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领先的科技/美丽中国
内容
试读章节

现代播种机的始祖:三脚耧车

耧车是一种畜力播种工具,这种工具据东汉崔寔《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即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

据史书记载,耧车是汉武帝时主管农业生产的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时南征北战,国力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亏损,晚年的时候他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有些后悔,于是就任命赵过为主管农业的官员。赵过不愧为一个农业专家,他上任以后,积极组织实施代田法,这种代田法实行沟垄相问,逐年轮换,庄稼种在沟中,并通过中耕平垄,起到抗风旱的作用,从而使实行代田法的田比没有实行的田获得了更高的产量。为了推广代田法,赵过还发明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农具,耧车便是其中之一。耧车的三个耧脚可以一次性开出三条沟来,同时完成的还有播种和覆土等项作业,因此大大提高了效率。

耧车的出现与分行栽培是分不开的。原始农业时期,人们采用点播和撒播的方式,将种子种在地里,这样长出来的庄稼就像是满天的星斗。18世纪以前的欧洲仍然盛行这种栽培方法,而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农业生产就已出现了分行栽培技术。当时将行称“役”,而禾就种在役中,《诗经》中有“禾役穟穗”的诗句,说明分行栽培的庄稼长势良好;战国时期,亩畎法便是一种分行栽培法,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分行栽培有利于作物的快速生长,因此在播种时要求做到横纵成行,以保证田问通风。对于行距和株距都有严格的规定。耧车的出现为分行栽培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它能够保证行距、株距始终如一。

分行栽培最初也许是出于排涝和保墒,但它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有利于中耕除草。而在此基础上发明的耧车也为畜力中耕的发明准备了条件。元代时,出现的一种耧锄,它是直接从耧车发展而来的,耧锄同耧车非常相似,只是没有耧斗,取而代之的是耰锄。使用时用一驴挽之,效率非常高。锄头的人土深度达二三寸,超过手锄的3倍,而且速度快,每天所锄的地达20亩之多。耧车除了改进为耧锄之外,还经过改进用来施肥,而成为下粪耧种。下粪耧种,是在原来播种用的耧车上加上斗,斗中装有筛过的细粪,或拌过的蚕沙,播种时随种而下,将粪覆盖在种子上,起到施肥的作用,使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功效。

可以说,我国2000多年前发明的三脚耧车,是古代农业最杰出的一项发明,是西方人直到1600年才发明的播种机的始祖。蚕桑技术的发明者: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养蚕业的发明者。传说是西陵氏之女,所生二子玄嚣、昌意的后代都曾登天子之位。黄帝周游天下,嫘祖随行,死于路上,被祭为祖神,祖神就是旅行之神。传说黄帝杀蚩尤以后,蚕神献丝表示庆贺。黄帝的臣子伯余拿这些丝织成绢缝制衣裳,嫘祖则把蚕神饲养起来,让它们为人们提供蚕丝。蚕神的形象,是一位美丽的姑娘披着一张马皮,头也像马,俗称马头娘娘。据《搜神记》等文献记载,民间传说她是一位姑娘被一张马皮卷住变成的。姑娘的父亲远征在外,女儿思念父亲,发誓谁能迎回父亲就嫁给谁。这个誓愿被家里养的一匹牧马听到,挣断缰绳,跑到姑娘父亲所在的地方,把他驮回。父亲不肯将女儿嫁给一匹马,于是把它杀死,剥下皮来暴晒,马皮却把姑娘卷起来,跑到树上变成一只吃桑叶吐蚕丝的蚕。天帝感蚕女有孝有义,授以九宫仙嫔之职,于是成了蚕神。

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个被切割过的蚕茧。50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盛在竹篮里的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表明我国至迟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于蚕丝的利用。

商周时代,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代的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商代的墓葬中还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许多传世的周代青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这些都反映了蚕丝在日常生活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诗经》中有许多诗篇提到蚕桑。妇女成了蚕桑生产中的主力军,还出现了大面积的桑园。

蚕桑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蚕桑技术的进步,反过来蚕桑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养蚕技术主要包括:浴种、暖种、收蚁、给桑、分箔、上蔟等几个重要的技术环节。

蚕种孵化前,古人对蚕种都给以浴种处理。最初只是将蚕种放在河流中浸洗,以清除卵面的污垢,明清时代,嘉湖一带蚕农改用稀释的食盐水溶液,或用石灰水,或用桑枝灰、稻草灰淋汁浴种。用这些水溶液浴种,起到微弱的卵面消毒作用。古代又有一种天浴,选择寒冬腊月时,取蚕种放置于笼中,悬挂在桑树上,任凭霜露雨雪飘冻。通过天浴,给蚕卵以低温的感受,从而淘汰病弱的卵。

暖种在于促使蚕种孵化。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常用下列几种暖种方法:一种是室内人工加温;另一种是用太阳的光热暖种。明清时代江浙蚕农大多利用人的体温暖种。这几种方法各有利弊。

蚕卵经过暖种后孵化成蚁蚕。为了扫集蚕蚁,古人先是想到用荻做成了扫帚扫蚕蚁,后来发现“用荻扫则伤蚕”,进而改用毛扫,还存在伤蚕的问题,于是古人又想到了用桑叶招引的“桑收法”。而元代北方农家则多用桃杖翻连敲打的办法,就是把蚕种纸翻转,用桃杖在纸背轻轻敲打,蚁蚕受震,便从蚕种纸上掉落下来,这种收蚁方法,现称打落法。

P2-4

目录

第一章 农学农具,最早发源

 现代播种机的始祖:三脚耧车

 蚕桑技术的发明者:嫘祖

 “四大农书”之一:《齐民要术》

 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专著:《茶经》

 领先欧洲近千年的农具:曲辕犁

 中国古代农学的珍贵遗产:《王祯农书》

 棉纺织技术的开发者:黄道婆

 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农书:《农政全书》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二章 建筑园林,享誉世界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

 被誉为“样式雷”的工匠:雷发达

 江南园林建筑的典范:苏州园林

 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避暑山庄

 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颐和园

第三章 交通科技。自主创新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中国现代桥梁的华章: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世界第三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

 世界最大的单体航站楼: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

 世界最大规模集装箱港区之一:洋山深水港

 世界的高铁速度的代表:中国高铁

第四章 水利工程,规模宏大

 最早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

 世界古代水利工程明珠:灵渠

 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万里长江第一座大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世界水利建筑奇观:三峡工程

第五章 数学王国,科学桂冠

 精确推算圆周率的世界第一人:祖冲之

 古代数学的里程碑:《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

 中国近代数学教育的鼻祖:李善兰

 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华罗庚

 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

 现代数学“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

 追求卓越的数学家:苏步青

第六章 天文历法,神舟航天

 与哥白尼和伽利略齐名的科学家:张衡

 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新历:《大明历》

 历法成熟的标志:刘焯的《皇极历》

 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一行

 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水运仪象台

 历法的根本性变革:沈括的《十二气历》

 成就辉耀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第七章 医学生化,精益求精

 “方书之祖”:孙思邈的《千金方》

 药物学巨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中医外科经典著作:陈实功的《外科正宗》

 吴有性创立瘟疫学说之先河

 匡正谬误的医学巨著: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世界人工免疫法的先驱:人痘接种术

 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童第周

 科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人工合成胰岛素

 中药现代化的里程碑性成就:青蒿素

第八章 地理探索,技术先进

 杰出的地理学巨著:郦道元的《水经注》

 中国发现世界:郑和下西洋

 “古今游记之最”:《徐霞客游记》

 中国首次实测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

 “地质力学之父”:李四光

第九章 冶金制造,铸就辉煌

 最早出现的合金:青铜器

 春秋时期的冶铁业跃居世界前列

 冶金史上的一项伟大创造:灌钢法

 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侯德榜

 重工业实力的国宝:巨型模锻液压机

第十章 物理实验,勇攀高峰

 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项伟大贡献:指南针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

 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国家:钱学森

 两弹是他的勋章:邓稼先

 “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

第十一章 手工技艺,今非昔比

 现代造纸术的鼻祖:蔡伦造纸术

 加快人类历史演变进程的发明:火药

 推动社会进步的“文明之母”:印刷术

 中国古代独创性发明:漆器

 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明珠:唐三彩

 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奇迹:青花瓷

 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的重大发明:水密隔舱

内容推荐

《美丽中国》丛书是一套集中展现了中国科技、历史及自然人文景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展示中国的魅力。张俊红编写的《领先的科技》为其中一册,《领先的科技》以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详细介绍了我国最早发源的农学农具;享誉世界的建筑园林;自主创新的交通科技;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科学桂冠的数学王国;神舟航天的天文历法;精益求精的医学生化和技术先进的地理探索;铸就辉煌的冶金制造。

编辑推荐

张俊红编写的《领先的科技》以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详细介绍了我国最早发源的农学农具;享誉世界的建筑园林;自主创新的交通科技;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科学桂冠的数学王国;神舟航天的天文历法;精益求精的医学生化和技术先进的地理探索;铸就辉煌的冶金制造;勇攀高峰的物理实验以及今非昔比的手工技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领先的科技/美丽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俊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941905
开本 16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2013168374
中图分类号 N1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30
16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