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镜中刀马旦(陈蓉的幸福魔方)
内容
试读章节

1孩提时代与两个故乡

镇宁路上的一家咖啡馆,下午荼时间通常来客稀少,老板不会中文,英语又带着明显的东南亚口音。我在一楼的角落找了张不受干扰的餐桌坐下。陈蓉来时穿着一件普通的白色T恤,一条过膝深色长裙,素颜,虽然踩着高跟鞋,走路的步频依然很快,即便是第一次见面,说话时也没有任何的生分。看惯了荧屏上浓妆艳抹的主持人,生活中的她梳着根马尾,倒不禁让人想起大学时期穿梭于寝室和红楼间的那个姑娘。

“我问过父亲,是否想过像其他知青返沪那样,暂时和母亲离婚,等回了上海后再把母亲接过来重组家庭?父亲说他从来没有过这种念头,他觉得镇海也挺不错的,因为一家三口能天天在一起,其乐融融。我真的很少见到如我父母那般恩爱的夫妻。”言语间的陈蓉更让人感觉生活里的她其实早已融化在了荧屏前的主持形象中,就像面前那杯咖啡里的白砂糖一样,只让喝的人觉出它的味道,却找寻不到任何糖的影子。她喝了口咖啡,用纸巾擦了一下额头上的几缕发丝,“头发上还有东西吗?刚才不小心碰到杯口的冰激凌了。”陈蓉很认真地放下手中的咖啡杯,突然间自己似乎想到了什么,继续说:“也许从小成长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我的性格变得尤为开朗。回忆起儿时父母给予我的融洽环境,每当在主持节目中采访到类似成长环境的题材,我就特别能换位思考,体恤那些从小缺失父爱或母爱的被访嘉宾。甚至我会联想到自己,如果小时候我也没有快乐的童年,不知道现在的陈蓉是否还能成为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比别人都晚开口说话的孩子

“孩子怎么到现在还不开口说话呢?”这是在陈蓉3周岁前父母最担心的事情,甚至一度,他们以为女儿会不会有什么先天性语言缺陷。当陈蓉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电视艺术系主持人班,尤其在她进入上海电视台,登上荧屏为大众所熟悉之后,许多媒体采访陈蓉时,都会很自然地问及她是否从小就比普通孩子更早学会说话,仿佛考进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总应该比普通学生更有艺术天赋似的,身边的朋友都会猜测,作为主持人的陈蓉应该从小就具备过人的语言天赋。

“任何人都会惊讶,我开口说话很晚,直到3周岁才会喊出完整的字词,有时父母夸张地告诉别人我是到了4岁才会讲话的。”每每听到这里,提问者都会略有尴尬地沉默,似乎一时找不到继续问下去的理由了。常态的提问逻辑被推翻了,一个主持人怎么能够那么晚才学会说话呢?不可思议,甚至不能让人相信,提问者都是从主观先行的念头来寻找他们自己理所当然的答案的,而事实是,陈蓉很晚才学会说话,并且晚得有些“离谱”。

“我祖父和祖母都是宁波镇海人,祖父十几岁时来到上海做学徒,父亲出生在上海,大多上海移民都是这样开始了他们在这座城市的生活的。”  在陈蓉父辈所处的时代里,青年人免不了经历上山下乡的磨炼,当时陈蓉的家人都不希望她父亲离家太远,恰巧国家对知青发布过“投亲靠友”的政策,她父亲就顺其自然地回到了宁波镇海,投靠了在农村时任大队书记的一个远亲。也就在那里,父亲认识了生长在镇海的妻子。“在我印象中,镇海是一个很美的小县城,地方虽然不大,却也出了不少知名人士,有科学家,也有艺术家和实业家,如包玉刚、邵逸夫、贝时璋、杨福家、陈逸飞等。镇海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区县。”P2-5

后记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我的第一本传记。此前的《蓉颜》只是以半写真的形式对我生活和工作进行速写。由于没有任何读本可做参考,以至最初提笔时,心中充满彷徨与不安。幸好每次与我的采访者,也就是本书的合作者林毅沟通,他总能带给我信心甚至惊喜。回首撰写这本传记的每一段时光,我可以毫无愧色的说,我在真实的把我自己点点滴滴的生活呈现给大家。

第一次与该书合作者林毅面对面交流,林毅觉得我爽朗的性格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许是因为彼此职业相近的原因,双方见面都特别健谈,无拘无束的谈话方式让第一次见面就仿佛相识了很久。曹可凡对我的一句评价林毅大加赞同,说我“虽为女儿身,却是侠肝义胆,若以京剧行当分,该算是刀马旦吧。”

评价往往会产生刻板印象,但曹可凡以京剧“刀马旦”一词形容我,使我不时产生对象化的感觉。在传记收尾时我这样写道:“在生活与工作的交替中,不断探寻,不断发现,不断推翻,不断重建,我体会着诗人莱纳·玛利亚·里尔克的心声:‘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锣鼓点在耳边悠扬开来,几阵荡气回肠的拼斗之后,一个穿蟒扎靠、冠戴翎子的女将,骑上战马,佩刀带枪,凝视前方,扬长而去。”我仿佛觉得,我真的就是刀马旦。一个活生生的“刀马旦”,正策马扬鞭,慷慨前行。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提到:大多数人的日常行为来自于对自我的认识,人们通过社会互动逐步形成完整的自我认识,在社会活动中,他人给出的评价好似一面反映自我的“镜子”。至此,便有了这本传记的书名《镜中刀马旦》。

编委们对这个书名给予了认可,我本人也认为将本书冠以《镜中刀马旦》更好。就在传记初稿完成的几天后,我迎来了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转变,我的一对龙凤胎宝宝来到我的家庭中。这使我不由自主地在后记中写下“虽为刀马旦,却是侠骨柔情,若以家庭角色分,未来该算是母亲当先。”如果说两个孩子是我今年收获的一对宝贝,那么配上人生中的这第一本传记,巧合地凑齐了2015年我的“吉祥三宝”。

龙凤宝宝的到来,让我感受到做母亲的心情,扪心自问,什么是我人生中最满意的作品,我想这对龙凤宝宝是我这一生中最成功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怀孕之初,心中有很多忐忑,诚惶诚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如何做一位成功的好母亲,常常陷入沉思。怀孕的日子里,我的孩子非常为我着想,丝毫没有妊娠反应,顺利的度过了妊娠期。即使生产过程中,我这个高龄产妇险象环生,但看到宝宝健康平安的来到这个世界,我一直觉得自己幸运无比。我真正地体会到创造生命的奇妙,体会到生命延续的欣慰,体会到了初为人母的骄傲与幸福。

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我和他们就如同两棵树,枝叶相连,根须相系。他们不经意地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让初为人母的我感到莫大的安慰和自豪。从女人到母亲,那是一个女人生命中的华丽蜕变,是走向完美人生的新起点。这本书在这个时候收稿,是送给宝宝们最珍贵的礼物,它记录着我的生活,做母亲的幸福,工作的艰辛,女人的不易,以及我全新生活的开始。

感谢上海广播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曹可凡先生,感谢他邀请我参与了这套丛书的自传撰写。我的这位兄长与老搭档习惯于通过《可凡倾听》的具体案例,来剖析面对不同采访对象的采访技巧。私下交流时,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倾听”背后的故事让我茅塞顿开,从而给我写作带来更多灵感。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王群教授,写书的一年半时间里,我和林毅成了王老师家的常客,每次谈到思维枯竭时,他都会替我们沏上一杯茶,自己抽着精装雪茄,在烟雾缭绕的书房里交流,总让我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幻觉,紧接着我俩便又能碰撞出许多思想的火花。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他对于学问的钻研以及待人接物的豁达,让我能以更为理性的态度来审视每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怀。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韩建民社长、郁金豹副总编,以及责任编辑易文娟和李旦,没有他们后期的帮助、支持与信任,本书也难以按时顺利完成。

感谢此书的合作者林毅,如果没有他的全程大力帮助与执笔,此书很难与大家见面。

本书有几位重要的参与者需要向他们一一表示感谢。他们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文璇、许可、孟繁东、景致和上海师范大学影视学院的王俊杰。许可专门负责《智力大冲浪》节目资料的搜集,景致专门负责《幸福魔方》节目资料的搜集,孟繁东专门负责《陈蓉博客》节目资料的搜集,文璇专门负责我节目主持历程的汇编。同时,他们四位也参与了部分章节的初稿整理工作,这四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优秀学生的辛勤劳动,为本书的顺利写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王俊杰作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她的毕业作品访谈节目主持就与我本人有关,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王俊杰承担了大部分访谈录音的整理工作,以及书稿的部分前期统筹工作,也给本书的完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想法。我的这五位朋友为了同一目标,正以不同的方式,活跃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各个领域,他们的见多识广同样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最后,值得感谢的还有一位特别的观众,是她成就了我和此书的合作者林毅的第一次邂逅,或把本书的第一次访谈地点选在她的身旁,也是对她的一种致敬。感谢培育我俩的母校上海戏剧学院,没有她,绝不会成就一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刀马旦”!

目录

1 孩提时代与两个故乡

【比别人都晚开口说话的孩子】

【我的父亲和母亲】

【最小的人大代表】

【与拼音的甜蜜约会】

【还以为能住进石库门】

【大城市里“跳格子”的游戏规则】

【寄宿姑妈家的“识相”孩子】

【唯一一次泄题还失败了】

【姑父唯一一次严厉的批评】

【有种小孩看的节目叫动画片】

【与多动症的大都市告别】

【回到故乡上重点中学】

【与天才们同窗的日子】

【不是最能说的,但是最善说的】

【从小就有着“刀马旦”的性情】

2 北虹之春与上戏之城

【开学就来了个下马威】

【1992-1993年上海广播电视志】

【广播节目“相伴到黎明”的启蒙】

【与广播创编初结识】

【第一次主持校“北虹之春”艺术节演出】

【最初的志愿是成为酒店公关经理】

【在楼道与陈副校长的三次照面】

【打定主意要报考上戏】

【考前辅导班冲刺】

【报考两广初试遭淘汰】

【叩响主持行业的大门】

【刻骨铭心的激动时刻】

【一个新兴蓬勃的新兴专业】

【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逆转性反思】

【看别人打破规定】

【红墙内修炼主持人的专业秘密】

【名主持人背后的恩师】

【上戏红楼剪影】

【因一只铁皮碗而开始的初恋】

【毕业季】

3 初登荧屏与《智力大冲浪》

【综艺节目的里程碑】

【浪花朵朵开】

【“辰”风破“浪”】

【版块四十分钟的节目中的六个版块】

【节目背后的危机感】

【并没有那么顺畅的“大冲浪”之路】

【太多的第一次献给了“大冲浪”】

【也会犯很傻的错误】

【对主持人最大的考验】

【邻家女孩般的从容主持个性】

【没有明星的收视胜利】

【成就自己的即兴口语主持风格】

【节目退出了12年的舞台】

【不断创新的“冲浪精神”】

【打造一款“现象级”的节目】

4 美丽邂逅与《幸福魔方》

【非我莫属】

【“魔方”的智慧】

【懂得听故事的人】

【“魔方”的前身今世】

【媒介与倾听】

【不可分割的过程与结果】

【透支爱情】

【心理学中的“SOLER”模式】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在节目中“绷紧一根弦”】

【“冲突率”的关键作用】

【“透支爱情”的续篇】

【神秘九宫格】

【不可忽视的“谈话场”】

【讲述自己的故事】

5 双重身份与《陈蓉博客》

【耕作自己的一片自留地】

【制片人的辛酸与谁说?】

【是同行,也是前辈!】

【主持人的“小我”和“大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对倪萍老师的那次疏忽】

【顾得了大局,罩得住人情】

【陈蓉博客的非凡女人们】

【主持人的“她”危机】

【人的意志力真的可以是很神奇的】

【陈蓉和她的节目】

6 从容应变与传媒革新

【新文广诞生记】

【十年光景磨一剑】

【借调央视做主持,艰难的抉择】

【中国电视重新起航】

【直播谁会赢】

【制片人的“嘻唰唰”】

【“金话筒”后秀一把】

【全民奥运电视忙】

【主持人的“厚积薄发”和“薄积厚发”】

【将选秀节目进行到底】

【版权购买浪潮下的原创节目】

【“女铁人”与“大片时代”的到来】

【“谣言”和“盛女”而出的节目】

【等待下一次的绽放】

后记

序言

曾几何时,节目主持人,这个现代文化的新生骄子,这个传媒领域中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于一身的最具使命感的传播者,这个广播电视节目中集社会性与人际性于一身的最富亲和力的交流者,蓦然成了吸引众人眼光的焦点人物。节目主持人不仅成了许多人跃跃欲试的热门职业,更成了广大理论工作者研究对象。而一线节目主持人纷纷著书立说,将自己对主持节目的切身体会、深刻思考以至自己的生活经历奉献给了读者。这些文字已成为节目主持人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出版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的确,近30年来,主持研究的队伍在日益壮大,研究的领域在逐步拓宽,研究的思路在不断突破,研究的水平也有了相应提高,中国节目主持理论的探索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主持人的著述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整体发展,对主持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在研究、探索主持人理论的队伍中,业界的主持人好比是太阳,学界的理论工作者好比是月亮,那么月亮没有了太阳的光辉也只能叫“月球”,不能叫“月亮”。因为中国主持人的研究必须立足于实践,必须加深人们对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的认识,必须以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主持实践为基础,必须从具体、形象且富于个性的主持人实践中,选择、提炼、加工、浓缩,最终升华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持人理论。只有这样,主持人的研究才能保持住生气与活力,才能发挥具体作用,解决现实问题,取得良好效果,才能使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获得一个稳定、坚实、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托,赢得一个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而反之,如果业界主持人不重视经验的总结,不从理论上提升,远离学界,好比“太阳”的光辉不能照耀其他的星球,那么其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自燃”了。毫无疑问,一个成熟的主持人节目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但不失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主持人的成功与他们的成长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主持人的职责不是机械地将单个节目内容进行堆砌、增减,而是要在“全面了解节目构思、素材,熟悉播出依据,清楚各个环节起承转合的前提下,能动地组织、串联、协调好节目的各部分内容,完成节目的制作、播出”。(赵玉明、王福顺主编,《广播电视辞典》第212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如果主持人不多加思考,不注重理论修养,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就未必能深刻透彻地把握好本职工作的丰富内涵和广袤外延,就未必会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就未必会树立牢固的节目观念和服务意识,以致影响到整个节目的传播功能与传播方式。

总之,节目主持人著书立说在广播电视的传播中占有突出地位。他们既是研究主持传播规律、特点和方法的主体,也是研究主持传播规律、特点和方法的客体。主持人的著述对于主持人逐渐走向成熟,对于人们认识主持传播的规律运用,并用这些规律来指导主持人创作大有裨益。主持人能将理论与个人的实际体会相结合,带着问题,把自己摆进去,长于发现、勤于探索、敏于领悟、善于总结,充分施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研究中有所创造,在学习中得到提高,从而为主持人的研究提供更多独到的、鲜活的素材,打造出更有价值、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钻研精神难能可贵。

主持人虽然不是影视明星,但是成功的主持人头上的光环或许比影视明星更耀眼,因为他们的成功不仅能像影视明星那样让青年人羡慕,而且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更能得到青年人的敬慕,青年人从他们身上能获得更多的“正能量”。

基于以上几点,基于我们心底的那份责任感,基于对主持人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理性认识,基于对生命、事业追求中的那份热爱,我们组织了部分华语名主持人和学界的一些理论工作者共同编纂了这套《华语名主持人丛书》,并逐步向大家推出。期盼能和读者一起分享。

内容推荐

《镜中刀马旦》是上海东方卫视当家女方播陈蓉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传记,首次以文字形式,讲述了她的童年、求学的过程,以及后面从主持《智力大冲浪》到以制作人身份开辟《陈蓉博客》的经历,全面展现了一个性格爽朗率真,主持风格沉稳大气的沪上名嘴的人生点滴。本书中伴随着陈蓉的成长与成熟,也谱写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改革和腾飞的二十年风雨兼程。

而对于这一代的年轻人,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具有人生参考意义的指导书,从陈蓉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一个人从小的所思、所想、所做,真的会点滴展现在今后的人生蓝图上,而没有人可以靠幸运成就非凡,即便是命运的不经意,也都是你在无意识时种下的良苦用心。

“很多事情的成功是没有捷径的,你是在付出当中才有回馈,你不会有意外的惊喜,你只能慢慢等待,慢慢锤炼自己。”所有盛放与美丽的背后,陈蓉首次与你坦然倾诉,当你足够热爱,你所吃的苦就都值得的了。生活会给予你幸福的领悟。

编辑推荐

曾几何时,节目主持人,这个现代文化的新生骄子,这个传媒领域中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于一身的最具使命感的传播者,这个广播电视节目中集社会性与人际性于一身的最富亲和力的交流者,蓦然成了吸引众人眼光的焦点人物。节目主持人不仅成了许多人跃跃欲试的热门职业,更成了广大理论工作者研究对象。而一线节目主持人纷纷著书立说,将自己对主持节目的切身体会、深刻思考以至自己的生活经历奉献给了读者。这些文字已成为节目主持人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出版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陈蓉、林毅著的《镜中刀马旦》谱写了一代电视人20年的风云与变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镜中刀马旦(陈蓉的幸福魔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蓉//林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138194
开本 16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02
CIP核字 2016091973
中图分类号 K825.42=76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8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