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学中庸高级读解/国学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任继愈先生作序并鼎力推荐!台湾沿用40多年国学教师读本,内地唯一引进版。华语世界权威国学读本,台湾国学教师必读手册

本书为“国学典藏”丛书之一,对儒家文化进行了全面解读,是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的教师用书,对老师的传统文化教学有帮助,也为成人或学生自学儒家经典提供一个好的参考读本。

内容推荐

台湾版《论语高级读解》是从1963年开始编写,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精心打磨、不断修订而成的。这套书很好地继承了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传统国文教材的精华,同时又能融通古今,与时俱进,富于现代气息,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典籍的精髓集于这一套书中,“以能反映中华文化之精髓,培养伦理道德之观念且具有时代意义者”为标准,启发读者联系现实,领悟原作精髓。

目录

任继愈·序

学庸概说

大学选

中庸选

附录一 朱熹大学章句全文

附录二 朱熹中庸章句全文

叶匡政·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三纲领释义

三纲领中的第一纲领是“明明德”。所谓“明明德”,就是明其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朱熹《大学章句》云:“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物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意思是说,人生下来,天就赋予一种灵明的德性,这种灵明的德性,就是“明德”。“明德”本来是人生所具有的,但是有时难免为气质所拘。人的气质有刚、有柔,有高明、有沉潜,如果任由其偏向发达,不加修省,一定会影响到本体,而为外在一切声色、货利、功名、权位等的物欲所蒙蔽,使之迷途忘返,渐渐失去其灵明的德性,而一切骄奢淫逸、失德败行的行为与恶习,便从之而生。因而大学之道第一纲领就是要修明“明德”,以去人欲而存天理,恢复初始所具有的“明德”。这是修己的工夫,也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纲领。

三个纲领中的第二纲领是“亲民”。朱熹从程子之说,以为“亲”当作“新”。《大学章句》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程子以为“亲民”当作“新民”是有其根据的,因为“传”第二章所说的,都是着重在“新”字,而且引《尚书·康诰》日:“作新民。”朱熹的解释,“新”就是去除旧的。意思是说不仅自己能昭明其明德,还要能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其旧有的不良习染,都能昭明其明德。康诰说的“作新民”,正是鼓励人民要做新人,日新又新,进步不已。

不过,王阳明则依照“亲”字本义,解释“亲(新)民”为亲近民众。王阳明云:“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亲吾之父,而后吾之心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为一体矣;实与之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大学问》)王阳明以为“明明德”、“亲民”是一贯的,不可分的;“明明德”是立体,“亲民”是达用;“明明德”的目的在于“亲民”,为了“亲民”所以要明其明德。好比亲爱自己的父、兄,再将这种亲爱的仁心,推及天下人的父、兄,使其成为一体。能够如此,然后孝、悌这种天赋的明德才能昭明。而君臣、夫妇、朋友,以至于万物,也无不切实地有以亲之,以达到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心,而后自己的“明德”才无所不明。

其实程子释“亲民”为“新民”,王阳明释“亲民”为亲近民众,二者之间并无矛盾。

至于第三纲领“止于至善”,朱熹《大学章句》云:“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朱熹的意思是说“止于至善”是就“明明德”与“新民”而言,二者皆必须达到于理无所不穷,于事无所不尽,毫无一丝私欲的至善至美的境地。

这一句话,亦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精益求精,善更求善”的意思;一种是“择其至善,固执牢守”的意思。我们一个人明德、新民,皆应当向理想的至善之境,不断进取,必求达到至善至美之境,于理已无所不穷,于事已无所不尽,万物能各得其所,千古而不易其道,到这时候方得为止。把握住此至善之一点而固执不变,坚守不移,再不要驰骋妄想,见异思迁……推而至于我们做人也要如此,敦品励行,明德新民,必须做到尽善尽美,才算心安。尤必择善固守,明决果行,才能立身,才能立功!所以“止于至善”,又是统“明德”、 “新民”两大目而言,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项条目的总纲。

由上而观,《大学》的三纲领,由“明明德”而“新民”而“止于至善”,乃是体系一贯,不断进取开展的过程,而非并列的三个纲领。其进行程序,本末终始,有条不紊。此三纲领是“体”,发而为“用”,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项条目。格、致、诚、正、修五条目是修己,齐、治、平三条目是治人;修己治人,明体达用,群己内外,大小先后,逐层推展,极有条理,极有系统,是一部科学的儒家政治哲学。

(二)八条目释义

八条目就是讲从修己以至于治人所应有的先后步骤。《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明明德”就是“修身”。修身的目的在于平天下,要达到平天下的目的,就要使全天下人都要明明德。但是全天下的领域太大,全天下的人太多,无从着手,所以必须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一家一国做起。使自己一家人能够明明德,推而广之,使社会上每一家人都能明明德,再进而使一国,乃至于全天下的人都能明明德,如此国哪有不治,天下哪有不太平的?所以修身是八条目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是《大学》书中所以特别重视“修身”,而日:“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道理。

1.格物致知 修身的基本工夫,首在“格物、致知”。关于“格物、致知”的解释,朱熹与王阳明的说法不一。朱熹《大学章句》:“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认为“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对于客观事物要能随时随地体察明白,彻底认识事物的真理至最透辟的境地。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一切事物的道理彻底研究清楚,使无任何疑惑才好。所谓“致知”,就是极力增进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能,使达到知无不尽的地步。所以“格物”的目的在“致知”,要“致知”就必须“格物”。“格物致知”就是尽自己的知能,去彻底探究事物的道理,只要真积力久,一旦豁然贯通,则所有事物,不论表里精粗无不了解,而心中也就无所不知,无所不明了。

朱熹其实是使用科学上的归纳法,由人伦日常行为的笃实处着手,由外而内,一点一滴,仔细用功,先弄清万事万物的道理,日积月累,然后理合为一,豁然贯通,终必了解人生真理。

王阳明认为朱熹的即物穷理,是以吾心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必非其旨。所以释“格”为正,释“物”为事;“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致知格物”就是致吾心的良知于事事物物。王阳明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良知之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为一者也。”(《传习录》)

王阳明不赞同朱熹的说法,是认为朱熹的“即物穷理”,是以心去求事物的理,将心与理分而为二,所以主张“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就等于致天理于事事物物,所以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就是心与理合而为一。

朱、王二家说法虽然略有不同,但都不离即物穷理的工夫。

2.诚意正心 “格物致知”是修身的最基本工夫,进一步就要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是从做学问、明事理着手;“诚意、正心”则是从意念、修为着手。《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要诚意,首先要做到“毋自欺”。所谓“毋自欺”,就是屏绝侥幸心,排除苟且心,不宽恕自己,不欺蒙自己,不作有昧良心之举,不存敷衍姑息之念,一秉正觉,承认真理,勇猛精进,战胜一切。而“诚意”的功夫,又始于“慎独”。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最容易产生恶念,甚至做出邪恶的行为,所以必须自我戒惕,要去人欲、存天理,以虚心诚意处理一切事物,而无愧于天地之间,这就是诚意的工夫。诚意是善恶的关头,为善为恶,为君子为禽兽,全在自己一念之间。但能辨别善恶,则是全靠自己有真知、有识力。倘若识力不足,必定见理不真,察事不明,善恶是非,浑然莫辨,那就无从诚意,也就无从正心了。所以“致知”又是“诚意”的前提。

心是一个人意念、行为之主,也是修身的根本工夫。朱熹《大学章句》:“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诚意固然可以使人意念中无恶而有善,但是否能时时存养省察,是很重要的关键。如果不能存养省察,也很难达到修身的目标。所以必须时时存养省察,使此心常常湛然虚明,不为物欲所蔽,不为感情所胜,所有的忿健、恐惧、好乐、忧患,都能得其正;否则不免流为贪愚迷妄,甚或放僻邪侈,一切错误、罪恶,便由此而生。因此“正心”是继“诚意”之后,为修身的另一基本工夫。

3.修身 修身是自我的内在修养,包括学问与德行两方面,是修己、成己、立己的工夫,也是内圣的工夫。然后推而广之,由修己而及人,由成己而成物,由立己而立人,由内圣而外王,所以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枢纽。《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修身的重要。

4.齐家 “齐家”的“齐”,是“整齐”的“齐”的意思。每一个人的情感,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偏私,有偏私就不得其平。家中的人,如果各有偏私,那家庭就无法相安。所以要“齐家”,使家里每一个人都能和睦相处,相亲相爱,首先就要去其偏私之心。其次,一家人之中,也有贤不肖、品德不齐的,如何使家里品德好的人,慊然而不自足,更求精进;使家里品德较差的人,觉悟自己的短处,而力求改过迁善,达到一家人都能明礼兴让,各得其所。那就必须自己修身,也要全家都修身。再推而扩之,使家家户户也都能达到这个境地。在伦常方面,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在事物方面,有条理、有秩序,人尽其分,各竭其力。所以说“修身是齐家之本”。

5.治国 能修身就能齐家,能齐家就能治国。孟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这一段话,正是说明能齐家就能治国的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在位者如果能将家中所行的伦常,推之于社会国家,使一国的人都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能将一家人的仁爱之心,推之于社会国家,使一国的人都能兴起仁爱之心;能将一家人礼让之心,推之于社会国家,使一国的人都能兴起礼让之心,如此,全国上下都能为善而不行恶,都能安分守己,行其所当行的路,做其所当做的事,这样的国家还会有不治的吗?

6.平天下至于平天下,《大学》也有一套政治主张:

(1)行絮矩之道所谓絮矩,就是恕道。己立立人,与民同其好恶。人民喜欢的就给他,人民厌恶的就不要给他。同时还要以身作则,为民表率,使人民都知道孝顺父母,尊敬长者,对孤寡的人知所照顾,如此人民自然归心。

(2)行利民之道在财经方面,首要不与民争利,不聚敛施夺,国不以利为利,要以义为利。使生产的多,食用的少。人民的财富足,府库的财用当然也就富足。这是以仁为本的财经法则。

(3)重用人之道用人之道,首重仁人在位,因为只有仁人能爱人,能恶人。见到贤者就能优先举用,委以重任;见到恶人就能予以罢黜,远远隔离。《大学》云:“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蹇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传》十章)假设一个臣子,即使没有什么长处,但是他为人笃实,心地美善,有容人的雅量,见到别人有好的才艺,有好的学识,有好的建言,就喜爱他,就像是自己所有,这种能爱才容人的臣子,虽然不及仁人,却也是可以容纳的,因为他还能“保我子孙黎民”,还是有利的。反之,如果只晓得嫉妒别人的才艺,排斥俊彦之士,这种臣子不能“保我子孙黎民”,无益有害,绝对不能用。凡是这些用人行政之道,都是平天下最重要的法则。

总之,《大学》一书,是教人由内在的德性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一贯不断进取开展的过程。已将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包罗无遗,而且发挥尽致,堪称得上是本末兼赅、惟精惟一、修己治人、明体达用的大学问。孙中山先生称扬《大学》的修、齐、治、平之教,是中国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真是真知灼见。

P4-9

序言

任继愈

这套“四书”读解,是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的教师用书,引进内地出版,我想目的有两个:一是希望对语文老师的传统文化教学有帮助,二是为成人或学生自学儒家经典提供一个好的参考读本。

《论语》《孟子》是先秦的著作,《大学》《中庸》成于汉初,这是学术界的共同看法。这四部书各自独立,不相联属。伊川程颐开创洛学,他经常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基本教材教育门徒。这四部书成为儒家系列丛书,应当说是从程颐开始的。但因为当时有些学派(如司马光)对这四部书不完全赞成,所以“四书”虽在北宋受重视,但未能定型。“四书”与“五经”并列,公开主张“四书”优于“五经”,并得到社会的认可,那是朱熹努力推行的结果。

韩愈、李翱对《大学》《中庸》予以阐发,但没有把它们从《礼记》中分离出来。朱熹说:河南程夫子也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朱熹进而说明学习“四书”的顺序,学者应当“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朱熹对“四书”的研究注释,投入了极大的工力。他对大学,加工较多,从中分出“经”及“传”并改变了原来的次序。对《中庸》,大体依照程颐的观点,重新分别章节,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对《论语》《孟子》两书未曾改动,而是博览古今注释,择善而从,称为《集注》。《四书集注》吸收了唐宋以来的文化积累成果,达到了当时可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建立了完整的儒教思想体系。“四书”是一部强化内心修养、涤除心灵杂念的儒教经典,所以也值得在今天的社会中传播。

王丽女士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推广,一直非常热心。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和这套“四书”读解也是她让我看的。我看了选材篇目,选看了其中解说注释,认为选材精当,注解简明,新人耳目。按照阅读的理解能力,安排选材先后顺序,符合指导教学和自学的要求。市场上见到_的同类书籍中,这套读解的特色鲜明,优点突出。它不光是增加古汉语知识,对培养人的品格全面发展也有益。教育最终目的在于育人,育人先要育已,希望这套读解能对老师们教授传统文化有帮助,对年轻人自学儒家经典有参考价值。教育和学习,是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完成的。

台湾和大陆,血脉文化本属同根。在众多“四书”读本中增添一株奇葩也是一件好事,值得向社会推荐。

2008.11.26北京

(任继愈,著名哲学家,1916年4月15日生。1964年,筹建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长。1987年后,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导师,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著有《中国哲学史论》等多种著作;主编有《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中国道教史》《中国哲学发展史》等。)

后记

叶匡政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高级读解”终于出版了。2008年初,内地引进了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在两岸文化界、教育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这套高级读解是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的教师读本,能与读者见面,是我们的一桩心愿。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有巨大的欢乐荣耀,也有至深的哀伤痛楚。这一年人们发现,物质世界不能成为人生的全部寄托,心灵的安顿和抚慰对今天的国人来说,尤显重要。二千多年来,传统中国人大多依靠儒家精神来安身立命。儒家虽然不是宗教,却安抚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也使多灾多难的中国度过了很多危急时刻。经过这一年,我们或许能理解到,儒家文化本身就有一种类似宗教的力量,贯穿于传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种力量使人们在挫折中,也能体会生的幸福感,可以时时抚慰人的心灵。应当说,这一年,让我们更感到了出版这套书的迫切和价值所在。

说起这套读本和《国学基本教材》的出版,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还有些关联。我30岁后,才开始系统研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年的学习,让我越来越认清了自己的血脉。一个人到了我这个年龄,才会清晰地认识到,只有生活在一个有渊源、有传承的文化共同体中,我们的记忆才能保持鲜活,我们在现实中才能感到光荣。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历史感。一个人不仅要有个人记忆,更要有关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记忆,才能真实地把握自己行动的意义。这在过去几乎是个常识,但今天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很多时候,我们就像一群文化的孤儿,东讨一口,西乞一勺,吃得再多也没有自己家的饭香。一些人的虚无感、功利主义,细究起来,都与我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失忆有关。

多年来,我一直在做出版,这种思考让我把工作转向了国学和历史领域。由于受学术体制的限制,目前从事传统文化现代阐释的有识之士非常少。学者们做的多是校勘考据、析解名物的工作,这使得传统典籍的微言大义,一直极少进入公共话语平台,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影响也不大。前些年,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向我介绍过台湾在国学普及方面做得很好。恰巧学者王丽女士为引进这套台湾国学书,找到了我,我们便开始了合作。国学大家任继愈先生,此前也看过这套书,他认为内地十几年都不一定能编出这样高质量的教材和读本。任老先生的意见,让我们对这套书的价值,有了新的认知。

这套读本和教材,在台湾经历了40年的实践和检验。40年来,屡经打磨和修订,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它打破了通常的注释模式,将义理相近的章句重新归类,使之相互贯通,更明晰地阐发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它的注释部分,吸收了历代学者对“四书”释读的精华,择善而从;析论部分,简明通透,令人耳目一新,内容既有经史互鉴,也有直抒胸臆、沟通现代社会经验的论述。在尊重原典的同时,也脱开了古人的束缚。对如何理解和感知儒家文化的精神,尤其是这种精神的现代价值,作出了可贵的尝试。一代又一代宝岛人都是在这套典籍的浸润下,度过了他们的青春时光。

国家认同的前提是文化认同。文化虽然永远在变动中,但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抛弃它的传统文化而重新开始。在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中,只有它的传统文化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四书”中所包含的人伦观、自然观、财富观、生命观等,都是酝酿当下社会价值观的一份珍贵的思想资源。梁启超曾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此话今日看来,对人仍很有启发。

我们期望这套读本的出版,能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悟儒家的精神和价值。因为我们的祖先都是在这些经典的熏陶下成长的。多诵读一些经典,你便会对这块土地多一些理解,对这块土地上的历史和人民也会多一些理解。多诵读一些经典,不仅能让我们懂得何为中国人,社会也能由此奠定一种文化认同的新秩序。在这个新秩序中,我们会成为一个自信的中国人,也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中国人。因为在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中国人,从来都是自信、优雅而幸福的。

2008.11.28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套“四书”读解,是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的教师用书,引进内地出版,我想目的有两个:一是希望对老师的传统文化教学有帮助,二是为成人或学生自学儒家经典提供一个好的参考读本。

——任继愈(哲学家 原国家图书馆馆长)

这套读本,在台湾经历了40年的实践和检验。40年来,屡经打磨和修订,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它打破了通常的注释模式,将义理相近的章句重新归类,使之相互贯通,更明晰地阐发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一代又一代台湾人都是在这套典籍的浸润下,度过了他们的青春时光。

——叶匡政(学者 文化评论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学中庸高级读解/国学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93463
开本 16开
页数 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15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4
166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