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斑斓/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斑斓/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畅销书作家“自然之子”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感人力作,除了一贯的温暖人心和惊心动魄的情节,还添加对生命意义的问话,暗示因不屈而色彩斑斓的生命领悟。让更多家长了解到生态文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寻找类似“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热点话题,配合图书中的契合点进行转发;以生态教育为契机带领图书进入校园,带动其内容分享与销售。

内容推荐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所著的《斑斓/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通过少年文学体裁形式,反映当下儿童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活状态,思考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目录

冰湖

 一 昨夜的风

 二 寂静的世界

 三 在秋天的日子里

 四 敖乡

 五 春天的河水

 六 风还是那样吹

斑斓

静静的白桦林

试读章节

从窗子里望出去,湖面上已经结上了幽蓝的冰。在一望无际的冰层之上,只有几处因为湖下暗流的压力而鼓起的冰凸,在那里,冰层布满了微小的裂纹。

放眼望去,冰层坦荡如砥,一直绵延至天际,与湛蓝的天空相接。

自从封冻之后,浩大的冰湖就隔绝了所有生命的迹象。

索米娅回过神来,将一块风干的牛粪投进烧得发红的炉子里。风从屋顶吹过,蒙覆在屋顶的铁皮被刮得哗哗作响。

每天,索米娅都静静地坐在窗前久久地望着冰湖,那比天空更蓝的冰总能让她干涩的眼睛感到舒润。除了将羊毛纺成毛线外,在整个漫长的冬天里,她真的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好做。

天太冷了,门外那块抵挡寒风的毛毡已经被冻得通通透透,每次开门外出时索米娅都像推开一块沉重的石板。

每个冬天都是这样,第一场雪落下之后,附近度假村最后留守的工作人员就已经离开了。湖边,只留下索米娅和她的狗。

此时,狗正躺在炉火边。在索米娅长久地向窗外眺望时,它总是偎在她的脚边,呆望着红透的炉壁出神,不用多长时间,它就睡着了。

它太老了,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睡觉。有一次因为离炉火太近,毛竟然被烧着了,它却浑然不知。当索米娅惊叫着扑灭它身上的火苗时,它也只是迷迷糊糊地回过头看了看索米娅,又埋下头睡过去了。

有时候,看着它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索米娅总是怕它已经死过去了。她在它的身边看上好久,最后甚至为了确信它还活着,用手轻轻地抚摩着它的身体,直到感觉到已经稀疏的皮毛下那缓慢虚弱的心脏还在安详地跳动,才安下心来。

索米娅又将一块牛粪填进炉子里。

湖封冻之后,再没有人来过这里。

在一个晴朗的黄昏,索米娅看到一头枯瘦的狼走上冰面,小步颠着向湖心跑去。索米娅注视着它消失在昏暗的冰面上。

本以为它会带走她在冰面上发现的那只黑色的水鸟。初冬,当所有的水鸟都已经离开之后,那只黑色的水鸟却一直留在冰湖中那块随着天气越来越冷而渐渐缩小的水面上。终于,在一个干冷的早上,冰面封闭了。直到老人确信冰面已经结实到可以承受自己的体重时,才接近那只水鸟。那只小鸟的双爪已经被冻入冰中,它像是睡着了,就那样被冻得僵硬了。

在狼出现的第二天,老人举着望远镜,隔着结了霜的窗子,看那块冰面。那只冻僵的水鸟仍然像黑色的风向标一样指着湖的彼岸。那狼的运气不好,没有找到这食物。

总是望着这寂寥的一切,会让人心生倦怠,索米娅总是期待着视线里有新的色彩出现。  在一个安静的黄昏,索米娅像往常一样拿着望远镜观望地平线时,发现湖边有新的生命出现。

那是与寡淡无味的冰雪迥然不同的一种颜色,更像成熟至极致的芨芨草,浅棕中泛起一缕麦色的金黄,像一团团金红的影子,在湖边的坡下闪动。老人用颤抖的双手小心地调整着望远镜,淡蓝色的视野慢慢地变得清晰起来。恰在此时,像是要向索米娅证明自己的身份,一颗俊俏的头颅抬了起来,展现在冰湖青蓝的背景乡下。

P1-P4

序言

那还是1981年,我第一次去拜访云南西双版纳。凌驾干热带雨林之上,探首蓝天白云之间七八十米高的望天树,如一面面旗帜。绿色树冠光芒耀目,飘扬在天字,飘扬在我的心间。热带雨林是陆地上的顶级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建了繁荣昌盛、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洋溢着生命之树常青的颂歌。望天树是热带雨林的标志性树种。

从此,望天树在我心间开花,结果,引领我离开了穿行于秀丽、壮美的黄山地区的五六年来的野生动物考察,走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

或许心有灵犀,我想晨光出版社为丛书职名“青青望天树”,肯定是意在引领孩子走进自然、热爱自然、增长知识、发展智慧,以培养生态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朋友相约写“序”,我总是婉言谢绝,因为“序”很难写,要说真话。但有这段缘由,晨光出版社相约,我就欣然应命了。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这是共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却陷入了误区。大自然是知识之源,这是事实;但却常常被人们忽略。需要正本清源。

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切必备的条件:阳光、空气、水、食物、资源……因而早期的人类对大自然视若母亲,顶礼膜拜,奉若神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攫取,狂妄地任意改造自然……直到大自然严厉惩罚人类的愚蠢,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这才惊呼:面临生态危机。生存危机迫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找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审视的结果,有了惊人的发现:即使是科技发展到今天,在茫茫的宇宙中仍然只有地球才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只不过是大自然千万臣民中的一员;是大自然中的万物组成了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生物圈;在这个生物圈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滋养人类的母亲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她需要人类的呵护、节制才能永葆青春的美丽……总之,应尽快走出“大自然属于人类”的误区,到达“人类属于大自然”的境界——崇敬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

大自然是知识之源。人类是在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中总结了知识,发展了智慧,上升为科学;科学的发达又引导、促进着人类的发展。无论是从物质的层面还是精神的层面都是如此。但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钢筋水泥切断了很多人与自然相连的血脉之后,人们常常忽略了大自然是知识之源这个最基本的事实。

2011年,我在西沙群岛第一次有机会仔细观察鹦鹉螺,那是在永兴岛上的南海海洋博物馆的展架上。它是四大名螺之首我是知道的,但它那如鹦鹉一般的奇特造型,白色螺壳上橙色的火焰花纹.还是闪耀着诱人的魅力。来到深航岛的一个傍晚,战士小高领我们到岛的北边去看对面的晋卿岛。走在退潮后露出的大片礁盘上,意外地拾到了一只鹦鹉螺;虽然壳已被风浪破损,但仍可清晰地看到壳内螺旋迂回,形成一个个隔舱,舱之间有带相串联……我们惊喜得屏声息气。

数年前读到的一篇短文说,世界上没有几位海洋生物学家见到过活体的鹦鹉螺,因为它生活在100米深的海底,只在夜间才浮上来觅食。原来它要上浮时,会制造气体充盈隔舱,下潜时却排除空气,吸入海水。这种生存技巧激发了仿生学家的灵感,制造了潜水艇。于是,世界上无论是用电池作动力的或用核能作动力的第一艘潜艇,都是用鹦鹉螺号来命名,以纪念它的功绩。

还有一说,鹦鹉螺是天体演变的忠实记录者。每当月色姣好的特殊时光,鹦鹉螺会与月相约,群集海面,与月“相看两不厌”,因为它与月球有着特殊的关系。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真的如此玄妙?天文学家揭开了其中的奥妙:鹦鹉螺壳虽漂亮,但不光滑,而是布满细细的波状纹(在深航岛捡到的螺壳看得较清楚),波状纹就是它的年轮,每天长一条,一月有一隔,这种“波状生长线”的条数即是每月的天数。据化石考证:鹦鹉螺在距今4亿多年的古生代奥陶纪,每隔的纹数只有9条;到了距今3.5亿年的古生代石炭纪,每隔的纹数已有了15条;在距今1.95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每隔纹数是18条;在距今1.37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每隔纹数增为22条;在距今4000万年的新生代渐新世,每隔的纹数已达26条。也就是说在4亿多年之前,那时每月只有9天,随着斗转星移,每月达到了15天、18天、22天、26天。现今,我国的农历每月是二十九点几天——月大30天,月小29天。由此天文学家得出结论:月球仍是围绕地球运转,但离地球愈来愈远了。

鹦鹉螺居然蕴含着这么多的科学知识和智慧!即使是当今被认为科学三大尖端课题的生命起源、天体演变、物质结构,其深奥的科学,有哪一项不是隐藏在大自然的无限玄机之中呢?鹦鹉螺不就记载着天体演变的信息吗?

事实证明:我们每天看到的大自然,竟蕴含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索、认识,千万别漫不经心地忽略!

自古以来,经典的教育总是以认识自然、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来启蒙孩子的智慧和情操。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名日“提高教育质量”,将大学教材中的一部分下放到高中,高中教材的一部分下放到初中,初中教材的一部分下放到小学。层层下放的结果却挤掉了经典教育的内容: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后工业化时期,高楼林立,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兴起,一座座大坝截断江河……其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对大自然的破坏,使自然失去了自然;另一方面是钢筋水泥活生生地切断了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使人们失去了自然,尤其是使孩子失去了自然。

近几年,我常在天南海北给中小学的老师、学生讲人与自然。但每当我问起有谁认识水稻、麦子、玉米……别说小朋友了,连很多年轻的老师也无人回答。那种沉默,使我陡然涌起揪心的疼痛与忧虑!

更别说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每年有多少天是在大自然中?统计数字肯定是触目惊心的!朋友对我说,有的小朋友居然不知道“东方”在哪里,我不信。但想到有人竟在深夜走了几十里路,只是为了去看天宇中的银河……我惶惑,甚至感到不寒而栗。

自然失去自然,人们失去自然——多可怕!

“青青望天树”继承了启蒙的经典教育。

“青青望天树”所选的作品是书写自然的文学,这无疑是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为孩子们启蒙、培养和树立生态道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一词,早在古汉语中已出现,南朝有诗《筝赋》:“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采掇,动容生态。”杜甫诗中也有:“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在这里生态意为美丽、生动,作为形容词。“生态”作为生物学的名词,是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的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可说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我们现在日常中所说的“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等词多由古汉语中“生态”一词引申为美好、良好之意。

书写大自然的文学是当今时代的呼唤和需要。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么可否这样简单地来理解: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维关系中,文学即是描写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故事。但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学多是描写入与人、人与社会的故事,却很少有专门描写人与自然的故事,歌颂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面临生态危机的时代呼唤,书写大自然或大自然文学应运而生。

当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态。

之所以称之为书写大自然的文学,意在突出人与自然的故事。第一位将西方自然文学介绍到我国的,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教授程虹博士。那还是20世纪90年代,《文艺报》曾连续整版刊载了她写的评论。她满怀热爱大自然的激情,以明晰的思辨,用优美、灵动、充满诗意的文字,解析、阐述着自然文学的丰富内涵。其难以企及的境界,曾感染了很多读者。她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宁静无价》中,依然以自然文学为题论述。

其实大自然文学自古有之。我国的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就有很多关于自然的描写,孔夫子评价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虫鱼。李白、王维、杜甫、自居易……大诗人们都留有众多描写自然壮美的诗篇。只是到了20世纪,有了新的时代使命,大自然文学有了质的变化,不再是单纯地赞美自然或以自然风景作为介质抒发作者的情感;作家有了融入自然的审美视角,进行着人与自然的对话……这使大自然文学不仅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同时也为文学艺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空间。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础,试想如果失去了生态文明——人类的生存都岌岌可危——其他的文明还有基础吗?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施科学发展,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泽被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生态法律和生态道德的保证。几千年来,人们已制定了多种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法律和道德,但却没有制定、规范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当人们认识到正是缺失了生态法律和生态道德,才导致了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生态危机的凸显,才重视了生态法律的制定,但是较为滞后,需要不断完善。而且生态道德的树立仍然难有较为科学和完整的规范。其原因之一是:我们在“大自然属于人类”的误区中走得太久;原因之二是:相比较而言,生态道德的树立比起生态法律的制定,有着更艰难的一面。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强制执行的行为准则;道德却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自觉的行为,需要终生的努力。

生态道德即是人与自然相处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可借以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其实质是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而这正是大自然文学的主旨,这是文学的社会功能,这是时代赋予书写自然文学的任务。

大自然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引领孩子们认识山川河流、花鸟鱼虫,从发现生命形态的千变万化、构造的无穷奥妙……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开始,进而感悟生命的伟大,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必须严格遵守在自然中的行为规范——培养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感和重要的意识,因为生态道德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纵观我们当代儿童文学,有些作品中不仅没有了原野、森林、河流、大海……即使是城市中的草地、绿化带也踪影消失,而只有人造的建筑空间……连儿童文学也失去了自然,这还不令人感到可怕吗?

我特别希望作家们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大自然。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建设物质文明的基础,其实她也为人们提供了建设精神家园的基础。我们在自然中寻找风景,其实是要将自然的风景移植到我们的精神家园——培养高尚的情操。  这或许就是晨光出版社编辑出版这套“青青望天树”的初衷。他们远大的目光、睿智的决策,无疑是要奉献给孩子们丰盛的精神食粮,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喜悦和快乐,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和雨露,茁壮成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斑斓/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469909
开本 32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3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2014310529
中图分类号 I287.47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10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