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师陀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作家。河南杞县人。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人事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结婚》、《马兰》。

这本《师陀作品新编》选录的均系师陀平时不大被人关注的作品,有小说、散文、散文诗、戏剧、文论、书信等。想要了解师陀一生著述的思想艺术全貌,非看本书不可。

内容推荐

《师陀作品新编》是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之一。

《师陀作品新编》既注重择选出自师陀之手的经过时间淘洗、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经典,又着意搜集他那些过去不大为一般读者所知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戏剧、文论、书信等非虚构的精彩篇什,以更完整、更集中、更丰富地反映和体现作家师陀一生著述的思想艺术全貌。这后一种文字,虽不是文学园林里的殿堂碑碣,但亦如其中的雕阑画础,于细微处或能见出真面目与真精神来,是解读、体悟师陀作品所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各有千秋、各擅胜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读者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领略中国现代文学难以企及的博大气象和独特魅力。

目录

前言

小说

 过岭记

 秋原

 受难者

 巨人

 村中喜剧

 雾的晨

 酒徒

 落日光

 城主

 桃红

 刘爷列传

 颜料盒

 期待

 说书人

 灯

 邮差先生

 一吻

 阴影

 李贺的梦

散文

 这世界

 失乐园

 盂兰夜

 风铃

 风土画

 病·童年

 河

 行脚人·黄昏

 落日光·题记

 铁匠

 最后的旗

 什刹海与小市民

 杂记我的童年

 两次去北平

 记一位“外圆内方”的老友

散文诗

 座右铭

 纸花

 爱

 善恶

 镜子

 醉语

 戒言

 笑与泪

 天鹅

戏剧

 伐竹记

文论

 我的风格

 “京派”与“海派”

 致“芦焚”先生们

 关于《金瓶梅词话》作者的考证

 蒲松龄《聊斋志异》草稿的下落

 蒋平阶诗稿杂谈

书信

 致柯灵(1943年5月24日)

 致巴金(1947年6月1日)

 致巴金(1950年4月15日)

 致巴金(1966年4月24日)

 致刘增杰(1980年12月3日)

 致卞之琳(1982年8月28日)

 致沙汀(1983年6月3日)

 致夏志清(1984年4月6日)

 致夏志清(1987年)

 致杨义(1988年1月26日)

 致刘增杰(1988年3月5日)

 致苏金伞(1988年7月4日)

试读章节

七月尾时光,天气青苍高朗,点缀几朵白云。时值正午,太阳光耀着原野。

原野确是丰饶;战争从正月间过去了,人民也刚有功夫抽一口气,壕沟还不曾填平,血泊上已蓬蓬的生长起五谷,有的且已收割了去。犁过的高粱同谷地,袒露出赭褐色的胸怀,平静的喘息着,在耀耀的阳光下午睡。苍黄了的豆,乌油油的薯,交错毗排,直伸向天际。向日葵孤单单的伫立着,垂首倾听着什么,样子极其凄惶。一只雕,翱翔高空,青阔的天下,与白云为伍。白杨挺出细干,发着光。小犊擎尾在田里狂奔。远处腾起淡淡的烟尘。大路旁,收获人遗下一把镰刀,禾堆上,该挨骂的妇女忘落了围裙,相率回家去了。抛下的原野,温静无风,沉入悄寂。

那汉子一肘支住地面,从豆丛中探出头,兔子似的细心而惊惴,打量着周围。

不远一块地上,散布着刚收割的绿豆堆。收割人已去。鸽低声咕噜着,安闲的在那里觅食。黄莺婉转歌唱,它停在孤坟的杨树上。此外便毫无声息。

那汉子重新卧倒,曲肱枕在头下,空闲的右手掐一根小草,放进嘴里咀嚼。豆同野草的香气送入鼻子,味道氤氲滑腻,蒸湿苦涩。望着一片白云缓缓的滑——天是那样澄澈蔚蓝。云不久便消散在如同铮铮有声,渊渺的海也似的天空——引起他心头的焦灼。他转侧一下,发声的喘口气,眼闪焦火,挪入豆的林莽。他发见一条青虫,肥大臃肿,正在一株豆枝权上爬,起了要拨弄它一番的念头。这时朴朔一声,什么东西从豆薮中窜去,受了惊,耳朵贴住地面,却又不见有甚动静。蚱蜢吱吱的叫,声音干涩嘶哑。大地发出寂寥的声籁,沙沙的响,毫不疲倦。

这汉子庄稼人打扮,生得宽眉方脸,发须经久不曾剃刮,只长得毛孜孜像茅草一般。土色粗布褂敞胸,高高卷起一只裤脚,汗腐气息夹着豆与草的野香,混成一种古怪味道。胸口同小腿生着浓浓的毛。但那脸却缺乏光彩,黄而且焦渴。嘴唇也极枯干,若非那短髭加以点缀,直是小小一片砂碛的丘。他皱拢眉,颊际痉挛一阵,大约想起什么来着,随后将啮烂的小草吐了。

他很渴;为着要解这渴,也许单只为排遣准以忍耐的时光,重又掐得小草,把来咀嚼。可是无用。豆丛间的天气,依旧闷热得厉害,风一丝也没有,弄得只有喘气的功夫,胸中要喷出火来。他只得更往豆的密荫下钻去。

这时正有一个人的脚步声,栖哒栖哒的走。他如同发觉敌物的兔子,嘴里停止啮咀,动也不动的伏着。许多小刺在皮下挑剔。大地母亲受了惊,咽下叹息,丰饶的原野静止了。只有那脚步声,农民式的迂缓而又沉着,一听即知是位颟顸角色。那人陡然超趄,自然又是一停下便好像生了根的,而且吃惊的大声呼喝道:

“谁呀,那是?××(这记号代表村中一个年青小子)吗?捉小兔吗?”

“唔,小兔。”

那豆丛中的人,也不管是否自家的名字,径应着。

村汉的耳朵却不聋,一下子便听出来,抢前一步,忐忑的停住道:

“唔,你口音不对;哪里来的?”

躲也无从躲的时候,那汉子撑起半身,抹着汗渍淫淫的脸,着了慌。枯涩的唇嗫嚅一阵,任甚也说不出。村汉生气似的更进一步,亮出皮拳,喝道:

“问你干么的!耳朵生着毛吗?”

“唔,唔,干什么呀?捉小兔!”他望着村汉,吱吱唔唔,依旧咀嚼小草。随又加上一句:“三个,四个……”

庞然大块的村人,那立着的样子,真真像煞一只大雕。凝视着那人,甚是狐疑,又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一番,说声“哦——”直投村庄去了。庄是叫做鹰的。  愚蠢的村汉,他自己总以为是聪明人,回到村里,用发见金矿的惊奇、焕发,张扬遍全村庄。关于这来历不明的汉子,弄得人言啧啧,声势鼎沸,乱吵吵的情形,纵然年青女人自尽的大出丧,也不会如此热闹。吵闹声惊动两位豪杰,乱军之中有了将帅,羊群中出现了羯羝。

所谓豪杰,就是地主的两兄弟,一瘦,一胖。瘦子脸上有一搭掌大的紫痣,是一位混天暗地的浪荡家伙,混过营盘,退伍后住在家里,依旧没头没脑的浪荡,人家尊称他作大爷,绰号“迫击炮弹”。胖子猪头猪脸,还生得一双猪眼,是见钱如见血的角色,人家尊为二爷,不过背后是叫作“省油灯”的。世人对于这诨名作两种解释,一是说他悭吝,一是反语,用这地方人的说法,乃“不是省油灯”,意思是爱搬弄点是非,从中搜剐肥己。

“迫击炮弹”流星似的飞出家门,将美国式硬壳草帽向天一挥,邪许道:

“喂咴!本帅有令,‘带把的’听着……”

“带把的”精壮汉子们,听得命令,抄起枪刀棍棒,一声唿哨,直投大路而去。

那“省油灯”的二爷,一看家藏的德国僧帽倒提在“迫击炮弹”手里,知道首领已被老哥做定,便省起油来:

“人家走路碍你么什么屁呀,值得邪邪许许!还拿那枪!是去捉土匪吗?”

人们自让他咕噜,只给一个不理。不得已,他自己也早跟了去。

在路上,鹰庄的好汉们把“迫击炮弹”围护起来,那就真的成了大帅。他自己也觉察这荣耀,高兴迷了,连骨头都发轻,脚手好像也生得不大是地方。于是嘴里吹着军歌,放射追击炮弹似_的吹着不落地的牛皮,总不外他一架机关枪扫掉上千的敌兵,干得女人肚子膨胀如鼓,吃烤人肉……

“听着,‘带把的’们,你要是有迫击炮弹,拿来用腿夹住,这样!火铳一顶,就打了出去!”

并且说,放的时候是须坐在房上的,还得遇着危急。平常总是用炮筒。那说话的神气,完全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卫兵长。

“哪,那里,他说捉娘的小兔。”先前那高大村汉指点着。

鹰庄的人们静下来,大路上沉寂了。重新听见大地的喘声。原野悄悄反耀着金光。远处车辆扬起尘土,向田里进发。更远处是一座瓜棚,在恬谧的旷野间,朦胧欲睡。一只乌鸦正落在上面。

“迫击炮弹”巡视过自己的人马,把德国僧帽一举,发一声喊:

“捉活的,乖乖们!”

P14-17

序言

在整理师陀(芦焚)先生遗著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了他逝世前不久撰写的两篇自传性质的手稿:二百余字的《小传》和短文《用芦焚笔名写作经过》。《小传》中说:“从事学习写作将近六十年,主要写成下列作品:《果园城记》、《里门拾记》(短篇小说),《芦焚散文选集》,长篇小说《结婚》,历史独幕话剧(发表时署独幕历史喜剧)《伐竹记》。”短文《用芦焚笔名写作经过》,在开列自己这一时期作品的名单时,特意标出“散文诗《夏侯杞》”。《小传》让人感受到师陀自我认识的清醒和由此带来的对自己的过分吝啬。他终生写下的三百五十多万言、二十几部的作品,在这里却只留下了《果园城记》等五部,合计约七十万字,占全部创作的五分之一。师陀的创作当然并不平衡。《小传》是师陀给读者和研究者留下的一个或是自谦或是诚实的提示,一个阔大的思考空间。而《用芦焚笔名写作经过》,更或隐或显地传递出了他对芦焚时期创作的在意以及对散文诗《夏侯杞》的偏爱。《夏侯杞》由作者晚年编定,生前没有来得及出版。作者在这两篇手稿里的自我定位,和我多年阅读师陀作品的总体感受大体一致。这给本书的编选无疑带来了某些便利。

师陀在芦焚时期创作_的短篇小说和散文的确与众不同,他对这些作品特别的看重自有其根由。阅读师陀的作品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谛听他淡淡叙说的那些并不完整却相当沉重的故事。师陀写的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社会和人,即20世纪初年至40年代北方的农村和小城镇(准确地说,是古老中原的农村和小城镇)的社会和人。少年时期的师陀对故乡有着刻骨铭心的直感,后来又有过多年身处乱世,客寓异乡的感情体验。时间拉开了他与故土的精神距离。内心的孤独与怀念精神故乡的情感交织。两次重返河南,师陀对故乡益发爱恨纠结。但一切似乎也让他看得更为清晰。经过时光的冷却和提炼,师陀在胸中贮存已久的农村和小城镇题材已经发酵完成,并突然进发出新的生命活力。由此,师陀创作中过分直露的谴责性作品日渐减少,而思想醇厚,艺术简约,深刻展示人性内容的作品陆续降生。以《里门拾记》、《果园城记》为代表的短篇小说,以及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散文,就是他对故乡题材重新审视之后的收获。这时候,无论讽刺揶揄,幽默调侃,在师陀的笔下,一切都显得得心应手。一些作品在诗意的题目下,却收藏着人生的冷漠与残酷,再现了血肉丰盈的现实世界。芦焚第一次被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注意的,就是他作品的这一种奇特的风格,一颗自觉的心灵,一个不愿与人为伍的艺术性格(刘西渭《读<里门拾记>》)。选入本书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大都具有刘西渭赞许的艺术质地。

照我粗浅的理解,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中的“新编”,主旨是还给读者一个入选作家的全人。师陀就是一位长于短篇小说与散文而兼备众体的作家。本此理念,入选的师陀作品,既有作者的名篇佳构,也有过去未作过介绍,能够展示作者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别类作品,如散文诗、话剧剧本、学术论文、回忆录、书信,等等,作品全部选自2004年河南大学出版社版的《师陀全集》。

师陀其实是一位出色的戏剧家。在沦陷时期的上海剧坛,师陀改编的《大马戏团》、《夜店》(与柯灵合作)的演出都好评如潮。特别是《大马戏团》,连续演出七十天而场场爆满,更是当时话剧界传诵一时的佳话。这两部剧作由于篇幅过长无法入选,故本书特意收录了师陀20世纪60年代初期创作的独幕历史喜剧《伐竹记》。剧作依稀能让人听到遥远历史的回响。被李健吾赞为“笔墨干净,口语犀利,笔头有花,逸趣横生”的《伐竹记》,由于发表后被极左思潮诬为“别有用心”而剥夺了上演的机会。散文诗集《夏侯杞》包括二十八首诗作。作者收放自如,以简驭繁,每篇虽然只有几百字,精神容量却相当广博。思绪是创作的活泉。师陀的这些看似零碎的、易逝的、飘然而至的思绪,经过巧妙的联结、聚集,升华为一种新颖的思想与文字。散文诗蕴含丰富的暗示和隐喻,是作者自我心灵痛苦的诉说,也是对当时昏昏噩噩卑琐人生的戏谑。散文诗发人深省,底蕴厚重。

本书收入的学术论文有两个重点。《我的风格》、《“京派”与“海派”》等,阐释了作者开放的文体观,以及他那不群不党,向往艺术独立天性的人生哲学。师陀宣称:“我的短篇小说有一部分像散文,我的散文又往往像小说,我自己称之谓‘四不像’”。在《跋(师陀散文选集)》中,师陀将许多散文归类为杂记,还把他的小说如《果园城》等也归类为“杂记”。认为杂记和小说很难区别。现象溢出了规律的藩篱。对小说、散文文体理解的开放性,在创作上给师陀带来了充分的自由度与自主性,从而使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不拘一格,有着别样的情致。

师陀学术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延伸到了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金瓶梅词话》的作者是谁?蒲松龄《聊斋志异》草稿的下落今存何处?都是他关心的学术话题。而师陀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的《蒋平阶诗稿系传》,更显示了他在研究中的功力与学术敏感。文学精神古今实相通。师陀的古代文学修养,除了直接为他开辟出新的创作领域外,更潜移默化地使古代文学的精神血脉渗透流动于他的创作中,看似了无痕迹,却又无所不在,自然天成。

师陀的作品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事实上,这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年轻人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之前,就受到了研究者的注意。一位评论家看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谷》以后预见到,芦焚不平凡的开端,隐隐地指示出了作者有一个眩目辽远的前程。此后师陀的创作果然渐入佳境。当时另一位意识到芦焚创作潜力的是巴金。从1936年5月至1948年6月,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就先后出版了师陀的短篇小说集《谷》、《里门拾记》、《野鸟集》、《无名氏》,散文集《上海手札》,长篇小说《马兰》,四幕话剧《大马戏团》等作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间,很少有哪位作家的作品受到过巴金如此的器重。师陀逝世后,在题为《怀念师陀》的文章中,巴金深情地说:“师陀是难得的文章家。”“难得”两字的分量很重,这是巴金从历史比较-的视野做出的理性判断。持这种看法的作家当然并非巴金一人。卞之琳干脆称师陀是天生的小说家;而楼适夷则在给师陀的信中说:“你的创作有独自的风格,即一般不为俗流所注目,但在文学史上将永远是坚实的存在。”后来的青年研究者对师陀的评论略有不同。如解志熙回首看师陀时的评价是:“也许不大的才情与不小的成就”。要而言之,文本是评价作家的重要尺度。保持阐释的开放性与差异性,当是解读师陀作品的应有之义。

刘增杰

2010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师陀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师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1400
开本 32开
页数 4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3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6.2
丛书名
印张 13.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0: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