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数字解读中国:中国的发展坐标与发展成就
内容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探索出了一个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数字解读中国:中国的发展坐标与发展成就(“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作者从不同的维度,借助一系列数据对中国发展涉及的不同领域进行解读,内容涵盖人们关心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物价、消费、投资、进出口、能源资源、金融、基础设施、社会福利、“一带一路”等,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更加直观、生动的中国经济图景。

作者简介

贺耀敏,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开发中心主任。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和韬奋出版奖等荣誉。兼任北京市社科联常委、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研究课题10余项。著有《共和国建设的高级工程师:袁宝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国经济史》《跨世纪的农业》《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等,主编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六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中国经济(日文版)》《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长编》等著作,主持编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100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100卷)、《袁宝华文集》等学术丛书与文集,发表论文近百篇。

甄峰,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经济社会统计系主任,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开发中心副主任,国际统计学会当选会员,联合国大学创新与技术经济研究院(UNU-MERIT)附属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统计、创新与竞争力、国际金融。曾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津巴布韦大学经济系高级讲师、法国国家统计局经济研究所(CREST-INSEE)访问研究员。

目录

目录

(一)中国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

(二)中国GDP增长的奇迹

(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奇迹

(四)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奇迹 

(五)人民生活大幅提高的奇迹 

一、经济增长:GDP 的重要性

(一)我国的经济体量有多大 

(二)我国的经济增长有多快 

(三)为什么强调经济增速 

(四)我国人均 GDP 水平如何 

(五)GDP 告诉了我们什么 

(六)GDP 为什么一定要增长 

(七)我国的区域差距有多大

(八)我们的增长有效率吗 

(九)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和代价必须降下来

二、收入分配:你的收入提高了多少

(一)收入水平

(二)分配比例 —— 平衡好两个钱袋子

(三)我们的税负重吗

(四)税收去哪儿了

(五)贫富差距有多大

(六)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有多高

(七)城乡差距有多大

三、物价:过高过低都不好

(一)读懂 CPI 

(二)再看 PPP 

(三)黄金能抗通胀吗

四、消费:赚钱为什么

(一)我国最终消费有多少

(二)我国的居民消费率高吗

(三)我们到底吃掉多少钱 

(四)城乡居民膳食结构 

(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六)企业必须重视消费者满意度 

(七)您对消费有信心吗 

五、投资:怎样才能让钱生钱

(一)中国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

(二)投资这辆马车跑得有多快

(三)中国市场吸引力有多大

(四)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来自哪里

(五)我国资本“走出去”了多少

(六)我国资本“走出去”到了哪里

(七)中国的市场环境如何

(八)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如何

(九)证券投资资产和负债 

六、进出口:互通有无、互利互惠

(一)中国出口什么产品到哪里 

(二)中国从哪里进口什么产品 

(三)中国进出口对经济有多重要 

(四)十大贸易伙伴 

(五)贸易盈余和赤字的主要来源地 

(六)贸易赤字的地理分布 

(七)中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八)全球主要自由贸易区

(九)全球都在用什么货币结算 

七、能源资源:“柴米油盐”第一件

(一)能源大国 

(二)能源结构 

(三)重视煤炭的环境成本

(四)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五)风电和光伏发电

(六)中国需要页岩气革命和可燃冰

(七)能源战略通道

(八)能源基础设施

(九)可持续发展,企业能否自我约束

八、金融:一个“高大上”的行业

(一)全球最大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作用 

(三)汇率:货币的价格

(四)股票市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五)国家投资风险 

(六)外汇储备:金融危机的防火墙

(七)金融服务

(八)资本成本

九、基础设施:每天都在用

(一)要想富,先修路 

(二)航空运输 

(三)水运:最廉价的交通方式

(四)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

(五)网民众多,网速较慢

(六)你是另类文盲吗 

(七)有钱才能搞科研

(八)我们国家具有创新精神吗 

十、社会福利:我们的当下与未来

(一)人类发展指数 

(二)老龄化:持续增长的隐忧

(三)我们为孩子做了多少

(四)亟待改进的健康设施 

(五)高质量的生活离我们有多远

(六)享受的欧洲与勤奋的亚洲

十一 、“一带一路”:新起点、新机遇

(一)新的区域合作理念 

(二)不平衡的区域发展 

(三)在投资中寻找机会 

(四)在建设中寻求合作 

(五)在发展中承担责任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最重大的事件。一个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从而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平坦的。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由于受国际冷战格局的影响,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封锁,由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长期“左”的错误思想的制约,中国的发展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没能取得应有的成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已历经40多年的快速发展。

中国崛起了!4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走过了极其不寻常的历程,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成为国内外许多人渴望了解的“世纪之谜”。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也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一般认识。中国成就了一个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经济快速发展的经典事例。

从1978年到2019年的40多年间,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下面这一组数字最能说明这种巨大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到99.1万亿元,经济总量为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4.58万亿美元,再次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3.11万亿美元,为世界第一;原煤产量从6.18亿吨增加到38.5亿吨;原油产量从1.04亿吨增加到1.91亿吨;发电量从2?565亿千瓦小时增加到75?034.3亿千瓦小时;钢材产量从2?208万吨增加到120?477.4万吨;汽车产量从14.91万辆增加到2?552.8万辆;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42?3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国内出游人数达到60.1亿人次,国内居民出境人数达到16?921万人次,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中国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

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是关乎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立国之本。第一个百年的奋斗和70多年来的建设,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这不仅确保了中国70多年的蓬勃发展,而且将继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牢固的制度和道路基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各种救国思想和主张层出不穷,各种社会改良试验纷至沓来。历史证明: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艰难探索,才为中国百年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才是近现代中国的唯一出路,才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命运的伟大变革。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国家工业化建设,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建设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形成的“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优势,成为在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与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前热情与活力,中国社会经济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事实证明,只有将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社会主义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只有充分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才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开辟了广阔空间。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着中国经济向着更高阶段迈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全面展开,正在形成对内对外开放,塑造着中国新的战略格局,新的“两步走”战略规划了到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路径。

(二)中国GDP增长的奇迹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今天的人们总是感觉我们的国家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差距,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还可以并应该再快一些,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回顾一下中国百年来的经济发展史,我们就可以发现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1840年以来,中国从一个东方文明大国逐步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现代化史才开始改写。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开始了空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从人口众多、一穷二白、科技文化水平落后的国家,经过70多年的奋斗,终于成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增长最有活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被视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新中国70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表明,在经济文化基础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建设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不应该也不可能照搬任何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模式,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中国虽然在经济建设中走过弯路,但仍取得了比西方国家更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还没有建立起扎实的现代化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文化条件。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7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状况和水平,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图1、图2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图1 1952―2019年我国GDP及其增长速度

图2 1952―2019年我国人均GDP及其增长速度

(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奇迹

新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还表现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的深刻变化。70多年前的中国还停留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阶段,尽管有一些手工业和现代工业,但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低。70多年来,中国在这个起点上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大国,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空前改善。

中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大国,最近几十年来服务业更是迅速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空前改善。近2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则尤为深刻,它不仅仅表现为三个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调整,而且更主要地表现为各个产业内部的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结构变化都是经济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1949年,中国还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在当时的国民收入中,农业所占比重高达68.4%,工业仅为12.6%。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0.5%、20.9%、28.6%,1978年为28.1%、48.2%、23.7%,2016年为8.6%、39.8%、51.6%。其中,在GDP的比重中,第一产业由1952年的50.5%下降到2019年的7.1%,第二产业则由20.9%上升至39.0%,第三产业比重则由28.6%大幅度上升至53.9%(见图3、图4)。这一变化显示出在中国经济不断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趋势。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最重大的事件。一个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从而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平坦的。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由于受国际冷战格局的影响,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封锁,由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长期“左”的错误思想的制约,中国的发展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没能取得应有的成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已历经40多年的快速发展。

中国崛起了14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走过了极其不寻常的历程,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成为国内外许多人渴望了解的”世纪之谜“。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也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一般认识。中国成就了一个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经济快速发展的经典事例。

从1978年到2019年的40多年间,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下面这一组数字最能说明这种巨大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到99.1万亿元,经济总量为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4.58万亿美元,再次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3.11万亿美元,为世界第一;原煤产量从6.18亿吨增加到38.5亿吨;原油产量从1.04亿吨增加到1.91亿吨;发电量从2565亿千瓦小时增加到75034.3亿千瓦小时;钢材产量从2208万吨增加到120477.4万吨;汽车产量从14.91万辆增加到2552.8万辆;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423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①;国内出游人数达到60.1亿人次,国内居民出境人数达到16921万人次,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②。

(一)中国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

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是关乎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立国之本。第一个百年的奋斗和70多年来的建设,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这不仅确保了中国70多年的蓬勃发展,而且将继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牢固的制度和道路基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各种救国思想和主张层出不穷,各种社会改良试验纷至沓来。历史证明: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艰难探索,才为中国百年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才是近现代中国的唯一出路,才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命运的伟大变革。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国家工业化建设,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建设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形成的“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优势,成为在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与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前热情与活力,中国社会经济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事实证明,只有将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社会主义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只有充分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才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数字解读中国:中国的发展坐标与发展成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贺耀敏、甄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286617
开本 32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7
出版时间 2021-01-01
首版时间 2021-01-01
印刷时间 202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338
CIP核字 2020255212
中图分类号 F124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3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5: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