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异种(100年来最富传奇的生命科学发现)
内容
编辑推荐

《异种(100年来最富传奇的生命科学发现)》(作者邢志华)介绍了“生命迷踪”、“果蝇轻叩生命门”、“玉米夫人”、“华山论剑”、“科学战士”、“果蝇重现江湖”、“天赐神刀”、“江湖恩仇胰岛素”、“非常1加1”、“迎战艾滋病”等科普故事。

内容推荐

库鲁病之谜、奇妙的CT、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世纪瘟疫艾滋病、疯狂的幽门螺杆菌……《异种(100年来最富传奇的生命科学发现)》是一部有关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笔法幽默风趣,通俗明了,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希望通过充满惊奇和感叹的阅读之旅,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收获一双在科学的领域里自由翱翔的翅膀!

《异种(100年来最富传奇的生命科学发现)》的作者是邢志华。

目录

生命迷踪

关键词:米勒、实验、生命、起源

果蝇轻叩生命门

关键词:摩尔根、果蝇、基因、连锁、重组

异种

关键词:缪勒、X射线、突变

双剑芒锋

关键词:比德尔、塔特姆、基因、酶

细菌中了500万以后

关键词:卢里亚、细菌、突变

第一种性

关键词:莱德伯格、细菌、有性繁殖、遗传重组

玉米夫人

关键词:麦克林托克、玉米、基因、转座

病毒PK细菌

关键词:卢里亚、病毒、复活、修饰

这是一个问题

关键词:赫尔西、DNA、蛋白质、遗传物质

华山论剑

关键词: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

酶的情人

关键词:科恩伯格、奥乔亚、RNA、DNA、合成

科学战士

关键词:莫诺、雅各布、睡衣实验、操纵子

破译生命的密码

关键词:尼伦伯格、霍拉纳、遗传密码

多歧路,今安在?

关键词:罗伯茨、周芷、夏普、断裂基因

果蝇重现江湖

关键词:刘易斯、同源异形、基因

天赐神刀

关键词:阿尔伯、史密斯、内森斯、限制性内切酶、分子剪刀

果蝇制造

关键词:尼斯莱因-福尔哈德、维绍斯、果蝇、发育、基因

啊哈,灵光乍现

关键词:穆利斯、PCR、DNA、扩增

探秘人体“司令部”

关键词:谢灵顿、巴甫洛夫、斯佩里、大脑

此中有真意

关键词:洛伦茨、雁鹅、印刻

揭开嗅觉之谜

关键词:理查德·阿克塞尔、琳达·巴克、嗅觉、组合

血疑

关键词:兰德斯坦纳、血型、献血

如果·他们

关键词:弗莱明、钱恩、弗洛里、青霉素、瓦克斯曼、链霉素

牛皮,鼠皮,肾移植

关键词:梅达沃、免疫耐受

江湖恩仇胰岛素

关键词:班廷、麦克劳德、贝斯特、胰岛素、牛胰岛素

女科学家更难

关键词:耶洛、胰岛素、放射性免疫分析法

肝胆相照

关键词:布卢姆伯格、乙肝、疫苗、基因

神奇的种子

关键词:托马斯、干细胞、移植

立体的镜子

关键词:科马克、亨斯菲尔德、CT、稀土

直觉了,认定了,追到了

关键词:特明、巴尔的摩、病毒致癌、逆转录酶

非常1加1

关键词:毕晓普、瓦穆斯、癌症、原癌基因

库鲁病之谜

关键词:盖达塞克、普鲁西纳、库鲁病、朊病毒

爬出试管的婴儿

关键词:斯特普托、爱德华兹、试管婴儿、生殖技术

奇妙的“派对”

关键词:劳特布尔、曼斯菲尔德、核磁共振

疯狂的细菌

关键词:沃伦、马歇尔、幽门螺杆菌

克隆羊的进攻

关键词:威尔穆特、坎贝尔、克隆

1+1<1

关键词:法尔、梅洛、RNA干扰

迎战艾滋病

关键词:艾滋病、传播途径

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

关键词:人类基因组计划、DNA测序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年表

后记

附记

试读章节

2005年6月23日晚上7点,第十四届生命起源国际大会颁奖晚宴在慈禧太后当年看戏的颐和园听鹂馆举行。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院的乔伊斯教授获得了国际生命起源协会的最高奖——尤里奖,他在高高的戏台上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34个国家的300多名学者见证了这一时刻。

他说:在我的研究生涯中,我要特别感谢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斯坦利·米勒,他曾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激起我对生命起源的理论研究兴趣,同时鼓励我进行实验研究。

正对着戏台的“寿膳厅”前,顺着一条通道向上看,时年75岁的米勒坐在轮椅上,他也出席了整个晚宴,看着乔伊斯在高台上发言。今天晚上他精神很好,看上去非常兴奋。当他听到乔伊斯提到自己的名字时,心情异常激动,这让他想到了自己在芝加哥大学时的年轻岁月。

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协会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辩论。当时的教授协会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原子弹研制的关键人物费米、“氢弹之父”泰勒、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尤里等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这次辩论的焦点就是尤里23岁的学生米勒(stanlev Miller,1930~2007)设计的一个新颖别致的实验。他要用实验的方法探索生命迷踪,试图用化学方法模拟生命起源的过程,合成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氨基酸。

在座的很多教授都对这个毛头小伙子的实验设想进行了无情的质疑。他们认为,生命起源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于何时何地?是怎样产生的?人们在破解这一谜底之时,遇到过不少的陷阱。有时候仿佛见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但实际上还是空欢喜一场。

当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破除了生命产生的自然发生论时,“腐草化萤”的说法不再为人所称道,但生命的起源似乎还是迷雾一团,即使在科学昌明的20世纪中期,相信生物和人类是上帝或者其他神灵所创的说法还是颇为流行。比如流行的一个观点就认为,生命就像蒲公英一样,本来就是宇宙所固有的,它飘到哪个星球,哪个星球就产生生命。著名的物理学家亥姆霍茨和化学家阿伦尼乌斯就认为宇宙中一直存在生命的种子,它们以孢子的形式,在太阳光的压力下,不断在星际间流走,落在地球上,地球就有勃勃生机。甚至还有其他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都很神奇,可都缺乏关键性的证据;而米勒的实验设想,既没有前人的工作基础,也没有非常合理的解释,完全不可行。

但年轻气盛的米勒似乎早就准备好了让教授协会的教授们责难,他丝毫不以为意。他说,自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以后,认为物种的起源是生命本身演化的结果的思想已经很流行。但从非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的过渡完全是化学行为。地球的早期混沌一团,各种物质结构非常不稳定,熔岩四处喷射,这为化学行为创造了非常好的活动场所。在这一理想场所,偶尔产生生命的物质基础氨基酸并不是什么难事,就算是亿万分之一,这种概率还是存在的。

“如果我们能够模拟出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再模拟出当时电闪雷鸣的外在条件,就有可能获得我们心中的氨基酸。”米勒在总结陈词中非常自信地说。 米勒所信奉的生命起源的化学学说最初是从他的老师尤里那里听说的。他的导师提到了在具有高度还原性的地球大气中出现生命的可能性,并且建议感兴趣的人去开展实验。在老师的启发下,他逐步了解了苏联科学家奥巴林提出的“化学演化论”。

原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生命起源的种种猜测非常流行,人们从生物、化学、物理和地质各方面的角度出发,探索着生命起源的线索和本质。德国化学家维勒1824年第一次在实验室人工合成了有机物尿素。而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恩格斯关于“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途径实现的”这一论点在苏联非常时髦。

当时,奥巴林凭着自己丰富的化学知识,在1922年就提出了还原性大气中可能生成有机物,并且提出生命最早产生于地球上的“原始汤”:在这个不起眼的原始星球上,地球表面到处是岩石和荒野,火山喷薄而出,地震绵延不断,呼啸而来的飓风吹过每一寸土地,地球内部的物质被高温分解成气体,伴随地壳的运动,冲入空中,形成了最初的原始大气。但此时的大气并不适宜人类居住,因为它很原始,缺乏供给生命呼吸的氧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气、氢气和甲烷。而原始地球的海洋也很小,因为没有臭氧层,太阳中的紫外线辐射和其他射线可以直穿大气层达到地面,而雷电、火山和放射性物质为生命的进化提供了大量的能源。这种原始大气在化学活动频繁的条件下,为无机物向有机物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氨基酸、核苷酸等生命的化学基础应运而生。随着地壳运动的渐趋缓和,火山不再像以前那样活跃,真正的大气开始形成,雨水把各种氨基酸运到地球的各个角落。32亿年前,产生了最原始的细胞,从此开始,这个星球上就有了生命,渐渐有了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并最终产生了我们人类。

奥巴林把自己的理论设想发表在《莫斯科生物学通讯》上。1924年,他根据自己的最初设想,把自己的理论进行了扩充和普及,写就了《生命的起源》一书。1936年,奥巴林再次对自己的著作进行了修订,出版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并在英美等国出版了英译本,从而使他的理论学说漂洋过海,在芝加哥大学年轻的米勒身上产生了波澜。p1-3

后记

罗素说过,大书是一种灾难。王小波接着说,大书小书都是一种灾难,是作者和编辑的灾难。后来还有人说,书就是灾难,是作者、编辑、读者的灾难,也是社会的灾难,更是人类文明的灾难。要是没有书,作者不会写,编辑不会编,读者也不会读,人类就还停留在没有书籍没有文明的时代,朝有行云,暮有落日,没有如今的繁华和芜杂,天长地久的,多好。

不过,这似乎有些像老庄的观点。当我把这些想法抖搂给某位朋友的时候,他说估计我是累了,或者是精神压力太大。我笑笑,倒不是觉着累,也不觉着精神压力太大,只是没劲,觉着很没有意思。若是能把上海的房子卖了,像陶渊明那样躲到农村去种地,或者像麦克林托克那样藏在某家科研机构的自留地去种玉米,说不定还能鼓捣出个成绩,哪像现在这样没劲,业余还弄一科普书,搞得自己灰头土脸的。

书籍终归还是有了,人类文明就没有到尽头,我也在这春夏之交把这本生物学的稿子编写完毕。编辑编到《后记》,读者读到《后记》,肯定都像我写《后记》的时候一样高兴。所谓苦尽甘来,心里热乎得就如母亲刚刚煮好的一锅小米粥。母亲和父亲从老家来上海都大半年了,吃了不少小米粥,算是过足了瘾,倒把故乡的味道忘掉了一些。父母当然不是专来上海煮小米粥的,他们主要是照看自己的孙女。他们的孙女,我两岁的女儿囡囡,我是沾了她的光才吃到小米粥的,还有拌鸡汤。我编写本书的时候,她也没有来捣乱,算是给足了面子。有一次妻子带着国囡在小区里玩耍,相熟的阿婆逗她说:“国囡,侬长大了做啥么事啊?”伊冈(讲)伊长大了当作家。真是够逗的。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说,“苦尽甘来”的言外之意就是读者阅读本书就如吃苦了。我是这个意思。本书所述都是生物医学方面的一些前沿发现,主要是20世纪生物医学方面的重大成就,重点是一些取得巨大成就的诺贝尔奖得主及其发现,内容涵盖遗传、免疫、内分泌、微生物、传染、临床等众多分支,而阅读本书的显然不大会是这些领域的专家学者,反倒会是一些对生物医学感兴趣的学生朋友和喜欢“到此一游”的闲暇人士。这些朋友既然非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内行,当然在吸收这些知识的时候会有些生疏,岂不是在吃苦吗?

所幸他们都是自愿来吃苦的,不像那些把本书束之高阁的人,因此甘之如饴的事估计也是有的,所谓苦苦甜甜,才有滋味,才有收获和乐趣。为了让读者朋友们看书的时候不至于无聊和打瞌睡,我们在叙事的时候以20世纪遗传学为主,以大家比较熟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主,兼及其他的分支学科和人物,笔触旁敲侧击,指东打西,讲讲掌故,画画风景,也算是一股清凉油,在夏季舒脑舒心,减轻一点疲劳。

可莫要学我的样,不注意休息和工作的区别,没有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作与休息的辩证法,也没有好好学习罗素和王小波的惊人见解,最终在书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左手手腕英勇负伤,经医生诊断为腱鞘炎,后面还打个问号,意思就是大概也许是腱鞘炎吧。你看,本书把20世纪的生物医学描述得神乎其神,结果上海三级甲等医院的一位专家也不过是说些大概也许之类的话,所以生物学和医学还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发达和有效。

左手负伤还有一个结果,为了赶工期,不至于被出版商催促和索赔,我找到了导师陈蓉霞教授,正是她玉成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此次她又向我推荐了上海师范大学的黄艳、王伟、宋俊龙、姚磊和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孙刘海老师。他们结合各自的优势或撰写或整理了本书的部分篇章,在关键时刻帮了我一把。为了不使他们的工作湮没,在此有必要将他们的贡献分列如下:

黄艳:《肝胆相照》《库鲁病之谜》《血疑》《立体的镜子》

宋俊龙:《疯狂的细菌》《揭开嗅觉之谜》《1+1<1》

王伟:《克隆羊的进攻》《爬出试管的婴儿》《神奇的种子》《生命科学中的“登月计划”》  孙刘海:《迎战艾滋病》

姚磊:《奇妙的“派对”》

本书能够得以面世,首先要感谢以上提到的各位亲人、老师和朋友,其次要感谢各位编辑、校对、印刷、出版、发行等不知名的朋友,其次还要感谢亲爱的读者,你们的需要才是本书得以存在的前提,你们的传播才是本书的最大价值和目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感谢那些曾经在生物医学领域辛勤耕耘的科学家们和使他们的事迹和情况得以公之于世的著作者们,这才是本书思想内容不竭的源泉。在此一并致谢。

本人才疏学浅,作文聊晒一阅,编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妥之处,尚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邢志华丁亥年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异种(100年来最富传奇的生命科学发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邢志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06792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6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1-0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6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21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