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近代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 |
内容 | 作者简介 目录 清末报刊与文学的共生性繁荣与世界的“图像化” 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文化生态及其意义 作为方法的报刊——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小说转型研究的可能性 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 晚清小说杂志上的翻译文本:传统与现代之间 《时务报》与中国近代翻译小说的现代进程 19世纪传教士报刊刊载中译伊索寓言的流传与影响 从《大公报》(1902-1911)看中国文学转型 民初(1912-1919)小说界女性作者群体的生成研究及中西比较研究——以报刊业文化生态为视野 性别媒介与现代家庭小说的兴起——以《中华妇女界》家庭小说专栏为中心 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实践与中国现代版权制度的建立 风俗·学术·制度:19世纪后期关于“富强”的本末观——以郭嵩焘和严复为中心 从“杂歌谣”到“俗曲新唱”——近代歌词改良的启蒙意义 《小说时报》的整理再版与学术考察 集历史文献与文学镜像于一身的民初期刊《中华小说界》 近代报刊语言词汇、句法的趋俗化——以报刊剧评为例 明清之际西语专名汉译中特用汉字的“造”和“用” 论王韬的报刊编辑思想 梁启超传记体散文的文体意识与创作心理 廖恩焘:诗界革命一骁将 清末民初阅读与批评中的散原诗歌 “剧评”的兴起——现代话剧史“剧评”问题研究 汪石青戏曲创作考论 小说与笑话的联姻:以吴趼人的小说为例 《世界繁华报》语境中的《官场现形记》写作 陈衡哲早年史迹考索 《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补遗 法螺生三变化 内容推荐 近代文学借助报刊曰益繁荣,近代报刊为文学提供了有力的传播工具。报刊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对近代文学的语言、观念、文体、接受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报刊是促进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尽管这一转型是不完善的,但它毕竟揭开了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序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文学的全面转型奠定了基础。 《近代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收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开题及学术讨论会的论文,作者皆为该领域的中青年专家,文章涉及近代报刊与文学转型的多个方面,对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近代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利民 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495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7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55000 |
出版时间 | 2020-05-01 |
首版时间 | 2020-05-01 |
印刷时间 | 2020-05-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外文原版-英文原版-文学小说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24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