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传播学遇见福柯 一种新的质询 |
内容 | 作者简介 李敬,文学(传播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话语研究与社会批判理论研究。先后在《社会科学》《靠前新闻界》《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XW058)和上海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3BXW002)。 目录 丛书总序/1 序/3 引言/1 章从传播学迈向福柯:话语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节多元话语分析方法的源头: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12 第二节梵迪克与费尔克拉夫之话语分析方法的比较/24 第二章方法论的尝试:福柯话语理论的经验研究方法转化 节精神病话语的背后:理性与癫狂的历史/41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癫狂/48 二、古典时期的癫狂/55 三、走入精神病话语的疯癫/62 四、话语分析的关键词:“概念”与“策略”/67 第二节内置于话语方法的研究立场:批判性的质疑/80 第三节方法论的创新/93 一、超越了工具性的研究方法:提问的预设和起点/93 二、研究步骤/95 三、结语:作为事件的话语/106 第三章福柯的质询:疯癫美学之光的陨落 节“愚人船”来了:战胜死亡的疯癫之美/114 第二节从勃兰特到伊拉斯莫斯:唱响疯癫的“颂歌”/123 第三节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癫狂美学最后的回望/130 第四章传播学视域中的福柯 节“(意识)主体之死”:西方现代哲学史中的福柯/142 一、笛卡尔:意识主体的生成/142 二、胡塞尔现象学:主客体尚未分离的“前”状态/145 三、海德格尔:存在主义/148 四、福柯:超越结构主义与现象学/157 第二节传播学视域中的福柯:权力,知识与交往关系/163 一、福柯与传播学符号学派/163 二、福柯的权力观/168 三、理论的超越性:从马克思到福柯/176 四、权力推动下的知识生产/189 五、权力运作:三种关系交织中的权力之网/214 六、交往关系—权力关系:知识的构建与传播/218 第五章“现时代”中的传播学 节大众传播学经验研究的视野局限/234 第二节何谓“现时代”:一种“态度”/243 一、启蒙与现代性/244 二、传播学学科对“现代性”的回应/256 第三节批判学派交给传播学的答卷:从理性批判到自我超越/261 一、法兰克福学派:理性的内在缺陷/261 二、福柯:局部的抗争与解放/279 参考文献/289 后记/295 内容推荐 本书从“什么是传播”“传播中的人是怎样的”“传播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等有关传播学的问题发问,来探讨福柯的话语理论、权力论以及规则问题与传播学研究的天然“亲和性”,同时,亦分析了传播学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对福柯理论取用的片面性甚至误读。本书分别从话语理论、方法论、主体理论、思想史和现代性理论五大方面来探讨福柯理论为传播学研究带来的全新提问方式,从而为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传播学遇见福柯 一种新的质询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敬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20319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4000 |
出版时间 | 2020-08-01 |
首版时间 | 2020-08-01 |
印刷时间 | 2020-08-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206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23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