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
内容 | 内容推荐 在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随着资源流动和人员流动的不断加剧,中国社会出现的群体类型越来越多,新型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多变的过程,这就使得基于群体间接触和互动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群际互动的过程隐含了不同规范、习俗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对话与交融,同时也折射出了不同群体之间由于权力和地位的差别而出现的合作、冲突或博弈,此外还有这些群体所依托的文化在频繁接触中所激荡出来的创意和智慧。上述内容背后的建设性内涵(比如群体层面上的亲社会互动、发生在群际的友善和积极互动等)和破坏性内涵(比如不同群体之间的偏见、歧视乃至于攻击、侵犯等群际冲突)是并存的。那么,如何在社会心理学的范式之下研究这些问题,分析变迁背景下的群体形成和发展过程、群际互动的形式和内容以及由此而结成的各种关系,进而探索那些纷繁复杂的群际互动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呢?对于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而在这个领域所积累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必然会在未来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本专辑将继续秉持《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的一贯主旨的同时,重点聚焦于群体心理与行为、群际互动与文化心理、群际亲社会行为和群际冲突等议题,通过对群际互动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去解读当代中国社会。 作者简介 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理事长(2010-2014),《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主编。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目录 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全球化浪潮下的“群性光辉”(代卷首语) 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 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体帮助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 个人怀旧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疾病风险感知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移情的中介作用 群际亲社会互动中的态度和动机 少数人群体精神需求的满足促进对多数人群体的积极态度 想象接触改善群际态度:民族观的中介作用 社会认同和群际威胁对群际态度的影响:基于语言群际偏差的指标 群体本质主义与群际刻板印象: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如何预测热情和能力? 青年志愿者帮助HIV感染儿童的初始动机 群际亲社会行为的文化心理学内涵 中原地区跨文化通婚家庭的身份协商:日常情境中的生活策略 集体主义与亲社会行为:群体认同的作用 亲社会正义感的阶层差异:个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宜音 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6095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9000 |
出版时间 | 2020-02-01 |
首版时间 | 2020-02-01 |
印刷时间 | 2020-02-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12.6-0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24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