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的节日(清明)
内容
编辑推荐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为配合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撰了关于传统节日的系列知识性、普及性小丛书。本书为该丛书之一的《清明》。

内容推荐

为配合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撰了关于传统节日的系列知识性、普及性小丛书。

本书系小丛书的一种,书中具体包括了:传说、风俗、游艺、文艺等内容。

目录

总序

话说

传说

谚语

风俗

饮食

游艺

文艺

后记

试读章节

由于清明节气是在冬至后一百八天,这与传统的寒食节时间相近,节气与节日便逐渐合为一体。南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一直到宋代,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依然记载道:“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寮巨烛。”古代寒食节最长可达一个月。所以,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也就在昕难免。 寒食节的文化母题是禁火与冷食。

禁火与远古人类的火崇拜相关。我国也是人类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的国度之一,旱在百万年前的元谋猿人遗址就有用火的遗迹;数十万年前的周口店猿人也是用火的行家;直到解放初期,我国东南、西南一少数民族还在沿用着远古的钻木取火技术。许多民族至今还年年举办盛大的火把节。周代时,古代先民推行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形成换季改火之礼俗。《周礼·夏官·司耀》云:“司耀,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玄注引鄹子日:“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楷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旧火换新火,要行禁火。《周礼·秋官·司垣》:“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禁火期,要备冷食。唐代皇帝还要在清明的时候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示爱民。唐代诗人韩翎的这首名诗就状写了这一场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节日是一种文化,文化现象需要传说来予以阐释。中国在传说历史化和历史传说化两方面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自东汉周斐《汝南先贤传》已明确记载民间已将介子推故事与焚火习俗相提并论。其日:“介子推以三月三日自燔,后成禁火之俗。”西晋孙楚《北堂书钞·祭介子推文》“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其至先后一月。”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其生平记述最早见于《左传》。据载,大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二十二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宠妾骊姬为给自己的儿子奚齐争太子位,逼死太子申生,又危及申生的异母弟公子重耳。重耳流亡,介子推追随重耳流亡他乡,在外十九年,其间,介子推在重耳饿极之时,悄悄割下自己股肉给重耳充饥,重耳知后感动莫名。但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却在封赏群臣时,落下了介子推。介子推偕母出走,隐居绵上山中。传说有人据此写《龙蛇歌》讽谏其事,晋文公幡然有悟,率领文武人员上绵山寻访介子推。寻访不得,有人向晋文公建议,介子推是大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三面着火。一面留生,介子推一定会与母亲出山。晋文公依计烧山,终不见介干推母子,结果母子抱树烧死。晋文公追悔莫及,丁是将绵上田封为介推田。此事《左传》有载,屈原在其《九章·惜往日》中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自此以降,历代帝王将相、文人贤士都留有诗文歌吟介子推。现今在LLJ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的绵LLI上,还有大量传说、碑刻、古迹,纪念与缅怀介子推。绵山现存介公墓、神道、介公祠、龙凤村洁惠侯庙、子常洞、超凡洞、忌坂、鱼龟(子归)山、大小烧林、哀号坡、足下亭、思烟台、白鸦山、慑神崖等。唐代诗人卢象有《寒食》诗日:“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王昌龄《寒食即事》诗日:“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雨灭龙蛇火,春生鸡雁天。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

据传介子推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于是将烧焦的树干做成木屐“朝夕相随,终身不离”,第二年还孝服登山祭奠介子推,见柳树死而复生,绿枝干条,于是折柳枝戴于头上,并赐该柳树为“清明柳”,定清明为清明节。晋文公在封绵山为“介推田”时,还下令晋国官民在介子推忌日禁火,此间只能吃寒食。禁火寒食于是相沿成习。

首先是介子推的事迹附会在了寒食节之中,其次是寒食节融汇于清明节之中。这两次文化变迁,大约在盲代已经全部完成。介子推的事迹在古代中国统冶者和文人士大夫的眼中是具有楷模价值的。池忠君忠国,有大勇大德;刚烈而至孝,义节过人,宠辱不惊,视嗟来之食如粪土。这些都是古代人推崇的品行。所以,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清明节祭扫介子推,使寒食清明加速合并,平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化魅力。有唐一代,皇族李氏虽出身于陇西,但起事与成事都在太原一带。太祖李渊自隋大业十一年往山西为河东黜陟讨捕,十三年为太原留守,起兵反隋时在太原,人关三万精兵,招募于太原,如今在绵山还留下了丰富的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兴唐和祭奠介子推的传说与古迹。介子推的传说与节日在唐代得到进一步推行就不足为奇了。

寒食节的饮食是古代各种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和象征的。从《荆楚岁时记》中的“禁火日,造饧大麦粥”到陆翱《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最具纪念意义的是寒燕和子推燕,即“蒸白面鸟与儿童戏,名日‘寒燕’。蒸寒食点心,可人药”。所谓“多做寒燕儿,以供儿女之嬉玩”。民国23年《归绥县志》记日:“清明前一日,日寒食。蒸面为白乌状,馈亲属小儿,日送寒燕。清明日,上坟。”民国25年的《武…县志略》也记:“清明节,家家均制面质寒鸦,互送亲友,以示纪念介子推火焚绵山之意,笑传闻此种面鸦可冶泄疾。”有的地方清明节吃的是“子推馍”。

此外,各地清明节食品还有:清明果、润饼菜、冷食团子、青团子、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煮蛋、画蛋、冷饽饽、冷高梁米饭、野菜馅饺子等等。P12-15

序言

个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

节日是一种纪念日,内涵却多种多样。有民族的、国家的、宗教的,比如国庆节、圣诞节等等;有某一类人如妇女、儿童、劳动音的,这便是妇女节、儿童节、母亲节、劳动节等等;也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类节日都很悠久,限早就有了一整套人们喜闻乐见、代代相传的节日习俗。这是一种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传统的节日为中华民族所共用和共享。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或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的劳作换来的收获,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加强人际的亲情,经过长期相互认同,最终约定俗成,渐渐把一年中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食品,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独具内涵与情氛的迷人的曰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问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因此,它是中华民族世问理想与生活愿望极致的表现。可以说我们的传统——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这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

然而,自从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传统节日的淡化必然使其中蕴含的传统精神随之涣散。然而,人们并没有坐等传统的消失,主动和积极地与之应对。这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觉。

近五年,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面展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一浪高过一浪的推行;2006年国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2007年国务院又决定将春节假期前调一天,把除夕列为法定放假日,同时三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也法定放假。这一重大决定,表现了国家对公众的传统文化生活及其传承的重视与尊重,同时这也是保护节日文化遗产十分必要的措施。

节日不放假必然直接消解了节日文化,放假则是恢复节日传统的首要条件。但放假不等于远去的节日立即就会回到身边。节日与假日的不同是因为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那么重温与恢复已经变得陌生的传统节日习俗则是必不可少的了。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昕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谁说传统的习俗全过时了?如果我们不曾知道这些习俗,就不妨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与情感。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女自然的感思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这便是我们节日的主题。找们为此而过节。

由此,我们便有了编写此书的初衷。在刻下恢复传统节日之际,将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传统节俗收集起来,供大家了解。有的久已废弃,且从中可以体味到古人的用心;有的至今还沿用,则使我们更明了它的意蕴与初衷;有的尚可采纳,不妨摹习,恢复传统,丰富节日。每节一册,以应时节;配图插画,为了直观。由于时间仓促,疏漏错误在昕难免,敬希诸位明白人多多指正,以便不断修正和完善,使之成为一本普及传统节日文化工具性的小书。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大家过好我们的节日,保持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为了今天,更为了明天。

后记

为配合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撰了关于传统节日的系列知识性、普及性小丛书。

本书系小丛书的一种。其中,冯骥才主席确定了全书的结构与框架,并撰写了序言,向云驹负责话说清明节的撰写,朱芹勤负责传说部分文字,王锦强负责风俗部分文字,刘晓路负责饮食部分文字,孔宏图负责游艺与文艺两部分文字及编务工作。高育武负责全书图片、插图工作。封面“节”字由庄默石篆刻。全书由向云驹、陈文军统稿。张亚静承担了本书的装帧与设计。冯骥才、罗杨、赵铁信分别对全书作了审定。由于时问紧迫,难免仓促,不足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的节日(清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骥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37484
开本 32开
页数 1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1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
丛书名
印张 3.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192
14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30:31