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流动的圣节(精)
内容
试读章节

斯泰因小姐的教诲

我们回到巴黎,天气寒冷而晴好。城市已经适应了冬天。我们街对面出售柴、煤的地方能买到上好的木柴,许多不错的咖啡馆门外也生着火盆,可以坐在那里取暖。我们自己的公寓同样温暖而令人愉快。

我们在柴火上烧煤灰压制的蛋状煤球。大街上冬日的天光格外漂亮。如今,你早已习惯了光秃秃的树木映衬下的天空。你迎着干爽的冷风,沿着被雨水冲刷一新的砾石路.穿过卢森堡公园(Jardin du Luxembourg)。当你看惯了那些掉光叶子的树木,就会觉得它们宛如雕塑。冬天的风吹过池塘的水面,在明亮的阳光下喷泉喷涌。因为我们刚从山里回来,现在所有的远景,看起来都变得很近。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我对那些小山的坡度不再介意,反而心情愉快。爬上旅馆顶楼的工作室,从那里俯瞰这片山坡上所有的屋顶和烟囱也成了一件赏心乐事。房间里,壁炉通风良好,写作时温暖而舒适。我买了柑橘和烤板栗,装在纸袋里带回房间。我剥开像丹吉尔红橘一样的小柑橘,把橘皮扔到炉火里,把籽儿也吐到里面。饿的话就吃烤板栗。我老是觉得饿,可能是因为走了路,天气冷,而我又在写作吧。我从山里带回来一瓶樱桃酒,快要写完一篇小说或者快要结束一天的工作时就喝上一杯。工作结束后,我把笔记本或稿纸收到桌子的抽屉里,把剩下的柑橘放进衣服的口袋里,因为如果留在房间里,它们就会冻住。

我走下长长的楼梯,想着自己这天写得很顺利,心里就高兴起来。我总会写到完成当天的定量,并且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推进时才停笔。这样就能保证第二天可以继续写下去。但有时候,当我刚开始写一篇小说却不知道如何推进时,我就坐在炉火前,挤着柑橘皮,看橘皮的汁液滴在炉火旁边,蹿起一股蓝色的小火苗,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我会站在窗前,一边望着巴黎千家万户的屋顶一边想:“别着急,你之前一直在写,现在也照样能写。只要写出一个真实的句子,写出一个你所知道的最真实的句子,然后从那里写下去。”这时写作就变容易了,因为总有一句我知道的、读过的或者听人说过的真实的句子。我发现一旦我开始写得深思熟虑,像人们介绍或展示东西那样,我就能砍掉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容词,而从第一句真实的、简洁的陈述句写起。在那个顶楼房间里,我决定把我了解的每一件事都写成一篇小说。我一直想这样做,对于写作,这正是良好而严格的锻炼。

也是在那个房间,我学会了从停笔到第二天再动笔的这段时间里,不去思考任何跟正写的东西有关的事。这样,我希望我的潜意识能继续工作,而我也能同时倾听别人的谈话,观察周围的事物,不断学习——我是这么希望的。免得老去想自己的写作,搞得没法继续下去,我还会阅读。当写作进展顺利时——这需要运气,也需要自我约束——走下楼梯,心情就会格外美好,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巴黎的任何地方散步了。

如果我下午走不同的道路,最后走到了卢森堡公园,我就可以穿过公园去卢森堡博物馆看看。那里的许多名画如今大都转移到卢浮宫和巴黎网球场美术馆了。我几乎每天都去看塞尚,去看马奈和莫奈,以及其他印象派画家。我最初开始认识他们,还是在芝加哥艺术学院。那时,我正从塞尚的画里学习写作。我明白,要使小说达到我正努力希望的丰富层次,光写简单真实的句子还远远不够。那时我从塞尚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不善表达,无法向别人说明。况且,这也是个秘密。如果卢森堡博物馆里的光线不够了,我就穿过公园,拜访一下格特鲁德·斯泰因在花园街(Rue de Fleurus)27号的工作室。

我和妻子一起去拜访过斯泰因小姐,她和住在一起的朋友对我们非常亲切友善,而我们也非常喜欢她那挂着名画、宽宽敞敞的工作室。它就像第一流博物馆里的一间最精致的展室,不同的是,那里还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大壁炉,主人招待可口的吃食和茶饮,以及用紫蜜李、黄香李或野覆盆子天然蒸馏的白兰地。这些酒芬芳无色,待客时从大肚瓶倒进小玻璃杯里。无论是紫蜜李、黄香李还是覆盆子白兰地,味道都如同酿造它们的原果。它们会在舌尖化成一朵小火焰,让你暖和、放松起来。

斯泰因小姐身材壮实,个子不高,有农妇般健壮的体格。

她的眼睛很漂亮,有一张德国犹太人,也可能是弗留利人的面孔。她的衣着,表情丰富的面孔,可爱、浓密而富有生气的流浪者似的头发,加上可能是大学时代就开始梳起的发型,都让我想到意大利北部的农妇。她说起话来总是滔滔不绝,最初谈的都是她认识的人和去过的地方。

她的女伴声音悦耳,身材小巧,肤色很黑,尖尖的鹰钩鼻,头发修剪得像布泰·德·蒙维尔插图中的圣女贞德。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她正做刺绣活儿。她一边做着刺绣,关照着餐饮,一边和我的妻子闲聊。她和这边说着话,也同时听着那边,还不时打断她没有参与的另外一边的谈话。她后来向我解释,她总是和一帮太太聊天。我和妻子都感觉到,在她看来,当太太的干什么都可以被容忍。尽管斯泰因小姐的女伴有点吓人,我们还是很喜欢她俩。P10-16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记者,“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20世纪很有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以文坛硬汉著称,作品中蕴含勇敢、直率、坚定的独立精神,代表美利坚民族精神,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目前都占有重要地位。
海明威一生获奖颇多,其中包括以《老人与海》先后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100部很好英文小说”中。
书评(媒体评论)

好朋友、老朋友大多去世了,还有些搬得远了。你几乎见不到他们,但是你在写作,就好像同他们有来往,就好像和他们一起泡在咖啡馆里。

——欧内斯特·海明威

此人(海明威)前途无量,才二十七岁。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海明威对待生活和文学的原则就是永远不回避事实。

——麦克斯·珀金斯

他(海明威)以准确得近乎刻薄的笔触集中描写了福特-麦多克斯.福特、温德姆。刘易斯等作家的某些羞于见人的特点,以和缓、同情的笔调勾勒出帕辛和埃兹拉·庞德的肖像,还从各个方面描写了当时的两位重要人物格特鲁德-斯泰因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复杂的性格。

——哈里·斯通贝克

后记

今年九月初,我在北京公司的同事转给我一封来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的邮件,说1985年该社出版过我翻译的《海明威回忆录》(原名《流动的圣节》),此书问世后在文学爱好者和青年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至今在许多读书网站上,还能看到“铁粉”的留言,表示对该译本的喜爱。有读者表示自己在求学期间借阅过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只可惜后来市面上很难再找到。浙江文艺出版社希望联系上我,重新出版这个译本。

海明威是我最敬仰的作家之一。他生长在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赴意大利前线开救护车,受重伤后在疗养期间爱上了比他大七岁的女护士。他求婚成功,回美国正准备迎娶女护士时,突然接到她的来信,说她已经与一个意大利军官订婚。这对于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初恋中的小伙子,不啻晴天霹雳,也为海明威未来的恋爱关系埋下了抢先抛弃女方的种子。

1921年,海明威赴巴黎担任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驻法记者,带上新婚的第一任妻子、长他八岁的哈德莉·理查森同行。在这个文学气氛浓郁的大都市,海明威遇见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他们经常在一起聚会交流。每次邂逅这些“迷惘的一代”的才俊,海明威都会把自己的印象、看法和感受随手写在笔记本上。

1954年,海明威作为扬名天下的文豪重返巴黎。在丽姿酒店午餐时,酒店的董事长来看他,问他是否记得当年在丽姿寄存过Lv为他定做的一个皮箱。箱子抬到海明威面前,打开一看,除了一些衣物、打猎和滑雪用具以外,还有他三十年前写下的笔记。海明威大喜过望,带回古巴后开始整理,花了三年时间写成书稿。他又几度修改,但因伤病缠身,未及最后定稿就在1961年自杀身亡。他的第四任妻子玛丽对此书稿进行梳理后,于1964年将其出版。虽然玛丽删除了海明威原稿中对他第一任妻子表示歉意的篇幅,但基本上保留了海明威的原作。此书不长,凸显海明威以简练的“电报式”笔锋犀利地勾描出他所邂逅的一些名人的行为和特征,读起来畅快淋漓。

1982年,我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后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偶然在ti书馆看到海明威的这本回忆录,读后爱不释手。我想,如果能把它翻译成中文,一来可以练习自己的英文理解,二来让不懂英文的国入也能读到此书,岂不是一箭双雕的好事?于是,我利用所有的课外时间,把这本书翻译了出来。那个年代,我们连打字机都没有,更不要说电脑了,全凭铅笔在格子纸上书写,初稿完成后再一丝不苟地誊抄到稿纸上,错了擦改。在翻译此书时,我奉行的原则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以流畅的中文把我能体会到的含义传递奉献给读者。我将誊好的译文手稿寄给浙江文艺出版社,得到了编辑,很快《海明威回忆录》得以出版。

同样出于对名著的热爱,我还在求学期间翻译出版了精简版的《马克吐温自传》传记《莫扎特》、犹太作家艾萨克.辛格的小说《童爱》(Sh。.sha)、叙述波兰钢琴家生涯的传记《肖邦》(和介绍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传记小说《起源》。传记《莫扎特》非常畅销,很快卖断货,编辑还转给我一封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一位小提琴手写的信,问我手头还有没有多余的书,因为他的同事们都非常喜欢。可惜的是,我翻译英国文学家萧伯纳的《艺术家之爱》,只翻译了一半,因为我去联合国工作而搁置了下来,至今未能完成。

时过境迂,我离开翻译专业后进入了金融界,但对读书的偏爱始终未减,时常去图书馆浏览。有一次我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里找资料,居然在书架上看到我翻译的传记《莫扎特》,令我惊喜和自豪。

这也是我此时听说浙江文艺出版社时隔三十多年希望再次出版《海明威回忆录》(原名《流动的圣节》)时的心情。

希望看到再版译本的朋友们和1982年的我一样,喜欢这位作家和这本书。

孙强

2017年10月28日于香港

目录

圣米歇尔广场上一家雅净的咖啡馆

斯泰因小姐垂教

“迷惘的一代”

莎士比亚书店

塞纳河上的人

虚假的春天

一项嗜好的完结

饥饿是有益的磨炼

福特·麦多克斯·福特与魔鬼的门徒

出现了一位新学者

与帕辛在苍穹咖啡馆

埃兹拉·庞德和他的“文人会”

奇怪的了结

打上了死亡标记的人

艾凡·谢普曼在丁香园

邪恶派来的使者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兀鹰不愿分食

尺度问题

巴黎的生活永远写不完

译后记

再版后记

序言

出于作者认为充分的理由,许多地点、人物、观感和印象在本书中并未提及。它们中有些是秘密,有些则尽人皆知,很多人写到过它们,而且无疑还会继续写到。

书中没有提到阿纳斯塔西体育场,那里拳击手兼作侍者,餐桌摆在树荫下,拳台就在花园中。也没有提到和拉里·盖恩斯①一起训练的情况,以及在冬季马戏团那场打了二十回合的伟大拳赛。没有提到查理·斯威尼②、比尔·伯德③和迈克·斯特拉特④这些好朋友,以及安德烈·马松⑤和胡安·米罗⑥。

书中没有写到我们去黑森林的旅行,也没有写到去巴黎近郊我们喜欢的森林进行的当日往返旅行。如果所有这些都能写进书里当然很好,但眼下我们只得付之阙如了。

如果读者愿意,也可以把这本书当作虚构作品。不过这样一本虚构作品还是总有可能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所写到的事实的。

欧内斯特·海明威

圣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古巴

1960年

内容推荐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硬汉派”代表人物,著有小说《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和《丧钟为谁而鸣》等,一九五四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一九二○年代,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圣节(精)》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时的这段生活,既是巴黎城市风情的素描,也是他与当时一大批旅欧小说家和艺术家的交往速写。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所有有关巴黎的个人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历史记忆,使得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散文,自始至终都带着一抹亦真亦幻的色彩。

《流动的圣节(精)》自从问世以来,就成为描摹巴黎情状的最著名的文字之一,书中的名句“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更是成为巴黎的经典城市名片。

编辑推荐

在《流动的圣节(精)》中,欧内斯特·海明威回忆他于1920年代在巴黎的生活,其中穿插着巴黎文学、艺术圈诸多名流的轶事,包括格特鲁德·斯泰因、埃兹拉·庞德、詹姆斯·乔伊斯和菲茨杰拉德等人。书中海明威毫不客气地对他们做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评断,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游客想象的巴黎——天冷观察烟囱通风时的街景,奥古斯丁码头的书摊,友好的莎士比亚书店,吵闹激动的赛马现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流动的圣节(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孙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51931
开本 32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2
出版时间 2018-06
首版时间 2018-06
印刷时间 2018-06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82
CIP核字 2018018211
中图分类号 K837.125.6
丛书名
印张 7.8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0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7: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