧对称地烫着黄色卷发的大胖男人从店堂后部的一个玻璃小笼子走了出来,凑到安东尼的跟前,一副要把他压垮的样子。“给我听好了,说你哪!”

“要多少?”我们的推销员坚决地重复道,“你们花了我不少时间——”

“嘿,你!”黄卷发店主喊道,“再不走我可要报警啦。”

“你肯定不会报警的!”安东尼以挑衅的态度反驳道,“我只想知道你们要买多少。”

从店堂各处开始升腾起一丛丛小声的评论和劝诫。

“真是可怕啊!”

“完全是个疯子。”

“醉得简直不成样子。”

店主一把抓住了安东尼的胳膊。

“出去,不然我要叫警察了。”

P386-391

序言

1921年,在处女作《人间天堂》一炮而红之后的第二年,菲茨杰拉德趁热打铁,又开始创作新的长篇小说《美与孽》。这部小说先是在杂志上连载,然后于1922年出版了单行本。出版社投入不少资金进行了炒作,初印就印了两万本,后来又加印到了与《人间天堂》相同的五万本。这一数字不仅在当时的美国意味着畅销与成功,即便放到十三亿人口的今日中国,对于一本纯文学作品来说,依然是体面而令人鼓舞的。同年,好莱坞又拍摄了同名电影,因此,此书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出足了风头。与此书相比,作者三年后倾注了不少心血写就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仅在评论界的反响一般,销量也让人提不起精神来。

时间转眼过去了九十年,历史的玩笑渐渐尘埃落定,这两本书的命运出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美国人评选的二十世纪百部文学经典中高居第二,成了文学史上地位稳固的公认杰作,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屡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影响遍及全球。而《美与孽》呢,则已经鲜有人提及了。

然而平心而论,《了不起的盖茨比》如今崇高的地位固然是实至名归,《美与孽》所遭受的冷落却和当年引发的喧嚣一样,并不是其真正水准的反映。趋之若鹜与束之高阁,某种程度上都一样是对一部作品真实价值的遮蔽。所幸的是,时间已经过去了九十年,九十年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虽只是短短的一瞬,却也足够我们冷静下来,对此书作出一番公正而又客观的评价了。

《人间天堂》是作者的处女作。处女作大多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技巧上或许会有些稚嫩,但其情感上的爆发力却往往是后来的所谓“成熟之作”所难以比拟的。《人间天堂》在这一点上也没有例外,它在出版后赢得了批评界的一致好评,批评家门肯甚至认为这部小说是他当时读到的“最优秀的美国小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作者的巅峰之作,作者在此书中对象征等创作技巧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在完成了此书的创作之后称自己已经具有了一种“(艺术创造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

《人间天堂》出版于1920年,《了不起的盖茨比》虽出版于1925年,但开始构思于1922年,动笔于1923年。《美与孽》介于两者之间,动笔于1921年,出版于1922年。由于三部书时间间隔很近,所以从创作力和技巧成熟的程度上来看,呈现出持续走高的态势应该是正常的,至少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会令这中间一部的水准明显逊于前后两部。

从内容上来看,这三部作品都具有相当的自传成分:《人间天堂》反映的是作者的大学生活,《美与孽》反映的是作者离开大学校园之后几年里的生活,《了不起的盖茨比》反映的是作者功成名就后在上流社会社交圈内的生活。《美与孽》虽然在对生活的洞察与批判上深度不及《了不起的盖茨比》,但由于其所处的承上启下、瞻前顾后的特殊阶段,其由青涩向老辣转变中的特殊视角,所以其在作者整个创作中的特殊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再从作者的实际生活来看,写作《美与孽》的这两年堪称菲茨杰拉德人生中最顺利的一段时期,《人间天堂》的发表不仅令他名利双收,抱得美人归,过上了他向往的生活,还燃起了他在文学事业上大展抱负的勃勃雄心。相对而言,这几年里他在创作上的心态是最好的。再往后,他包括《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内的几部长篇虽是心血之作,却没有引起文学圈的叫好,这对他多少会有一些打击;他与泽尔达的奢华生活令他在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开始为好莱坞改编剧本,还写了不少急就章式的短篇小说,此外他的酗酒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都导致他从1920年代末期就开始走上了文学生涯的下坡路。虽然中国人有“诗穷而后工”的说法,但对于菲茨杰拉德这样一个以对上流社会细致人微的观察和鞭辟入里的批判为擅长的作家来说,经济上的窘迫却只可能导向创作灵感的枯竭。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美与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作者水准最低或无足轻重的一部作品,它应当具备与《人间天堂》和《了不起的盖茨比》足可等量齐观的一些亮点。而实际上,它也的确具备了这样的一些亮点。

首先,此书的文字非常漂亮,简直当得上秀丽二字,不仅妙譬佳喻俯拾皆是,某些对生活充满哲理的批评也显现出与作者年龄颇不相称的老辣。全书的风格是夹叙夹议的,叙述时作者白描功夫老到,文字简洁而富有效率,无论是描写恋人间患得患失的心态,描摹小夫妻日渐褪色的婚姻生活,还是状写世象百态,勾画各色市井人物的可笑嘴脸,全都写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令人感觉身临其境,如在眼前;在针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发表评论时,作者的语言时而带着诗歌般丰沛的情感,如少年人一般敏感而热烈,时而又带着哲思的深邃,如老人般漠然而苍凉。作者带着文坛新人的那股闯劲与激情来对待文字,处处可见匠心,简直不肯让一句寻常之语落于纸上,不仅在当时给美国文坛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即便在今天看来,其斐然的才情依旧从文字间向我们扑面而来,令我们感受得无比真切。

其次,在这本书中作者就已经开始展现了其令众多批评家着迷、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主题的两重性。小说主要讲述了千万富翁的孙子安东尼·派奇在大学毕业后近十年中的生活,他先是与美貌女子格洛莉亚相恋、结婚,接着由于生活放荡而被祖父剥夺了继承权,正当夫妻俩的生活日益潦倒,行将崩溃时,却又传来了遗产继承权官司胜诉的消息,两人咸鱼翻身,又开始了新的生活。小说不仅对安东尼和格洛莉亚奢侈放纵的生活进行了道德批判,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小说的妙处在于,其道德批判的主题展开得并没有太露痕迹,绝非那种肤浅拙劣的主题先行,而是把个人的性格缺陷与整个社会浮夸喧嚣的时弊有机地交织到了一起,读者看到的只是主人公呈现于社会大背景中的人性挣扎,因此能够同情和理解他们的无奈,有时还不免被他们身上玩世不恭的唯美者特质所打动。换言之,作者既没有因为道德批判的主题而扭曲了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摹,也没有因为受控于对社会现实的描摹而削弱批判的能力,反倒是在恰到好处地保持两者平衡的基础上使两者相得益彰,同时提高了层次。对于生活,菲茨杰拉德既是置身其中的近距离观察者,又是凌驾其上的清醒批判者,能够完美地同时保有这两种身份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第三,本书还有一个相对隐蔽的主题,而在这个主题的开掘上,作者也展现了不凡的功力,这便是对工作价值的评估。书中围绕安东尼该不该工作的矛盾几乎贯穿了始终,要求安东尼工作的压力先是来自于他的祖父,然后来自格洛莉亚,最后是来自于以缪丽尔为代表的他的朋友们,或者说以他们为代表的社会大众。安东尼选择不工作绝不是好逸恶劳那么简单,从他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尔德和他所代表的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唯美主义者看来,找一份正经工作,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并不是人生的要务,最要紧的是超越庸常的现实,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事物,过创造性的、审美的生活。安东尼之所以不工作,是他不认可那些人们希望他从事的工作所代表的价值。书中几次用竭尽讽刺的笔法描写了安东尼在找工作时遭遇的尴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些工作与他个人气质之间的巨大抵牾。从本质上来看,安东尼的家世出身和他所受的教育,使他成了一个精神贵族。在美国这样崇尚实干的文化环境中,他虽然不会像英国的贵族们那样公然认为工作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但他的经济条件至少使他有条件在这一问题上展开唯美主义的思考与抉择。作者对这一点其实是表示了一定程度赞许的,这从全书结尾时安东尼那句“我没有放弃,我熬过来了”之中可以见到一点端倪。书中有着明确事业追求、以勤奋工作而自诩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安东尼的祖父,另一个是他的朋友迪克,前者醉心于有悖人性的社会改革,后者沉溺于炮制文字垃圾,两人都遭到了作者的讽刺。由此可见,菲茨杰拉德在对这一主题的处理上,同样很好地保持了平衡,没有给出简单而又肤浅的评判。

第四,作者在不少地方都展现了写作技巧上的新颖。小说的主人公展现了反英雄的特质,无论是安东尼还是格洛莉亚,他们身上的缺陷都非常明显,安东尼懦弱犹疑,尚空谈而缺乏行动力,格洛莉亚则自私自恋,耽于享乐,做事不计后果,但即便如此,他们的行为和身边那些正常的大多数人相比,不仅能够令人理解和同情,某些时候甚至还有高人一筹的闪光之处。反英雄虽然不是菲茨杰拉德的首创,但他在将反英雄样式的主人公塑造得真实饱满方面的确是别具一功的。安东尼和格洛莉亚虽然和作者不久后创造的经典反英雄——盖茨比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但从这两个人物身上复杂多变的性格和他们在读者心目中激发起的那种爱恨交加的情感,我们已经可以找到盖茨比的影子了。此外,作者在写作中巧妙地杂糅了戏剧、传奇故事等其他文体元素,恰到好处地凸显了所需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新鲜奇妙的艺术享受。拼贴手法后来在后现代写作中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由此看来,作者在书中的尝试绝对算得上是先驱了。书中还局部性地用到了意识流和象征手法,这些技巧虽不是作者的独创,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在勇于尝试新的表现形式中所反映出来的艺术追求。

综上所述,《美与孽》在创作上具备很多亮点,它不仅延续了《人间天堂》的较高的文学水准,更是在主题、人物和技巧等诸多方面为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做好了准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最后再来说几句自己翻译此书的感受。翻译此书可算是译者十几年翻译生涯中最愉快的一次经历了。之所以愉快,是因为菲茨杰拉德是我的最爱之一,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写的菲茨杰拉德,不过当时只研究了他的《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三部作品,对《美与孽》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投身文学翻译之后,一直希望有机会能翻译(或重译)自己喜爱的作家的作品。这次有幸能受译文社之托翻译菲茨杰拉德的《美与孽》,对于我来说简直有梦想实现的意义,我所感受到的喜悦绝对不亚于粉丝见到了自己崇拜的歌星。翻译是最好的理解与沟通,一部书翻下来,我宛如与菲茨杰拉德进行了一场超越时空的谈话,心智上得到了极大的享受与提升。

菲茨杰拉德的这部书,如果只满足于把故事翻出来,让读者能看懂,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但如果要把作者灵动的语言和洒脱的才情忠实地还原出来,则对译者有很高的要求。我在翻译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第一,注意把作者语言的丰富多样性给表现出来。作者对自己的语言很讲究,不仅运用了大量的词汇,创造了许多新的比喻和动词的新用法,不时用上一些双关,还非常注重文字的整体音韵和节奏,使得很多段落读起来流畅上口,有着丝绸般的柔滑感觉。对此,我尽力调动中文资源,力求把这些特点反映出来,有些实在无法展现的地方也加以了注释说明。翻译过程中,经常会为了一词一句而推敲许久,为的就是能把我喜爱的作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们的面前,不要让他的才华在我的译笔中打下太多的折扣。第二,注意把作者的幽默与讽刺口吻给表现出来。菲茨杰拉德具有非常良好的幽默感,在写人状物时,或尖酸刻薄,或讽刺夸张,或指桑骂槐,或善意揶揄,都脱不了一层淡淡的幽默逗趣的基调,如果不能把这层淡淡的东西表现出来,译文就会大为失色。对此,我只能说是尽力了,至于具体的表现效果,则要靠广大读者来给予评判了。第三,注意把作者的思想深度给表现出来。菲茨杰拉德的思想深度往往是被人低估的。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不少同学觉得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好懂而选择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老师中似乎也有这样的印象。但我在细读了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之后,觉得好懂只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表象,其中还有大量没有被人发掘出来的东西。像菲茨杰拉德这样既亲身感受奢靡的上流社会生活,又能在笔下保持清醒的批评态度的人在整个文学史上都是寥寥可数的,越读他的作品,我就越是被他身上浓浓的唯美主义者和精神贵族的气质所吸引。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我在翻译时总是尽量把功课做足,力争对他的思想给予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并用客观、准确的笔调加以表现,使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最大化。

如果各位读者看了这部译作之后,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对菲茨杰拉德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了解,对他的作品建立起了客观公允的评价,那么我在翻译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没有白费,我将为此而感到欣慰。

吴 刚

二○一一年五月

书评(媒体评论)

“扣人心弦的恐怖……惊悚!”

——《纽约时报》

“这部令人胆战心惊的小说将在你的脑中挥之不去,恐惧会使你的血液瞬间冷却,心跳加速”

——《纳什维尔旗帜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与孽(精)/菲茨杰拉德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F·S·菲茨杰拉德
译者 吴刚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5295
开本 32开
页数 45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89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7
15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