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美学 第7辑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本书为第7辑,设有“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现代美学研究”“中日韩美学交流”“中西美学比较研究”“北京审美文化研究”八个栏目。 作者简介 邹华,男,1952年12月生,辽宁岫岩人。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美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政法学院哲学美学博士生导师、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先后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高等教育研究所主任。长期从事美学理论和中国美学研究 ,著有《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美学理论的探索与重构》《中国美学原点解析》《中国美学的历史重负》《中国美学的后古典时代》;主编《北京审美文化史》(三卷本,撰写上古至元代卷);合著《中国美学主潮》等。在多种重要期刊发表美学论文百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等。学术成果曾获山东省社科很好成果奖、中华美学学会很好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等近20项。 目录 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13AZX025) 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概论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研究 各擅其美 ——中外园林之比较 汉画“书画合璧”的艺术表现方法及其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论《抱朴子·外篇》“逆向”的人物风尚批评观 论《少年行》与盛唐审美风尚 情商视域下《三国演义》艺术形象的审美意蕴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 “浩然之气”:二程理学境界的美学气象 中国古代诗学研究 曹雪芹诗学观与康雍乾诗坛的唐宋之争 郑板桥的词学思想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 梦想、拼搏、感悟:我的大学 论穆旦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第六代”电影的纪实风格 当代文学创意的跨媒介发展批判 中日韩美学交流 短歌的诗学:并行与移行 以美学的视角看日德交涉史 ——全球化的三个阶段 文艺批评史写作方法与日本明治时期的文艺批评概观 从“海螺姑娘”到“田螺姑娘” ——民间故事《田螺姑娘》形象演变及在韩国的接受与流传 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今敏动画电影的审美特征 康定斯基与梅兰芳戏剧艺术的美学比较 中西比较视域下《诗经》阐释体系初探 北京审美文化研究 文化轮动:清代北京审美文化的形成 《中国美学》稿约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美学 第7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邹华 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6411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7000 |
出版时间 | 2020-05-01 |
首版时间 | 2020-05-01 |
印刷时间 | 2020-05-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3-53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24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