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外鞋)》由原来的《炮》和《鞋》两小书组成。《炮》以书中其中一篇文章名为书名,也做了新版的(两小书组合版)书名。《炮》一书分为七个部分“炮的来历”、“ 大战葫芦口”、“ 炮上了太行山”、“ 一炮打下了二十四个炮楼”、“ 炮变成了神话”、“ 炮又上太行山了”、“ 炮和人民见面了”,是著名作家苗培时为建国初的小朋友们写的一本书,生动描绘了建国前(20世纪40年代)在河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时, 获得了一门神勇无比的大炮,战士们利用这门大炮打击日本鬼子,震慑了无数伪军,这门炮一时名声大噪,成为神话。日本鬼子一直想要夺回这门大炮,中国八路军和老百姓为了保护好这门大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敌人周旋,斗智斗勇……这门大炮为中国抗日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数不清的汗马功劳,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战神。
《鞋》是作家苗培时为建国初的小朋友讲述的另一个小故事。它分为七部分“主人翁、“我的病完全好了”、“ 老王”、“ 倒霉的鞋”、“ 跑吧”、“ 搏斗”、“ 完成任务了”。
《炮(外鞋)》由苗培时编著。
《炮》生动描绘了20世纪40年代晋察冀边区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时获得了一门神勇无比的大炮,八路军和老百姓为保护好这门大炮,用自己的智慧与敌人周旋,斗智斗勇……
《鞋》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主人公石秋明参加了“保家民团”英勇地抗击日本鬼子,一次侦查任务中因为脚上的山鞋被特务认出而被捕,但最终急中生智,逃出监狱……
一 炮的来历
八路军的炮都是一门门地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有一门顶大顶大的炮也是从敌人那里夺来的,八路军的战士都叫它“炮大哥”、“炮王”。
据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只有两门野炮是最大的。鬼子知道全中国的军队数八路军最坚决,最能打,所以就把那两门最大的野炮,一股脑儿都放在华北了:一门放在石家庄,一门放在德州。
八路军里面那门顶大的炮,“炮大哥”,“炮王”,就是鬼子放在德州的那门野炮。
这门炮是日本大正十四年造的,叫“八八式野炮”。炮身足有一丈长;张着的炮口,远远望去像个小黑洞。走动起来,连炮车、炮弹箱,得用八头年轻力壮的骡子拉着。它打的炮弹,每个约有三十斤重,一尺半长,可以打四十里远,炮弹炸开了,方圆五十步以内,什么东西都要给炸光,炸毁,炸平。炮响起来,和地震差不多,方圆六十里地以内的房屋,都会发抖起来。震破窗纸,震碎玻璃,梁上的尘土也震得纷纷落下来。
驻在德州的鬼子桑木师团长,告诉他的部下说:
“这门炮是皇军的魂,皇军的胆。皇军有着这门炮,皇军是无敌的。”每次鬼子出来向平原扫荡,总拖着这门炮。为了不使它丢掉,他们用一大串的步兵保护着它。
二 大战葫芦口
鬼子的师团长并不是吹牛,八八式野炮的确是一门好炮,一种很厉害的武器。
一九三九年的时候,敌人要把冀中、冀南两块抗日根据地分割,开始建筑德石铁路。
提起筑路,鬼子简直气炸了。他们一开始筑路,就碰上了这样一连串的气人的事:冀中、冀南大平原,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鬼子一直把它看在心里,可是当他们到了那里,这地方突然变穷了,要什么没有什么,更奇怪的是,当他们要筑路的时候,人也变得特别稀少了。他们为了完成侵略计划,只好挨村搜家。花了很大力气,人算是找到了一些;可是那些中国的老百姓,总是不听“皇军”的指使,“皇军”叫他们好好地干活,他们老是磨洋工。
用刺刀刺,用枪托打,一整天,经过千辛万苦,好容易把路基筑起了一小段;可是一到夜里,人,那样多的人,像是从地下钻出来的一股飓风一样,把花了一整天工夫筑起来的路基,一霎时就铲平了。
一直就是这样:白天鬼子强迫老百姓筑路,黑夜八路军、老百姓就又把它铲平了。筑来筑去,路老是筑不起。
“八格呀鲁!”
鬼子的师团长着了急,于是派了上千的鬼子和上千的失掉了人性的伪军,向根据地扫荡了。
八八式野炮,八头有力的牲口拉着它,咕隆咕隆像一只仰起头的大乌龟,蹒跚地走动着。
这只大乌龟,的确是“皇军”的魂,“皇军”的胆,上千的鬼子和伪军紧紧地围着它。
因为不久之前,这门炮帮助他们占领了许多大城市,帮助他们吓跑了成千成万的中央军,使他们窜进了中国的许多地方。现在他们也借了这门炮的威力,梦想把八路军聚歼,把抗日根据地荡平。
由于过分地相信这门炮的威力,紧紧围着炮的鬼子兵和伪军们的脸上都映射着一种刺眼的耀武扬威的神气。
一路,两路……鬼子、伪军,从四面八方包围拢来,八路军、民兵也一路,两路……向鬼子的后方进军。扫荡和反扫荡就这样剧烈地展开了。
包围不住八路军,也看不到一个老百姓,摆在鬼子们面前的是死一样的寂静。鬼子兵的兽性大发了,他们生气地架了八八式野炮。野炮的炮筒像一只凶恶的眼睛,发射着凶恶的光,照着四面八方乱打起来。
“嗡——隆!”
“嗡——隆!”
炮弹落到了野外,野外掀起了冲天的尘烟;炮弹落到了房屋上,房屋立刻被炸毁。
“好狗日的,真厉害!……”在炮火圈里的人,的确也感到了这门炮的威力。
不过,反扫荡也更起劲儿了。
和鬼子打对手的,是赵营长的那一营。赵营长看中了那门炮,他静静地听了听炮声,心里想:“这可是门好炮!”他仔细地计划了一下,决心要把它夺过来。
打过一阵炮,鬼子的兽性发完了,扫荡战也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完结了。
鬼子要退回德州了,赵营长夺炮的计划也布置好了。
P1-6
“怀旧童书馆·红色童年”系列依据建国之初文化供应社组织出版的一套儿童读物一“新儿童丛书”进行精选新编而成,共推出8种,作为“怀旧童书馆”系列的第一辑。
旧版“新儿童丛书”出版于1951年,由著名编辑家常君实先生和著名大众文艺家苗培时先生担任主编,众多知名的进步文艺家、科学家如康濯、严文井、丰一吟、何公超等参与编著,分辑陆续推出几十种,题材涉及传记、童话、抗日故事、诗歌、戏剧等,由“三联·中华·商务·开明·联营”联合组织出版,由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及各地分公司统一发行。在当时儿童读物寥寥可数的情形下,这套丛书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新中国儿童的干涸心田。
旧版“新儿童丛书”初版至今已有六十余年,作为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纸质读物,它已被国家图书馆列为“新善本”,这意味着其史料性价值与收藏价值十分巨大,若在当下能集齐旧版全套,实在不易。因此,我们集中摘选旧版中的“童话”、“抗日故事”、“儿童故事”这三类故事性强、阅读价值仍很强的作品进行组合编排,并保留书中插图与书影以尽可能展现它的原貌形态,总体上化繁体版为简体版,以求方便现在读者与图书馆等机构阅读、怀旧与收藏。
旧版丛书诞生于一个伟大而激动人心的时代开端,一切都是新的,它们的创作者是一批兢兢业业、笃有共产主义信仰的文艺家、科学家,他们用激越澎湃的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热情撰写书稿,书中传递出来的真诚、激情、高昂、纯粹直接影响着40后、50后人的童年,并通过一代代人的精神传递,影响着60后至90后好几代人的精神塑造,造就着民族的共同记忆。
在速食时代和娱乐时代的全球化浪潮中,在儿童读物纷繁花哨的今天,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中国少年儿童,应该秉承着怎样的社会觉悟健康成长?历史的记忆并不遥远,重温先辈的童年,获取精神的滋养。“怀旧童书馆·红色童年”就像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一样,带给您和孩子一份特殊而珍贵的阅读体验。
另特别说明,在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常君实先生等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同时对未能联系到的作者(著作权人),我们也深表歉意,希望您或您的亲友在见到书后能主动与我们联系,以便奉上样书和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