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不在意
内容
试读章节

谒海瑞墓

当我伫立海瑞墓前已是秋日半斜了。

我从偏远的湘西北跑到偏远的琼州来,本可借广博的大海启动一下我的大智大勇,用海风排遣一下心中的郁闷,却偏偏舍其了若干暖人的去处,于匆匆之中来找淳安知县,我知道,这会惹动我若干思绪,或像陈子昂弄出满腹牢骚,唱一些“幽州台歌”。

海瑞墓坐落在海口的西南角,如天国飘落海外的一片翠叶,被紧紧网在呼啸的车和呼啸而上的群楼之间,冥冥之中也不得安宁。海滨的秋大不同湘北山中的秋,秋风早降,满园绿色无半点流失,宛若一团鲜活的碧泉,踏进去就涤尽一身尘埃,给人丝丝清凉;墓周是一排亦庄亦俗、可贵可贱的椰子树,亭亭地撑在墓冢上,挂着半城斜阳和一湾海风,妩媚如五指山姑娘,全然不像内地一些伟人们柏森森的墓地——藏塔式的扁柏、华盖般的雪松,俨然古君子一丝不乱地站立左右,老远就叫人感到步履的沉重和呼吸的急促,久久不敢举起头来。而这椰子树是南国的平民树,唯有铮铮的树干和翡翠的长袖,她清贫如洗,当人走近,摇一园清风相赠,你会觉得心清人瘦。

园中除一片南国绿,凸在眼前的就是海公的一冢一碑。墓隆如圆庐,经海天风雨,覆满了一层黑黑的地藻,仿佛生铁浇铸一般。圆圆的墓和圆圆的天叠成了两道弧线,上覆沧海,下覆良臣。墓碑是块普通青石,未雕琢,碑面亦无褒词,站在那儿像中原父老,人世间的一切风云变幻都不挂在面上。我们相对无言,我两眼想从青石上面抠出一些文字来,但又惭愧汉字的贫乏,不如让她空着,在上面多留些明月清风。此番南行,我不敢辜负天边陪我南游的新月,和将照我西归的残阳,在德容广大的南海边,发泄个人的私欲,说些猥琐的小人之言;亦不能沧海泛舟,散发濯足,扣弦独啸,叹宇宙之虚无,我想借天籁锤炼至静,在南海先人墓侧多采一点浩然之气。

夜幕渐垂,这时又熙熙攘攘涌进若干男女,一下捅破了满园宁静。这些人似乎并不在意园中那些斑驳的遗存,钻下车就蜂拥到墓前石香炉旁去烧香烛之类,而后合起掌来,而后弯下腰去,而后乱哄哄地走了……望着被香火燎黑的墓冢墓碑,友人动情地生出了感叹:看来古今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标准是一致的。我听了默然。因我见得多了,当今天底下游来游去多是些打着饱嗝、玩腻了麻将出来觅财路的香客,尔辈眼中,无论是天上的菩萨,还是自己的祖宗,凡可以烧香的地方都得去拜,不然,何至于腰鼓的腰瘪的都是三根香火下江南,一路拜得山摇地动,以至求财不看佛面,一些饕餮们在两袖清风的海大人面前也不知高低地乱要钱。缕缕不断的青烟模糊了多少海滨黄昏。

墓地上最灼人心热的是镌刻在大门石牌楼上“粤东正气”四个大字,方圆的颜公笔法,朱红的色彩,像一束火炬烧得海天一角发滚发烫,望一眼也陡添几分阳刚之气。我陶冶在“正气”中,心中无端地一下子涌出若干“天问”:万物都秉天地正气而生吗?那么一切龌龊、一切腐朽呢?为什么自古不少正气被镣铐?被流放?制天下纲纬、为万世师表、至正至大的孔子因大音稀声而终生不遇;纫秋兰以为佩、路漫漫而求索、至纯至爱的屈原因放言无惮而自沉;力图刷新、改易更革、泽润一方、至学至勇的柳宗元、王安石、苏东坡皆因心系天下而只能寒江独钓,半山掩扉,唱大江东去,落得屡放屡逐,终生不复。这庐中的海县令不就是撞响过中世纪的洪钟,余音缭绕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而招致生也罢官,死也罢官,两度罢官。莫非要把大智慧家老聃尚柔、主静、贵无的处世哲学搬进衙门内去,方能保一身衣冠裙带?

不远处大海在涌动晚潮,天地为之晃动,我欲静不能,想唱一支历史的悲歌和大海的涛声——有容乃大的沧海哟,是百川为之消失的缘故;奔腾不息的江河哟,是群山为之倾斜的缘故;辉煌灿烂的历史哟,是无数治世的英雄为之经营、若干悲壮的英雄为之遭劫的缘故啊!历史不可能没有悲剧,历史也不能没有悲剧。国有秦皇、隋杨之亡,后有大唐、大宋之兴;史有八王、侯景之乱,后有天下之一统;时有司马迁、文天祥诸公罹难,后有民族之国魂。卧冥海孤岛,枕沧海横流的海公,不就是乌纱屡落,才留得头上大写的浩然?呜呼!大悲出大贤,大悲出大治。越是磨难的历史,越是创造人类的辉煌。

为英雄不易,作悲歌亦难。我不敢站在这儿久留,只好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P65-67

书评(媒体评论)

张天夫的散文,以内涵的厚重、思辩的丰沛、语言的机智为社会广泛称许。他无论访山问水还是阅人论事,情兴所至,笔底时有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文字奔涌而出,引发人们的思考,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思想贫弱、精神矮化的写作每受垢病的当代,他的散文具有独树一帜的思想性。

——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

我在回答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时,曾经说过:在语言朴素达美的情况下,散文要给读者提供三种可能:一是提供多少信息知识的含量,二是提供多少情感的含量,三是提供多少文化思考的含量。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张天夫的散文,我以为,他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了。

——著名作家、批评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

文采因沉思而凝重,大地因才气而生辉。散文集《天不在意》融思想、哲理、批判精神于一炉,不愧是条才气、智慧、思想奔涌的河流。张天夫首先是位思想者,其次才是位散文家。

——著名作家、著名思想文化学者丁东

张天夫散文的佳胜,一是他对于现实、历史与人生的哲理思索和批判,处处闪耀着大智大慧的思想灵光,一是他精彩的蕴含诗意的语言,其语言有白话的新鲜活泼,又兼文言的精炼雅致,而遣词造句的机智脱俗,处处折射出语言智慧的光芒,不仅美视美听,而且可以滋润文心。

——著名作家、著名诗论家李元洛

作为散文家,张天夫先生有阅历,有思想,有才情。他的阅历奠定了其作品的厚重色彩;他的思想拓展了其作品的深远旨趣;他的才情提升了其作品的审美境界。于是,天夫的散文独成一道时代的风景,自有一种恒久的魅力。

——著名作家、著名文学理论家古耜

后记

一句话叫“学富五车”。这句话原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古人的书是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的,若印成今天的铅字,五车书估计也就一手提箱。若把今天一些饱学之士读过的书,用一根根的竹简抄写出来,那就不是五张牛车拉得动的,而需要用五张车皮了。但常常碰到一些读过饱书的人,除能说几句行话和术语外,再也见不到精彩的飞沫和精彩的墨水,看来,评估一个人学问的多少,是不能够用车量的。庄子很聪明,只说其书五车,不说其学五车。在庄子眼里,书的多少和学问的多少不完全是一回事。至于悟性和才气的大小,就更无法用车去量了。会读书的,别说五车书,只要一担书,这担书只要搁在大脑或悟性上,大地就会多一分亮气。宁肯不要五车书,只要一捧灵性。好文章是靠灵性点化出来的。

另一句话叫“著作等身”。第一个著作等身的人无从考据。但今天用这句话作尺子量某某身高的,却不少。我从其中无意发现一个规律,凡著作等身的人往往两种情况多见:一种是年轻时的处女作就是一生的代表作,尔后不停地往上码文字,越码越平庸,类似于建房子,下面垫的是石礅子,石礅子上面立得高高的是根木柱子;还有一种情况,从等身的著作中,筛了一代又一代,最后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筛不掉。乾隆写了两万多首诗,被后人全筛得干干净净,老百姓口边没留下半句;陆游也写了近两万首诗,筛不掉的也不过百多首。何必要著作等身,在人间能留一篇两篇文字时间磨不掉,就可称得上文章大家。

我既不是学富五车,故与文章而言只能算兴致使然。

我更不能做到文章等身,散文写到今天也不过寥寥几十篇。

写了多年,积累的不过是点欣慰。这寥寥篇什,几乎都收入了各种选本,或作大学教材,或作高考试题,或被社会或网上炒作。总算没有囿于孤芳自赏,多少有些人喜欢。

个人有一个习惯,编文章喜欢按写作的时间顺序排列。这有一个好处,人生像流星划过天空,回过头可以清点一下自己沿路走过的脚印。后来编辑建议我这个集子还是分一下类好,就勉强分成了四辑:写山水的归入第一辑“江山相遇”;论事论物的归人第二辑“两眼穿空”;表现思想和哲理的归入第三辑“与天同思”;回顾人生的归入第四辑“青铜记忆”。责任编辑看完稿后,认为第三辑“与天同思”一组文章,立意高,很独特。按照责任编辑意见,把第三辑“与天同思”调整到了集子前面。

其实,就内容而言,我的这些东西是很难站队的。自己最清楚不过,我写的这些散文,不是什么大题材,都是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经历,但有一点贯穿全书,无论事大事小,无论写人、写物、写事,都是在写境界、写思想、写历史、写社会、写国家、写民族,个人的情怀融注进了天地情怀之中。小题材反映的是大情大理。题材虽小,思想的容量却较大,境界较宽阔,且有一定的批判性。这个特点几乎成了人的秉性,就连给他人的文章写点评、写序也是如此,都从所写的对象中跳了出来,很少就事写事的。

我写散文还有一个习惯,议论人文,纵论天下古今。议论不拘远近,将天地万物和四海风云收于笔端;思维不拘一格,如众马向四方奔驰,形大散而神大聚;情发乎于中,论发乎于思,道发乎于已。立论大于立情。抒情、议论互相交融,已至莫辨。

写多了,得出一个体会;先创造境界,继而创造思想,然后创造文字。

所以,不少评论家把我的这些散文称之为思想性的散文是有一定道理的。

无意如此,皆发乎自然,是没有法子的事。

我很喜欢中国古代的为文之道,政文合一,人文合一,文思合一,很难说是什么文体,类似于今天某些人倡导的大散文观。

我更喜欢中国古代的业余写作。凡事不要过于专注,写文章还是偶尔为之的好。我们国家的专业作家制度,不知软化了多少人才和才气。

说到语言,李元洛先生在评论中说我的散文是“蕴含诗意的语言,其语言有白话的新鲜活泼,又兼文言的精炼雅致”。肖汉初先生说我的语言兼杂文的血统。这些看法都很中肯。但个人在写作中一直在作某种努力,让文章的语言不局限在某一个特点上,有形而又无形,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犹如学书法,力求达到无帖可考的境界,努力创造境界语言、思想语言、智慧语言。

我这样想,但不一定做到了。

对于那些读过我的文章,又记住我的文章,评论和批评过我的文章的人,我会永远地感谢和记住他们,因为,被人喜欢的文章算一块小天,在这块小天下面能聚集一群人,这块小“天”就算没辜负头上的大天了。

作者

二○一四年三月二十四日

目录

序 你就是一篇大块文章/红孩

第一辑 与天同思

 秋声

 月之蚀

 三人行

 洞

 万水归宗

 中国哲学的法眼

 禅无思

 无心文章入禅道

第二辑 江山相遇

 夹山秋行

 再赋夹山

 谒海瑞墓

 龙的腾飞

 从都江堰到青城山

 流放

 生日在西安

 长江夜泊

 好久没有登泰山了

 壶瓶山一月

 壶瓶独卧

 江山一半菜花黄

第三辑 两眼穿空

 井

 叮嘱

 风化

 重阳树

 摆拍

 石有话说

 师长花花

 狗有怕惧

 吃虎肉

 母亲玉

第四辑 青铜记忆

 早行

 奶脚

 春种

 知青时的三大发明

 赶猪

 画像

 天未在意的雪

 结绳

 命中的红薯

 乱世中的古人

后记 写在后面的话

序言

你就是一篇大块文章

红孩

这是一篇拖了很久的文字。湖南作家张天夫把他的散文集《天不在意》书稿送给我,希望我看后提点意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给写个序言。这几年为各地的散文作家写的序言和评论确实不少,想来人家找我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十几年来我一直在中国散文学会担任领导工作,二是我的一些观点鲜明的散文理论在散文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再有,近些年我重点创作出一批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散文和随笔,在读者中赢得了赞誉。大言不惭,我非常愿意给别人写序和写评论,这倒不是由此能够换得什么虚名,而更多的是通过阅读各地不同作者的散文,对不同类型的散文做出不同的判断,以此获得学习的机会。尽管如此,由于春节前后工作繁忙,各种会议、写作任务繁重,我还是把这个序给耽误了。好在我最近对散文创作又有了心得,不妨结合张天夫的散文谈谈体会,权且当序言之。

张天夫的作品,在此之前我并不是很熟悉。从他的简历中,知道他这个人生活经历丰富,在基层摸爬滚打,亦文亦政,智商高,懂经济,善策划,用老百姓的话说,是个了不起的能人。近些年,领导干部舞文弄墨十分盛行,不管怎么说,都是件天大的好事。就散文创作而言,领导干部也是出奇的多,仅省部级干部我接触的就有十几位,至于局处科级的恐怕得有几百位。很多散文同人经常问我,你对官员写作怎么看?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管什么人,只要写的是散文,我就接受他。如果他写的不是散文,不管是多大的官,我都不会用散文的礼貌对他。就是说,文学是需要被人尊重的。

我之所以把张天夫的序言耽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地方业余作者,包括一些领导干部,他们的散文写作都有一个共性——没完没了地写乡村往事。看得多了,常觉得写的都是一个内容,无非是作者的名字换了。为此,我曾不止一次地呼吁:乡村写作一定要跳出来!这话说起来容易,而要进行真正的改变,并非易事。作为从农村成长起来的作家,我对于乡村写作从来都不拒绝。我想看到的是具有现代思维的乡村写作,而不是对往事的缠绵记忆。所谓的现代思维,就是用现代的思想去思考去审视我们曾经的过去。

我近来一直在推行我的“确定与非确定”理论。这里所说的确定,一是指文体的确定,二是指题材的确定。至于非确定,则指写作技术的变化和思想的多变。换个说法,写作是具有有限和无限的可能的。回到乡土题材创作,内容和体裁是容易被确定的,一般的作家都能做得到。然而,在非确定的技法和思想上,就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具有的了。

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读了张天夫的这部散文书稿后,感到非常的震惊。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作者题材选择很宽,既有家乡石门县的山水风光,也有四海风云;二是作者的思考具有领导者与文化人综合的哲学思辨;三是作者的语言非常的独特,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多年前,我在回答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时,曾经说过:在语言朴素达美的情况下,散文要给读者提供三种可能:一是提供多少信息知识的含量,二是提供多少情感的含量,三是提供多少文化思考的含量。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张天夫的散文,我以为,他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了。

看一本书,或者看一篇作品的得失,我有个习惯,就是在书上进行批改。这有点像毛泽东评二十四史。当然,毛主席是伟人,他老人家有帝王气,怎么批都有道理。同样,做编辑多年,我总爱在别人的文章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那种兴奋。譬如好的字、词、句子,包括由此产生的思想火花。我看一篇散文,整体上感觉固然十分重要,但我更偏重某一部分,或者某一个段落和句子。如果觉得精彩,我就在其下边划上曲线,有时在旁边的空白处还批上“精彩”的字样。时间长了,我就告诉那些让我帮他们看稿写文章的人,你要想让我为你说话,除非你能让我在你的文字上多划几条线。在此,我想把我读张天夫散文划过的几处文字摘录如下:

1.时值晚秋,夹山抹上了薄薄一层黄叶,一阵风过,满山摇出一片金属般的脆响;山林红黄间绿,愈远愈渲染得分明,大不似春天笼统的绿;一树树红枫举在万木丛中,正领导着秋天的潮流。夹山拥抱着这有声有色的世界,夹山可谓真正的夹山了。(《夹山秋行》)

2.其实,英雄魂归何处对人生来说并无多大意义,对后人来说也不是研究他的目的。像杜甫、李白等到底身卧哪座山丘至今也不知所云。历史的疑点何止千万,留下一些历史疑点倒是人类聪慧和明智的表现。历史总是诡诡秘秘地创造了无数疑点,这些历史疑点正是我们今天历史科学中的美学。可叹的是我们有些人用可悲的手段研究历史上可悲的人物,把自己连带英雄都变得更加可悲了。(《再赋夹山》)

3.钓鱼炼性子。陈崇万看上去比老街还要宁静,站在急滩上钓鱼,心如止水,是动中取鱼;我们心如急滩,在平水中卡鱼,是静中取鱼。不知道当年严子陵在富春江是怎样钓鱼的,但知道他钓的不仅仅是鱼,更多的是钓君王的眼睛。后来在富春江边留下了子陵钓鱼台,千百年来,子陵钓鱼台把无数看客的眼睛都钓过去了,还钓走了若干落魄者的心。(《乱世中的古人》)

……

以上精彩的段落在张天夫的散文,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中,几乎随处可见。当然,这些精彩,有的因为语言的活力,有的因为思想的深邃。我过去在讲课时多次开玩笑说,一个好的作家一定要有自恋,比方说写到精彩叫绝处,断然可以狠狠地拧一下自己的大腿,骂上一句——“我他妈的怎么写出这么奇妙的句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石辉就曾说过“艺术家就是要比人民高一点”那样的话,这话看似有点轻狂,其实,道理是对的。这也符合我所说的确定与非确定性理论,即向人民群众学习是确定的,如何把群众的语言升华为自己的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具有非确定性。

很遗憾,石门县、夹山我没有去过,但透过张天夫的散文,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座活脱脱的夹山,这夹山显然是有生命的,闪动着思想的。尽管张天夫在《再赋夹山》中说——“夹山没有大块文章,也不曾帮天下载道”,可在我看来,夹山因为有了张天夫的描写,它一定更充满神奇,比有李白成的夹山还富于传奇。因为,张天夫本身就是一篇大块文章。

二○一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北京西坝河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散文家、批评家)

内容推荐

《天不在意》共收入张天夫先生多年来的散文作品近五十篇。这些散文是作者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有感而发。多是写的自身的人生经历,却融大情大理大思于笔端,思索的是人生、历史和社会现象,心系的是国家、民族、社会、历史的兴衰,有很强的批判性、哲理性、政论性。这些散文题材广泛,形式新颖,用笔独到,议论纵横,境界博大,可读性强。

本书以“大情、大理、大美”为创作基调,以眼前所见之景或日常生活为基点,用丰富的想象力发现平常事物中所蕴含的“大情、大理、大美”,具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作者张天夫先生长期从事茶、禅、石文化的研究推广,本身亦是醉心其中的人,使其作品具有了茶、禅、石的“静”的文化内涵,既是从内心让读者体悟的好作品,亦是较好的禅意散文。

编辑推荐

《天不在意》是张天夫先生的第一部散文集,也是其几十年来人生体悟的总结。其散文形式不拘一格,行文纵横捭阖,语言富于诗意和智慧。文章境界博大,思想深邃,哲思隽永,批判性强,具有宽广的天地情怀和天下忧思,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是影响广泛的思想性散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不在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天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48408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201402283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6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