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无常共处(108篇生活的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与无常共处(108篇生活的智慧)》结集了佩玛·丘卓数本著作中的一百零八篇教诲。它们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也是引领我们人生的智慧。“大乘”意味着更大的乘具,这条道路能引导我们逐渐脱离自我沉迷的紧缩状态,进入一个与全人类建立深刻情谊的宏大世界。

内容推荐

《与无常共处(108篇生活的智慧)》结集了佩玛·丘卓数本著作中的一百零八篇教诲。它们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也是引领我们人生的智慧。“大乘”意味着更大的乘具,这条道路能引导我们逐渐脱离自我沉迷的紧缩状态,进入一个与全人类建立深刻情谊的宏大世界。

《与无常共处(108篇生活的智慧)》拣选出来的教诲,能让我们一瞻大乘佛法的堂奥,品尝到它所提供的修行方法,以及能够在生活里实际应用的洞识和禅修。

目录

1永不消逝的爱

2菩提心的治愈力

3安住于无常

4不逃避的智慧

5友爱:主要的精神修持

6友爱与禅修

7为何要修持禅定

8坐禅的六个要诀

9没有所谓的“真实故事”这回事

10坐禅

11慈心的四种品质

12苦难的根由

13四季更迭与四圣谛

14生命的真相:无常

15不造成任何伤害

16法

17正念与自制力

18随它去

19修心七要

20一切活动皆以同样的心意来面对

21将刀箭转成花朵

22无坚不摧

23生命的真相:无我

24安住于中道

25以自己的见证为准

26面临边缘地带

27人生的真相:苦

28希望与恐惧

29放轻松(换个不同的做法)

30四种警训

31天堂与地狱

32三种徒劳无益的对策

33倒转轮回

34培养四无量心

35友爱心的修炼

36培养慈悲心

37慈悲心的修炼方法

38培养喜乐心

39平等心的修持

40扩大心量

41安于当下

42施受法与无惧

43施受法:领悟众生一体的关键方法

44施受法的四个步骤

45从当下开始做起

46认识恐惧

47识出苦难

48改变你的人生态度,不过要保持自然

49友爱与施受法

50即时安住 

51深化的施受法

52空船

53三毒

54随时可行的施受法

55从目前的状态开始修起

56经验你的人生

57如实见到真相

58佛陀

59当下

60日常生活中的爱

61扩大慈悲心的范围

62不方便

63进一步扩大慈悲心的范围

64什么是业力?

65成长

66不要期待别人的赞赏

67六种慈悲的生活方式

68般若

69布施

70持戒

71忍辱

72精进

73禅定

74让世界说出自己的真相(不应颠倒)

75禅定和般若

76维持心胸的开阔

77断一切果求

78清凉的孤独

79当学三种难

80沟通

81大关卡

82好奇心与慈悲心的范围

83扩大施受法的范围

84对所有的人感恩

85障碍

86六种独处的方式

87彻底加工

88一门深入的承诺

89三种对治混乱的方法

90就地修平等心

91真理是很不方便的

92安住于无惧的状态

93最重要的悖论

94无依无恃

95将所有的错都归于一

96当下就是良师

97迎请未了之业

98四种安住的方法

99培养宽恕之心

100一体的两面

101僧团

102就像我一样(就地发慈悲心)

103修持五力,此乃浓缩的修心精要

104扭转轮回

105过程就是目标

106强化的神经官能症

107慈悲的探索

108永远维持喜悦的心情

回向文

试读章节

2菩提心的治愈力

菩提心在梵文里指的是“高尚或觉醒的心”,如同奶油源自于牛奶,香油取自于芝麻,“菩提心”这个柔软地带,也潜藏在你我的心中。有人将它与爱的能力等同看待。不论我们有多么无情、自私或贪婪,真诚的菩提心永远也不会丧失。它就在众生的身上,从未损毁,一向完整无缺。

据说面临困境时,只有菩提心能治愈伤痛。当心灵得不到任何启示时,当我们正准备彻底放弃时,我们很可能在心中那痛苦的脆弱地带,发现到这股疗愈的力量。有人也将菩提心与慈悲心——与众生同悲共苦的心——等同看待。若是不能发现到它,我们还是会继续护卫自己,不去面对那令我们害怕的恐惧。因为深怕自己会受伤,于是我们竖起了由偏见、对策、情绪和论断所构筑的围墙。然而就像埋在土里上百万年的珍宝一样,这颗高尚的心是不会褪色或受损的,纵使我们用尽各种办法不去发现它。这颗珍宝任何时刻都能重见天日,它将若无其事地绽放出耀眼的光华。

如果我们不再企图掩盖自己的脆弱,不再遮蔽生存易碎的本质,这颗仁慈的菩提心就会觉醒。

P2培养四无量心

某位老师曾告诉我,如果我真的想让快乐延续下去,只有一种方式可以达到目的,那就是从我的防身之茧里走出来。我问她如何才能为别人带来快乐,她的回答是:“办法相同。”而这正是我为什么会发四无量心——友爱心、慈悲心、喜乐心和平等心——的原因。善待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去关爱别人。这些都是消融众生苦难的最有力的工具。

在坐禅之前和之后,正是练习发愿的最佳时机。我们就从目前的条件开始修炼。我们从目前能感受到的友爱、慈悲、喜乐或平等心开始发愿,不论那份感受多么有限都无妨。(你甚至可以列一张清单,举出哪些人或动物能激起你的愿心。)我们将这些愿望回向给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然后逐渐将愿望扩大到更宽广的关系互动。

我们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进行这项练习,愿文既可采用传统的四无量心颂,也可采取一些我们认为有意义的词句。首先我们为自己发无量心:“愿我享有仁爱之心。”然后我们为自己所爱的人发愿:“愿你享有仁爱之心。”接着我们将愿心扩大到众生身上:“愿众生都享有仁爱之心。”或者我们可以发慈悲愿:“但愿我能解脱痛苦及痛苦之源。但愿你能解脱痛苦及痛苦之源。但愿众生都能解脱痛苦及痛苦之源。”如果想练习更细腻的方法,不妨采用七个发愿的步骤(参看第三十五篇)。

发四无量心可以训练我们认清心中的偏见,而不至于退缩或助长它们。逐渐地,我们会越来越不害怕自己的痛苦。如此我们才能涉入世间的苦难,将友爱、慈悲、喜乐和平等之心拓展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无一例外。

P57-58

序言

随手可读的修行书

埃米莉·希尔伯恩·塞尔

本书结集了佩玛·丘卓数本著作中的一百零八篇教诲。它们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也是引领我们人生的智慧。“大乘”意味着更大的乘具,这条道路能引导我们逐渐脱离自我沉迷的紧缩状态,进入一个与全人类建立深刻情谊的宏大世界。本书拣选出来的教诲,能让我们一瞻大乘佛法的堂奥,品尝到它所提供的修行方法,以及能够在生活里实际应用的洞识和禅修。

佩玛汲取的教诲源自于一个长远的传承和师承。她的风格相当独特,不过她的教诲没有一则是独创的。她的教法尤其受到她根本上师创巴仁波切的影响。创巴仁波切是第一位用英文传授佛法给西方人的西藏人,他结合了噶举与宁玛这两个藏密传承的法教,并且引介了香巴拉的教诲。香巴拉是传说中的一个解脱社会,它的精神根植于本善、禅定、菩提心、友爱和慈悲的觉醒之心。据说香巴拉的第一个国王从佛陀那儿听闻到佛法之后,便身体力行地开始修持,然后将佛法传给了他的子民。创巴仁波切称这个适合在家众修持的传承为“勇士菩萨的圣道”,这条道路强调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觉醒本质(“本善”)。修行就是要发现我们的本善,培养菩提心。如果抱持这个观点,那么修行、各种的活动,甚至最世俗的情况,都能变成觉醒的工具。

因为这些教诲是奠基在宇宙法则及日常的实际情况之上的,所以它们能够一直存留下来——至少有两干五百年的历史了。它们绝不是教条。老师总是鼓励学生要亲自去实验它们,体证个中的真理。基于这个理由,这些教诲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它们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和任何一种文化。佩玛。丘卓承继了创巴仁波切的香巴拉传统,将这个古老的修持方式和香巴拉的勇士传承,融入到现代文化和精神之中。

在本质上,这些教诲乃是要告诉我们,如果能培养正念和觉察力,我们就能体认到自己与生俱来的资粮,而将其与人分享。这个内在的宝藏便是所谓的菩提心。它像是深埋于我们心中的一颗珍宝——只要条件成熟,它就会显露出来。菩提心通常有两种面向:绝对与相对。绝对菩提心是我们最本然的状态,它是令我们和地球众生产生联结的根本善性。它拥有许多称号:开放之心,终极真理,我们的真实本性,柔软地带,温柔之心,或是“真如”。它结合了慈悲的品质、无条件的开放性以及睿智。它是没有任何概念、意见和自他之分的解脱之心。

虽然绝对菩提心就是我们最本然的状态,我们仍然被它那无条件的开放性所威迫。我们的本心是那么的脆弱和温柔,因此我们必须虚构出一堵墙来保护它。即使是看到这堵墙的存在,都需要下极大的内在功夫,若想除掉它,却必须温柔相待。诚如佩玛所言,我们不需要立刻拆解掉它,或是“拿起大铁锤来击垮它”,因为安住于开放的本善是终生要学习的功课。这些教诲提供了我们温柔而精确的方法,帮助我们持续地修行下去。

相对菩提心指的是以勇气和慈悲来探索我们的仁心,尽量安住于其上,并逐渐拓宽它。培养相对菩提心的关键,就在于继续敞开心胸面对痛苦,而不去封闭它。慢慢地,我们将学会揭露内在无限量的爱、慈悲、喜悦和平等心,并将其拓展到他人身上。把我们的心拓宽到这种程度,是需要勇气和善意的。

有几种修持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敞开心胸面对自己和他人。其中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坐禅,它能使我们熟习自己的空性和无所依恃的本质。另一项重要的修持,是由11世纪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传授下来的修心七要。修心七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自他交换(藏密的施受法),亦即将痛苦吸进来,将快乐呼出去;二是熟记修心口诀,并利用这些简单的口诀来倒转自我中心的习性。这些方法教我们把那些看似最严重的障碍——愤怒、嫌恶、恐惧、嫉妒——当成是觉醒的燃料。

在本书中佩玛教导我们坐禅的方法、施受法、修心七要、发四无量心,来觉醒内在的菩提心。借着每日的坐禅练习,我们会越来越熟习自己的开放本质。我们会更有定力,更能安住于其中。下座之后进入日常生活里,我们要开始进行实验,看看自己能不能敞开心胸面对最不愉快的情境。借着施受法和修心口诀,我们才开始品尝到令我们害怕的事是什么滋味,并且开始有能力趋向以前一直在躲避的事物。若想进一步地突破自己的局限,敞开我们的心胸,就必须透过四无量心——友爱心(梵文称为慈心)、悲悯心、欢喜心和平等心——为其他众生发愿。

此外,我们还可以勤修六度波罗蜜,来超越人类奇特的自保本能,以及逃避觉醒之喜悦的本能。佩玛称六度行动为“六种慈悲的生活方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或智慧。这些修持方法的基础,都是要培养慈心,也就是对自己的一份无条件的友爱,我们要告诉自己:“就从目前的条件开始修起。”

在佛法中,这条道路便是菩萨道。简而言之,所谓的菩萨,指的就是发愿从觉醒的本心采取行动的人。按照香巴拉的教诲,此即勇士之道。为了结合这两种观念,佩玛比较喜欢采用“勇士菩萨”这个词汇,因为它暗示着一股鲜活而勇往直前的能量,以及甘愿为众生的利益而受苦的心量。这样的行动还涉及克服自欺、克服自我防卫以及试图让自己安全的所有惯性反应——由概念形成的监狱。温柔而精确地突破自我的障碍,我们将直接体验到内在的菩提心。

 这条路上的每一个人都发愿安住于未知——满怀欣喜地。痛苦的根由就是不肯接纳未知,无论面对的是什么情况,未知才是我们真正拥有的东西。佩玛的教诲鼓励我们以安适的心情面对未知,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我们所谓的未知,其实就是每个当下的开放性。如果能安住于这份开放性——它永远都在我们的眼前——你会发现自己关爱别人的能力,其实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读者已经接受过坐禅的训练,本书的教诲可以当成日常或每周、每月的修行警训。至于那些尚未开始禅修的人,本书可以带给你一些新的信息——但不是要取代你原先的修行方法。

这一百零八篇的教诲,都是从佩玛以往的著作中摘录下来的。在编这本书的时候,我将它们观想成一颗水晶念珠的一百零八个面向。但愿它们能带来无限的裨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无常共处(108篇生活的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佩玛·丘卓
译者 胡因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94500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3-02-01
首版时间 2013-02-01
印刷时间 201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8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心灵工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9: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