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帮最后的大佬(太爷张仁奎)/背影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张仁奎,山东省滕州市人,字锦湖(又字镜湖)。旧上海青帮的重要头目。拜沈淦为师,排“大”字辈。贩私盐出身。早年曾在冯国璋的苏军第七十六混成旅任旅长兼通海镇守使,驻防南通。1927年北伐军开驻浙江、上海,告老辞职,迁居上海。在上海时,开香堂,收徒弟,弟子众多。后期在上海成立“仁社”,与黄金荣的“荣社”、杜月笙的“恒社”鼎足而三。

青帮,可谓是清末民初最大的帮派,相传其祖师爷在建帮之初特意拟定了辈分,定下20字,即“清静道德,文成佛法,仁论智慧,本来自信,元明兴礼”,到了清末,这20个字用完,帮中长者又添了“大通悟学”四字。青帮百余年开枝散叶,门徒遍布天下。

民国年间,时局动荡,大批帮派人士闯荡上海,学者唐振常在《上海史》中说:“民国初年,上海滩青帮最高辈分应属大字辈,有39人,其中38人是从外地移入的。”

清末民初,上海滩青帮势力大概有四支:一支是上海本土帮,第二支就是浙江湖州帮,第三支是江苏扬州帮,最后一支,就是以山东人张仁奎为首的山东帮。

上海本土帮领军人物范高头、陈其美早逝,势力很快没落;湖州帮跟北洋军阀走得太近,到蒋介石时代被肢解;扬州帮首领徐宝山依附袁世凯,被国民党炸死,帮众分散;张仁奎本是徐宝山下属,后收其残部进驻上海滩,广招子弟独成一派,创造了新的大好局面。

张仁奎的名气,并不在于他做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他的徒子徒孙们遍布军政商学界,而且多属社会名流,以致蒋介石都恭恭敬敬叫他“张老太爷”。

另外,张仁奎收徒弟相当讲究,无前途者不予考虑。他的徒弟有军阀韩复榘和蒋鼎文、上海银行公会会长陈光甫、交通银行总经理钱新之、中央造币厂厂长韦敬周、汪伪政权外交部长夏奇峰、宣传部长林柏生等等。后来崛起的“上海三大亨”与张仁奎也颇有渊源:黄金荣是弟子;杜月笙是徒孙;张啸林则是师侄。

民国年间,上海滩各帮会一旦与军人政客发生矛盾,几乎总是要找“德高望重”的“张老太爷”出面调解。

张仁奎,清同治四年出生在山东滕县沈庄村,自幼家贫,没读多少书,少时跟着表叔习武,在与地痞流氓的不断实战中练得一身好功夫,只是没钱买把像样的兵器——用的是铡草的铡刀,人称“张大铡刀”。

光绪十五年(1889年),滕县开科考武秀才,全县有数百人参加,张仁奎力挫众人,得了头名,有了在家乡开设武馆教徒弟的资本,几年下来,在十里八乡也有了点名气。

张仁奎本想以一身功夫报效朝廷,可甲午一战,北洋海军尽失,接着西洋人趁火打劫,德国出兵青岛,英国占领威海——山东几乎成了洋人的天下。

外国势力进占,激发起山东各地的排外情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山东各地闹起了“义和团”。张仁奎热血一涌,毅然加入,义和团在山东滕县的主事人叫马凤山,属青帮第“礼”字辈,徒子徒孙众多。张仁奎英武善战,得到马凤山的欣赏。

清廷被东瀛西洋先后欺负,慈禧老太后也很是怨愤,决意支持义和团:跟洋鬼子开战!

可惜义和团没能支撑多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和光绪吓得避难西安,马凤山率张仁奎等众徒还护送了一程。

不料清政府很快跟洋人达成了协议,割地赔钱,接着转头清剿义和团,马凤山遇害。这之前张仁奎护送慈禧到山西,与张飞带几个心腹徒弟留信给马凤山后不告而辞,幸免遇难,后在找张象珍时又东躲西藏、流浪江湖。

在江湖上流浪了一段时间,张仁奎来到扬州,跟着也是“大”字辈的同门师兄徐宝山贩盐走私。徐宝山起初势力还不够强大,苏北一代山头林立,彼此间为了抢码头经常发生火并事件。张仁奎在一次混战中提着铡刀砍翻对方十余人,徐宝山大为赏识,将张仁奎视作心腹。

徐宝山后来被清政府招安,驻防扬州,手下编制基本相当于一个团,张仁奎带着一部人马守镇江。

在镇江的时候,张仁奎跟同盟会有了些联系,并秘密入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各地纷纷响应。11月,在扬州的徐宝山也宣布反正,张仁奎当即在镇江配合。不久,扬州革命党组织“江浙联军”,协调民军进攻南京,徐宝山让张仁奎带着兵马出征,张仁奎出任“前敌总指挥”,与青帮兄弟冲在最前面。

驻守南京的是辫子大帅张勋,手下兵士多出身于土匪,个个凶狠。张仁奎亲率精壮青帮子弟当敢死队,一把大铡刀上下翻飞,连杀数名清兵,连张勋手下的猛将、有“瘟神”之称的韩虎也被张仁奎活劈。

张勋抵挡不住革命军气势如虹的进攻,狼狈逃入徐州,南京得以光复。

南京被攻下,革命党决定迎孙中山到此就任大总统,张仁奎对孙中山仰慕已久。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徐宝山“反正”有功,部队被扩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张仁奎尤其英勇,被提拔为第七十七混成旅旅长,依旧隶属徐宝山部。

接着是“南北议和”,袁世凯担任临时总统,再就是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被袁世凯指使应桂馨暗杀,孙中山提倡的“二次革命”打响,革命党跟袁世凯决裂。

徐宝山此刻却投靠了袁世凯,被陈其美用计炸死。

徐宝山一死,第二军陷入动荡,在张仁奎的支持下,徐宝山的弟弟徐宝珍继任军长,徐宝珍显然不是这块料,干了没几天就主动辞职了,这支部队基本被张仁奎控制。袁世凯为了防止张仁奎异动,将其编制一缩再缩。

“二次革命”很快失败,袁世凯得意扬扬地当了正式总统,接着想当皇帝,引起全国反对。蔡锷在西南兴兵、国民党屡屡起事,北洋内部也众叛亲离,袁世凯一命呜呼。

这两年时光,张仁奎一直待在扬州,既跟北洋军阀保持联系,又暗地里帮助革命党,两方不得罪。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直、皖两派开始明争暗斗,直系头子冯国璋觉得张仁奎可收为己用,于是将他提拔为江苏第七十六混成旅旅长兼通海镇守使(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隶属江苏督军齐燮元部,驻防南通,管辖范围包括南通、真如、泰州、崇明、启东及江浙沿海各地,晋授“陆军上将”。

张仁奎自此鸟枪换炮,在江淮一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慷慨仗义,从来不忌讳自己的帮会身份,一些军政要员、工商界人士甚至地痞流氓,无不找门路求人引见,拜他为师。到了后来,江淮地区徒子徒孙实在太多,张仁奎也不再以“镇守使”发号施令,干脆以青帮“太爷”的名号处理政事——因为无论警署、官衙、商会,领头人物无不是张的弟子。

直系曹锟当上总统后,号召“武力统一”全国,命令江苏督军齐燮元将控制在皖系手中的浙江给抢过来。齐燮元联合福建孙传芳、安徽张文生向浙江督军卢永祥发动进攻,并调张仁奎带着青帮军团前来助战。张仁奎在南通过了几年舒心日子,也想趁乱扩充势力,于是提着铡刀带着徒子徒孙就冲上前线。

卢永祥不经打,一个月不到就丢了浙江全境,接着退到上海,还是顶不住,最后通电下野,去了日本。上海滩转眼易主,在法租界做着鸦片生意的黄金荣、杜月笙等青帮大佬听说张仁奎来了,也是眉开眼笑:杜月笙的师父便是张仁奎的徒弟;黄金荣诈称自己属于青帮“天”字辈,收了不少弟子,却一直被正规青帮排斥,现在正好托门路正式拜师。

黄金荣、杜月笙备了份厚礼求见张仁奎,张仁奎很高兴,收下了黄金荣的拜师帖。

几个月里,前来拜访张仁奎的军政大员、帮会首领源源不断。谁都知道张仁奎资格老,跟国民党大员、北洋军头头都有交情,现在巴结上,没准哪天能帮上大忙。

张仁奎对来访者也是热情相待,要是觉得对方有些才干,投的帖子就收了,如果是个招摇撞骗的浑蛋,立马赶人。

张仁奎60大寿,前来祝贺的军界、政界、商界、帮会等知名人士达八百多人。在广州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也派人专程送了副亲自撰写的寿联:“军界宿星,帮会元魁”,并且秘密送上了个帖子——蒋介石当时在国民党内地位并不高,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等十几个常委都排在他前面,老蒋想巴结青帮老爷子张仁奎,无非是多谋点资本。可趁着张仁奎生日投帖子的人实在太多了,张仁奎根本没注意有个“蒋中正”。

不久,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国民党内部大乱,接着廖仲恺被刺,凶手跟胡汉民有点关系,胡汉民也失去上位机会,跟着汪精卫被蒋介石算计。到1926年北伐军挥师征讨时,蒋介石赫然已成“总司令”。

湖北的吴佩孚、江西的孙传芳先后被北伐军打败,张仁奎还没等革命军开进浙江,主动宣布归附国民政府,蒋介石相当高兴,觉得“张老太爷”很给他面子。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把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委员长,上海滩给蒋介石充当打手的大小帮会头目,个个弹冠相庆。张仁奎却相当低调,把蒋介石投递的门生帖子送还,不以“师父”自居,蒋介石对张的做法十分满意,此后他也不提与张仁奎的师生关系,但私下相见,仍然以“老太爷”称之,极为尊敬。

此时张仁奎已经62岁了,他借故年老体衰,向蒋介石提议辞去军职,寓居上海,蒋当即同意。闲居上海时,张仁奎时不时收些徒弟,当然,对方必须有一定社会地位,闲杂人等不收。其中,军阀韩复榘拜师的过程相当有趣,不得不提。

有一天,当上山东省主席的莽夫韩复榘,心血来潮要召开全省军政会议,通知一下去,居然没几个人来!韩复榘大发雷霆,心腹告知原因:青帮老太爷张仁奎在山东滕县老家给儿子操办婚事,山东全省军政要员都去送礼了!这些人胆敢擅离职守,难道张仁奎比我还狠?韩复榘虽然粗鲁,但不傻,马上就想到了自身的安危:张仁奎一呼百应,要是想搬掉他,会不会自己先遭殃?几番考虑后,韩复榘认为要想牢牢控制山东,还是得跟张仁奎合作,最好的办法就是拜他为师。主意拿定,韩复榘即刻从济南发急电,一向张仁奎贺喜,二请大驾光临济南,还下令拨了辆小火车,直接到滕县迎候。

张仁奎虽不怎么喜欢韩复榘这莽夫,但也不好拒绝,只有跟着前往。

到济南的时候,韩复榘带着一大帮子人敲锣打鼓地迎接,隆重地将张仁奎迎进政府大厅。大厅里早摆好了香案公桌,蜡烛高烧,烟雾缭绕。张仁奎在韩复榘等人的陪同下,刚步入大厅,四面顿时军乐齐鸣,有马屁精高声吟诵“迎张老太爷”。张仁奎一下愣了,还以为韩复榘要跟他拜把子。韩复榘请张仁奎在正中坐定,自己却退到前面,毕恭毕敬磕了三个头,并将准备好的门生大红帖双手过顶呈给张,高声喊道:“师父,请您收下徒儿吧!”在政府大厅弄江湖仪式,可谓既隆重又滑稽,张仁奎哭笑不得。韩复榘由此正式加入了青帮,统治山东也多了条手段:帮规!不过他是个重诺之人,自从成了张仁奎的弟子,时不时就送钱孝敬师父。

张仁奎在徒子徒孙的怂恿下,又一次在家中开香堂收徒弟。仪式完后有人提议:咱师兄师弟们干脆成立一个“社团”,以老太爷的名字命名为“仁社”,大家以社团为中心,共荣辱、同进退。徒弟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张仁奎当然高兴。

其时国民政府为了控制帮会活动,要求成立社团必须到社会局备案,上海市市长吴铁城一见是张仁奎的名号,马上批准——吴也是张仁奎的门生。

“仁社”成立后,发展迅速,与黄金荣的“荣社”、杜月笙的“恒社”鼎足而三,成为上海帮会中最有势力的三个团体之一。后来,张仁奎在全国拥有徒子徒孙三万多,骨干人员就有三四千,渗透到民国各个行业,张仁奎俨然成了民国教父。

张仁奎还帮了蒋介石一次大忙。

蒋介石据军统密报,得知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跟日本人勾结,想反叛,蒋介石虽然早就看韩复榘不顺眼了,但实在腾不开手:一边想围剿共产党红军,一边得防着小日本,东北三省已丢,华北五省“自治”,要是跟韩复榘闹起来,无疑多些麻烦。

有参谋提醒蒋介石,不如请张老太爷出面。

蒋介石豁然开朗,立即电令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去找张仁奎,并派了辆专列去上海接张仁奎,张仁奎思虑一番,决定走一趟。到南京时,蒋介石亲率文武百官到火车站迎接,按青帮规矩,恭敬称张仁奎为“老太爷”,二人会谈了许久,最后蒋介石庄重地请老太爷去山东一趟,劝韩复榘回头。张仁奎慨然应允。到山东后,张仁奎开门见山摆明来意,苦口婆心相劝。韩复榘还没正式动手,手下干将已没了信心,只得罢了。

张仁奎山东之行的功劳,蒋介石一直十分感激。

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犯上海,淞沪会战打响,张仁奎让手下弟子们迅速行动起来,为抗战出钱出力。

上海沦陷前夕,蒋介石让戴笠去将张仁奎接出来,张婉言谢绝,说自己年事已高,不堪奔波,于是留在了法租界内。自此,他称病闭门谢客,拒不跟日本人合作。隐居上海期间,张仁奎还做了件事——策划刺杀了师侄、上海滩后起三大亨之一的张啸林。

张啸林拜的是青帮“大”字辈樊瑾丞为“老头子”,排“通”字辈,因此张啸林见了“大”字辈的张仁奎,都是恭敬地叫“师叔”。

上海被日本人控制后,杜月笙到了香港,黄金荣隐居租界,张啸林却跟日本人勾搭上了。在日本特务的支持下,张啸林甚至准备建立浙江省伪政府,亲自出任汉奸省长。

蒋介石非常恼火,让戴笠处理一下。戴笠让潜伏在上海的军统特务找到张仁奎道明来意:“上面想除了张啸林,但张精明异常,每次出门都有30个保镖,汽车装着防弹玻璃,不好动手,最好能借用青帮内部人士去干掉他!”张仁奎只是叹了口气:“为虎作伥,咎由自取,我老了,没精力做清理门户的事,你们到香港找杜月笙吧。”

戴笠闻讯后,秘密飞到香港,请杜月笙出主意。杜月笙沉思一会儿,问道:“张老太爷意思如何?”戴笠告知:“老太爷说让你拿主意就行了。”杜月笙点点头:“那也要用张老太爷的人,张啸林虽然跟我是结拜兄弟,但一直不甘心在我之下,对我也是防范很紧。”

不久,杜月笙就物色到了一个很好的杀手:张仁奎有个弟子兼保镖叫林怀部,年轻胆大,慷慨豪迈,而且机警多谋,枪法极准。林怀部的父亲曾担任过北洋军队的团长,与张啸林也有一定交情。

军统和杜月笙找张仁奎借人,张仁奎默认同意,为国锄奸,林怀部亦是慨然应允。也该张啸林死到临头,他正想多招几个得力保镖。林怀部来投奔,理由是说张仁奎越来越小气,给的钱不够用了。

有着故人之子、同门师弟的双重保险,张啸林放心收下了林怀部,答应给予高薪,而且每次出门都带着,左右不离。

几声枪响,张啸林当即毙命。张啸林死后,远在香港的杜月笙摇头叹息,张仁奎却依旧保持缄默。

日本鬼子却不相信,他们怀疑是张仁奎在“清理门户”,不过找不到证据,只是屡次上门对张仁奎威胁利诱,要请张“出面主持工作”。张仁奎不为所动,可一则年纪大了,二则时常对日本说客动怒,以致忧愤成疾,一病不起,在1944年12月底,谢世于上海“范园”——离抗战胜利仅剩八个月了。

第二年春,在尚属于“陪都”的重庆,党政军商学各界千余人为张仁奎举行了追祭仪式,蒋介石亲自为之题词“海岱硕望”,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张仁奎“以彰忠义”。

张仁奎的去世,无异于传统青帮的终结,而此刻,青帮新大亨已然崛起多时了。若说张仁奎时代的青帮,还算是有严苛的帮规,有正式的礼仪,而到了黄金荣、杜月笙手里,青帮已经失去了“盗亦有道”的灵魂,只剩下了外壳。

P1-8

目录

引子 军界之传奇上将,青帮之最后大佬

第一章 滕县遭战火,匪盗害恩师;从武强体魄,英雄逢乱世

第二章 寒光铡刀舞,头名武秀才;象珍卜江湖,初识安清道

第三章 庚子时局变,慈禧逃避难;红青白莲藕,男儿带吴钩

第四章 密策兴中会,推翻清统治;义侠杜心五,忠心大保镖

第五章 志士慷慨激,青天白日旗;孙美瑶劫车,张象珍之计

第六章 仁奎闯虎穴,震慑朱福胜;宝山出手救,仁奎入青帮

第七章 宝山受招安,仁奎想革命;为利争都督,为难犹不决

第八章 辛亥转折点,骁勇张仁奎;刀劈恶瘟神,率部追张勋

第九章 叛变风转舵,古瓶杀老虎;仁奎查凶手,废公入歧途

第十章 辫帅复帝制,袁帝食恶果;其美谋暗杀,袁帝叫斗法

第十一章 张仁奎迷惘,冯国璋梦碎;就任镇守使,南通兴经济

第十二章 白朗杀贪官,仁奎惜扼腕;大侠王天纵,东征先锋官

第十三章 黄金荣惹祸,张仁奎说情;齐卢势对峙,江浙灾祸殃

第十四章 曹锟大贿选,孙中山讨伐;太湖帮毒弥,应桂馨讨死

第十五章 张仁奎六十寿,蒋介石贺帖;韩复榘想反,张仁奎力劝

第十六章 身兼青洪帮,张树声抗日;大亨发家史,仗义顾竹轩

第十七章 木林改墨林,锄奸怖血腥;林怀部谋杀,张啸林毙命

第十八章 袁殊访仁奎,三拒遭冷漠;援手救袁殊,看在同盟会

第十九章 逃婚与逃难,读书与写作;三访张仁奎,锦湖拒写传

第二十章 青帮历史奇,神机罗祖师;仁奎主公道,举手断风流

第二十一章 日军逼比武,铡刀迎挑战;大佬愤殒命,国人敬教父

附录

张仁奎年谱

主要参考书目

内容推荐

《青帮最后的大佬:太爷张仁奎》是谢幕最新成果之一。

《青帮最后的大佬:太爷张仁奎》讲述了:

青帮大佬张仁奎极富传奇色彩。清末科考成为山东滕县头名武秀才,加入过义和团,八国联军入京时,曾护送慈禧西逃。他拜青帮“礼”字辈沈淦为师,成为“大”字辈。张仁奎曾密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在抗战时,他鼓励弟子为抗战出力,不当汉奸。

张仁奎在上海隐居时,成立了“仁社”,与黄金荣的“荣社”,杜月笙的“恒社”三足鼎立。上海滩各帮会一旦与军界、政界发生矛盾,几乎都要找“德高望重”的“张老太爷”出面调解。他的徒子徒孙们遍布军、政、商、学各界,且多属名流。

张仁奎六十大寿时,前来祝贺的各界名士达八百多人,蒋介石亲自为其撰写寿联“军界宿星,帮会元魁”。在张仁奎谢世后第二年春,重庆各界千余人为张仁奎举行了追祭仪式,蒋介石为其题词“海岱硕望”。

张仁奎的去世,无疑是传统青帮的终结。

编辑推荐

张仁奎是一个被蒋介石誉为“军界宿星,帮会元魁”,并送上贺贴的江湖奇人。他是民国教父,黄金黄是他的弟子,杜月笙是他的徒孙,张啸林则是他的师侄。他在全国拥有徒子徒孙三万多,遍布军政各界,韩复榘、蒋鼎文、陈光甫、钱新之、韦敬周、夏奇峰、林柏生等等,几乎个个身居要位。谢幕编著的《青帮最后的大佬:太爷张仁奎》介绍了这位青帮最后的大佬的传奇一生,还作者一个真实的太爷——张仁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帮最后的大佬(太爷张仁奎)/背影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30835
开本 16开
页数 3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7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4
172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