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国内发生的刑事错案,基本上都是错在源头,即侦查阶段的草率、不专业导致证据搜集、分析和判断严重失误,并进而影响到后续的起诉和审判。因此,个人认为,法庭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犯罪侦查水平的提升,会解决正义木桶的短板问题。而李昌钰和杰瑞·拉比欧拉编著的《让证据说话》显然是一本“实践出真知”的不可多得的实战教材。他山之山,或可攻玉矣。
图书 | 让证据说话/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近些年国内发生的刑事错案,基本上都是错在源头,即侦查阶段的草率、不专业导致证据搜集、分析和判断严重失误,并进而影响到后续的起诉和审判。因此,个人认为,法庭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犯罪侦查水平的提升,会解决正义木桶的短板问题。而李昌钰和杰瑞·拉比欧拉编著的《让证据说话》显然是一本“实践出真知”的不可多得的实战教材。他山之山,或可攻玉矣。 内容推荐 李昌钰和杰瑞·拉比欧拉编著的《让证据说话》中五个案例作为一个整体,阐释的是处理刑事犯罪案件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尽管凶杀案刑侦人员和其他执法官员曾经一度倚重于大量的利害相关人、其他证人,并尤其依赖于直觉,但如今的刑事司法系统却增添了现代法庭科学工具之利器。而且,在早些时候,大多数的严重犯罪,像谋杀,都是亲近的家庭成员或被害人的朋友干的。许多警察也抱着这样的假设进行侦查。但是现在,很多案件已经超越了这种模式,嫌疑对象延伸到家庭成员之外,甚至是对纯粹的陌生人也要进行仔细审查,因为不相干的外人犯案也是可能的。我们中的李昌钰博士,以主张用开放心智代替一孔之见著称,更多地依靠逻辑、整体的方法,以及对法庭证据每一细节的认真审查。一起来翻阅《让证据说话》吧!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斯科特·彼得森案 第二章 伊丽莎白·斯马特案 第三章 麦克·彼得森案 第四章 唐兹兄弟案 第五章 麦尔斯/丰塔纳案 注释 后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让我们回到斯科特·彼得森案的证据分析中。警方在12月24日从斯科特的卡车仪表板上的小柜里拿走了手枪。没有迹象显示它在最近被使用过,因为它看起来像是被落在那里,枪的表面锈迹斑斑,样子脏兮兮的。分析人员观察了几种类型的小纤维、土壤和房子外面可种菜的地方。两个带红色的污点,被擦拭后送去检验血迹,呈阴性。没有发现或检验到有血、皮肤组织或类似的物证。 在斯科特房子客房里提取到的随身折叠小刀,没有发现可用的潜在印迹,刀上也没有发现任何血迹。蓝色的防水布、船篷、狗的项圈、清洁剂桶以及斯科特的衣服上作了血液检验,都没有发现有血迹。在斯科特的卡车上发现的垃圾桶上,检验出可用的隐约指纹。这个指纹和斯科特、蕾西的指纹做比对,均不符合。这个隐约的指纹并没有令指纹自动识别系统(AFIS)做进一步搜寻的足够价值,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能做同一认定的证据。 当警方问及斯科特在他卡车上发现的镀锌铁丝网时,他说他是买来缠绕后院里的那些树的,因为猫经常去挠它们。后来,一名侦探证实,他的确看到有只猫正在挠那些树。此外,劳氏和家得宝(Lowe's and Home Depot)商店的账单显示,售出的镀锌铁丝网长度为二十五到五十英尺。起获的铁丝网测算的长度为二十四英尺六寸。而且,它的切割边缘与斯科特船上的钳子切割所能形成的边缘不符。结论就是,发现的镀锌铁丝网在本案中并没有法庭科学上的证据价值。 从斯科特的船舱里收集的水,后来经过检测发现是海水。几个熟悉钓鱼设施的分析人员指出,在其船上发现的两根钓鱼竿、鱼竿转轴和钓鱼设备,是用作湖里和溪里钓鱼的,而不适合海里钓鱼。检察官用这个信息质疑斯科特有关钓鱼的说法。(辩方后来也不能解释清楚他只是在购买船时附赠了这些钓鱼工具,还是那些工具是以前出行留下来的。) 在Dirt Devil吸尘器里发现了圣诞树的残骸、羽毛、玻璃碎片、干叶子、成团的头发和纤维,以及脏的碎屑,但没有属于蓝色防水布的残片。在防水布上,本身就粘附了十三根断的毛发:八根属于猫的毛发,三根属于狗的,还有两根太小,不能清晰地分辨出来源。在吸尘器里或防水布里发现人的头发,并不一定有法庭科学上的价值,除非符合一定的条件——本案中并不满足。一个正常的人通常一天掉大约五十根头发。这些头发大都到了凋零期,三分之一是在生长期。前面两个阶段是进化期和退化期。进化期是指毛囊活跃,长出头发的最初生长阶段。退化期是指在进化期和凋零期之间的那个阶段,凋零期则是头发从皮肤上自然掉落的最后阶段。通过显微镜观察头发的根部形态,可以确定它的每个阶段。因此,除非吸尘器防水布上发现的是带有血或皮肤组织的进化期和退化期头发,它们才会在本案中提供重要的引导侦查的线索。 此外,本案中对血液也做了相当多的检测。从方向盘上擦拭的检材和斯科特货车其他部位擦拭的检材上,都没有发现什么,但从副驾驶一侧的门内侧采集的四份擦拭检材上测试的结果呈阳性。从一个血点上采集的DNA检测显示是斯科特的。在随后的询问中,斯科特说他去抓门上的侧袋时刮到指关节了。 屋子里的、工具房里的、蕾西的路虎汽车顶板和后备箱盖上擦拭的那么多检材上都没有检出有血迹。P14-15 序言 在美国,人们常说,破不了的案子,找Dr.Lee就对了,很多小朋友的志愿都提到:“我长大后要当Dr.Lee。”迄今我已获得八百多个荣誉奖项,参与侦破八千多起国际的重大刑事案件。人们推崇我为“当代福尔摩斯”、“现场重建之王”、“科学神探”等等,媒体说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华人,其实真正的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漫长的爬坡,我一辈子实际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1964年,我和太太初到美国,全部家当只有一个木箱和五十美元。为了谋生,我做过服务生、当过记者、做过武术教练,每天只能睡到四个小时。直到现在,我每天还是工作十六到二十个小时,每个礼拜七天。辛勤的努力,让我在两年内完成了四年大学的所有课程,也破纪录,在短短一年完成博士学位。毕业同年(1975年)即获得康州纽海文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短短三年又破纪录晋升为终身教授,并出任刑事科学系主任。次年出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厅刑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鉴识专家。1998年出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厅厅长,成为美国又使以来警界职位最高的华人。 过去几十年以来,我曾撰述出版四十多本刑事科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我侦破的许多案件在世界各国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节目,许多法庭的专家证词和陈述被列为国际刑事科学界和警界的经典教学案例。世界各国都希望我将处理过的重大案件撰写成书,与世人分享。此次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刘利虎先生之邀请,策划出版“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丛书,将全面性、有系统的介绍我在美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侦破的重大刑事案件。从事刑事鉴识五十多年后,我从八千多件重大刑案的侦查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务经验,希望将这些案件和经验整理成书,陆续出版,作为自己在刑事科学界的经验传承,供世人参考,期能抛砖引玉。更希望这套丛书对华人地区的刑事科学及司法制度的观念有所帮助,则甚幸矣! 藉此机会,我要谢谢目前在美国及世界各国警界的朋友,尤其要感谢曾与我共同在刑案现场和实验室工作的伙伴,鉴识工作是团队的工作,没有他们,我也不可能与读者分享这些故事。 我的求学时代,家中贫困,全赖母亲兄姊的勤俭刻苦,呵护备至,方能专心向学。 兄弟姐妹艰苦与共,共同成长,他们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的太太宋妙娟女士几十年来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照顾家庭,备极辛苦,使我毫无后顾之忧,而能专心工作,自应附志,以表谢意。 李昌钰 2011年9月1日 序于美国康乃狄克州家中 后记 认识李昌钰博士,最早是从我导师何家弘先生所著的《犯罪鉴识大师李昌钰》一书上。作为美籍华人的代表性人物、著名刑侦专家,李昌钰博士以自己在刑事勘查、鉴定以及证据分析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被誉为“华裔神探”、“当代福尔摩斯”、“现场重建之王”,其获得的声誉毋庸我再赘述。但他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我一辈子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使不可能变成可能”。这句颇有励志色彩的话,其实是李昌钰博士在艰难中永不言弃的精神动力。 2006年夏天,我在台湾“中研院”做访问学者。记得是8月底的一天,台北地检署的张熙怀主任检察官很高兴地打电话给我,说李昌钰博士要回台北讲课,希望我可以去旁听一下。于是,接下来的两天中,在台大医学院,在司法官训练所,我作为特邀嘉宾坐在第一排,有幸聆听了李博士针对犯罪现场勘查而作的严谨而又幽默的演讲。而且,在吃饭时,我被特意安排在李博士身边,得以跟他近距离地交流。 我做访问学者时是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做博士后期间,回来后给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法律硕士和清华大学的法律硕士讲《证据法学》课程,忍不住现学现卖地穿插了很多法庭科学的知识。所用的参考书中,除了我自己在台湾买的与李昌钰博士有师生情谊的翁景惠先生的遗作《证据》一书外,还有李博士签名的《华裔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繁体版以及《犯罪现场勘查手册》,里面很多内容都与我讲的课程密切相关。这也算是偷师学艺吧。 因为李昌钰先生几乎每年要来中国讲学,并且后来还获聘中国政法大学的兼职教授,所以我在2007年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后,得以有机会多次见到李博士。李博士记忆力甚好,每次见到我都能从人群中认出我来,跟我热情握手,仿佛老朋友相见。有一次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一起吃饭,他还特意拿出从美国带来的印有他名字的警徽、量尺以及玉石相赠。加上在台湾时他赠我的礼物,我连学带拿,收获颇丰。 李昌钰博士的这本《让证据说话》,其原书名是《李昌钰鉴证实录:五个著名的案件》,但我觉得前者更能体现全书的主旨,也让人记忆犹新,所以在今年开会时征得他的同意用此书名。 近些年国内发生的刑事错案,基本上都是错在源头,即侦查阶段的草率、不专业导致证据搜集、分析和判断严重失误,并进而影响到后续的起诉和审判。因此,个人认为,法庭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犯罪侦查水平的提升,会解决正义木桶的短板问题。而本书显然是一本“实践出真知”的不可多得的实战教材。他山之山,或可攻玉矣。 虽然这是我独译的第二部法庭科学方面的著作,但由于案例中有太多专有名词,仍是颇费周折。书的原稿我曾经作为教案,在我为研究生开设的《法庭科学概论》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过,法律硕士研究生们也热情地讨论过。在翻译和校对的过程中,得到了《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高雷和我的朋友Jacqueline AI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由于一直忙于教学和科研,译稿交稿时间一拖再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刘利虎编辑以极大的宽容和热忱,促使我终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的成果之一。 我本人作为译者也是读者,认为本书的五个刑事案件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现场勘查和侦破过程细致缜密,充分体现了法庭科学的魅力。我希望这些精彩故事能带给诸位读者美妙的知识享受。 吴丹红 2011年8月1日于团结湖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向读者生动展示了犯罪的黑暗细节。 ——米歇尔·拜登博士和林达·肯尼·贝登,《保持沉默》一书的作者 当代福尔摩斯以纪实笔触,带给我们内心震撼和智力挑战。阅读李昌钰博士参与的这五个著名的扣人心弦的案例,真是愉悦的体验。这位享誉世界的神探已经成为读者的私人导师,当你见到这些真实案例的时候,还需要看什么《犯罪现场调查》(CSI)!? ——西里尔·H.维克特医学博士、法学博士,《太平间传说》和《致命证据》的作者 李昌钰博士是当代真实的福尔摩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查专家。阅读他这些惊心动魄的案例,那是一种趣味盎然、受益匪浅和不忍释卷的经历。 ——巴里·谢克,本杰明·卡多佐法学院法学教授 李昌钰博士又出手了!李博士把读者置身于这些著名的罪案现场,就像他每次在陪审团作证时让陪审员们身临其境一样。他是最棒的! ——玛丽·M.加尔文,康涅狄格州国家检察官 李昌钰博士给我们提供了他最值得记录的五个罪案现场调查的细致分析。在媒体上听闻过这些案件之后,再看李博士的解读,更引人入胜。他对这些案件的专业洞见,再次说明他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法庭科学家之一。 ——哈斯盖·M.彼拉克,美国法庭科学学会前主席 本书是我们警局侦查人员和罪案现场工作人员的必读书。 ——哈里·李警长,路易斯安那州哈维地区杰弗逊教区警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让证据说话/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李昌钰//杰瑞·拉比欧拉 |
译者 | 吴丹红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20408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外国及港澳台法律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971.24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