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妮日记/好学生世界名著励志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主人公安妮·弗兰克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和死亡的人生历程。她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自己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还记录了她寂寞、苦闷,以及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等。

安妮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在安妮记录的这两年多里,她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还有因藏匿而充满恐惧的日常生活,这些都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安妮日记》告诫人们要远离战争与迫害,需要和平与发展,这样才不会流离失所,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内容推荐

《安妮日记》是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真实记载。安妮是一个德国籍犹太少,她从1942年起开始写日记,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示的日期是1841年8月1日。

《安妮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少女的思想情感与家人的矛盾冲突,是对充满恐怖的25个月密室生活的记录。由于其真实性,这本日记成为了德军占领下人民痛苦生活的目击报道。

《安妮日记》中所流露出的安妮和姐姐对世界和平的憧憬以及面对战争与死亡的坦然态度,惊人的勇气与毅力,还有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它成为一部让人重新思考生命价值、感人至深的励志名著。

试读章节

194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亲爱的凯蒂:

杜塞尔先生终于来了,一切顺利。按照事先的安排,昨天中午十一点半杜塞尔步行抵达公司,梅普接待了他。进入办公室后,梅普要他脱下外套,以免别人看见星形标记。库菲尔斯先生和杜塞尔一直聊到女清洁工下班。然后,由梅普带杜塞尔上楼。她打开旋转书架,领他钻了进来。

我们都围坐在楼上的桌子旁,正等着用咖啡和上等白兰地迎接这位密室新成员。梅普首先把他领进了起居室,他一下子就认出了我们的家具,但他绝不会想到我们这帮人此时就在他的脑袋上方。当梅普把真相告诉他,杜塞尔诧异得都快晕过去了。没等他缓过神来,梅普就直接带他上了楼。

杜塞尔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一句话不说,把我们逐个打量了一番,就好像他刚刚才认识我们似的。片刻过后,他结结巴巴地说道:“可是……你们不是在比利时吗?军车没来吗?那天逃跑没成功吗?”我们向他解释说,我们有意散布了军士和军车的事情,就是想糊弄外人,特别是德国人,不想让他们发现我们。杜塞尔再次被这一绝妙的设计惊得目瞪口呆。待他稍稍回过神之后,他开始细细地观察我们这个超级实用的密室,除了惊讶,他还是无话可说。

我们一起吃了午饭。随后他休息了一会儿,再起来跟我们喝茶,然后整理自己的东西(梅普已经提前帮他把东西拿过来了)。当在他读到了下面这份打印出来的密室条例(凡·达恩制作)之后,他就找到在家的感觉了。

密室条例:作为犹太人及其同类临时居所而设立的特殊机构,全年开放。这里美丽、安静,远离森林,位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可乘13和17路电车抵达,也可开车或骑自行车。特殊情况下,如果德国人禁止使用上述交通工具,也可步行抵达,住宿免费。

特殊训练:免费减肥。

自来水:浴室及厨房都有供应。

储藏室:特大,可储存各类物资。  私有电台:可直接收听伦敦、纽约、特拉维夫及其他各电台的广播。本服务仅供房客。晚六点可以享用所有电台,须知除播放古典音乐节目外,不准收听德国电台。

休息时间:晚十点到次日早晨七点半,星期天延时到十点。如条件允许,房客白天可以休息。为保证大家安全,敬请严格遵守!

假日:暂停休假。

语言的使用:所有时间务必小声说话!所有的文明语言都可使用,德语除外。

课程:每周一次书面速记,英语、法语、数学和历史为常规课程。

小型宠物:有特殊部门负责(需申请),必须善待一切宠物(害虫除外)。

用餐时间:早餐,每天准时九点,星期日和节假日为十一点半;午餐,下午一点一刻到一点四十五分;晚餐,冷餐或热餐,时间不固定,随新闻节目而定。

义务:房客有义务参与一切公共事务。

沐浴:星期天从上午九点开始,洗涤池对所有房客开放,也可选用厕所、厨房、私人办公室或主办公室,随陛而定。

酒精饮料:谨遵医嘱。

你的安妮

1942年11月19日 星期四

亲爱的凯蒂:

正如我们大家所想,杜塞尔真是个很好的人。

老实说,我本来不太情愿陌生人用我们房间的东西,但是人必须做点好事。“要是我们能救一个人,什么问题都可以将就。”这是爸爸说的,这话绝对正确。

杜塞尔来的头一天就向我详详细细地询问了一切:比如女勤杂工什么时候来办公室?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卫生间?在哪里洗澡最好?你可能会觉得好笑,但这些事情在一个藏身的地方可没那么简单。白天我们绝不能吵闹,以免被楼下的人听见。要是有外人在,比如说那个女勤杂工,那就要格外小心。我把这一切都非常仔细地对杜塞尔做解释。但有件事情真是好笑:他的反应实在是太慢了。每件事情他都要问两遍以上,但看起来还是没记住。可能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好起来吧,突然的环境变化令他难以适应。

杜塞尔给我们讲了好多外面的事情,我们与外部世界已经隔绝这么久了。他讲的都是些让人伤心的消息:我们认识的很多朋友和熟人都遭到了厄运。每天晚上,灰绿色的军车隆隆地从大街上疾驶而过,里面装满了挨家挨户搜出来的犹太人。“黑衣队”(德国盖世太保)和“绿衣队”(荷兰纳粹警察)手里随时带着名单,只要搜到一个犹太人,就会把他们全家都带走。如果查不到就会马上转向下一家,除了躲起来没有人能逃脱他们的追捕。有时候他们也让人付赎金,他们事先掌握了被抓人的财产情况。

这简直就像古时候对奴隶的搜猎。我仿佛看到一幕幕悲惨的情景:漆黑的夜里,一批批无辜的犹太人被凶恶的德国军人鞭打、折磨、赶着往前走,一直走到他们瘫倒在地为止。婴儿、孕妇、老人、病人,没有人能够幸免。不知到底有多少犹太人在德军的暴行下步入到了死亡的行列。

我们能躲在这儿有多幸运啊!如果不是总为那些对自己很宝贵、可又无法给予帮助的人担惊受怕外,我们几乎不用为任何事情操心。睡在温暖的床上我都觉得自己有罪,我那些最亲密的女友有的可能已经离世,有的可能在这寒冷的夜晚,落入了人世间那些最凶残的畜生的魔爪中。这一切只因我们是犹太人!一想到这儿,我就不寒而栗。

你的安妮

P47-50

序言

在13岁生日那天,住在荷兰的女孩儿安妮·弗兰克收到一本硬皮笔记本,这是所有礼物中最让她高兴的。于是,她开始在上面写日记,津津有味地谈起自己、朋友、学校的考试、年老的数学教师,还有那个让她朦朦胧胧地感到羞怯的16岁小伙子——哈里。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轻松。在这些最早的日记里,她俨然是个家教良好、天真烂漫的孩子。然而,她来自一个犹太人的家庭,她的父母是1933年从德国移居到这里的德裔犹太人。1942年6月在阿姆斯特丹,他们必须佩戴黄色的大卫星,不能坐电车,不能进电影院,不能骑自行车,晚8点钟后不能坐在花园里。但这一切都没能吓住安妮,生活宛如晴朗的日子一样使她着迷,即便身临险境,她也仍是那样快乐与活泼。

不久,厄运降临了。在盖世太保的“召集令”下,一家人必须躲藏起来。逃难时,安妮收拾的第一件随身物品,就是她的日记本,同时还有她的卷发筒和学校课本。

几个月以来,她父亲一直在为全家准备藏身的地方——荷兰的很多老房子里都建有密室,这些密室面朝花园或天井,与外界隔绝。安妮父亲办公的旧楼里就有两层密室。这时,公司已经交给两个荷兰人打理。这些荷兰朋友凭着忠诚的友谊和勇敢接纳了弗兰克一家,使他们得以暂时躲过纳粹的搜捕。于是安妮和她16岁的姐姐玛格特以及她们的父母,就深藏在这个不见天日的密室里。

几天后,另一家人也躲到了这里——凡·达恩夫妇和她们不满16岁的儿子彼得,再后来又添了一位名叫杜塞尔的牙医。从此,密室中的八个人整天提心吊胆,轻言慎行。对于一个生机勃勃的小姑娘来说,这样的日子要比大白天逼她上床睡觉还要难熬。原本各自生活的两家人在如此令人紧张和烦躁的情况下被强行拉到一起,自然会因琐事产生摩擦,使日子更加难过。

她和家人、朋友在密室里与恐惧相伴,整整度过了两年零两个月。在这漫长的幽闭日子里她都做些什么呢?她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尝试着写作,还有就是写日记。这个小姑娘具有快活的天性,当初在上课时,因为爱讲话,老师罚她写一篇以“话匣子”为题的作文。现在她只能把日记当做最亲密的朋友,对她打开话匣子,倾诉一切不辛、烦恼、希望和梦想。

随着盟军反攻日子的来临,她想,或许到秋天她就可以告别这座充满死寂和饥饿的囚牢,重返课堂了。

确实,在秋天来临之前,她真的离开了密室,可惜的是,她去的不是校园,而是纳粹的集中营。1945年3月,就在荷兰解放前两个月,在她16岁生日的前三个月,她被折磨死在集中营里。

密室留下一片狼藉中,在幸存的书报中,人们发现了这本日记。四个月前她曾在日记里写道:“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战后,《安妮日记》得以出版,并且在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畅销不衰。千千万万个少年和成年人阅读了这本日记,安妮终于在她的日记里活了下来。

安妮是个天生的作家。她以生动的笔触写出密室那几间毫不舒适的房间,房间里压抑的气氛,夜间连续几小时遭遇轰炸的恐怖,小偷的频频光顾,八个人同处一室的无奈与尴尬。她用天性中的活泼与幽默描绘出这些不可思议的场景。与她分享房间并有一点怪癖的牙医杜塞尔先生;她的善良而富有魅力的父亲,她说话带刺、缺乏耐心的母亲;她聪明、好心的姐姐;爱激动和生气的凡·达恩夫妇以及可爱、敏感、内向的彼得;她都以自己的细微观察,将他们描写得栩栩如生。在生死未卜、风云莫测的日子里,她心里翻涌着捉摸不定的情感;青春期少男少女对友谊和爱情的渴望,感情生活中的种种烦恼、焦虑和喜悦,她都能用贴切而又动人的词语表达出来。

安妮的日记坦率、透明,没有装腔作势,没有无病呻吟。虽然她只是个少不更事的小姑娘,但已学会经常反省和审视自己。就这样,一个在学校里因性格活泼而受人欢迎的孩子,在无人称赞的环境里学会了为人处世,学会了克制自己和宽容别人。当父母不理解她的时候,她表现得很冷静,反复掂量、思考,最终与父母达成谅解。她写下了和少年彼得的友情,两个孤单的少年,从羞怯走向亲昵,她记下那种刻骨铭心的心灵撞击,也试着理智地分析这种感情的未来。我们看到,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这个女孩子在内心成长的路上走得多么远。她的日记就是这种成长的忠实告白。

尤其可贵的是,日记表达了对人类的正义、和平与自由的向往。作为灾难深重的犹太民族的一员,她小小年纪就深刻感受到了强加给他们的残暴和压迫,但她没有失去希望。她和姐姐、彼得勤奋地学习着一切可能学到的知识,用人类文明的成果充实自己,盼望着在和平到来时有所作为。她在日记里深切同情同胞们的苦难,谴责纳粹的反人类暴行,赞美荷兰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为盟军的每一个胜利而欢呼。1944年6月6日,她怀着狂喜的心情记下了盟军的登陆,热切盼望着民族解放和自由的太阳能重新回到人间。这本日记是“二战”历史的一份真实的见证,也是战争对少年心理影响的一份真实记录。埃莉诺·罗斯福说:“这是一本精彩绝伦的书……是在我所读过的有关战争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中最明智感人的一本书。”

《安妮日记》是对那些曾经为了和平、现在仍为和平而奋斗的人们的精神纪念。对安妮的同龄人来说,阅读此书将是一段丰富而受益匪浅的体验;从安妮身上,人们可以汲取面对困难的勇气、智慧与力量,以珍惜今日,创造未来。

书评(媒体评论)

在我曾阅读过的书籍中,这是对战争影响的描述最为现实和聪慧的记载之一。

——美国政治家 埃莉诺·罗斯福

在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和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当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

——美国总统 约翰·肯尼迪

这是一本代表了六百万(犹太)人心声的书,纵使这不是什么雄壮伟大的史诗,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记。

——苏联作家 伊利亚·爱伦堡

《安妮日记》细致而充满自信,简约而不失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孩子转变为成人的心态。

——美国著名诗人 约翰·贝里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妮日记/好学生世界名著励志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安妮·弗兰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703900
开本 16开
页数 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36
CIP核字 2013229847
中图分类号 I516.4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8: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