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乡建笔记新青年与乡村的生命对话 |
内容 |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商务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先后承担多个国家重大、重点课题,担任多个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首席专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国环境大使”、“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内容简介 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说,我们需要给乡村建设一部史记。本书就是给当代乡村建设者写的新史记。温铁军认为,今天我们需要“跳出乡建看乡建”,以整体性视野重思内在于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乡村建设,同时用另外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重新书写民间那些有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故事的历史,用人们自觉地、自我地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的方式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的延续,让大家来参与讨论,至少是使被忽略的那些没有进入正史的社会改良活动能够呈现出来。 目录 国仁文从总序 前言 温铁军:“一懂两爱”与去精英化的教育创新 乡村建设是人的建设 理想寓于行动中 种子的信仰 第一部分:守望 第二部分:求索 第三部分:返乡 第四部分:扎根 第五部分:家人 附录 精彩书摘 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年,我得到直接通知参加了由总书记召开的“三农”问题座谈会,会上我向总书记当面汇报“三农”问题,希望中央把“农业”政策导向改为“三农”政策导向。当时在参加那场中央“三农”工作座谈会的人中,我算是最人微言轻的,也是说话最直白、最没有任何顾忌的。当我把农村形势之所以很严峻,“三农”问题之所以越来越恶化,是涉及方针路线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和盘托出时,中央领导表态是非常积极的,当时总书记说,我会负责任地把你反映的问题提交到政治局讨论。后来,中央全面接受了我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向强调的“三农问题”的概念,这是“三农问题”作为国家战略“重中之重”的背景。 此前,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有差不多十年的时间,一直是按照西方的农业政策思想去强调“农业”问题的。因此,我们强调“三农”问题,和有关部门强调“农业”问题,显然是不同的方向,或者说是不同的方针。我们对90年代农业政策的批评,主要是“眼中有数,心中无人”。新世纪初,有关部门即使很被动地接受“三农”问题这个说法,但还是坚持把农业排在第一位,农民排在最后。 从道理上,第一位的应该是农民,中国长期以来能够真正体现社会进步的,主要在农民组织化发展上。因为农民是中国的原住民,是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结合得非常紧密,农民的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多样性的原则。因此,强调农民在“三农”中是第一位,不仅是因为要“心中有人”,要“以人为本”,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发扬靠农民传承的这种农业文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和过去只讲农业生产、孤立地讲农业政策,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位才是农村,其实我们是讲农村的可持续,反对那种“消灭农村”的极端化主张。如果没有农村作为载体,我们今天所说的一切,无论是农业经济、农业生产,还是农民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恐怕客观上都不能存在。 所以农民、农村、农业这三者本来是一体的,我们应该知道三点支撑是最稳定的,只有强调“三位一体”的“三农”可持续,才有农业的可持续。 从2001年开始,中央接受了“三农”问题,并且在2005年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共十六大以后的重要国家战略提出。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我们抓住了这个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就开始恢复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步的乡村建设运动,或者说乡村复兴运动。 最早强调乡村的是“村落主义”,它是1894年甲午国耻之后张謇下乡搞南通试验区的时候提出的,而“乡村建设”的概念,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延安的革命者和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分别独立提出的。这个概念广泛的国际传播交流中被翻译成Rural Reconstruction,意思就是乡村或农村“重建”。后来国民党退出大陆到了台湾,在台湾用的是“农村复兴”这个概念,并且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这个官方机构。 我们在2001年重启乡村建设运动的时候,考虑过不叫“乡村重建”“乡村复兴”“乡村建设”这些老的概念,应该叫作“乡村文明的复兴”,但是为了维持百年的传承,我们想还是延续着叫“乡村建设”吧。为了和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有所区别,又叫作“新乡村建设”。 当代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下乡支农之所以兴起于2001年,正是因为当时中央已经接受了“三农问题”这个概念,这虽然一时间反响很大,但各地和各部门仍跟不上。由于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重视,我们借此发动年轻人到农村去和农民直接结合,来了解“三农”、服务“三农”,这就变成了一个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的趋势。如果只是少数几个知识分子发出批判,得到少数有一定觉悟的青年人响应,那是少数人做的,显然是个小众的事情;一旦和21世纪之初,全国认同“三农”问题这个新形势结合起来,就变成一个比较大的、有持续性的社会运动。 内容推荐 本书以案例分析为主, 是乡村振兴的实践篇。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的践行者们从十二年前就开始选择回到乡土, 扎根农村, 服务农村, 坚持至今, 甚至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 从乡村遭遇工业文明衰退到恰逢生态文明振兴, 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到建设什么样的农村, 从文化建设是重点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道, 从双层经营+三位一体的体制框架到综合性农协的构建是重建乡村社会基础, 等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乡建笔记新青年与乡村的生命对话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温铁军 ,梁少雄,刘良 |
译者 | |
编者 | 温铁军//梁少雄//刘良 |
绘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71254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6页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9 |
出版时间 | 2020-02-01 |
首版时间 | 2020-02-01 |
印刷时间 | 2020-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40 |
CIP核字 | 2019246672 |
中图分类号 | F320.3 |
丛书名 | |
印张 | 2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70 |
高 | 23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